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垄断形式与宋涛自选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垄断形式与宋涛自选集

时间:2024-09-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的形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的资本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有化和非国有化,也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相同情况。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在把国有企业出卖给私人垄断组织以后不久,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又有相当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垄断形式与宋涛自选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的形式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就是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垄断包括两个方面: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和其他论著中,列宁在着重研究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问题时,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形式、作用和本质等问题也进行了研究。可以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列宁研究他所处时代的帝国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后,揭示的一种重要的垄断形式,是他的帝国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主要有:垄断资产阶级国家对一些经济部门的重要企业实行国有和私有;垄断资产阶级的国家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对私人垄断组织进行调节和干预;垄断资产阶级国家在私人垄断组织瓜分世界市场和组织国际垄断同盟中的作用;等等。在本书中,我们试图以列宁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分析当代帝国主义经济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现象和新问题,揭示当代帝国主义经济中各种新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这些经济现象的规律性,阐明当代帝国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一、垄断资产阶级国家对一些重要企业实行的国有化和私有化

垄断资产阶级国家对一些经济部门的重要企业实行国家所有,在20世纪初期就已出现。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引证1910年和1913年美国的《银行》杂志公布的统计英国、法国和德国三国银行与储金局存款的材料时,指出这些国家的储金局和邮政机关也经营存贷款业务,从事票据贴现和抵押活动,银行资本家担心储金局和邮政局机关与之竞争,列宁在论述这一问题时,提出了储金局和邮政机关是“国家垄断组织”这一范畴。列宁在1917年5月作的《关于目前形势的报告》一文中,对垄断资产阶级国有制企业问题作了进一步说明。他说:“尤其是在20世纪,资本主义已经大大向前发展了,战争做了25年来没有做到的事情。工业国家化不仅在德国而且在英国也得到发展。一般垄断转变为国家垄断。”[1]在同年5月14日发表的《战争与革命》的讲演中,列宁又说:“这个集团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国家化的原则,把资本主义的巨大力量和国家的巨大力量联合为一个机构,使千百万人处于一个国家资本主义组织之中。”[2]在这两篇文章中,列宁讲的国家垄断,也都是指垄断资产阶级国家所有制企业。列宁的这些论述,明确地把国家垄断和私人垄断区别开来。

垄断资产阶级国有化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而在战争结束以后,一些国有企业很快就被出卖给私人垄断组织,实行“私有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有化和非国有化,也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相同情况。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在把国有企业出卖给私人垄断组织以后不久,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又有相当的发展。这次国家创建的国有企业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的:一是国家投资创办国有企业;二是对私人企业实行购买或同私人垄断资本联合投资创办新企业。国家投资创建的新企业,都是一些需要大量投资,建设周期长,不能很快投入生产,投入生产经营后盈利较低,甚至亏损,但这类企业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却十分重要。对这类企业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投资,只能由国家兴办。例如,长距离的高速铁路、大型公共工程、大型原材料工业企业、大型采矿业、大型电站,以及尖端技术的研开发,新兴工业部门和企业的开发和兴建等,这些都是基础性企业和设施,是其他产业和企业进行正常生产和再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强竞争能力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一般都是由国家举办的,而私人垄断资本从中受益。

由于国家投资和实行对私人垄断企业国有化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所有制企业,曾一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也相当大。如1976年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四国,每个国家的国家所有制企业的产值,都在全部企业净产值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固定资产投资在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也很大;在上述每个国家的职工总人数中,都有相当一部分在国有企业中劳动。

但是,进入80年代初,帝国主义国家的国有制企业又大量转为私有化,国有企业的数量明显地较之六七十年代有所缩小。以资本主义国有化程度较高的英国为例,1984年秋,英国政府以39亿美元的售价出售英国长途通讯公司,这是当时资本主义国家金额最大的一宗出售交易。据统计,1979—1986年,英国已将近200亿美元的政府资产出售给私人垄断组织,意大利、法国、联邦德国、日本也都把大量的国有企业出卖掉了。80年代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私有化浪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几乎连年出现财政赤字,而在财政开支中,大量的是公债利息支出军事费用支出、行政费用支出,这些项目的支出,难以降低。政府为了减少赤字,在收入不能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只有减少国家支出,由于国有企业大多都是基础工业,如交通运输业、煤炭工业等,也有些机械制造业,这些传统工业企业生产的商品,往往以较低的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费用的价格出售给私人垄断组织,从而国家要对这些企业实行补贴,这就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所以把一些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以便把这种负担转嫁给消费者和雇佣工人。(2)出售的一些国家所有企业,由于在国营期间,国家都对这些企业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因而使这些企业的机器设备先进化的程度都有了很大提高。这些企业出售给私人后,私人垄断资本家一般都会解雇一批工人,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他们必然会得到垄断利润。(3)有些国有企业由于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低,一些国有企业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采取“高购低销”的办法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造成了严重亏损。如1974—1975年度,英国煤矿、铁路和钢铁业接受国家补贴为6.09亿英镑,1979—1980年度为18亿英镑,到1984—1985年度增至40亿英镑。1983年西班牙244家国有企业亏损达4070亿比塞塔,负债额为5.8亿比塞塔。1975—1982年,瑞典给予国有企业的补贴近7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就把一部分国家所有制企业私有化,以卸下国家不堪负担的日益沉重的财政补贴包袱。

