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
一千多年前,西班牙哥多华城强大的哈里发国王写道:
我已在胜利与和平中统治了五十多年,臣民爱戴我,敌人害怕我,盟友尊敬我。财富和荣誉,权利和快乐都任凭我召唤。可是即便如此,当我孜孜不倦数着我度过的那些最纯真幸福的日子,它们总共才只有十四天。
哲学家、智者和诗人几乎一致认为,生命的最终目标是幸福。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幸福”却像一只蝴蝶,你去追它却总是抓不住。为什么会这样?生命人人都有,可幸福为何如此罕见?为了使我们昏暗的日子充满更多阳光,我们必须要做什么或不要做些什么?
我们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幸福”这个词纳入基本立宪文件的国家。这是智慧之士备加让后人称颂的努力。可是,二百年来的经验证明,尽管宪法规定我们都拥有享受幸福的自由,但却并不能保证我们会拥有幸福。
人们常把成功与幸福作为目标相提并论,好像获得前者就会自动保证获得后者。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我们都知道一些可怜的成功者,对吧?
你能同时拥有成功与幸福吗?是的。本课选自路易斯·宾斯托克的《 成熟的力量 》。作者将向你介绍五种精神的感觉,就如同五种身体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对生活来说都一样十分重要。把这五种重要的感觉与你在这十道羊皮卷中学到的成功相结合,你的生活就会充满快乐、关爱和成就……
我们中有很多人都知道本特号哗变的故事,或者至少看过有关这个故事的两个电影版本中的一个。谁会忘记查理斯·拉普顿?他用威严的口吻大吼一声“主啊!”然后就加入了由克拉克·盖博领导的非正义的哗变行为之中。
在真的本特号上,也真的发生过一次哗变。哗变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船长布莱特太不人道的行为。不过从字里行间,人们好像还能看到其他原因。毫无疑问,其中之一就是在备受虐待的英国水手中涌动着一种情感,他们认为自己能找像塔希提岛这么美丽的岛屿,岛上有他们永久的避难所,自己可以好好在那儿陶醉一下。白天阳光灿烂,夜晚月色撩人,他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慷慨滋润下,同幸福的当地人一起无忧无虑地度过余生。
结果是哗变者不敢呆在塔希提,因为其他的英国船只可能会造访。于是,大多数人在皮特克恩岛(1790年,本特号哗变船员定居的岛屿,在太平洋图阿默图群岛西南)度过余生,对自己的孤立无助后悔不迭,发现生活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当初他们留在塔希提岛,从来没有受到骚扰,他们会幸福吗?答案几乎可以肯定是“不”
当你努力逃避这个世界时,你可以远离北方阴暗的天空,远离工作、责任和债务,以及所有曾经麻烦过你的人。但你必须带着自己。一个文明人逃到热带岛屿会是什么样子?他的大致性情和思想、基本感情和抱负、固有欲望和恐惧都没改变。他也许会觉得自己很幸福;但如果那样,在哪见他都会是幸福的人,因为他对自己很满意。所以从根本上说,幸福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而不取决于你住在哪里。
正如有人说过:如果进门的是耶稣,那么出去的只会是耶稣。如果进门的是犹大,那么出去的也只会是犹大。
乔·E.布朗出演戏剧《 哈维 》时,我让他告诉我他最喜欢的台词是哪一句,布朗立刻说——也正是哈维那无忧无虑的朋友说的一句台词——“我不管和谁在一起都很快乐。”
布朗知道要靠自己争取幸福,他不会让他所在的处所或他身边的人决定自己的幸福。相反,他的幸福取决于自己如何探询幸福的处所,接近幸福的人。
