百科知识 新起点: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制度走向

新起点: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制度走向

更新时间:2025-0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后京都时代一、新起点由于《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到期,“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制度的走向是当前气候谈判的焦点。这可以看做是“后京都时代”控制气候变化的另一种表现方式,但它们所发挥的更多是补充和推动的作用。总之,“后京都时代”即将开启。

第六节 后京都时代

一、新起点

由于《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到期,“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制度的走向是当前气候谈判的焦点。

启动后续谈判大致有两条途径: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依据相关条款明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未来减排义务,或者谈判一个新的议定书。近来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多边或双边合作也逐渐增多,如二十国能源环境部长会议,中、美、澳、日、韩、印六国的《亚太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计划》《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宣言》等。这可以看做是“后京都时代”控制气候变化的另一种表现方式,但它们所发挥的更多是补充和推动的作用。总之,“后京都时代”即将开启。目前,谈判的内容限定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之后的新义务。美国由于不是议定书缔约方,只同意参与讨论。发展中国家的参与问题暂时未列入谈判议程。国际气候谈判是一场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的较量,国际气候制度变革无疑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对全人类而言,“后京都时代”是难得的机遇,更是严峻的挑战,那也将会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二、人类共同思考的主题

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全球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我们需要全球合作,世界各国只有立足于全球环境治理的大局,切实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才能实现全球自然环境的改善,这也是世界各国和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根本所在。

目前,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最大的分歧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责任、义务划分问题,主要表现有二:一是温室气体减排责任,二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提供的资金与技术援助。这两大困境给气候谈判带来了重重阻力,如何加以解决,是未来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当前,或许在如下方面需要努力:

第一,对碳减排的量化问题,应本着一种公平、合理的方式来配置。在过去一百多年的时期内,发达国家累计排放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排放量的4/5。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超过90%的温室气体是由发达国家排放的,从公平性上讲,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和义务,发展中国家则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采取各种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www.daowen.com)

第二,发达国家应以积极的态度落实相关承诺。对于资金问题,哥本哈根会议根据最终达成的协议设立了绿色基金用以支持发展中国家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发达国家已承诺快速启动该资金,并在2020年来临之前,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中的一部分,但是具体应该由哪些发达国家分摊,份额如何确定,技术如何转让,转让的机制应该如何确定,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截至目前,虽然部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些资金和技术建设CDM项目,但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效,一些项目甚至成为发达国家抢占发展中国家的新能源设备市场的工具。因此,针对目前这种状况,在未来的发展中,发达国家应积极履行相关承诺,将绿色基金积极落实到位,同时以一种真诚的态度来开展资金与技术援助,而不是抱着一种“扶贫”的态度去做,或在项目中附加过多的苛刻条件。只有发达国家真诚地与发展中国家携手,才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走得更远。

第三,发展中国家要更加团结。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在国际上,七十七国集团和中国曾在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上相互支持。但是,随着全球环境的持续恶化,部分小岛国家和极不发达国家面临极端天气的严重威胁,开始倒向发达国家一边,要求世界共同减排、量化减排目标,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极其不利的。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携手合作,主动掌握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

总之,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如何携手是未来整个人类社会共同思考的主题。面对这一共同主题,发达国家需要与发展中国家积极合作,采取共同的应对措施,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共同走出一条绿色的低碳之路。

三、后京都时代的中国

所谓“后京都”的最大特征就是发展中国家将承担起一定的减排温室气体都”带来的减排压力。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最大的挑战是温室气体减排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好环境的双重挑战。因此,如何走出一条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又实现环境代价最小化的低碳之路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未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不会改变,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增进国际合作,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的贡献。在具体的行动上,中国要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不断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宣传,引导全社会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在国际上,中国仍将本着“互利共赢、务实有效”的原则,积极参加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同时,广泛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争取最大限度地支持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