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到成功捷径的最佳方法
你愿意以勤奋工作来获取成功吗?你愿意全力以赴吗?你的时间和精力必须全部投入目标之中,所以你愿意牺牲自己的一些乐趣吗?做出这样的牺牲你会快乐吗?
倘若你回答“是”,你想全力以赴,那么你已经有所追求,找到了深藏在心中的真正目标。但如果你认为自己会为了放弃夜晚的娱乐而抱怨,为了不得不拒绝周末的乐趣而愤恨,那么还是请三思而后行吧。也许你并不想攀上顶峰,只要到达半途就足够,那你真正的目标不在于此。
那些事业成功的人为了目标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献身其中,这即是所谓的“全身心投入”。有人把这些成就超常的人们归为工作狂。不过这种说法暗示了一种病态,如果你所做的工作比世上其他任何人都多,为什么会削减自己的乐趣作为惩罚?
事业的成功并不排斥幸福的婚姻。但那些意在登上顶峰而赌上一切的男男女女常常发现,当他们全身心投入之后,已经没有多余的空间留给婚姻。另一方面,这类人(不包括女性)想要的是我称之为“公司的成功”,而并非“企业家的成功”。他们很清楚,比起单身情况,结婚可以带来更迅速的提升。
在大企业对男女职员的升职与等级划分上,心理学家分析出最关键的一个品质。候选职员如果拥有这样的品质,就确实能得到提升,反之,则没有胜出的希望。这个关键品质就是“全身心投入”,有能力也有要求去最大限度的工作。这类人即使每周工作40、60、80甚至100小时也毫不在乎,因为他们觉得工作是激动人心并且值得付出的,因为他们在追求成功。在成功的男男女女中,“全身心投入”是普遍存在的共性,当然对它的重要性也不可高估。
对于成功,健康的身体与无穷的精力是不可或缺的。不论是珠穆朗玛峰还是某个公司的高层,想要攀登上去就需要力量。人们与生俱来的能量储备各不相同,那些容易劳累,往往很快就筋疲力尽的人还是修订目标的好,或在目标上加一些限制。与其梦想成为某家国际多元联合经营企业的董事长,不如当个面包连锁店的上司来得实际,甚至只要在街坊开一家烤面包店也就足够了。对于精力不够充沛的人来说,当个部门经理,不去当总裁已经算得上事业有成了,虽然略为逊色,却也风光体面,可以满足了。对于这种程度较低的事业心满意足之后,人们还可以拥有更丰富多彩的生活,可以有空闲时间看看书,上剧院,和孩子们一起远足,建立牢固的家庭联系,享受友谊的快乐,培养人生价值。但对于其他精力无穷与抱负远大的人来说,对那些想攀上顶峰的人来说,全身心投入并不是一种牺牲,按照他们的思考方式,他们是在收获,感到的是满足与快乐。
波士顿歌剧制作公司的著名导演萨拉·考德威尔即为其中之一。“我热爱我的事业。”她这样说,“为了工作我可以整日不眠不休,因为在制作与导演一出歌剧的过程中,每个细节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每当一切就绪之时,仿佛魔幻的一刻光临。人们肯定可以生活在魔幻当中的。”
她指的是,一切准备都融合在一起,舞台上的魔幻时刻终于降临。她偶然选择了歌剧事业,并成为顶峰上屹立的寥寥数人之一。但对于全身心投入的人来说,每个行业都存在着魔幻时刻,心理学家将其归为“忘我”的结果。“忘我”是一种极端的经历,因此,在是否应该全身心投入这个问题上,人们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对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全身心投入是不值得的,甚至是疾病的标志。全身心投入的人都是工作狂。但正如我一开始就提到,这些人只是做了他们想做的事,眷恋着工作时的每一分钟。他们是与众不同的一群人,是奋斗者,总想比别人到达更高的高度,也比自己的过去攀登得更高。他们的婚姻也许不是一场引人注目的成功,但这番人生路上的艰辛前行却是值得的——财富、权势、力量、声望以及“忘我”的乐趣。