布朗同样不会认为占有和享受是必要的。我多次看到,当一个人与和物质追求过多联系在一起时,他会很难与别人建立快乐的关系。“忧虑就戴在皇冠上”,因为对于权利、责任和危险来说,它们远比生活中单纯的快乐重要。世上的权利和荣耀林林总总。前几天,我和一位在商界掌握大权又拥有巨额财富的人共进午餐,他和许多“圈里人”都关系密切。他对我说,这些人里没有一个是快乐的。接着他仔细分析了这些百万富翁们为什么都不快乐。结果是些非常个人化的原因,不过我对此并不吃惊。这些人似乎和妻子、儿女的关系都不太好,这仿佛成了一个规律:正是钱把他们推入与家人不能和睦相处的生活地步——不管用钱能买到什么,都无法弥补他们和家人关系上的损失。
我们不能因此就认定钱只会带来不幸,而贫穷,或者勉强糊口就能带来快乐。当然也不能认为反之亦然。因为幸福是非常个性化的,一个真正成熟的有钱人绝不会让金钱影响生活;一个真正成熟的穷人或中等收入的人也完全有可能最后过得很幸福。你的生活掌握在你——你自己手中。
世界大学和民间传说中都有很多故事告诉我们,寻找幸福只是徒劳。相反,幸福是一种不知不觉来到身边的恩惠;是你偶然发现的一种财富。
莫里斯·梅特林克伯爵在《 蓝鸟 》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樵夫的儿子和女儿,泰泰和玛泰在鸟笼里养了一只黑鸟,可是他们最想要的是代表幸福的蓝鸟。于是俩人离开简陋的小屋去寻找那只传说中的蓝鸟。既然是个幻想的故事嘛,那作者干脆让两个追寻者踏遍了每一片土地,走遍了那些有人死去以及有人出生的地方。最终俩人灰心丧气地回到家里,却发现幸福就在隔壁。他们把黑鸟借给了邻居生病的孩子,黑鸟渐渐变成了一只蓝鸟。孩子们终于认识到,幸福的蓝鸟总是在家里。
人们经常认为,当实现某个目标就会感到幸福。有时是这样,但又常常不是这样,因为与幸福失之交臂的人总给幸福加上一些条件,然后说“要是那样,我就幸福了”,或者“要是那样我就不会幸福”。
你经常会在上班时看到母亲们就是如此。一开始她们说,“等乔尼小学毕业了,我就开心了!”她们的确高兴了一阵子。然后你会听她们对朋友们说,“等乔尼中学毕业,我就开心了!”她们至少一个夏天都会很高兴。等乔尼大学毕业、结婚,有了第一个孩子,母亲欢天喜地的当了祖母,她们都会这么说。这种感觉会一直持续到她成为临时保姆。但是,如果母亲不知道如何在特别的恩惠中找到幸福,那她就并不了解幸福。
人们把赫拉斯·沃尔浦尔杜撰的好运一词解释为做其他事情时有意外的发现。因此好运总是与幸福联系在一起。有些人一生都在寻找好运,却从来看不到它。另一些人兢兢业业的从事日常工作,或者帮助朋友,他们反倒觉得幸福一直伴随身边。
我们应当明白,幸福和快乐不能混为一谈。快乐可能是一次令人满足的性经历,但如果这是一次奸情,不幸立刻就会降临。一个人也许会获得巨大成功——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实现了伟大的目标,但如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使身心受到伤害,他就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幸福在深处涌荡,是生命的暗流;而快乐是升到水面美丽的气泡,是短暂的,只会在破裂前得到片刻的赞美和羡慕。
“知足”大概更接近幸福,不过它又是另一种东西。我想起一个古老的传说,名字是《 沉默的本茨 》。本茨一生都在受各种厄运的摧残,他经历过贫穷、苦难、遗弃、迫害,但他从没抱怨过。(不过我对这个故事的评价是:忍气吞声并不总是美德。它也许只表现出一个人对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缺乏敏锐的感觉。)本茨死后来到天国接受审判,一个神圣的声音说,他在人间度过了圣人般的生活,是人们的楷模。作为奖赏,他可以得到心中渴望的任何东西。本茨犹豫不决,最后结结巴巴地说:“每天早饭,我能吃上一个黄油面包卷吗?”是啊,他曾那么贫困,因此这成了他对幸福的最终认识。
幸福应该与你自己息息相关。你要意识到自己承受幸福的能力,永远不要认为自己命中注定要遭遇悲哀或无休无止的消沉下去。
不过在对幸福更深层的理解中,你应知道它分为动物的幸福和人的幸福。动物的幸福在本质上是肉体的,而人的幸福首先是精神的。你怎样才能给一条狗,或一只猫,或一匹马带来幸福?只需给它们足够的食物,舒服的住所,亲切的关注,和嬉戏玩耍的自由就可以了。简而言之,能让孩子幸福的因素就表现为“原始的幸福”。
