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罗贯中笔下的“三绝”之一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小说作家。名本,号湖海散人。对他的籍贯说法不一。有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有说是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有说是山西太原人。在这几种说法中,笔者认为:以山西太原人为是。1996年在山西省祁县西六支乡河湾村农民罗瑞录、罗巨川两家中发现了两本《罗氏家谱》,记载了《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有关情况,同时,又在河湾村发现了与罗贯中有关的一批珍贵文物。祁县在元、明、清时期均隶属于太原府,位于太原府西南150里。《罗氏家谱》及有关文物在1997年经山西省文物委员会鉴定,对确定罗贯中是“太原人”,无疑是有价值的佐证。相信:经过有关专家的研究,罗贯中祖籍一定会得到最后确认。
罗贯中与关羽都是山西人。在罗贯中所处的那个年代,关羽的影响已经很大,民间传说也很多,罗贯中对此一定会有所了解,从而,对他写作《三国演义》时塑造关羽这个人物产生影响。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它从东汉末期汉灵帝中平元年(189年)黄巾军起义开始写起,一直叙述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吴亡为止,几乎整整一个世纪。内容涉及到东汉末期军阀混战,魏、蜀、吴三国鼎立,到晋实现全国统一,它既取材于正史如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又吸收了民间口头流传的三国故事和民间艺人说三国话本《三分事略》和《三国志平话》的素材,以及三国戏曲故事;经过综合熔裁,再创作而成书。由于它是历史小说,所以,不能不受制约于历史;但是,它又不拘泥于历史事实,往往在故事、人物方面有一些虚构;所以,历来人们称《三国演义》是“七分是实,三分是虚”,即历史事实与演义虚构相糅和。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人物非常多,而且,有一些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如董卓、吕布、貂蝉、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张飞、赵云、黄忠、周瑜、鲁肃、吕蒙、郭嘉、司马懿等等。而关羽的形象尤为突出。被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称为“三绝”之一——“义绝”(另二绝为曹操的奸绝,诸葛亮的智绝。)他说:
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义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心则赵朴焚香之心,而磊落过之;意则阮籍傲物白眼之意,而严正过之。是古今名将中第一奇人。
金圣叹这段评论贯穿着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应该批判地对待。但是,就小说中关羽形象的塑造来说,他是概括地道出了这个历史人物复杂性格的成功方面。
鲁迅先生在说到《三国演义》时,也曾指出: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鲁迅认为:关羽是《三国演义》描绘最为成功的人物。
的确如此,关羽在《三国演义》里是被着力描写,而且是一个塑造得很成功的形象。由于《三国演义》的“七实三虚”,关羽在这里只是一个文学作品里的典型人物;他的形象,既有历史真实的影子,又有作者虚拟的色彩;因此,决不能把《三国演义》里关羽的所作所为,“完全”等同于历史的关羽的真实。但是,由于《三国演义》塑造的关羽文学形象,又实在表现了历史中关羽的性格、行为的某些真实方面,因而,我们在看待文学形象中的关羽时,又不能完全置历史于不顾。《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既是历史的,又是演义的。笔者之所以要对《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进行评述,是为了探讨这一文学艺术形象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作为一个文学典型形象,罗贯中着力于宣扬关羽的“忠义”思想,把他描绘成一个身体力行“忠义”的偶像,讴歌了他“义贯千古”的重义品质。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罗贯中从开篇第一回就把刘备、关羽、张飞推到了读者面前,并为他的人物奠定了基调。在当时,都是“一介寒微”的刘备、关羽、张飞,由于情投意合,结为异姓兄弟,并盟誓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强调他们三人的结合是一种“义聚”。后来,故事的发展,无论是刘备、张飞,还是关羽,都恪守着初始的这一誓言,而关羽表现得尤为突出。作者从第25回开始,直到第28回,用很长的篇幅极力美化、塑造关羽的“忠义”性格。
在第25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中写道:下邳之战关羽失利,被曹操团团围困于土山上,关羽提出三个投降条件:即降汉不降曹、赡养刘皇嫂和一旦知道刘备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在这三个条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和第三条,是体现了关羽品格特点的。曹操接受了他的条件,因此,他随曹操去了许都。在许都期间,曹操是百般对关羽进行笼络的,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赠金银,但是,关羽并不为之所动。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两件事。
一是曹操赠锦袍给关羽
一日,操见关公所穿绿锦战袍已旧,即度其身高,取异锦作战袍一领相赠。关公受之,穿于衣底,上仍用旧袍罩之。操笑曰:“云长何如此之俭乎?”公曰:“某非俭也。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某穿之如见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见长之旧赐,故穿于上。”操叹曰:“真义士也!”