二、垄断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

列宁在考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问题时,在阐明垄断资产阶级国家所有制企业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的同时,还指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和干预,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列宁在《为维护关于目前形势的决议而发表的讲话》一文中说:“垄断资本主义正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由于情势所迫,许多国家实行生产和分配的社会调节”[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不断加强。如果说,从国家垄断产生一直到二战前的几十年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采取的是“国家所有”的形式,那么,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则主要表现在国家调节和国家干预方面。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转变,主要是由于生产力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和垄断竞争所造成的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不断加剧的结果。现代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使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和国民经济部门不断增多,因而客观上要求按比例调节社会生产。但是,这对于各自为政、追求私利的垄断资本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作为“总资本家”的国家垄断资本,就必须担负起对社会经济的组织和调节任务。

由于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及其利益之上,并且手中直接掌握着巨大的经济力量和各种经济杠杆,它也有可能根据垄断资本总利益的需要而在一定程度上实行这种调节。同时,随着生产力迅速增长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的加深,资本主义生产过剩日趋严重。为了缓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缓和日趋严重的经济危机,也需要作为“总资本家”的国家垄断资本出面开拓和扩大国内外市场。因此,国家调节和国家干预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特别是80年代初以来,国家调节主要采取以下形式:

1.计划管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本质上仍然是私有制的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经济运行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和价值规律所支配的。但是,为了减少市场对经济运行产生的自发性破坏作用,为了便于集中资金和物质发展重点和关键部门,局部调整生产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对不同经济领域都实行了经济的计划管理。

2.财政调节。财政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通过财政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进行分配,从而对生产资源的使用、个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个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规模越来越大,财政支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美国在1/3左右,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已超过40%。因此,财政的作用和财政政策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其地位相当重要。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减政府支出来调节经济活动的。如增加政府支出,以扩大社会总需求,避免经济衰退,扩大就业;减少政府支出,以压缩社会总需求,阻止通货膨胀。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对于宏观经济发展和平衡也有很大影响,各种支出项目在总支出中的比例,如公共工程、科技发展、教育社会福利基金比例的变化,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影响。

3.税收调节。所谓税收调节,是指国家通过调整税收对剩余价值进行再分配。资本主义国家的税收使国民收入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工人收入、资本家收入和国家收入,并进而调节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据某些国外经济学者估算,当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收入分配中,工人收入占40%~50%,资本家收入占20%,国家收入占30%~40%。因此可以说,税收是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政策的基础,税收政策的运用,实质上就是通过调整税收比例,把一部分工人收入和剩余价值在社会各阶层之间进行再分配,以协调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并按照政府的意图刺激经济增长。具体地说,税收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减税措施。主要是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税率,减税可以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和公司税后利润,扩大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提高生产积极性,并增加社会总需求。1981年,美国里根政府根据“供应学派”理论所推行的大规模减税就是典型例子。(2)增税措施。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时期也采取增税措施,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考虑,主要是为了抑制个人消费、抑制通货膨胀;同时,也是为了维持国家开支的需求。资本主义国家的增税,主要是增加与个人收入有关的税种,如个人所得税、遗产税等。国家凭借政权强制并无偿地把一部分个人收入变为国家资金,或补助垄断资本家进行投资,或转化为国家购买支持商品资本的市场实现,这本身也是一种宏观经济的调节行为,是维持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一种手段。

4.货币政策。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调节中,货币政策也是国家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国家直接控制中央银行,控制货币发行权和金融管理权,这是宏观货币政策的基础;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发达的商品经济依赖于发达的商业银行体系和完善的金融市场,企业、个人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银行。这样,国家可以通过中央银行制定和贯彻宏观货币政策,调节商业银行、各种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调节金融市场资本的流量和流向,最终影响企业、个人以及各种经济单位的活动,达到宏观经济调节的目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央银行通常运用以下三种手段来调节经济运行:第一,通过改变存款准备金比率,以调节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供应总量;比率调高,使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不足,从而必须缩小放贷规模或出售其他金融资产,使货币供应量减少。因此,调整存款准备金比率是中央银行贯彻货币政策强有力的手段。第二,通过调整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以调节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和利率水平。例如,提高贴现率,商业银行借贷资金的成本提高,它就会减少借入资金量,从而也减少贷款量;并且,中央银行的贴现率有较强的示范效应,直接影响市场利息率,它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不可缺少的手段。第三,通过推行公开市场业务,以直接影响与维持资金的供求平衡。其具体做法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买卖票据和有价证券、国家公债来控制货币市场。当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即抛出票据证券以回笼货币,使货币供应量减少;当执行松动货币政策时,就大量买进公债及其他有价证券,使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应量和利息率水平的直接影响作用较大,目前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货币政策的基本工具之一。(www.daowen.com)