一个人如果不成熟,最明显的标志是他会对“原始的幸福”感到满足。我们会在孩子身上看到这一点。我们知道,孩子首先对玩耍和享受美食感兴趣,即获取。只有当孩子开始成熟,他们才会表现出不那么自私,对给予表示出兴趣的感情。那么现在他可以洒下深刻成熟的幸福种子了。在生活中任何时刻,他不必否认自己对身体的愉悦感兴趣,尽管他自己会观察到应保持某种平衡,但他会给自己头脑中的幸福一个更高级的概念,因此他会发现自己拥有更深刻、更成熟的幸福。
现在我们应该记下一些幸福的确切标准。你会注意到许多人将之与幸福联系的基本因素,实际上却与短暂的快乐关系更加密切。但是,任何事物都不能以一种绝对化的方式来定义。就让我们以大家都比较认可的五个标准开始吧,但是,它们并不一定是幸福的真正精髓。
1.生命
这是自然的。连生命都没有,还谈什么幸福。但同时,单单活着并不足以成为幸福的理由。古代希伯来人祝酒时爱高喊一句“敬生命!”这并不仅仅是计数一个人的年龄,而是要使一个人的年龄真正活得有价值。因此,这是对远远高于动物阶层的生命的祝酒词。
古代智者有一种说话方式,总会使那些不谙此道的人感到迷惑。你知道他们一些俗语的真正意思,你也知道自己在面对事实。因此,当他们问到“一个人应该怎样活着”,而回答是“死”。这意味着一个人要克服内心一切丑陋和卑贱的东西,才能活得真实、有价值。
他们又问,“一个人应该怎样死去?”答案是“活着。”这意味着,如果你过的是以自我为中心、动物般的生活,只关心自己的快乐,从不考虑真正的幸福,那你将毁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还记得奥斯卡·王尔德的《 道林格雷的肖像 》吗?王尔德除了描绘了一幅神奇的画,还生动描述了一个被自己的生活方式毁掉的人。主人公道林格雷认为,幸福就是满足生命中所有动物般的欲望;像狼獾一样大吃大喝;随时随地满足性欲;每天尽可能吃喝玩乐,尽可能摆脱工作。
就这样,道林格雷毁了自己。这个故事最令人悲哀的是,它大部分都是作者的自传。奥斯卡·王尔德尽管很有天赋,却从不了解成熟的幸福。他在里丁监狱写的《 狱中记 》一书中,为朋友道格拉斯勋爵写下这样一句话:“我们在困境中相识。”最终王尔德在困境中挣扎时认识到自己究竟做了什么。但是那时对他来说,要到达精神世界的顶峰已经太晚了,尽管那里的大地稳固,空气纯净,视野辽阔,风景清秀。
所以,拥有生命就有机会找到真正的幸福。如果只因为一个人活着就说他幸福,这是向生命的要害问题低头。
2.成功
我在《 通往成功生活之路 》一书的开头这样写道:
我们这个时代最明显的失败是成功。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年代如此焦躁地充斥着成功;没有一个年代如此喧闹地夸大成功。现实还有“美好”的许诺渗透了我们的世界观。几乎在各地,富裕代替或已开始代替贫穷。
但我又继续指出,我们这个时代同样见证了:
……人类频繁经历的幻灭感,历史对无知的最大教训。成功不能创造幸福……半个世纪以来,不论什么教义、什么例证都教育我们要争取物质上的成功——获得不凡的名誉、财富、地位、权利,成为人上人——这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目标。……物质世界的成功是一个人“有什么”;精神世界的成功是一个人“是什么”。我们曾想把两者归在一起,想当然地认为幸福是财富的产物。而事实证明我们错了。
我们前边提过一类母亲,总是不断给幸福加上条件,并在她们儿子的生命进程中实验那些条件。对儿子来说,如果知道了母亲的看法,便很难向自己证实他曾经幸福过,而不是在等待幸福。上低年级时,儿子会梦想着上高中的幸福。当他发现高中学习对自己有更高要求时,便会渴望着进大学——一个黄金般的梦想。当儿子发现大学生活不止歌会和球赛时,便会渴望着参加工作的幸福。一旦他有了工作……你已经可以知道结果了。
我们再回到目标的问题。定一个具体的目标不难,比如说挣一百万美元,或成为某个大公司的总裁。而定一个笼统的目标就不这么简单了,比如不错过任何帮助别人的机会。我认识一个人,他认为如果到四十岁时能挣十万美元就会幸福。他没到四十岁就挣了十万美元,又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达到这个目标后,他还想要一百万;他又有了一百万——但他还想要更多。他幸福吗?他无法止步,无法休息;他想要更多,更多,更多。可是,他又是这样一种人,非常沮丧地想知道为什么自己连一个小小的技巧都掌握不了,这就是如何与妻子和儿女相处。
