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桃园三结义
在张飞故里,有一眼井,名为“张飞古井”。古井在一个高约3米的台子上,四周有砖砌的围墙,有台阶可以走上去。台子上面是正方形,约有15平方米大小。在左侧,不深,而且下边已被杂物填塞,舀不到井水。井上有一个约0.5米高石凿的圆形井台,一周都有花纹饰物。井口还有一道道被绳索磨下的深深的痕迹。台子的右侧矗立着一通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镌立的石碑。上有清代佟国翼撰写的《汉张桓侯古井碑记》,文中写道:
关公义杀七贵,亡走范阳过是井,揭井盖,取肉,与飞(张飞)角力,备(刘备)见而壮之,遂有兄弟之盟,旋定君臣之分。
当地民间传说:张飞每天卖肉,如果肉卖不完,他就把肉吊在井里保存,上边用一块千斤重石压盖。张飞还在石头上写了一行字:“单手举此石,猪肉你白吃!”在张飞眼里,那千斤重的大石头是没有人能够单手举起来的,想白吃他的猪肉,那是妄想!
正是张飞写的这一行字,导引了他与关羽的一番争斗,刘备也掺和进来,三个人得以结识、订交。
关羽在各地浪迹多年以后,来到了涿郡地界。这一天,他推了一车绿豆要到涿郡城里去卖。路过桃庄张飞家门口时,他看到了井口压的那块石头上的字。关羽正是年轻气盛时,也好斗要强;便走到井边,伸出右手,用力一抓,就把那块千斤重石抓了起来,扔到了一边。随后,他从井里吊起一扇猪肉,放到小车上,推着就去了涿郡城。
关羽从井里取肉时,张飞外出不在家。待他回来听说有个红脸大汉举石取肉的事以后,心里便是一惊,想不到天下会有这么大力气的人,能单手举起千斤重石。他想会一会这个人。于是,他就拔腿出村,也赶往涿郡城。
关羽推着小车进了涿郡城,就去了水门沟。在东汉末期,水门沟是涿郡城里一个繁华的粮食市场,每天都有很多商贩到这里来进行粮食交易。水门沟现在叫小益街,它还有个名字叫三义胡同。
关羽到水门沟以后,就把自家要卖的绿豆摆出来等买主,又把从张飞井里取来的那一扇猪肉也放在一边。
张飞随着也来到了水门沟,并且一眼就看见了自家那一扇猪肉。再打量那卖绿豆的汉子,高大魁伟,肩宽体壮,长须飘然,便知道不是个好说话的主儿。张飞想上前去讨回猪肉,又自觉没道理;不要吧,又咽不下这口气。他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便走向关羽,要找个茬儿闹事。
张飞走到关羽的绿豆摊前,伸出一只手,从口袋里抓出一把绿豆,使劲在手心里一碾,绿豆就成了碎粒儿。然后,又抓起一把绿豆,又碾成了碎粒儿。张飞一连碾碎了好几把绿豆,把关羽的绿豆就糟蹋的不成样子了。他又不说买的话。关羽心里就上火。俩人一搭话,话味就不对劲,先是舌枪唇剑,争吵不休;接着就你推我搡,动起手脚,打斗起来。他们俩从水门沟东口打到西口,又从西口打到东口,斗了好几个来回,谁也没有得到便宜。水门沟那些小商贩都没心思做生意了,围着俩人看热闹。因为俩人打斗得凶狠,谁也不敢上前去劝解、拖架。
这一天,刘备也推了辆小车儿到涿郡城里来卖草鞋。听到这里吵吵嚷嚷,打打闹闹,便也赶过来看热闹。刘备把自家的草鞋子放在水门沟街当中,张飞和关羽就打过来了。俩人各抓起一个车把,一使劲就把刘备的小车劈成了两半儿,各拿一半就又打斗起来。俩人打斗得虽说厉害,就是谁也伤不着谁。
刘备站在旁边看他们打斗了一阵,看出俩人的武艺甚是了得,便喜在心头,有爱慕之意。他有心结交这两位好汉,便用手分开围观的群众,走到街当心,站到正在打斗的张飞和关羽中间,轻轻一挥手,俩人就被挡到了两边,再也打斗不到一处了。人们说:张飞和关羽武艺高强,力气大,是两员虎将;可是,刘备是条龙,本事比他俩大,所以一挥手就能制服他们。这就是:水门沟一龙分二虎。