毋庸讳言,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宏观干预和调节不断加强,也收到了一些效果,但这绝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能够消除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克服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国家调节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再生产固有的矛盾,并且其调节过程本身也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究其根本,在于资本主义的国家调节是在保持私人垄断资本一切权利基础上的经济调节。这就决定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调节,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从而使得所有调节手段和措施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就国家宏观经济调节的目标来看,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战后任何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没有在一定时期内同时达到这四个目标,而总是顾此失彼,来回摇摆。就调节手段看,想用某一调节措施解决某一宏观经济问题时,总是和解决相同问题的另一措施发生冲突,并且就是同一措施在运用过程中也往往出现与预期效果矛盾的结果。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节手段与目的的矛盾性,使这一调节极不稳定。加之政府频频更换,有些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周期”很短,经济政策多变,往往使经济调节在短期内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反而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性和矛盾。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和国际经济调节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垄断同盟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联合分割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形式。在一般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国际垄断同盟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时,国际垄断同盟是以私人垄断资本为基础组织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从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发展,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矛盾和斗争的发展,出现了以国家出面组织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和国际经济调节。这是当代帝国主义世界经济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新现象。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同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国际化(生产社会化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国际范围内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已有长足的发展,但那时主要是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国际化。战后,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特点,即产业资本大规模地国际化及其载体——跨国公司的兴起。产业资本国际化使得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的整个过程登上了国际舞台。因此,产业资本国际化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意味着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和新阶段,即生产和资本国际化不仅在流通领域,而且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实现了,即资本的民族再生产过程发展到资本的国际再生产过程。因此,由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的国际化,在相当程度上使各国垄断资产阶级和国家之间既具有了共同的利益关系,又具有利益对立的关系。这就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及其国际经济调节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

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国际范围内合理配置,要求在国际范围内按照合理的经济原则组织生产和经营,从而要求各有关国际组织协调它们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这种再生产过程的国际化仍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各国垄断资产阶级狭隘的阶级利益基础上的和狭隘的民族国家利益基础上的,因而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这样,随着产业资本国际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的深化和发展,各国私人垄断资本集团之间通过结成国际垄断同盟已难以缓和这种矛盾了。于是,以国家出面组织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同盟和国际经济调节便应运而生了。这就表明,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和国际经济调节的出现,正是适应各国垄断资本和垄断资产阶级国家在国际范围内调节其相互关系和缓和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的基本矛盾的要求的表现,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的调整的表现。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同盟,由于其具体目标和成熟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1)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同盟的低级形式。在这种形式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面,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领域,实行比较松散的联合。迄今为止,这种形式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已有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的关税同盟;欧洲自由贸易同盟;欧洲17国自由贸易区等。(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同盟的高级形式。在这种形式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面,不仅在流通领域实行联合,而且在生产、科技领域内实行一定程度的联合。这是较前一种形式更为紧密的国际垄断同盟。这种国际同盟,又可分两类:一类只涉及个别生产部门的国际垄断同盟,例如欧洲煤钢共同体等;另一类是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国际联合,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同盟的最高形式,目前还只有欧洲经济共同体一例。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调节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的必然的趋势。这是因为,随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一方面,国际分工和国际生产专业化进一步扩大,以致各国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性达到这样的程度:没有国际调节,就会大大影响各国国内许多经济调节措施的效果,国内调节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国际调节;另一方面,垄断资本集团之间竞争的重心,愈来愈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转移。这一切表明,为了维护本国垄断资本和本民族国家的利益,仅仅依靠国家在一国之内的经济调节已远远不够,还必须实行广泛的国际经济调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调节,实质上是垄断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国际协调为本国私人垄断资本对外进行经济扩张服务。然而在不同国家,由于该国的经济实力、政治社会条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等的不同,因而国际经济调节的范围和形式往往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1)通过组织各种国际经济组织进行调节。诸如,1945年12月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1947年成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95年1月1日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1974年11月成立的国际能源机构等。在这些国际经济组织中,有的是协调参加国某一方面的经济关系与活动,有的是协调参加国之间各方面的经济关系与活动(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但其决定对成员国没有约束力。(2)通过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高级会谈进行国际经济协调。这种形式有以下两种:一种是为了调节国际经济关系的某一方面而举行的高级会谈。比较引人注目的一个例子,是五国(美、日、德、法、英)或七国(美、日、德、法、英、意、加)财长会议。该会议以协调成员国在国际货币和国际金融领域中的一些重大关系为目标。已先后就汇率、利率、国际债务危机与清偿问题进行过磋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另一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即为全面调节国际经济关系而举行的最高级会谈。目前,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是这种形式的一个典型。自1975年以来,由美、英、法、德、意、加、日七国首脑参加的年度会议,已举行过17次,其会谈内容,主要是当年面临的最迫切的国际经济问题和国内经济问题。主要的目的是企图在经济方面协调成员国之间的政策和行为。(3)通过组织各种一体化的国际垄断同盟进行调节。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经济一体化进程最快、收效显著的首推欧洲经济共同体。

