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认真提高经济效益
工业经济效益下降是当前经济工作的突出问题,如何提高经济效益乃是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的重大课题。
一、经济效益的含义
经济效益的确切含义即投入和产出的比较。对此,有几种说法。一是指企业的经济效益,即一个企业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另一种说法是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指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被购买者使用后对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及上缴税利的多少,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等;再一种说法是社会经济效益,是指社会全部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三种说法,常被有些同志混淆。我认为,阐明这三种不同说法的不同含义,对于研究同行业内部各企业和不同行业企业相互之间的经济效益,都有指导作用。
1.同行业内不同企业的经济效益。同行业内不同企业之间,所投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与其生产出的产品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反映了不同企业的不同经济效益。
同行业内不同企业以投入价值与产出价值相比较,也可以反映它们的经济效益之高低。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不同。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只能以价值的投入与新价值的产出比较其经济效益的高低。但是如果产品的价格不合理,或是所使用的原料价格偏低,或是某一种商品的价格偏高等,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不可能真实地表现出来。
2.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同行业和不同行业之间都能够相互比较,这种比较主要指标是等量资金所能提供的利润和税金。此外,还可以从使用价值方面比较产品的技术性能(如节约能耗的高低)。
3.社会经济效益。这是社会全部企业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总投入和总产出的比较;或价值总投入和新价值总产出的比较。在一个国家内部,通常是以不同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或每个劳动者平均创造的新产值来衡量经济效益的高低。不同国家之间经济效益的国际比较,一般是以一定时期内一国与另一国的由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总投入与其产出的新价值的比较。此外,在不同国家,用燃料和电力的消耗水平,也可以比较不同国家总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我国经济效益的途径
1.做好经济决策工作
首先,经济决策者们必须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作出经济决策时,不能违反这些理论。如前几年宣传和执行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政策,很明显就违背了马克思关于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关系的原理。执行的结果,使国民经济发展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导致经济秩序混乱。其次,经济决策必须符合客观经济的实际。1958年的“大跃进”就是脱离国力、国情,盲目蛮干的典型实例。再次,作出经济决策前必须发动广大群众充分讨论,不能只听少数人的意见,也不能只听顺耳的意见。要发动广大群众讨论,特别要听取不同的意见,吸取其中合理的成分,以改进和完善经济政策内容。前几年,个别领导人只听取少数人的意见,要实行大进大出,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这种意见既脱离我国实际又违反经济学常识,竟能在某些重要报刊上大加宣传,真是令人啼笑皆非,虽喧嚣于一时,但终被束之高阁。还有人认为,决策失误是难免的。这种看法似有一定道理,但以上所说的决策错误就是能够避免,也是应该避免的。现在有些企业的产品,已经大量积压,却还在继续生产,就是应该克服也能够克服的。
2.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整个国民经济效益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是重要因素之一。治理整顿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不断强调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调整任务仍然没有完成。由于缺少电力,许多企业不能充分开工;由于缺少原棉,许多棉纺厂不能开工;特别是有大量企业产品销售不出去,生产越多积压也越多,企业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靠银行贷款发放工资,企业经济效益下降,整个国民经济效益也下降。因此,必须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有力措施,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对于燃料、电力工业,适销对路和不断创新的产品,应予以积极扶持,银行给以适当数额的贷款;对于过度膨胀的加工业,必须坚决迅速压缩;对于滞销的产品,必须迅速地转产或停产,方式可采取联合或兼并等。目前,调整步伐缓慢,其原因有三:一是为保持工业一定的增长速度。二是上级领导机关行动不坚决。现在各方面已形成一种经济利益格局,使一些长期开工不足、半停产、停产的企业转产或被兼并,怕影响到现有的经济利益,不愿尽快行动。如有些地方工业企业同国务院有关部属工业企业争原料,有的地方政府的经济领导机构就不愿压缩,不愿把原料让给生产经营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三是怕乱。怕停产转产后,有一部分职工失去原劳动岗位,处于待业状态,因而闹事。这种怕乱思想也应尽快解决。职工是社会的主人,要向他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说明经济形势,并完善社会保险机制,在待业期间组织他们学习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新的劳动技能,抓紧时间安排重新就业,这样,就不难得到他们的同情和谅解。
3.采用新技术
