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著述辨识
关羽有没有著述、书画传世?传世的名为关羽的著作,其真伪如何?这是需要探究的一个方面。
关羽是武将,一生征战沙场,不遗余力。但是,据说他喜读《春秋》,对《春秋》经义很有研究,颇有心得,并身体力行。后世之人对此颇多赞颂之词。解州关帝庙最后方建有一座精美的春秋楼,楼上塑有关羽读《春秋》像,至今尚保存完好。在其他众多的关庙中,也大都塑有类似的关羽读《春秋》像,或建有春秋楼(阁),以颂赞关羽的熟读《春秋》。
由于关羽是武将,一生征战不已,所以,他在文墨方面不可能有很多传世之作,这从正史里没有记载就可说明。但是,后人却辑录了他的一些文墨编为集子,刊行于世。笔者见到的集目有以下数种:
《义勇武安王集》。明正德年间礼部侍郎吕楠编。清朝初年又由礼部侍郎钱谦益重新修订。
《重刻汉寿亭侯集》。明代浙江人方莹重刻。《关帝集》。明代绛州人辛全编。
《武安王集附录》。明代湖南昭阳人李叶编。
这几个集子,现在已难找到原版本,其中收录内容无从知晓。笔者臆断,这些集子极可能是纪念性文集,收录关羽生平事迹,世人评说,赞颂关羽的诗文。也收录一些世间流传的关羽的著述;但不会是关羽本人的著述专集。
笔者在现今传世的一些集子中,看到了一些关羽的著述。
清人卢湛编辑的《关圣帝君圣迹图志》中收录有关羽的书信7封。即:
三与桓侯书
操之诡计百端,非羽智博,安有今日?将军罪羽,是不知羽也。羽不豫社稷倾危,仁兄无俦,则以三尺剑报将军,使羽异日无愧于黄壤间也。三上翼德将军,死罪,死罪。
这封信可能是关羽从许都出来,与张飞重逢时,张飞对他心怀猜疑,关羽三次写信给他表明心迹。卢湛对这封信有以下解释:
按此帖米南宫书,吴中翰林收得之。焦太史竑请摹刻正阳门关庙中。翰秘惜真迹,乃令邓刺史文明以意临之,刻诸石。今观此书正大简严,当非伪作。而南宫手笔亦必确有所证无疑也,特采入之。
米南宫即米芾,是北宋著名书画家。据说,他曾将这封信写成字帖,被后人所得。明代学者焦竑令人摹刻于石,立于京都正阳门关庙中。卢湛因此认为不会是伪作。按关羽与张飞重逢时的情况,因生猜疑,关羽连写三封信给张飞予以表明心意,也是可能的。此信为其中之一。
与张辽书
鲁仲连东海之匹夫耳,为齐下士,然且耻不帝秦职,为通侯,列汉元宰,独可使负汉耶?子且休矣。
这封信是关羽在下邳被围困,张辽奉曹操之命前去劝降,关羽写信给张辽表示不投降曹操,这封信的真伪是难辨释的。
官渡与操书
刘豫州有言,尉佗秦之小吏耳,犹独立不诡。羽哑哑飞鸣,翔而后集,宁甘志终小人下也?使明公威德布于天下,斡旋汉鼎,穷海内外将拜下风慕高义矣,独羽兄弟哉!瞻悚,羽再具。
这封信是关羽在曹操与袁绍进行官渡之战期间写给曹操的,希望曹操鼎扶汉室,布德义于天下。当他刀劈袁绍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被曹操表封为汉寿亭侯,关羽又有一封信给曹操。
入许拜汉寿亭侯复操书
明公布大义于天下,而速取自树,非羽之所敢知。若犹是汉也,羽敢不臣汉哉!敢拜嘉命之辱。
这封信与前一封信一样,都强调了尊奉汉王朝的正统思想。
当关羽知道了刘备在袁绍处的消息以后,便有了辞别曹操投奔刘备的意思,他又先后写了两封信给曹操。
归先主谢操书