不打不成交。张飞和关羽打斗,刘备插了一手,三个人就相识了。刘备就邀请他们俩去街旁的一个小酒店喝酒,边喝边谈,越谈越对劲,三个人意气相投,就商量着要结拜为异姓兄弟。正好,小酒店后边有一个桃园,正值桃花盛开的时节,刘备、关羽和张飞就在桃园里焚香叩头,结为异姓兄弟。据说,关羽本来年岁大于刘备,但是刘备是有德之人,又是汉宗室,按照“拜德不拜长”的道理,刘备就成了兄长,居老大哥地位,关羽就成了二弟,张飞居三。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桃园三结义”故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将这个故事加以演绎,说他们三人在张飞庄里的桃园里举行了正式的结拜仪式,并有一段感人肺腑的誓词:
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刘备、关羽和张飞结拜时的“桃园”是张飞庄里的桃园,还是水门沟里的桃园?时过境迁,无从确定。而涿州群众更认可水门沟的桃园。现在,这个桃园已不存在,其遗址上建起了一处休干所。
涿州民间传说将刘备、关羽和张飞的结识放在“水门沟一龙分二虎”中,较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说他们:人是在招兵榜文前认识的,更富有浪漫、传奇色彩!
清代文学家梁章钜在他的文章中,采用了涿州民间传说:(www.daowen.com)
(关羽)东行至涿州。张翼德在州卖肉。其卖止于午。午后即将所存肉,悬下井中,举五百斤大石掩其上,曰:“能举此石者,与之肉。”公适至,举石轻如弹丸,携肉而行。张追及,与之角力,相敌莫能解。而刘玄德卖草履亦至,从而御止。三人共谈,意气相投,遂结桃园之盟。语多荒诞不经,殆演义所由出欤。
刘备、关羽、张飞的结识、订交,对于三个人来说,都是至关紧要的;可以说是决定了他们生死与共的命运。
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在正史里没有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三结义的记载,仅在《三国志·蜀书·关羽传》里提到“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在《三国志集解》中,作者引梁章钜说:“世俗桃园结义之事,即本此语。”意思是说,社会上流传桃园三结义故事,是从《三国志·蜀书·关羽传》里的这一句话演绎而来,并非是事实。梁章钜对桃园三结义是持怀疑、否定态度的。他在《归田琐记·三国演义》中就曾说:“三人共谈,意气相投,遂结桃园之盟,殆演义所由出欤。”
那么,刘备、关羽、张飞桃园聚会,结为异姓兄弟,是子虚乌有,纯属演义,还是确有其事呢?对此,笔者认为只能具体地进行分析,以做合乎逻辑的结论。
首先,“恩若兄弟”不是一般意义上如同兄弟般的情谊,它有着更深层的含义。这从关羽降曹在许都时,回答张辽的询问也可得到证实:
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当时,曹操很看重关羽,表封他为汉寿亭侯,拜他为偏将军,又重加恩赏,远比他在此之前追随刘备时所得到的名、利为厚。对此,关羽心里很清楚。但是,他并没有动摇追随刘备的意念,这不能简单地以关羽讲义气来解释。义气只是一种表象,实质是关羽与刘备已经建立了超乎“主从”意义的更为亲密的关系。笔者在此强调“主从”而不说“君臣”,是因为在这个时期,刘备尚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势力,占据一定地盘,而仍然寄人篱下。在当时天下人士择主而从,反复无常的情况下,关羽仍念念不忘刘备,没有极为亲密的关系,是不可理解的。这种亲密关系就是因为他们结成了异姓兄弟。而另一方面,当关羽被东吴杀害之后,刘备十分恼怒,决定亲自举兵伐吴,为关羽报仇。
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求和,先主盛怒不许。