二是曹操送战马给关羽
忽一日,操请关公宴。临散,送公出府,见公马瘦,操曰:“公马因何而瘦?”关公曰:“贱躯颇重,马不能载,因此常瘦。”操令左右备一马来。须臾牵至。那马身如火炭,状甚雄伟。操指曰:“公识此马否?”公曰:“莫非吕布所骑赤兔马乎?”操曰:“然也。”遂并鞍辔送与关公。关公再拜称谢。操不悦曰:“吾累送美女金帛,公未尝下拜;今吾赠马,乃喜而再拜;何贱人而贵畜耶?”关公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操愕然而悔。
这两件事很能说明关羽重义然诺的品质。他身困许都备受曹操眷顾、恩赐,仍念念不忘故主刘备,这就是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
在第26回“袁本初败兵折将,关云长挂印封金”中,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便立即表示了要去投奔之意。
关公曰:“人生天地间,无终始者,非君子也。吾来时明白,去时不可不明白。”
关羽去丞相府将辞曹操,曹操避而不见;去见张辽,张辽也托疾不出。关羽知道曹操是不允许他走。但是,他去意已定,便写了封信给曹操。
写毕,封固,差人去相府递;一面将累次所受金银,一一封置库中,悬汉寿亭侯印于堂上,请二夫人上车。关公上赤兔马,手提青龙刀,径出北门。关公怒目横刀,大喝一声,门吏皆退避。关公既出门,谓从者曰:“汝等护送车仗先行,但有追赶者,吾自当之,勿得惊动二位夫人。”从者推车,望官道进发。
在这里,作者突出地刻画了关羽心地坦荡,来去光明磊落的言行,恪守信义的坚定性。
这一系列的描写,充分表现了关羽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品质,这正是人民群众所喜爱、赞颂的品质。关羽被美化为“义”的化身。(www.daowen.com)
不仅如此,关羽的“义”不唯表现在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情感纽结上,而且也表现在对他的敌人曹操身上。在《三国演义》第50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中,诸葛亮“智算”曹操兵败后要从华容道退去,他又夜观乾象,知道曹操命不该亡,就差关羽去华容道扼守,把放走曹操的人情,留给他去做。果然,曹操兵败后就奔这里来了。
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日亲自告之,可脱此难。”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
这一段文字,是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关羽重义的品质,说明,关羽对义的理解和身体力行,是宽泛的,绝不仅仅限于他们结义兄弟三人的小集团之内。他义释曹操是冒掉脑袋危险的。因为他行前立过军令状,置生死于不顾,符合儒家“舍生取义”的道德原则,这对于刻画关羽的性格,又是相当成功的。
关羽这种重“义”的品质,无论是表现在刘备、关羽、张飞三者“兄弟而君臣”方面;还是表现在华容道放走曹操方面;都夹杂着浓厚的封建忠君、报恩思想;但是,我们历史地看待关羽这一文学形象,作者这样“理想地”描绘他,是完全合乎情理的,他不能超越历史,也不能超越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而且,关羽重“义”的品质,既得到历代统治者的肯定和宣扬,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尊崇。不过,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是从不同的意义上来理解关羽这一重“义”品质的。
作为一个文学典型形象,罗贯中还耗费了大量笔墨来描绘关羽的神勇行为,突出地表现了他“万人之敌”、“超群绝伦”的英雄气概。作者是通过不同的场面来完成对关羽神勇气概的塑造的。
首先是“温酒斩华雄”。当时,董卓手下大将华雄率兵来与诸侯兵马交战,一连斩杀了多名战将。华雄因之耀武扬威,不可一世。众诸侯束手无策。
众皆失色,绍(袁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绍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能,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叫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小马弓手的关羽,在两军阵前抖擞精神,显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将董卓手下的骁将华雄的人头置于惊措中的众诸侯帐前,建立了“威镇乾坤第一功”。这一行动的前前后后,关羽何其神勇!