羽闻主忧则臣辱,主辱则臣死。曩所以不死者,欲得故主之音向耳。今故主已在何北,此心飞越,神已先驰。惟明公幸少矜之。千里追寻,当不计利害,谋生死也。子女玉帛之贶,勒之寸丹。他日幸以旗鼓相,当退君三舍,意亦如重耳之报秦穆(原文如此。按:秦穆当为楚成。)者乎。羽谢。
又致操书
窃以日在天之上,心在人之内。日在天之上,普照万方;心在人之内,以表丹诚。丹诚者,信义也。羽昔受降之日,有言曰:主亡则死(或为辅),主存则归。新受曹公之宠顾,久蒙刘主之恩光。丞相新恩,刘公旧义,恩有所报,义无所断。今主之耗,羽已知。望形立相,觅迹求功,刺颜良于白马,诛丑于南陂,丞相之恩,满有所报。每留所赐之物,尽在府库封缄。伏望台慈俯垂鉴照。
对这两封信,前边已做过辨析,就不再赘言了。关羽还有一封写给东吴陆逊的信。
与陆逊书
将军作镇西藩,为吴右臂,下车未远,遽怀老夫,中心藏之,其奖王室,幸甚,幸甚。目前小捷,曷敢贪天之功。第荆州与陆口接壤,为衅已非一日。寡君报公子之命,丞相有破曹之勋,旧属宗盟,非吴土地。乃阿蒙(吕蒙)不揆大义,狡然西窥,老夫不戒戎车,而捍御无术。将军慨然以操猾为忧,岂睹其篡逆不共戴天,尚以蜀为汉室宗胄,或能用命抑事,在泾而指,在洛亦为将军为之。老夫之言,诚如皎日,勿昵小功,终成大德。
这封信是关羽对东吴陆逊接替吕蒙的职务到陆口后给他写的一封信的回报。关羽由于没有洞察吕蒙和陆逊的阴谋,所以,复信的言词是诚恳的,坦荡无疑的。仍希望孙、刘结好,共同对付曹操。
以上这7封信,客观地分析,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事件下,都有可能由关羽书写给对方,以表达自己的态度。如离开许都时致书给曹操以表明心迹;接陆逊信给予回报等,都是合乎常理的,也符合关羽本人的性格。但是,也不可排除后人传刻中的增删之词,甚或伪托。
在《关圣帝君圣迹图志》中,还载有《忠义经十八章》。对这篇作品,明代嘉靖年间曾任兵部、吏部尚书、太子太师、河东蒲州人杨博曾写有一篇序言,对它作了说明。序说:
关圣《忠义经十八章》,皆帝自制也。晋陈寿演俗通义,似近鄙亵。兹宋学士孙奭编述,南渡中丞张守订梓,相传五百余年,世人亦不知有是经也。维帝忠义昭宇宙,功列垂史册,祠祀遍天下,黄发稚齿,极海穷边,靡不崇重。而帝之随在著灵威英显赫千载一日。博幸生同帝乡,藉荫蔽久。嘉靖丙辰(1556年)巡抚荆楚。荆,故帝保障。迄今家至户联,顶礼如在。比还省,辞楚王殿下,王询帝故里事,复出《忠义经》示,博拜赐踊跃,若帝陟降也。归舟检阅后,先紊叙简编遗逸字画,错乱差讹,遂为校订重录,汇成一帙,携之京师。继役关中,未遑锓梓,适都督刘显移兵守川广,因以贻之,俾刻荒镇以作士气,以风忠义;且播之天下,使瞻奉者有所持诵则傚云。
杨博得到《忠义经十八章》是在他于明代嘉靖年间结束巡抚荆楚时,由楚王朱显榕交给他的。据说,此文经北宋学者、龙图阁学士孙奭编述,到明代嘉靖年间已经流传500余年。杨博得书后,校订重录,经都督刘显重刻传世。《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刊印的关羽《忠义经十八章》可能就是依据的这个版本。至于说《忠义经十八章》是否是关羽“自制”的?对古人的著述,后人提出怀疑的很多。别的不说,就以与关羽同一时期而后逝的诸葛亮写的《后出师表》,也曾有人认为不是出自诸葛亮之手,而是后人伪托之作。对关羽这篇“世人亦不知有是经”,而且,叙事中有一些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词句,因此,怀疑它的真实性,也是可以理解的。