那么,什么是“忘我”?它又带来怎样的乐趣呢?萨拉·考德威尔恰如其分地将之描述为“魔幻时刻”。那与慢跑的感觉十分相似。研究者把“忘我”定义为“当人们全力投入时感受到的一种激情的颤动”。进入忘我状态的人似乎是无意识地根据某种内在的逻辑实施一系列行动,不慌不忙,没有任何心烦意乱,从此刻到彼刻,过去与未来都消失不见,留下的只是现在。人与行动的界线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几年前一份心理杂志作过如下报道:一位外科医生深深专注于手术之中,竟完全没有意识到手术室天花板的一角塌了下来。直到为病人的伤口缝上最后一针,医生才深深呼吸了一下,又伸了个懒腰,接着环顾四周,惊讶地问道:“地板上的灰泥是哪儿来的?”而此之前,他完全处于忘我的境界之中。
一位研究人员想知道人们为什么会努力,于是对忘我状态展开了一次颇具前沿性的调查。国际象棋与西洋双陆棋,网球与手球,排球与足球,尽管这些都不同,但其中有什么共性使得人们倾尽全力,甚至不去考虑是否值得?几个世纪以前,柏拉图就曾提出过这一问题,却没有找到任何答案。弗洛伊德也是一样。然而芝加哥大学的米哈里·斯卡岑特米哈依教授分析出了其中的共性。他询问了175个人,其中包括30个攀岩运动员,30个篮球队员,30个现代舞选手,30个国际象棋男选手,25个国际象棋女选手以及30个现代音乐方面的作曲家。教授向他们询问:作曲时,下棋时,爬过陡峭的岩石表面时,究竟是什么使他们如此享受?是哪样一种吸引力、魔力?还是成功的希望?结果证明,当他们深深沉浸于象棋、篮球或其他任何事物当中时,首要的吸引来自他们享受的那种变幻的状态。
进入忘我状态时人会感到放松,活力充沛,精神饱满,同时集中注意力也显著提高。他们感觉可以很好的控制自我以及自我的世界。这种“忘我”的电流如同快乐一样,是个副产品。要进入这个状态,你首先必须面对挑战,去尽可能地努力。当然这不是无法取胜的挑战,而是以此使你产生紧张感,意识到今天所做的比昨天或以前的努力都更好。另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时间上不可间断。事实上,任何少于半小时的努力都是无法达到忘我境界的,在老被打搅的混乱状态下则更不可能。
通过实践,有可能以调整身心的方法来进入忘我境界,就像通过自我调整有效学习一样。奥妙在于对你以前享受过的那种“魔幻时刻”加以分析。它们有什么共性吗?当你分析出那种共性,就可以开创出一个“忘我”的境界。
玛格丽特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她是华盛顿的一名说客,为“西部资源保护委员会”工作。有天晚上,玛格丽特坐在椅子里,舒展着身体,感觉很好。在这之前她一直在努力工作,整理有关弃置造纸业废弃物的新标准的国会法案。这一法案如果得以通过,会对木材与制浆公司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
玛格丽特把该法案目前的状况做了摘要,总结了向木材和制浆股份公司的游说以及自己所做的活动,并建议采取步骤使形势得到公众关注:如果能激起民愤,就有可能改变议员们的态度,使他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超过对公司利益的重视。
此到玛格丽特瞥了一眼表,又立刻仔细看了一下。天!已经四点了!已经是凌晨了!她核对了一下自己的表,没错,就是四点。昨天晚饭后她就一直致力于这篇报告,虽然玛格丽特发誓,自己在桌前绝坐不了两三小时,然而由于太过全神贯注的工作,她对于时间的飞逝竟毫无察觉。
过去玛格丽特也曾有类似的经历。以前时常总会有那么几天,当玛格丽特抬起头看看办公室,却发现四周早已空空如也,这才意识到下班的时间已经过了。那些天玛格丽特总是沉浸在工作当中,午饭的时间过了也不觉得饿。(www.daowen.com)