亚历山大大帝过得幸福吗?我们也许记得他征服过不少土地,可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三十三岁去世,死于悲哀,因为世界上再没有土地供他征服了。拿破仑过得幸福吗?他渴望权力并获得了权力;但这永远不能满足他,永远不能。他在流亡中失望地、孤独地死去。
因此,很多事情都取决于成功的定义。从这种意义上说,一个知道深刻、成熟的幸福的人已经成功了。但当你把成功与幸福联系起来时,还是把所有成功普遍的定义放在一边吧。
3.安全
这里的安全指什么?我们仍要以大多数人的标准来理解安全,那就是“财政安全”。
谁拥有它?我们首先肯定得排除每晚沉沉大睡的数百万普通人,如果他们睡得着,如果他们最后的焦虑不过是可否支付账单和租金,不过是可否仰赖稳定的工作未付清买冰箱的款项……以及不过是钱不太够而渐渐产生的一些想法。
你肯定以为,那些真正有钱的人一定会有一种安全感!唉,他们并没有啊!对那些不成熟的人来说,“财政安全”这个词是如此变幻莫测,以致几乎不能说它存在。我的一些读者可能会回想起1929年经济危机时席卷华尔街的自杀热潮。后来的记录表明,许多从办公室窗户跳出的人并非赤贫或接近赤贫,他们不过是从大富翁沦落到拥有比一般维持生计的人所需要的多上那么几十万美元而已。
当然,富人也没必要靠大手大脚、放弃钱财来显示金钱对自己内心真实的安全感有多不管用。况且,百万富翁中只给妻子少得可怜的零用钱的人也不少见。就算大名鼎鼎的富豪,能让自己的果汁风靡全世界,可每次填写支票交税时却几乎是歇斯底里。
我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对于安全感,你要么有要么没有。”当我们谈到惟一真实的安全感——内心安全感的时候,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那些没有安全感的人会去追寻安全的,但一旦认识到安全感并不能用金钱、友谊或可能消失的东西衡量时,你就会找到它并拥有它了。
4.热情的爱
古时的老师们认为,神圣的《 圣经 》主要是以精神的爱为核心,如人们对上帝的爱,以及人们相互之间兄弟般的爱。
而我们从《 圣经 》的《 雅歌 》里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这是对青春、对肉体的一首赞歌,是关于女性的魅力和性的冲动。但是,尽管这首雅歌是用很精致很柔和的语言描述,这多少有点不敬的内容是如何步入《 圣经 》的教规里呢?学者们给了很多的解释,有些不免牵强附会,说那是因为它毕竟是为了教给我们真正而成熟的爱情。他们是围绕雅歌中这样的几句来证明自己的诠释:
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
众水不能熄灭,大水也不能淹没。
热情、青春的爱终将变成成熟而深沉的爱。年龄并不能阻止爱的延伸。爱的最高境界是:无论时间和环境怎样破坏,爱都将贯穿人的一生。爱能变得成熟,能坚强,能去适应所有环境变迁的力量。
热情的爱有自己的位置。否认年轻人的强烈感情即是否认人的本性。不过要记住,这种爱——对很多人来说,是惟一与幸福没有直接联系的。
不幸的是,热情的爱比成熟的爱更富戏剧性,也更一目了然,在歌曲和故事中更有修正的余地。即使不是热情的爱,那也是浪漫的爱在热门歌曲中永远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爱情的故事历经几个世纪,历久弥新,而备受挫折的青年爱侣是小说家和诗人的永恒主题。(www.daowen.com)
热情的爱可以让快乐的泉水汩汩涌动,但也可以让人“为伊消得人憔悴”,不论是相爱双方发现彼此不再适合,还是可怕的第三者介入进来。成熟的人也会享受热情的爱,但却知道它会逝去;同样也知道,任何的逝去都不可能成为快乐适宜的基础。成熟的年轻人会深深的彼此相爱,然而他们幸福的核心元素是追求强烈的激情享受。
在家庭中虽然会有深沉的爱,但也会有不时的斗嘴。我知道很多孩子经常和父母拌嘴,尽管他们十分热爱自己的父母。当然,这种爱给双方都不会带来欢乐。
5.和平