笔者认为:这篇《忠义经十八章》并非关羽亲手“自制”的,而是后人“代制”的。理由是:在《忠义经十八章》的《述志章第一》中,关羽叙述了自己生平经历的一些大事。从桃园结义到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许都惶惧,他都提到了。由此推论,如果《忠义经十八章》是他自己撰写的,那么撰写的时间当是在水淹七军后,败走麦城前的这段时间里。而在这段时间里,敌兵围困,紧追不舍,他哪里有心思、有功夫坐下来写这样的文章?而且,文中有“诛颜及文,急于报曹”、“斩将五关,寻戮蔡阳”、“追曹南郡,释之华容”等句,不符合历史事实。如果说《忠义经十八章》是他成神后“自制”,那就更为荒唐了。所以说,《忠义经十八章》是后人为关羽“代制”的。“代制”的目的在于宣扬关羽以忠义为核心的思想。笔者既然认为《忠义经十八章》不是关羽“自制”之作,都又把它引证于此,是希望读者对此文进行辨识,作出自己的判断;同时,也可进一步认识关羽的思想体系,或者说认识世人所宣扬的关羽思想体系。
《忠义经十八章》每章长短不一,每句四字,文字简练,内容广泛,可以说是关羽对人生的一份理性宣言书。十八章的具体章节和主要内容是:
述志章第一。关羽说:吾大汉民,世居解梁。值黄巾乱,天下用兵;行至涿郡,偶遇刘张;义聚桃园,约为兄弟,生死靡二。吾学春秋,兼习武事。始除黄巾,虎牢战布;许田射鹿,义无反顾。有志不遂,良用叹息。下邳之困,兄弟离散;君犹是汉,罔敢不臣!曹操奸雄,奏封汉寿。吾奉二嫂,心在故主,感其知遇。许以立效,谓答秦缪,亦如重耳。诛颜及文,急于报曹,以图遄归,他非所恤。封金悬印,秉烛达旦,敬慎威仪。匹马千里,斩将五关,寻戮蔡阳,会于古城。复遘子龙,周仓亦至。昔在隆中,随访卧龙。孔明称吾,逸群绝伦。赤壁之役,追曹南郡,释之华容,实践前言。既督荆州,劝农崇学。赴鲁肃会,谈笑自若。水淹七军,生获庞德,名闻华夏,许昌慑魂。拜前将军,得假节钺。西川定鼎,炎德复兴。孙权窃据,实为汉贼。骂使绝婚,志必灭之。时数不逢,平生无补。吾无所长,唯存忠义,扶汉除奸,不知畏避。年几六旬,有命在天。视我丹心,听我微言。日在天上,心在人中。为子尽孝,为臣尽忠。父严母慈,兄友弟恭;夫妇唱随,朋友有信,乡邻以睦,宽恤婢仆。吾言浅近,大益身心。为士为宦,为将为卒,持诵吾言,功名有成。为农为商,为工为贾,持诵吾言,资世日隆。民有贵贱,嗜欲不异。居家行路,贸易婚姻;患病犯刑,构颂斗争;山海魑魅,盗贼水火;至诚持诵,诸事咸宁。尽性立命,惟此至诚。明善以存,葆光以算。世人险诈,丧心败德;燋灼自贼,尸行肉走。赫赫皇天,昭临在上。善有余庆,不善余殃。戏侮吾言,神明戮汝。
在这一章里,关羽历数生平之后,极力倡言“忠义”。所谓忠,就是要尽道事奉君王,一心不二;所谓义,就是要舍身为国,义无反顾。在关羽的思想里,刘姓封建皇帝,封建统治的汉王朝,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为刘汉王室的臣民,只能忠心赤胆,以“忠义”的思想和行为去维护它。关羽就以自己“唯存忠义”、“心有丹诚”而自豪。而这一点,正是后世之人所推崇的。关羽还把“忠义”的原则推而广之,作为一般的思想行为准则,告诫世人,作为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乡邻以及将、吏、士、农、工、商,都应当以“忠义”为训,身体力行,方能“功名有成”、“资世日隆”。