其次是斩颜良,诛文丑。颜良和文丑都是河北军阀袁绍麾下心爱的战将。当华雄耀武扬威时,袁绍就曾感叹颜良、文丑不在身边,否则,华雄是不足惧怕的。这是袁绍明白的表示,他们这两员爱将更胜华雄一筹。作者罗贯中这样的描写,实际上,是为后来关羽的斩颜良、诛文丑埋下了伏笔。在曹操与袁绍两军于白马坡对垒时,那颜良果然厉害,连斩曹操二将,连曹操手下的骁将徐晃与之交战,也败下阵来。于是,曹操便请关羽助阵。关羽果然不负众望,一上阵就策马敌营,于万军中刺颜良于马下。
曹操指山下颜良排的阵势,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乃谓关公曰:“河北人马,如此雄壮!”关公曰:“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曹又指曰:“麾盖之下,绣袍金甲,持刀立马者,乃颜良也。”关公举目一望,谓操曰:“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操曰:“未可轻视。”关公起身曰:“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张辽曰:“军中无戏言,云长不可忽也。”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刀落,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河北兵将大惊,不战自乱。瑏瑢关羽在万军阵前刺颜良于马下,一举一动,十分自信、潇洒、勇武。后来,关羽刀劈文丑,又是一番景象。
操在土阜上指曰:“文丑为河北名将,谁可擒之?”张辽、徐晃飞马齐出,大叫:“文丑休走!”文丑回头,见二将赶上,遂按住铁枪,拈弓搭箭,正射张辽。徐晃大叫:“贼将休放箭!”张辽低头急躲,一箭射中头盔,将簪缨射去,辽奋力再赶,坐下战马,又被文丑一箭射中面颊,那马跪倒前蹄,张辽落地。文丑回马复来,徐晃急抡大斧,截住厮杀。只见文丑后面车马齐到,晃料敌不过,拨马而回。文丑沿河赶来。忽见十余骑马,旗号翩翩,一将当头提刀飞马而来,乃关公云长也,大喝:“贼将休走!”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瑏瑣这一仗,关羽又充分表现了他的神奇、英勇的大将风度。
随后,在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城外杀蔡阳等一系列场面中,又将关羽的英勇善战表现得淋漓尽致。关羽此行,匹马单枪,遇到了曹操各处扼守关隘战将的阻拦,而他毫不畏惧,一连闯过东岭、洛阳、汜水、荥阳、黄河渡口等关卡,刀劈孔秀、韩福等曹操六员战将。对此,曹操并不介意,还特地派了张辽远远赶来,传谕各处,放关羽行走,送了个人情给他。老蔡阳太不识相,硬是要赶来与关羽争锋,只落得在古城城前搭上自己一颗人头。千里单骑,五关斩将,这一路,关羽真是天马行空,挥洒自如,谁也奈何不得,落得个“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
关羽的英勇气概,还在“单刀赴会”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当东吴大将鲁肃使人来邀关羽陆口相会时,关平、马良等人都劝他不要前去赴会,关羽却不以为然,决心要独驾小舟,单刀赴会。
云长曰:“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马良亦谏曰:“鲁肃虽有长者之风,但今事急,不容不生疑心。将军不可轻往。”云长曰:“昔战国时赵人蔺相如,无缚鸡之力,于渑池会上,觑秦国君臣如无物;况吾曾学万人敌者乎!既已许诺,不可失信。”……次日,肃令人于岸口遥望。辰时后,只江面上一只船来,艄公水手只数人,一面红旗,风中招展,显出一个大“关”字来。船渐岸,见云长青巾绿袍,坐于船上;傍边周仓捧着大刀;八九个关西大汉,各跨腰刀一口。鲁肃惊疑,接入庭内。叙礼毕,入席饮酒,举杯相劝,不敢仰视。云长谈笑自若。
关羽和鲁肃就荆州问题舌枪唇剑交锋之后,便趁机结束这场戏。
云长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佯推醉曰:“公今请吾赴宴,莫提起荆州之事。吾今已醉,恐伤故旧之情。他日令人请公到荆州赴会,另作商议。”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到江边。吕蒙、甘宁各行本部军欲出,见云长手提大刀,亲握鲁肃,恐肃被伤,遂不敢动。云长到船边,却才放手,早立于船首,与鲁肃作别,肃如痴似呆,看关公船已乘风而去。这个故事里,关羽与鲁肃的形象成为显明的对照;鲁肃设下圈套,阴谋诱杀关羽,以夺回荆州。关羽光明磊落,单刀赴会,毫无畏惧之意;突出表现了关羽临危不惧,勇往直前,自信能制服对手,安全而归的英雄气概。而鲁肃见关羽便心怀疑忌,不敢正眼看他。鲁肃虽为主人,左右有千军万马,却吓得魂不附体。关羽仅有周仓和几个关西大汉跟随,却威风凛凛地来而复去,如入无人之境。显然,关羽内在的那种“神威”占据着上风。作者让读者看到的关羽,不但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是个叱咤风云的猛将;就是谈判桌上,他也是一个胆识过人,谋略超凡的英雄。
