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中国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

时间:2024-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方针举措由于受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态环境脆弱等因素影响,中国是最容易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正是在这次大会上,李鹏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使中国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首批缔约方之一。

中国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

第五节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方针举措

由于受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态环境脆弱等因素影响,中国是最容易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在全球关注环境、以环境谋求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背景下,中国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所以,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而且也是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成为制定国际规则的主要参与者

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是中国第一次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重大国际规则的制定。对中国而言,现在考虑问题的焦点已经不是“是否”参与国际气候谈判,而是“如何”获得“话语权”,成为全球新规则的领导者之一。

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谈判和国际规则制定,对中国来说具有巨大的国际意义,中国会以主动和积极的身份参与涉及世界发展新格局的国际规则的谈判、博弈和制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挑战中,发展新经济即低碳经济,制定减排温室气体的新的国际规则,并为各国普遍遵从,其含义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能以危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前提,发展不仅要对当代负责,也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代。这一发展是以中国被动接受和遵从由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的既定国际规则为前提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已与1978年时不可同日而语。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道出了真言,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全球性大国,承担着全球责任,在一系列关键的全球事务中(包括国际和平与安全、《千年发展计划》、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中国要积极参与,同联合国保持密切合作。

二、担当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责任

面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威胁,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巴厘路线图”,国际社会各方角逐日渐加剧。角逐的核心一直是发达国家要不要继续率先减排,如何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始终选择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并始终承诺愿意承担作为发展中国家所能以及所应担负的责任。

2008年10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详细阐明了气候变化与中国国情、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目标、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建设等重大问题的原则立场和多种积极措施。

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把法治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将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低碳体制。《清洁生产促进法》《促进循环经济法》已成为中国发展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基本的法制保障;《低碳经济法》《可再生能源法》与《节约能源法》配套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出台已提上议事日程,并适时开展环境和资源领域法律的修改工作,强化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为中国特色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截至2009年上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3%,相当于少排放8亿吨二氧化碳。中国还是世界上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工作。目前,全国人工造林面积达54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成为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推动者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此后改革开放进程明显加快。同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中国政府派出自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来规模最大的代表团,率领代表团出席会议的是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李鹏在出席大会首脑会议时作了约十分钟的发言,提出了五项保护环境的主张。会后,各国记者纷纷向中国代表团索取他的发言稿。正是在这次大会上,李鹏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使中国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首批缔约方之一。5个月后,中国国务院在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的议案中这样解释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理由:这有助于促进中国在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对外交流和合作,加快清洁煤炭技术的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的步伐,亦有利于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框架内进一步维护中国权益。

时光荏苒,气候变化谈判的“列车”从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驶到1997年的日本京都,又开到2007年的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再到2009年的丹麦哥本哈根,中国始终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推动者。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夕,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这些年来他参加了许多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重要会议,最大感受就是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力提升,中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态度是严肃的,在气候变化谈判中一直发挥着积极和建设性作用。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特别设立新闻与交流中心宣传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声音,这在过去中国参与的国际会议中是不多见的。中国提出的将人口问题写进会议成果文件等建议也引起与会者关注。(www.daowen.com)

同样,中国也是联合国最主要的气候变化科研机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发起国之一。IPCC成立于1988年,先后发布四次评估报告,报告成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科学依据。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28名中国专家参与其中,秦大河院士于2002年被选举为IPCC第一工作组(共3个工作组)联合主席,2008年获得连任。

四、应对气候变化的认真行动者

2009年9月,畅销书《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说:“中国已悄无声息地踏上一条利用清洁能源发电的创新之路,其现实意义不亚于苏联当时发射首颗人造卫星。而十分危险的是,我们竟对此熟视无睹。”弗里德曼的一些观点或许值得商榷,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已成为亚洲“绿色经济巨人”,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一份2009年报告的结论。2008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超过156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18%,位居亚太地区之首。目前,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风能市场,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光伏设备制造国。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工作,中国已颁布71项环境标志标准,形成1000多亿元人民币产值的环境标志产品群,为引导可持续消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最近三年,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尤为引人注目。中国先后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成立了由温家宝总理亲自挂帅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而建设“生态文明”也被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

中国发改委数据则显示:在中国政府针对金融危机推出的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计划中,投向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的达2100亿元;用于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达3700亿元;而经国务院批准出台的10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也都对节能减排提出了明确要求。

五、应对气候变化的巨大贡献者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15年,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将增至31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8.6亿吨,超过美国6.4亿吨,居世界第一位。也就是说,中国即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荷兰环境评估署的二氧化碳排放报告将中国列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国,约占全球总量的24%(美国21%,欧盟15国占12%,印度为8%,俄罗斯占6%)。过度排放让中国成为世界“众矢之的”。

面对愈来愈大的国际压力、愈来愈突出的资源环境矛盾,中国不能在全球减排中作为被动者或挨打者,而应当成为主动者或主导者;不能作为搭车者或随从者,而应当成为领导者或带头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的国际规则制定。这既为国家拓展发展空间,也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良好契机。同时,事实也表明,只要中国不承诺、不履行,全球减排温室气体的目标就将成为泡影。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向中外记者出示了一组数据: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14%,正向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迈进。而为实现这个目标,中国过去4年间已关停、淘汰约6000万吨落后炼铁产能、4000多万吨落后炼钢产能、1.4亿吨落后水泥产能等等。

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削减温室气体是中国发展的自我约束,也是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两周左右,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此高度评价说:“这是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重要贡献。”从数据上看,中国作出的减排承诺约相当于同期全球减排量的1/4。国际能源机构首席经济学家比罗尔说:“(到2020年)全球需要削减38亿吨排放,而中国就将削减10亿吨。”但是,中国必须作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实现这一承诺。中国现在减排采取的还是一些较为初级的手段,如淘汰落后生产力来实现目标。然而,西方舆论长期以来始终“聚焦”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有意或许无意地忽略了这样几个事实:一是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不足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3、1/4,甚至更少;二是中国的排放大部分仍然是必需的“生存排放”;三是目前大气中累积的二氧化碳绝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而非发展中国家。但为了保护地球气候和环境,中国人已经而且正在以最积极、认真的行动向世界展现出负责任国家的风范,中国必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巨大贡献者。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向全世界宣布,到2020年中国要“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2008年6月27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公开表态,中国要“为改善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在八国峰会上阐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时胡锦涛主席也表示,中国将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推动落实“巴厘路线图”谈判,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为推动世界实现和谐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

过去三十多年的历史表明,中国对人类发展作出了全球减贫、全球经济增长和全球贸易增长的重大贡献。进入21世纪,中国还需要对人类发展作出知识和绿色两大新的贡献:一是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到2050年建成世界最大的知识型社会;二是在发展中国家率先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成为世界最大的新增森林碳汇国家,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到1990年水平的一半。到那时,中国才是真正意义上令世界具有亲和力、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