关羽的“忠义”观,没有,也不可能超越历史的、阶级的局限。他所依据的是春秋大义,儒家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朝代中,这正是统治阶级所需要,也是社会一般人所能接受的思想道德灌输、熏陶的重要内容。不忠不义则为人所不齿,是社会的丑类。忠义才是高尚的情操,忠义之士是社会的俊杰。
洪蒙章第二。关羽说:洪蒙元始,天地未分,大化布气,是生万物。阴阳氤氲,最贵为人。阳余为男,阴余为女,化化生生,乃有伦理。宿命因缘;有善有恶。所作之报,如影逐形。种兰得香,种粟得粮。因人善恶,祸福不爽。天地之中,五行正气,大道在人,不可轻弃,保之甚难,失之甚易。若迷不悟,心入邪僻,贪嗔淫杀,永堕地狱。皆由群生,自作自受。谛听吾言,免沦凶处。孝顺父母,和睦六亲,尽忠秉节,不犯天刑。五体具足,十相端成。
在这一章里,关羽以天生万物,以人为贵为起点,推论到人的伦理道德诸方面。他强调人为万物之贵,而伦理道德对人来说则是最紧要的。人之行事,犹如“种兰得香”、“种粟得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此,“贪嗔淫杀”者,就会“永堕地狱”,而“孝顺父母,和睦六亲,尽忠秉节”者,则“不犯天刑”。他要求人们不要轻弃“大道”,要遵循伦理道德观念,择善而从,去祸得福。(www.daowen.com)
气数章第三。关羽说:人秉气数,乃有斯身。风土不同,禀受自异,清浊既殊,智愚悠分。数系于命,气禀于天。须学至道,以全其元。愚可以智,浊可以清。啼听吾言,勿虚汝生。
在这一章里,关羽虽然从宿命论的观点认为“数系于命,气禀于天”,人之清浊、智愚都是气数所定的。但是,他却又强调,这种情况又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方法就是要学。学什么?“须学至道”。关羽所指的“道”是什么?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只要主观努力,潜心学问,修身立命,尽伦尽性,便“愚可心智,浊可以清”。气数——命运的变化,不完全在天,亦在乎人,在乎人自身后天的主观努力。只有那些安分守命,自甘暴弃,不学习不求长进之人,才会愚不能智,浊不能清,陷于气数的漩涡而不能自拔。从这种意义上说,关羽的认为有积极的意义,又是对宿命论的一种撞击。
世道章第四。关羽说:吾嗟世人,不忠不孝,不敬师长,不睦兄弟,夫妇不谐,朋友不义,不尊天地,不惧神明,不避三光,不重五谷,损人利己,杀生害命,奸淫诈逆,积微成著。诸如此类,神人共弃。先夺其魂,后殃其躯。举世昏迷,自谓得计。一旦无常,悲悔何及。谛听吾言,中有真义。
在这一章里,关羽痛感人心不古,世道无常,备述了社会上的许多不良现象。他认为:世人处事中,不忠不孝,不敬不睦,不谐不义,不尊不惧,不避不重,损人利己,杀生害命,奸淫诈逆……诸如此类者,终归是要“神人共弃”,毁其魂魄,祸其躯肉;即作恶者,必有所报。那些原本作奸犯科,自以为得计的人,一旦东窗事发,受到惩处,才悲悔莫及。他言外之意是十分明白的,就是希望世人抑制悖心,慎修伦常,无论是对待君王、亲老、师长,还是兄弟、朋友、夫妇……都能各尽其道,自身就能获福。社会上人人都能如此,世道就会改变。