约书亚·罗斯·里布曼的《 内心的和平 》出版已有二十多年了。但是和那本书中描述的一样,和平仍是个个性话的话题。当然无论是在内部还是外部,都没有广义上的和平。尽管我们在各种物质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我们仍生来有一些内心的紧迫感,并且活在一种特别的恐惧中,认为自己走错了一步甚至会给地球上的人口带来灾难。
要了解这些,我们就必需认识到,地球上并没有什么绝对的和平——除了坟墓里。我要再次引用《 通往成功生活的道路 》一书中的这么几句话:
生活的平静不可能是完美或永恒。活着的真谛就是运动,但运动总是会遭遇一些阻挠和抵抗,而抵抗则意味着冲突。武装冲突也许会在某天停止,而我们也希望那天能早点到来,但人性内部的冲突绝不可能完全解决。从政治的角度来说,地球上和平的可能性非常明显,甚至说它很有必要;但对不同地方的不同人来说,内心的绝对平静是不可能的,甚至是个危险的幻想。
成熟的人都知道,只有那些生活得像“植物人”,被剥夺了思考、感觉和激励的能力,才可能拥有一个平静的大脑。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活跃的人就不能拥有幸福。我认识的人中,真正最幸福的都是那些日日夜夜都为各种事情操劳的人。他们为了别人不顾自己,为了一些他们认为值得的事情而拼命忘我的工作,无论这些工作多么累,他们都感到非常快乐,而这种快乐是那些只寻求平静的人体会不到的。
正因为我们有着活跃的思维、敏感的心灵和探索的灵魂,我们才总是出于自己的愿望致力重塑周遭的环境。即使是“不满”也不必带走我们的快乐,而在“神的不满”一词中就蕴涵了极大的智慧。
我们分析了大多数人认为是人类幸福基础的五种价值观,但是不难发现,无论从哪种程度来看,这些价值观都不是幸福真正的本质。
那么什么才是促成永恒幸福的价值观呢?我现在要把它们归于获得幸福的一个积极程序中,即存在感、归属感、意义感、成长感和给予感。它们可以被看成是和我们熟知的五种生理官能(看,听,闻,尝,感觉)相对应的五种精神富能。生理官能可以赋予我们获得愉悦的能力,而精神富能则可以引导我们寻找真正的幸福。
6.存在感
林语堂先生存《 生活的艺术 》一书中,讲述了中国有三大教,即儒教、道教和佛教。对于追寻幸福,这三种宗教都采用了非常普遍的、非常世俗化的角度。因此成熟的中国人绝不会让自己陷于有杂念的沉思,将自己的情感完全沉浸在某种想法、某种理想、某种哲学或信仰中去,以致不大好好欣赏自身的完整,好好享受活着的快乐。他们关心的仅仅是自己的存在——早上起床;感叹世界的荣光与庄严;一饱口福;体验身体召唤的本能;与朋友谈心;凝视着爱人的脸庞——这就足可以说是幸福快乐了。成熟的中国人,与他们的西方兄弟相比,更自由的驾驭着感情和本能;他们并不像西方人那般受到压抑和限制的影响。正如音乐剧中的人物所唱的“我很高兴自己是个少女”,中国人也很庆幸自己作为一个人活着。也许没有什么思考能力或者没有什么成就,但仅仅是“存在着”已经是一个很好的优势了。读一读《 圣经 》吧,尤其是《 雅歌——歌中之歌 》,你会发现其中对生命和爱也有相同的诠释。
读过林语堂著作的人都意识到:林语堂太深奥了,以致无法仅仅用智力来反驳。他告诉我们,西方世界过于重视思考而降低了感觉的重要性。但他并不是说要人们放弃大脑运作这一人的基本的程序,而是在运作的同时享受仅仅“存在”的幸福。这样,无论自身如何你都能幸福了。
当我问天主教堂里一个十分有才气的修女什么是幸福。她沉思了片刻,道出了问题的本质:“我们太忙碌了,都没怎么休息;幸福就是更多的自省,而不是总在观望外面的世界;在重视自然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自己是人类的一员。”她接着说,“要想幸福,你就必需有一种存在感,要意识到自己是这个美好世界的一部分,细细品味自己作为一个存在而生的任何生理上、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快乐,从而惊叹自然界和人性的神气。”
我知道一些创造孤独艺术的人。当别人都在空闲时间拼命找事干,他们却独自坐在公园里,静静地欣赏树木,聆听鸟的歌唱;或者久久漫步,沉浸于阳光与微风中。他们认为,这才是一种幸福,比仅仅活着要更有意味得多。这才是完全地领悟生命的真谛、存在的真谛。而存在是一种全面的体验,也正是幸福生活的实质。