新技术包括新能源、新的动力系统、新的机器设备、新的操作装置、新材料和新的传送装置,等等。新技术能降低生产资料的消耗,降低活劳动的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出新产品。例如煤炭和石油是现在使用的主要燃料,采用新的燃烧装置,就能大大降低煤炭和石油的消耗量;电力是工业生产的动力,采用新的节电装置,就能降低电力的消耗;采用新能源,能降低生产电力的费用;采用新的机器设备,能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出新产品;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设计,可以使原材料得到充分利用,降低消耗;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机床,能够大大提高产品的合格率;采用新材料,既能提高产品质量、加工出新产品,又能降低原材料的费用;采用新的传送装置,能保证传送质量和加快其运转速度;等等。这些道理,已是尽人皆知。但是,我国采用新技术速度仍然比较迟缓,运用新技术的企业也不够广泛,不少大中型企业的关键设备,还是四五十年代的产品。这些机器设备运转速度慢,加工产品质量差,消耗能源多。我国采用新技术的速度之所以慢,有以下原因:一是国家有关领导机构,为研究、试制、生产和采用新技术所制定的措施还不够有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自己研制新技术产品,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资金方面支持,更没有组织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工矿企业各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协作攻关,因而资金不足,人力分散,研制进展缓慢。二是研制出新技术之后,要进行大批量生产,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愿意接受这种生产任务的工厂。因为接受这种新技术产品的生产任务,一般需要改装部分设备,需要先支出必要数量的资金,工厂若无法筹措,新技术产品只好束之高阁。三是对于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没有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吸收和创新。过不了几年,原来引进的新技术又变成落后的技术了。重复引进,依然落后。在这方面教训十分深刻,应认真吸取。
为加快我国新技术研制、生产和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基础上的创新,国家必须在资金、组织协作攻关和组织投产等方面制定出更明确的政策和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克服各种阻力,认真贯彻。企业在采用新技术时,购买新技术,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资金,劳动者还需要一个对新技术的熟悉过程,因而会暂时降低产量和产值,并降低利润。如果这些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企业对于采用新技术就不会积极。因此,银行对企业购买新技术需要的资金,贷款时应实行优惠利率;税务部门对企业采用新技术过程中产值和利润降低时,应给予照顾。对于不采用新技术,生产积压产品的企业,银行应减少或停止其贷款,税收也应按原定税率照常征收,迫使其积极采用新技术。国家制定出明确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是采用和推广新技术的关键。
4.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改善劳动组织(www.daowen.com)
劳动技能的提高和劳动组织的完善,对于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提高后,能改进生产工艺,合理利用原料,科学地对在制品进行加工。劳动组织改善后,分工更加合理,更加明确,促使每个劳动者更充分利用生产资料,降低物耗。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改善劳动组织,都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活劳动的消耗,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但是,目前我国劳动者的劳动技能还比较低,劳动组织还不够合理,因此,各级政府经济领导机构和企业,都必须拨出适当数量的资金和调配必要的人员,有组织、有计划地对职工进行在职培训和脱产轮训。对培训和轮训的结果,要进行考查。考查不合格者,必须调离原工作岗位,另行分配其他工作,并相应降低其工资等级;对于成绩优异并能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技能者,要相应提高其工资级别,并增发奖金。采取经济手段,促使劳动者提高劳动技能。对于改善劳动组织,各行业领导和企业,也必须认真进行研究。
5.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企业是进行生产和经营的基本单位,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才能使企业进一步合理使用其现有的资金和人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道理也可以说是人们都清楚的。问题是在我国现时一般工业企业管理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实践经验来研究,有两个问题特别重要:一是要采用招标、招考和群众推荐等办法,选聘能人担任厂长或经理。实践证明,凡是有能力的厂长或经理所领导的企业,管理水平都比较高。特别是治理整顿以来,有些企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使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不断发展,增加产量和品种,提高了产品质量,生产出适销的新产品,并降低了消耗,其原因就在于企业的厂长或经理,善于管理、善于经营,并保持廉洁奉公,坚持团结和艰苦奋斗的好传统,因而得到广大职工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此外,还必须对厂长或经理进行轮流定期脱产培训,不断提高其水平。另一个问题是继续完善集体经营承包责任制,特别是企业内部,实行层层承包,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重大作用。在企业内部,把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分解给厂部各管理和服务单位;分解给各分厂、车间、工段、班组直到个人,使每个生产、管理、服务单位和个人都明确各自权利、责任,并和劳动报酬挂钩。凡是贯彻层层承包责任制的企业,一般都能克服内外困难,使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有所发展。
进行提高经济效益的思想教育,对提高经济效益也有重要作用。
三、经济效益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已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所完全证明。由于旧中国的经济十分落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又未能及时完善,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在实际经济工作中有某种失误,所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水平还不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未能充分表现出来。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把这种优越性更加充分地显示出来。
1.提高经济效益能为社会扩大再生产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条件