居处章第五。关羽说:人之居处,平安为福。勿夺他人,勿施诈谋。蛇虫嫁孽,鸟鼠送妖。抛砖打石,惊鸡弄犬,影胁梦逼,踰墙穴隙,鬼神昭鉴,庭户不宁。夜啸其梁,昼啖其室。小大惶惑,祸连骨肉。厮役牛马,亦遭疾厉。谛听吾言,转凶为吉。
在这一章里,关羽观察了社会现象之后,向人们发出了诚恳的告诫:居处栖身,平安是福。不要生出贪心,对他人所有巧取豪夺,阴谋算计。世上那些损人利己之人,往往不择手段,或以权势夺取,或以奸谋窃掠,扩展基业,营造豪华,意欲为自己和子孙造福,殊不知,一旦阴谋败露,就会结怨群众,激怒鬼神,家户不宁,祸殃骨肉,甚至仆役牛马也会连带遭殃。他劝诫这些人,“勿夺他人,勿施诈谋”。
配育章第六。关羽说:世人配育,宜重合婚。三刑六害,隔角交侵。咸池天狗,寡宿孤神;艰于嗣息,遂至绝伦。不知生时,太乙在门。圣母卫房,司命在庭。或有冤衍,鬼魅禁忌;至于难产,母子俱废。谛听吾言,善念天理,光明正大,螽(音终·螽斯指子孙众多)斯可赋;子孙振振,有庆无虞。
在这一章里,关羽谈到人的婚配、生育问题。在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中,十分重视人伦,而在人伦中,尤重父子、夫妇关系。夫妇和谐,家室永宜,子孙繁衍,嗣续绵远,是人们的共同心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这一目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一些人违背了天理,事君不忠,事亲不孝;居不仁,行不义;于是就要受到冥冥之中的惩罚。因此,他告诫人们在婚配问题上,应当遵循正当的婚姻,不要苟且。要“善念天理”,积善修德,因为善可消灾,德可致福;还要“光明正大”,心地光明,立身正大,天理就会常存;就能“螽斯可赋,子孙振振,有庆无虞”。关羽的这一番说教,是要人们行善事,戒恶事;善恶有报,带有浓厚的因果报应迷信色彩。
修建章第七。关羽说:世人修建,不识阴阳。九垒七煞,犯之必伤。太岁将军,鹤神太白,金神剑锋,九良七煞,黄旛豹尾,飞廉刀砧,主家眷属,一切鬼神,若值兴工,有一不戒,病疚丧亡。官府横害。谛听吾言,修德作善,百神可护,永世昌大。
在这一章里,关羽认为,阴阳是有禁忌的。因此,在修建时,应该有择选,避犯就宜。世上有的人,由于不识阴阳,在动工修建时,冒犯了九垒七煞等星象,因此,就会遭到祸殃。但是,上天佑护修德作善之人,只要修德作善,得到百神的庇佑,就可“永世昌大”。关羽在这里把阴阳、风水那一套搬来,劝诫世人,和前一章一样,迷信色彩也是很浓的。
雨旸章第八。雨旸是讲天气变化的,雨以润物,旸(太阳出来)以干物。关羽对此写道:
天有雨旸(音阳。日出),时有丰荒。雨泽衍期,亢旱为殃。祝融煽祸,赤鼠游城。海若失经,鱼鳖不宁。天灾流行,世所常有。谛听吾言,修德以俟。
在这一章里,关羽指出:天气变化无常,有阴雨之时,也有日出之时。天雨适时,万物滋润,就会导致丰收;如果久旱无雨,旱魃为虐,就会遭到荒岁。雨水过多,也会成灾。阴雨和亢旱的灾害是世所常见的,只有修德可以应对,国家可以避免灾害侵扰,个人也可以不受饥馑的罪殃。
游行章第九。游行章是讲兵法的。关羽说:军戎游行,国之大事。出师对垒,须识风云。矢心忠义,鬼神呵卫,盗贼骋奸,风波系累;深山邃谷,虎狼出入;大海长江,蛟龙窟宅;幽枉有魂,劫数有会。谛听吾言,正直无悔。