7.归属感
上一个年代,尤金·奥尼尔把话剧《 长毛猿 》搬上舞台。在剧中尤金·奥尼尔描述了一个胸毛很多,长的像大猩猩的烧炉工人杨基。他在往来于大西洋的蒸汽大船上烧煤锅炉。
我尽量用自己的语气来描述扬基的说话方式。他总对同伴说:“头等舱的笨蛋们和我们有什么相干?我们比他们强多了!不是吗?没错!我们当中随便拎出一个,一只手就能将这帮乌合之众打败!让他们下来一个到烧火间看看,练练!你猜会怎么着?肯定是在担架上抬走!弟兄们可不是什么好惹的!他们才是些酒囊饭袋呢!谁让这个破船动的?难道不是咱们兄弟吗!干得好,我们才属于是一伙儿的,难道错了不是?是的,我们是一伙的,他们才没人理呢。就这么回事儿。”
一天,扬基好奇地踱步来到轮船上层头等舱。在那儿,他碰巧面对面撞见了一个美丽又有教养的贵族姑娘。那姑娘为扬基高大笨重的体格、多毛的胸肌和空洞的表情吓得花容失色,立刻闪在一边,脸上挂着明显的反感和排斥,害怕得就像自己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头凶猛多毛的大猩猩一样。
这对扬基来说不啻是个非常痛苦的打击,这件事让他渐渐想明白了,自己什么都不是,也不真正属于人类。
最后一幕我们看到扬基,他在一个动物园里,正隔着笼子的栏杆和里面的大猩猩说话。他对着真正多毛的大猩猩说:“你才走运呢,知道吗?你不属于他们,这点你也很清楚。可是我呢?我和他们在一起,可却并不属于他们!他们不和我同类!他们才不理我呢,就这么回事。”扬基打开笼子,对大猩猩说:“嘿,出来和我握握手吧!我带你去逛逛第五大道。咱们把他们踢出这个地球,然后咱们再组个乐队,乐意怎么吼就怎么吼!来吧,伙计!”大猩猩用它那巨大的胳膊几乎把扬基压得背过气去。死到临头,扬基还气喘吁吁地说:“我完了,连它也不理我了!”接着就听见他绝望的最后一吼,就像许多失落的人一样:“主啊!我到底是从哪儿来?到底属于哪儿啊?”
人类是喜欢群居的动物,而且这点不仅表现在生理上,他们不仅喜欢和别人混在一起,还喜欢自己的想法能和别人的有所交汇,能和别人一起为了共同的期望而努力,或作为一个值得结交的成员而被各种人群(如家庭,各团体等)所接受。除了以上这些群体,我们还通过加入其他一些团体来增强这种归属感:我们成为某个宗教的信徒,或是某个国家的公民。特别要提的是我们和其他兄弟姐妹一样都是人类的一员,从而相互之间都有着这么一种归属感;我们之间息息相关,而且尽管有许多争吵或是误会,这种基本的关联仍不会消失。
扬基,这样一个强大健硕的孩子,只有在烧火间这个层次才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我们当中的大多数能感到很多种不同的归属感,但却无法忍受那种没有任何定位的感觉,就像不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到这个世界的一样。这种感受对于那些刚开始自己有意识的生活,但却感觉不到周围有爱的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这种无法自我定位的迷惑让他们很难克服。
即使最重视个人存在的那些人也知道,和别人在一起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愉悦。归属一直都是幸福的一部分,只有那些懂得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天地的人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8.意义感
体会人们活在世上的意义与归属感非常相似。而且我们还特别把意义与目的和价值以及成就等等联系起来。
这样,当一个人的工作很有意义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活着很有意义。里查德·卡伯特曾发表对于一个好工作的七个要求,其中的后四条尤其重要:
(1)能给我们机会去有所成就,有所建树,并能认识到自己到底干了些什么。
(2)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头衔与定位。