通过分析,玛格丽特意识到,自己的这些“忘我”情形非常类似,要么是某一个计划将近完成,要么是她为计划的某一阶段已经收集了所有的必要信息,正准备总结问题,概述归纳出反方的利益和他们会采取的相关态度,好为接下来的行动提出建议。同样,在分析中,她还意识到“忘我”的那几天办公室相对比较安静,没有突发事件,没有重要会议,也没有外来宾客。
当这些念头在玛格丽特心里变得逐渐清晰起来,她整理出安排工作的方法,从而更频繁得益于“忘我”的状态。每逢类似情形,她就把工作带回家,以获得一段不受打扰的时间。有时当她坐到办公桌前,她还会采用言语的方式来提醒和调整自己:“现在我要尽可能地集中注意力。”当然,这种方法也许不会每次都起作用,有几回玛格丽特在准备报告的中途就筋疲力尽了;不过,更多的时候是使她悄然进入忘我的境界,注意力也明显集中了。
没人可以或应该不断保持一种“忘我状态”,因为那会使人精力枯竭,就像经过长久的忍耐而一时兴奋一样。在这个意义上讲,这个比方并不微不足道,因为“忘我”的状态并不只局限于工作。在一切要求我们集中精神的活动中都体现了与生俱来的潜力,如运动、绘画、写作、学习,当然也包括性。这是一种真正能使人兴奋的境界,在全身心投入中达到心醉神迷的极致。
不过,“忘我”还是一种紧张状态,因为整个过程是人的生理反应,整个运作机制达到一种巅峰。好在这种紧张程度是一种健康的压力。研究人员发现,成功人士比不成功或是半成功人士都健康。有个对事业非常成功的人士的调查表明,他们的死亡率比事业没有获得成功的同龄人低1/3。通常认为,压力会使人操劳过度,但在此却成了成功人士健康的实际要素。有些压力当然会使人疲惫,但重要的是我们应认识到有压力是健康的。那些成功人士颇为享受克服困难时的紧张感。正是一位研究人员所谓的“呼唤可控制的冒险”吸引了这些成功人士。他们活力充沛,因此喜欢不断尝试。当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就会更觉得自己精神抖擞。积极的人,大脑功能优于习惯久坐的人,正如前者的身体素质也优于后者一样。所以忘我状态中的紧张感是有益于健康的,这如同自然的运转,如同变化的更新。但不论是哪种压力,如果超过了一定界限都会带来危险,忘我的状态也不例外。不过不必担心,我们的身体都有一种自我保护体系。忘我的状态总不会持续太久以致过度,导致最后成为不健康的压力。
“讨论‘全身心投入’与‘忘我状态’的陶醉并无不可,”有位实业家反驳道,“但我知道,有些人工作起来就像头驴子,可却什么也没干成。”
“我也认识这样的人。”我认同他的话,“但这恰恰因为他们工作起来像驴一样!要知道,光有辛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个目标,而且必须知道如何使自己的努力获得好的回报。”
全身心投入并不仅仅是努力工作,它有着广泛的内涵。砌石墙是极其辛苦的工作,有些人一生都在砌石墙,到他们辞世之时,留下的纪念惟有几英尺的石墙,默默展示着他们的辛劳。但其他有些砌墙的人却一直把石块向上垒,心中怀着一个梦想作为目标:也许他们的目标是屋顶下石壁上爬满蔷薇的花藤,也许是为懒洋洋的夏日摆放好的椅子;也许是以石墙围成一个苹果园,再标上边界。等到墙都砌好了,他们得到的东西可远不止一座墙。是目标导致了结果的不同。正如贝思与特露迫的经历所揭示的那样:
她们的工作都是空中小姐,她们都希望看看这个花花世界。然而特露迪的理想并不仅仅如此,她还想从商,梦想有自己的旅行社或为连锁大饭店工作,梦想一切与旅游有关的事,尽管她自己还不确定这些事情到底是什么。这份空姐的工作是特露迪向目标前进的第一步。她不断地旅行,学习有关世界各大城市和旅游者的知识:他们喜欢去哪些地方,他们为什么喜欢去那些地方。特露迪度过了一段精彩奇妙的日子,她像海绵一样汲取着信息。当乘客们向她询问与目的地有关的问题时,她能提出许多建议。“两星期前我正在那儿呢。”她会这样说,并向客人们推荐一家餐厅,“那儿的食物棒极了,我足足长了5磅呢!”她总在本子上记下自己最欣赏的去处,喜欢把特别的商店和在旅游路线上没有标出的餐厅告诉给客人们。