在这一章里,关羽认为兵法是国家的大事,对此,他不讲具体的军事方术,而仅只是在宏观上强调两点:一是与敌军作战对垒中“须识迅云”。所谓识风云,就是要有谋略,能够识辨迅速变化的战争局势,而采取适当的对策;二是“矢心忠义”。所谓“矢心忠义”,就是以忠义为精神支柱,忠心为国,心存社稷,矢志不贰。以忠促其智,以义奋其勇;智勇兼备,各种困难都不足虑,必能克敌制胜。
符讼章第十。关羽说:人有符讼,亦命所值。天地年月,日主时刻。亦口白舌,皆有神司。出入举动,须知避忌。朝有击聒,夜有煎扭(音抽·褊狭)。面是背非,崔鼠生忧。怨詈(音利·责骂)诅咒,狱讼繁兴,谤渎(音毒·怨言)诋诟,刑宪具存。谛听吾言,自反其心,作好作恶,皆己不仁。
在这一章里,关羽表达了无讼之意。世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争讼不息,朝聒夜煎,面是背非,诅咒诽谤,公堂对簿;其原因在于俗众之间的遇事不能谦让。不谦让又是由于心之不仁,心不仁就不能以礼相待,宽厚对人,相亲相爱。所以,关羽强调以“仁”来遏制符讼之争。这个“仁”的蕴意是相当宽泛的。
疾病章第十一。关羽说:人有疾病,积久弗瘳(音抽·病愈);沉卧枕席,其故何由?一心不明,五神无主。三生有",四大不举。平日触犯,古圣先贤;庙社灵坛,井灶第宅;起居不净,供养不诚;冥魂冤枉,牵缠诅盟;前生结衅,怨毒交攻。谛听吾言,诚心忏悔;善气来迎,立超苦趣。
在这一章里,关羽认为:人之所以患染疾病,是由于心不安,神不清所致。造成这种心神不安、不清的原有“天”的因素,也有“人”的因素。阴阳失正,五行失宜,感染成疾病,这是“天”所造成的,经过医药治疗,是可以痊愈的。但是,如果获罪于天地鬼神,或者前世结怨,今世又供养不敬,从而导致疾病缠身,这是“人”自引发,虽医药、祷祀也不会有效用。在此,关羽又陷入因果、迷信的漩涡,作出了对疾病的唯心的认识。对减少疾病方面,关羽依然强调谨身修行、作善积德,达到减病消灾的目的。
命运章第十二。关羽说:人之命运,万有不齐。富贵贫贱,各安其分。五行奇蹇,九曜更变,年逢刑冲,运或克战,孤辰寡宿,羊及剑锋,禄逢于败,马落于空。动用凶危,行藏坎(音览·坎不得志),何以禳御?自省其身。谛听吾言,顺守不忒(音特·差误)。
在这一章里,关羽谈到了命运。与第三章“气数”命题相同,而议论的侧重点却又不同。在“气数”第三章里,他强调人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变先天的气数,人有变化的主观能动功能。而在此,他却又认为人的命运本不一样,不齐不整,有差有别,这是天意。他强调:“富贵贫贱,各安其分”,要求人们顺守天命,自省其身,不要与命运进行抗争。
摄生章第十三。关羽说:人之摄生,顺明道要。能屏众欲,永除祸害。外想不入,内想不出;五脏清凉,六腑调泰。引炁(音气·与气同)大和,注润丹元。仍节饮食,法药保延。谛听吾言,以永无愆。
在这一章里,关羽就养生之道发表了意见。由于人生理的本能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会萌生出各种情欲,即通常所说的七情六欲。当人一旦沉溺于贪求声色、货利……种种情欲之中,就要耗费精神,消磨体力,甚至影响、危及到生命,这种人是不懂得养生之道的。养生之道最要紧的是屏息自己的各种非分欲念,即存理遏欲。不为外部的诱惑所感染,不让内心的欲念萌动爆发。非分的欲念平息了,阴阳之气调和,五脏六腑安顺,淡泊宁静,心地泰然,再在饮食上节制,药物上调理,就可以永远消除病害,延年益寿,得到长生。