(3)与一些我们能忠心效劳的机构、公司或事业有所联系。
(4)与同事相处非常的愉快,彼此互相尊重。
他接着说我们“总是倾向相信自己的意图、希望、计划,相信自己每天吃的喝的都没有白白浪费,因为我们将它们的价值融入到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当中,最后超越了它们的价值……”我们总需要点什么东西炫耀自己,证明我们的梦想并不是无法实现的。
家庭主妇必须认识到自己所干的家务事对家庭来说意义重大;孩子必须认识到自己对家长们的意义也十分重大。如果让孩子以为自己对父母不过是多一张需要喂养的嘴或是一个避免不了的麻烦,那他会感到伤心,而且,这种伤痛将会延续一辈子。
在《 出租 》(《 福赛特家史 》的一卷)一书中,约翰·高尔斯华绥描述了两个年迈的仆人,他们惟一的任务就是照顾老态龙钟的福赛特,这项特殊的任务成了他们特别的骄傲。在我自身的经历中,也曾知道某个厨子或是女佣,数年来给了雇主家不少帮助,但他们松懈拖沓的工作又时常惹怒主人;不过,当他们发现这个家真的离不开他们时,就会变得非常热心尽责。
生命的意义是如此坚定的一种信仰,以至于超越了生命本身。在马丁·路德·金广为流传的名言中有这么一句:“如果一个人的生命中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他不顾生死,那么他活着就没有什么意义。”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这种层次上找到意义感带来的幸福,但除了一些日常工作外把自己融入充满人性的世界时,我们都能感受到一种意义。
9.成长感
人一生中最大的不幸便是成长受到了阻碍。如果这种阻碍是生理上的,那么不幸就更加如此,因为它显而易见。我认识一些孩子,因为天生缺陷,身高永远不可能超过4英尺,而且这些都无法瞒着他们。我对他们的痛苦感同身受;但令人吃惊的是,我却亲眼看到孩子们非常冷静地克服了自身的困境,抛开了自卑,成为了年轻朋友的圈子里快乐的一员。对于生理上的苦恼,他们甚至能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对待。于是,他们将债务转化成了一种资产,他们的心智也长大成熟起来。
我所见过最幸福的团体是一所心智发育有障碍的孩子们所在的学校,我所见过的最幸福的家长也是那些心智发育有障碍的孩子们的父母。的确有可能,智障的孩子的幸福是因为他们感受不到造成不幸的考验和压力。即使和智障的人在一起,成长的感觉也是一种幸福的感觉。学会了几个新的单词,意识到自己交了个新朋友,或者是学会了(经过了许多磨难后)一些虽小但却有用的技能,这一切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一种有意义、令人愉快的成长。这同样也是自己的作用、归属和意义的基础。而看到自己智障的孩子有一点点成长,对于家长们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在我们这个时代,智力的成长已经成为一种“加速汲取”的过程。许多正常儿童从上托儿所起就开始加速学习,并不断扩大知识面。而且成人补习班的增加也正说明了教育的推进。
但加速情感上的成长仍然是个难题。在这样一个充满众多的不公、残忍、仇恨与暴力的世界,我们怎么可能在慈善、怜悯、宽恕、原谅和友爱这些方面有所成长呢?这种情感(和精神)的成长进程是所有主要宗教的目标。成熟的根本,是一种内在持续的成长。
10.给予感
什么是给予?从表面意思来说,就是把过剩的财物分给别人,通常是分给那些需要的人。给予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机械的动作,比如,钱是个好东西,不管它是从哪儿来或是要给谁;但是真正的给予是来自内心的馈赠,它必须是来自心灵深处,而不仅仅是从别人手中接过来。钱也许是表面的但不可或缺的象征,但一个真正给予的人会懂得怎么将自身的一部分也投入其中。