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故事情节,(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情节,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把关羽刻画成一个勇武的英雄形象。
作为一个文学典型形象,罗贯中并没有一味描写关羽性格品质好的那一个方面,而且,也注意到批判地描写了关羽性格的缺陷方面,刚愎自用,骄傲自负等等。
关羽在荆州闻知西凉马超归顺刘备后,被刘备封为平西将军,心里很不受用,就差了儿子关平送书信给刘备,要与马超比武艺,一决高低。后来,是诸葛亮回复了他一封信,指出马超虽然勇武,但不过是黥南、彭越一流,称他“绝伦超群”,使他骄傲自负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便不再提入川比武的事了。
刘备进住汉中之后,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关羽为其首,而关羽却对老将黄忠的封将,与其平列,极为不满。
云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后来,还是很精明的费诗费了一番口舌,就亲疏关系、利利害害,进行陈说,才说服关羽接受了印绶。
在出征襄樊前,由于傅士仁、糜芳饮酒,帐后失火,关羽扑灭大火后,就要将傅、糜二人斩首。经费诗劝解,才予以免死,杖责四十大棍,罚他们分别去守南郡和公安,并留下话来:“吾若得胜回来之日,稍有差池,二罪俱罚!”瑏瑦由于关羽对此二人的处置不当,促使二人后来投降了东吴,是他后来走向失败的原因之一。
在处理与东吴孙权的关系上,关羽也显得粗糙、鲁莽、自负,而缺乏远虑。他视东吴众人为“群鼠”,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孙权差诸葛瑾过江来为他的儿子求亲,表示要“两家结好,并力破曹。”关羽听了:
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帝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遂唤左右逐出。瑾抱头鼠窜,回见吴侯,不敢隐匿,遂以实告。权大怒曰:“何太无礼耶!”便唤张昭等文武官员,商议取荆州之策。瑏瑧关羽傲慢、简单、粗暴的拒婚,使孙、刘可能缓和的矛盾加剧,影响到脆弱的孙、刘联盟关系;使关羽出兵北征之际,在他的后方出现了一个潜在的隐患。东吴孙权终于在关键时刻出兵袭取荆州,直接导致了关羽的失败,孙、刘联盟关系彻底破裂、解体。
对关羽这个典型人物,尽管罗贯中作了有限度的批判描写,但是,他的笔墨仍然是着力于他的“忠义”和“勇武”方面。而且,为了塑造这样一个理想的英雄形象,作者巧妙地依据历史的真实,又不拘泥于历史事实,按照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虚构了一些生动、神奇的情节,如: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诛文丑、斩蔡阳、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使关羽这一文学典型形象,有血有肉,十分丰富饱满,从而产生了影响广泛、深远的艺术效应,如果说关羽这一历史人物能够成为“独为妇孺所称”的英雄,小说《三国演义》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小说中关羽文学形象的魅力感染了古今以来众多的读者,使一些仅读过小说而没有涉猎历史著作的读者——这是很多的——相信在小说里关羽的所作所为都是真实的,可信的;因此而津津乐道。不仅如此,就是后世一些编辑关羽志书的文人,也往往把《三国演义》里虚构的故事情节,作为关羽的亲身经历予以肯定。如清人卢湛编辑的《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就把温酒斩华雄、诛文丑、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杀蔡阳、华容道义释曹操、单刀赴会、华佗刮骨疗毒等正史没有记载,而《三国演义》详细描绘了的故事,绘制了图画,又加上文字说明,予以刊印,从而混淆了历史人物与文学典型形象的界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