瘟瘵章第十四。关羽说:天地瘟疫,二十有五。天地蛊(音古·寄生虫)毒,二十有四。痨瘵(音债·即肺结核)之疾,三十有六。遭此大患,厥有其故。其故伊何?伏尸故气,感召传梁,冢讼墓注。谛听吾言,清心告天。上通三界,下彻九泉,追荐魂爽,超度祖先,药饵期效,治在心田。
在这一章里,关羽又谈到了疾病。与疾病章节第十一所不同的是,他特别指出瘟疫,蛊毒、痨瘵在疾病中是对人危害最大的恶疾。患这些病的人是有原因的,或由于传染得病,或由于神鬼作祟。对此,只有追荐亡灵,超度祖先,祭祷消灾,药铒治疗。在这里,关羽又对这些恶疾的产生与治疗之法,作出了迷信鬼神、禳灾免祸的错误解释。
太朴章第十五。关羽说:太朴既散,仁义乃兴。礼乐爰作,奸邪斯行。六义既失,四民有争。上不宽恕,下不忠贞,全家疾病,死亡横生。消耗财物,累罹官刑。性命枉逝,灾害相仍。秽杂交染,骨肉伶仃。如此世人,焉致和平。谛听吾言,敦叙五伦。从谦从厚,必信必诚。守法守分,勿贪勿竟,灾消祸灭,百福骈臻。
在这一章里,关羽意欲劝诫世人返朴归真。由于人心不古,礼乐崩,仁义失,纯朴的风俗散佚不存,孝友、睦姻、任恤六义(六行)不能遵循;在上的对下不能宽恕仁爱;在下的也对上不能忠贞输诚,以至于奸邪横行,灾祸频繁,疾病侵袭,死亡威胁,争讼不已……凡此种种,世人怎能友好和平相处?对这种社会积习的扭转,关羽认为顺从谦厚、信诚方面做文章,导引世人循分遵法,不贪不竟,同归礼让,则能和气致祥,世道也就会日隆,从而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欲界章第十六。关羽说:吾观欲界,群生无情。作多恶业,全无悔心。纲维圮裂,大数自倾。兵火四起,玉石俱焚。凶荒洪水,苛政烦刑。生意灭绝,人道将穷。极诸苦恼,何由离脱?谛听吾言,毋自放逸。忠孝仁义,服膺弗失。一切善恶,皆由心造。为善福生,为恶祸报。
在这一章里,关羽继续依照上一章的意旨,针砭了“群生无情,作多恶业……人道将穷”的社会现象。认为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是欲念炽烈,失去本性,三纲四维,不能承守,为医不忠,为子不孝,抛弃仁义,肆意而为。而矫治这种贪欲的方法,在于医“心”,就是要人们速生悔悟之心,存理遏欲,牢记“为善福生,为恶祸报”的戒语,不要继续沉溺于贪欲的无底深渊之中不能自我解脱。
人生章第十七。关羽说:人之始生,受命于天。东斗主算,西斗记名;北斗落死,南斗上生;中斗大魁,总鉴众灵。青帝护魂,白帝持魄;赤帝养气,黑帝通血,黄帝中主,万神无越。亿"混沌,幽冥形影,玉帝摄气,灵风聚烟。千和万合,自然成真。真中有神,长生大君。谛听吾言,珍爱汝生。
在这一章里,关羽认为人生受命于天赋,冥冥之中,有众神灵护持,天地颐育,因此,人应该珍爱生命。如果自己不珍爱生命,败坏五常,毁灭道德极情纵欲,就会得到罪罚。即使上天爱你,亦不能护佑你于永远。