进行社会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积累,需要增加投入。积累和投入的增加,都要求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要生产更多的产品,或者是在生产过程开始时,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或者是在生产过程中降低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就是要以同等的投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有的同志认为:积累过多,不能在一定时期内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积累部分中,既有用于生产生产资料的部分,也有用于生产生活资料的部分。如果把两者的比例关系处理好,不会影响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积累过多,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那是由于把积累中的绝大部分用于发展重工业生产,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使积累部分用于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生活资料的比例关系失调,而且在积累部分,还有很大浪费。如果那时能正确处理积累中的比例关系和很好地运用积累去发展生产,影响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现象是可以避免的。所以,不加分析地认为积累过多会影响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是不全面的。
2.提高经济效益能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我国现时经济的发展水平,如果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从总的方面来说,我国现时经济发展的速度还是相当低的。为了缩短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需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例如,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每年以3%~4%的速度增长,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每年以7%~8%的速度增长,比它们快一倍,达到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所需要的时间就会短些;如果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也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长,所需要的时间就一定会延长。在本世纪的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的几年内,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每年还能以10%左右的速度发展,按道理讲,我国的经济也能以这种速度发展。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在降低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基础上,应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也能够有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快的速度,否则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又怎么能表现出来呢?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又怎样和在什么时候才能达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呢?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民经济有更快的发展速度。目前有一种说法:要把经济的发展由速度型变为效益型。我认为是不妥的。据我理解,这种说法的本意,是要把靠增加大量投入,即靠增加大量生产资料和劳动量的投入,以增加产出来发展经济的办法,改变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基础的办法来发展经济;把只注重产品的产量和产值的增加,导致产品积压,以保持经济发展速度的经济模式,改变为生产适销产品,使产品能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的经济模式。如果我的这种理解符合他们的原意,这种意见是对的。但是,在提法上,把速度和效益对立起来就不对了。其所以不对,似乎是经济的发展,可以只要经济效益,不要重视速度。我们不能只靠增加大量投入,而不问产品是否能发挥社会经济效益,这样即使发展速度很快,也不可能显示出真正的优越性,也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因为,生产资料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总有一定的限量。当大量的产品被积压之后,资金就不可能再顺利地进行循环和周转了。这种发展速度不能要。但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同样能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经济效益越高,经济发展速度也越快。这种经济发展速度,是应该努力争取的。现在,有的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情况就是如此,它们也都在采取措施降低生产消耗。当然,它们的经济效益与经济发展速度,和我国相比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可以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经济效益是一致的,而不是对立的。
3.提高经济效益能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占有量
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多少,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强弱的具体体现;按每人平均占有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多少,是一个国家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的具体体现。提高经济效益,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把原来在生产过程中被浪费的东西,利用起来或者叫做变废为宝,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使产值也得以增加。这就是经济效益的提高。只有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增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按每人平均的占有量,从而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4.提高经济效益能更快地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必须提高经济效益,把所有能利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尽可能利用起来,按比例地投入到两大部类生产中去,才能生产出更多的消费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凡是经济效益好的企业,盈利率也高,它们的职工劳动报酬也高。如果所有企业经济效益都提高了,全体职工的生活水平也就都提高了。
只有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表现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上述几个方面。只要社会扩大再生产能不断地进行,经济能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必将对广大劳动群众有更大的凝聚力,也会更加显示它的巨大的优越性。
(原载《经济纵横》,199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