在刘备决定东征孙权时,诸葛亮、赵云等一般大臣、战将都劝他不要向东吴用兵,他不听;秦宓“上陈天时必无地利”加以劝阻,惹得刘备发火,将他抓起来关进监狱。孙权派人送书来求和,他也拒绝不许。这时,刘备已是蜀国皇帝。一国的皇帝竟然为麾下的一个大将被害而要亲自带兵为他报仇,从一般的君臣关系说,在历史上是十分少见的。刘备之所以如此固执己见,也说明,他和关羽的关系非同一般,是在“君臣”之外,更有亲如骨肉的异姓兄弟关系,誓以共生死的。这种关系经受了历史的考验。推论当初,他们三人曾有过誓约,是可信的。
其次,从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的实际情况看,虽然性格迥异,而且,刘备是汉朝宗室;但是,他家道中落,和关羽、张飞在青少年时代都生活在社会底层,属于“市井细民”之流。这种共同的、类似的生活经历,必然使他们经受过在这种生活中流行的“侠义”精神的熏染。刘备又“好结交豪侠”,所以,他们结为异姓兄弟,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有现实的可能。
因此,笔者认为: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三结义”不是后人虚构的,是他们曾经有过的事实。
清人卢湛在编辑《关圣帝君圣迹图志》时,其中有一幅图为“桃园义聚”,并有文字解释。卢湛照原图原文录抄,因此,据说获罪于关帝,并降乩(音基·神灵降示)让他删去不实之词。卢湛是这样写的:
四明孙百龄(按:孙百龄是卢湛同时期人,参与考订《关圣帝君圣迹图志》一书)原本记云:“分虽主臣,而恩若兄弟。”又云:“恩若兄弟,非结兄弟也。”湛未及寻思,难免疏忽之咎。即考订诸前辈并未及详究,随意书之,是以获罪。圣帝则有癸酉(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七夕降乩之批示。今遵帝批,将数语删去,续志于后,以俟古今瞻仰。圣帝批云:“大地江山蒸雨气,九州岁月熟春秋。淮黄交会波涛急,都是忠魂痛不休。湛子(指卢湛)心志坚久,诚为难得。但吾志中,汝竟未细心体认,执偏见不经之语,据以为实,吾心甚为不安。即如桃园义聚一幅,内曰:恩若兄弟,分虽主臣,此言可恨。况当初吾与兄长、三弟,俱在一介寒微。只因张角倡乱,吾等为生民起见,又为汉室衰微,一腔忠义,思欲救生民于水火,尊汉室奠安。适逢三人志气相符,故结为兄弟。此时,有何主臣之可分?若分为主臣,则吾三人为悖逆之流耳。又言:非结兄弟也,此言可斩。汝宜速改。且吾与兄长、三弟,以及武侯、子龙等义气投合,虽分身各体,而心志皆同。志中皆当作文以列诸首,而吾心方安。至黄希声之名与文,俱宜削去。除陈寿传外,皆可载入也。”批毕而退。凡在坛诸梓工等,初闻异香满室,继观批示,无不惊骇。
卢湛的这段记叙,实在是一个“无懈”可击的神话故事:关羽认为卢湛编辑的志书中“分虽主臣,而恩若兄弟”和“恩若兄弟,非结义兄弟也。”等词句不实,便“降乩”给他,要他删正,并告诉他,自己与刘备、张飞是结义兄弟等等。这个故事实在离奇,当然不可信。但是,卢湛为什么要虚构这么一个故事呢?极可能是给“刘、关、张是结义兄弟”制造一个口实。既然正史没有记载,传说不足为信,那就借关羽的神灵来证实;卢湛的心态,如此而已。笔者将卢湛编造的这个故事引用于此,仅作为“桃园三结义”中的一个小小插曲,亦可看出关羽被神化的影响。拜把子、兄弟结义是长期存在于我国的一种社会生活现象,属于结社性质。历史地,一般地来认识,少数人之间以这种形式来建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无可厚非的。至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结合,形成一种良好的友谊集团,做出一些有益于他们自己或社会的事情;或者形成一种各怀鬼胎,互为利用的伪善集团,干了许多既损伤他们自己,又危害社会的罪恶勾当;那是不能仅从结义这种形式上来议其是非的;应该具体地去分析。
刘备、关羽、张飞通过“桃园三结义”,确立了他们共同的意愿,建立了他们之间亲密的关系,使他们从此以后,在动乱的东汉末期的战争生活中,共同走在了一条艰难的道路上,去从事他们的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