为了检查员工的服务状况,一位航空公司管理督察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乘坐了这趟航班并对工作中的特露迪进行了观察。她手脚麻利,能力很强,常常为旅客带来莫大的帮助。当特露迪不分发食物时,就会帮一位母亲抱会儿孩子,好让母亲的腿脚舒展放松一下,或者回答乘客们任何关于目的地的问题。
“这个女孩当乘务员太可惜了。”督察员在回程中想到,“她简直就是一部活的百科全书,对于在哪个城市中该干什么、看什么全都了如指掌,而且还那么勤快。”几周后特露迪得到提升。她的新职务是编辑一系列城市旅游的小册子。十年后的今天,她已经拥有自己的旅游中介公司,并且是同行中经营最为成功的一家小型中介公司。
那贝思又如何呢?她曾一度热爱自己的工作;当一名乘务员曾经是她的梦想。但她最终改变了,不再报有任何幻想。她有的只是极其辛苦的工作,在走道间忙上忙下,分发食物,取走餐碟,回答问题,为醉酒、疲劳与晕机的乘客盖被子。十年后她仍然只是个乘务员,辛苦工作,小心谨慎。她现在有了另一个目标——结婚,并把这作为摆脱无休止的工作的惟一方法。
在很多方面贝思与特露迪一样努力,但贝思毫无目标。于是,不知道何去何从的人通常只能一事无成,在原地停留。
如果你知道自己想从生命中获得什么,如果你为之全力以赴,那么形形色色的机遇之门会为你敞开,它们当中有不少是因为惰性而打开的——当然是他人的惰性而非你的。每个人本质上都有惰性,甚至包括那些蒙受上天垂青而拥有无穷活力的人。可秘诀在于意识到这一点,并向自己承诺:决不向惰性妥协。那么,相比之下其他人就会更轻易的做出让步。这么做,可以使成功的可能性变为最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埃里奇是一家大型会计事务所的职员。这家事物所以工作量大而著称,似乎它付出的每一分工资都要物有所值。“我们总是不停工作。”埃里奇的同事不断抱怨,“每晚都要加班,太过分了!他们为什么不多雇些人手?”听过这些话之后,埃里奇却更勤奋了。他打定主意,只有把工作做得更多更好才是令自己从同事们当中脱颖而出的惟一方法。至于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他制定了一个计划,对工作流程进行重新整改,从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埃里奇制定出重新整改的计划,把自己设计的表格用备忘录的形式写好,然后交给了经理。
这份备忘录埃里奇经过精心设计,打印得也很整洁,却一点也没有公文般的刻板和程式化。埃里奇没有请事务所的打字员帮忙,而是自己动手。他想明确表示,这份备忘录仅仅是给经理一人看的,所以经理不必担心埃里奇越过自己把它交给更高层的领导。
埃里奇不仅描画出了改革的大纲,而且还表示,如果经理觉得这个计划不错,只要同意即可,其余的一切都由埃里奇来办。而事实上经理确实觉得这个计划不错。有天晚上加班时,经理与埃里奇一边吃着三明治一边讨论。埃里奇向经理说明,如果对办公室进行改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经理在上级面前也就能留下良好的印象。他的话使得经理很轻易就同意了这一计划。瞧,埃里奇把一切都做好了,而他不过是利用了经理的惰性。他的计划非常成功,于是经理得到了提升。在此之后也被提升的是谁呢?当然是埃里奇。经理需要一个得力助手,而埃里奇如今已上升到与其他行政管理人员平起平坐的位置,比正常的提升早了好几年,这都是因为他利用了惰性的力量。
同在一个起点上,往往只有做了许多工作并由此得到他人信任的人,才能最迅速地获取成功。
所以,我们要表明的寓意即在于此:千万不要把全身心投入当作一种疾病,而应当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你会发现,事实上你只是做了自己最想做的事,一切的牺牲因此变得无关紧要。所以,当你感受到全身心投入这一方式的吸引时,别再抗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