业报章第十八。关羽说:世之业报,因何而成?刻薄一心,杂乱五情;更生疑惑,所为昏昧。倚持邪行,背真就伪。不义不仁,不忠不孝。违逆天地,欺君伐国,奸妄肆侵,残虐百姓。杀戮群生,戕贼物命,造诸罪恶。冤对无边。动见患难,灾祸横集。人之行事,鬼神鉴临。因汝罪衅,加汝阴刑。愚蠢不知,犹是妄行。谛听吾言,安分养生。无贪无诈,无盗无淫,存心修己,夙夜以宁。念念弗失,福汝终身。
在这一章里,关羽认为:人自身的所作所为,或作善行,或为恶行,都必然要得到报应。心存忠厚,笃行正直,忠孝仁义,爱民惜物;可以上不愧天,下不怍民;就可以获得祥福好报。而“刻薄一心,杂乱五情”、“不义不仁,不忠不孝”、“残虐百姓,杀戮群生”……恶行种种的,就会得到恶报;“灾祸横集”,“加汝阴刑”。因此,他谆谆告诫世人:“安分养生,无贪无诈,无淫无盗,存心修己”,以求得到好的报应。
从关羽的《忠义经十八章》可以看出,这无疑是他的“劝世篇”。他以“忠义”为核心,通过对人生的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既有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方面的阐述,又有从因果报应、封建迷信方面的挥发;极力劝诫世人以忠义孝悌修身立命,为善去恶、返朴归真。对此,我们应该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扬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圣帝君圣迹图》还载有《圣签诗》共一百零一首,每签由七言诗四句组成。据卢湛说:此《圣签诗》也是关羽“自制”,并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传授给浙江宁波府延庆寺僧人善知识。这个僧人修行有方,悟彻因果,能够与关羽的神灵会面、交谈。关羽将《圣签诗》面授给他,让他传行于世。这个传说当然是很荒唐的。明显是僧人做假,伪托关羽,欺骗世人。一些做学问的人竟也信以为真,抄刻流传,毒害于人;大概也是对关羽的神灵执信不疑!
此外,据1961年香港刊行的《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增集中,还收集了关羽的几篇经文,题目为:
(一)关圣帝君觉世真文。
(二)关圣帝君降笔救"永命经。(三)关圣帝君降笔真经。
(四)关圣帝君应验桃园明圣经。(上、中、下三卷)在《明圣经》中,有这样的偈(音寄·佛门颂词)语:
我本天枢第六星,临凡欲使万方宁。形容虽去神犹在,留得精英震百灵。
这四篇经文的思想内容与文字语气,宗教气息十分浓重。总体来说,是劝世人多做善行,少做恶事;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经文,显然不是关羽其人能够做出来的,又要称它们是“关圣帝君圣灵降笔”,那就尤为荒唐可笑了。如果说这些经文出自宗教界的一些好事弟子之手,倒是完全可信的。而录于《明圣经》中的这个偈语,说自己是“天枢第六星”下凡,目的在于使万方安宁,“形容虽去神犹在”等等,纯属“神话”。
类似这样的经文,在许多地方都有刻印传世的。在国外,也有传刻的。笔者手中就搜集到厚厚的铅印本数册,字数相当多。编印者称作是“关帝御制文”;这种现象,与关羽的被“神化”有直接的关系。神化了关羽是无所不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