战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同盟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区域经济集团也日益发展,并日益成为全球性的趋势。现在,各种不同层次、大小不一、内容各异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和组织已有几十个,西欧、北美、亚太、中东、非洲、拉丁美洲都有。它们的形式不同,联合程度也不一样。内容不仅涉及国际贸易,还涉及到资本、技术、劳务、人员的国际流动,以及财政、信贷、货币政策的协调,等等。这里,我们只概述西欧、北美和亚太地区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组织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情况:(1)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欧共体是根据1957年签订的《罗马条约》,于1958年1月正式成立,现有15个成员国。它经过40多年的发展,现正加紧采取种种措施,通过加强区域内的结合,推进自由竞争,加速科技发展,加强金融资本实力,以增强对美国和日本的竞争力。标志性的行动是1986年5月签署的《欧洲一体化文件》,该文件规定在1992年12月31日,正式实现12个成员国之间的以商品、资本、劳务和人员自由流动为重要内容的统一大市场。为此,在多方面采取了相应的积极的步骤和措施,如全面调整并改革共同体的农业政策、财政体制、货币金融以及结构基金等。1989年12月,欧共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在布鲁塞尔部长级会议上提出筹建“欧洲经济区”的建议,并于1990年开始谈判,1992年2月14日达成建立欧洲经济区的最后协议,将于1993年1月1日付诸实施。这有可能使欧共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融为一体。(2)以《美加自由贸易协定》为核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在发展。1989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美加自由贸易协定》,跨出了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决定性的一步。《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贸易协定,而是包括劳务、投资、人员流动等在内的全面的经济协定。1991年2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首脑共同声明,同意就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问题开始谈判,4月,三国首脑在渥太华会晤,再次表示尽早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决心和愿望。墨西哥有可能较快地参加美加贸易协定,包括整个北美大陆的自由贸易区将加速形成,这将是世界最大的一个自由贸易区。(3)关于亚太地区区域经济集团化问题。亚太地区由于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各国之间相互贸易和投资不断扩大,相互依赖关系日趋加深,并且面对着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亚太地区为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加强竞争能力,需要在各国之间加强经济协调和联合。但是,由于这个地区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宗教文化传统、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虽然近年来有关亚太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各种设想层出不穷,但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制度性的地区集团仍很困难。虽然如此,但在该地区形成某些局部区域经济合作,建立若干次区域经济集团则是可能的和必然的。不仅像东南亚国家联盟这样的小型区域集团已经形成并卓有成效,而且日本曾经提出的建立包括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国家在内的“东亚经济圈”,亦有可能实现。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1980年成立的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虽然迈出了亚太经济合作的重要一步,但它属于民间机构,只起相互交流意见和增进了解的作用。1984年11月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使亚太经济合作进入官方协调阶段,在此基础上有可能形成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协商制度,并成为亚太地区特有的区域性协调与合作方式,但它并不是区域经济集团组织。

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既是生产国际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又是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这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大战期间,殖民帝国集团的形成和对立,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和列强割据的产物一样。战后,殖民地纷纷独立,打破了旧有的殖民帝国集团分割和对峙的格局。但由于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特别是到了8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动荡、调整和改组。其主要表现是:战后直到70年代形成的以美国为主体的美、日、欧三极对峙的格局,到80年代已经显现出向美、日、欧三分天下的态势转化。在这个转化过程中,美、日、欧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亦发生相应的变化,因而三极的矛盾和争夺日趋扩大和激化。原来处于主角地位的国家,不再是唯一的主角,原来处于次要角色地位的国家向着主角国家演变。在这种不平衡发展情况下,原来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要防止丧失优势;而经济日趋上升的国家,为了打破原有的旧格局,都各自寻找自己最有利的经济势力范围,于是,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及其相互抗衡的资本主义经济世界中新的格局便开始产生和逐步形成。当然,它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原载宋涛、陈耀庭主编:《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注释】

[1]《列宁全集》,2版,第29卷,3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列宁选集》,2版,第3卷,75页。

[3]《列宁全集》,2版,第29卷,4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