凡是参与慈善运作的人都会知道那些增加捐赠的方法。在一个大城市,社区福利基金的董事会发现,一位富甲一方、闻名遐迩的商人每年为慈善事业的捐款只有500美元。于是董事会找到富商,说:“先生,我们知道您是城里最杰出的、最公正的人,那么正如我们一样,照顾那些穷人、盲人、老人和孤儿应该也是您的一部分责任吧。”“是的,”富商答道,“我不是不相信那些慈善代理机构,但很抱歉,我天生就不是一个仁慈的人。我知道其他拥有和我同样地位的人会给予更多,但是该给的我也都给了,而且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董事们笑了,接着又说:“啊,我们自己也曾这么想过,但是必须改正这种想法。让我们来帮您学会怎样变得仁慈吧!现在假设像您这样的人可以捐15000美元。别去介意具体数额吧,那您干吗不今年为福利基金会开一张5000美元的支票作为开始呢?我知道明年您自己就想捐得更多了。”
这位富商迫于自己地位高则责任重的想法,面对这种情况,觉得出于面子也必须得出钱,于是就开了一张5000美元的支票。他第二年捐了更多钱;数年以后,他成为了该市捐得最多,最令人自豪的给予者。但是,富商是真正的给予者吗?正如其他市民所认为的一样,他们很感激富商捐出的钱,却怎么也不无法感激他本人。他们觉得那个富商从来就没有学会怎样将自己也投入到给予过程中来。给予带给了他骄傲,却从未让他真正地幸福过。
奥斯卡·王尔德天赋禀异,却常被古怪的麻烦所困扰。他写了一篇寓言,名叫《 快乐王子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快乐王子的雕像伫立在一根高耸入云的柱子上,他浑身都裹盖着又薄又纯的金叶,眼睛是两颗蓝宝石,剑柄上则镶着一颗大大的发光的红宝石。
一只麻雀飞了过来,它正要匆匆赶去埃及过冬。行程已然耽误,小麻雀要快马加鞭。这会儿,它落到王子脚下想投宿一晚,却发现王子正在落泪,正为城里穷人们的贫穷和苦难伤心不已。王子说服麻雀留得久一些,结果就一直留到了冬天。小麻雀帮助王子把自己的财产都分给穷人,可以说王子把自身都献了出去。最初麻雀将红宝石给了一位母亲,她正照顾着生病的孩子,这样孩子就可以恢复健康了。接着,小麻雀把王子的一颗蓝宝石给了一个作家,他正在冰冷的阁楼里挨饿;另一颗则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然后,麻雀将王子身上的金叶子一片一片都给了那些营养不良而消瘦的孩子们。
王子终于倾其所有,包括他自己。寒冷的冬天到了,他铅做的心裂开了,而那只小麻雀也在寒冬里闭上了眼睛。
‘给我这个城市里最宝贵的两样东西。’神对一个天使说。天使便把那颗铅做的心和死去的小鸟带到了神的面前。”
很久以前有一种说法:“给予要比接受更得到祝福。”那些不知道该怎样给予的人应该好好去学,而且如果他们没有多余的钱,他们也许学得更容易。如果他们没有可以给予的金钱,他们可以付出关心、服务,或是那些将单纯的愉悦转化为幸福的时光,因为这些时光是用来给予的。从种种给予之中,他们真正做到了付出自己。
梭罗曾说过,大部分人都活在静悄悄的绝望之中。这种说法也许有些夸张,但它的确发人深省,而且可以作为衡量自己精神状态的一种尺度。
大多数人是向满足妥协,这还算最好的情况呢。我们会感到愉快,而且还会时不时感到真正的快乐,但我们也经历许多不幸。有时候我们能看到或感觉到的只是痛苦如天降大雨,倾盆而下。所以我们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幸福只是迷惑人的,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此时此刻我们感觉不到,可能只有在它要离开的时候我们才会感觉到幸福的甜蜜。
正因为如此,大多数宗教才提出了“来生”这样一个概念,弥赛亚、救世主的形象才会出现,并最终在泪之谷将人性向我们传扬。
这个概念令人欣慰。正如对于神的概念,没有办法能证明或者否定。我相信,我们都知道一生中,在地球上,这种潜藏的真正幸福是可以获得的。我们并不需要认为幸福是一种永恒完美无缺的状态。它的存在其实就是一种生存的根基,无论经历多大的暴风雨,我们都可以感觉到它,感受到它,并信任它。
你可以找到幸福。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何处,或无论你有多大,你都可以找到幸福。幸福就在你左右;事实上,现在你的身体里就有幸福的种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