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论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
邓小平是马克思主义者,他指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在一个国家不同的具体情况,是不断发展的。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依据当时经济和政治条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根据现时的具体情况,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过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指导我国各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工作,使我国的经济、政治、教育、科技和文化都已取得了巨大成绩,并还在逐步取得越来越胜利的发展。下面我仅就邓小平关于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的论述作几点理论研究。
一、邓小平关于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论述
第一,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其中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一些先进人物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邓小平说:“现在我还想提出一个新的要求,这不仅是专对新干部,对老干部也同样适用,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1]。马克思主义揭示出了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规律,即从人类最初的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由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后,在市场竞争中,有些资本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有些资本家在竞争中失败,资本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科学技术被用于生产过程,使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有许多劳动者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而大多人失去生产资料,只有出卖劳动力,他们被剥削和被压迫,时常进行反抗和游行示威。马克思说:“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2]马克思在这里阐明由于资本主义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由这一矛盾表现出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工人阶级必然会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使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没收归资产阶级所有的生产资料,为组成国家政权的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所公有。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社会主义还必然会发展到共产主义。马克思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3]从马克思所说的话中能够看出:无产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之后,经过一个过渡时期,没收了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归劳动群众所公有,引导个体农民走上集体化的道路,建立起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内,经过长期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发展到共产主义。人类社会由一个低级阶段向一个高级阶段的发展,都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致使旧的生产关系已容纳不了它发展起来的生产力,随之旧的生产关系被打破,建立起一种人们的新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即建立起来人们的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所以,人类社会是人们不断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综合体,是物质的而不是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就是唯物史观。
第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结合不断变化着的实际。前面讲了马克思主义揭示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原理,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和吸收了他们的前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学说的合理的内容,并根据他们所处的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自由竞争已高度发展和已出现了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经济情况,深入研究了它们的各种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后,所得出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各国的具体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经过了一百多年后,一些发达国家的具体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具体经济情况也已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不断变化着的实际,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俄国的十月革命和我们中国的革命,不就是这样成功的吗?”[4]任何科学都是发展的,不发展的任何说法都不是科学。邓小平在这段话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既然是无产阶级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党在领导工人、农民和广大劳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时,就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如果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革命斗争就会受到损失或失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又必须联系本国现时的社会经济和各种实际,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当时社会经济和各种实际的特殊情况及其发展趋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各种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结果。
二、邓小平论述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困难的时候是一种精神支柱。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广大工人和农民,经受着帝国主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生活极其困难,吃不饱饭,穿不暖衣,他们的生活已经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不少地方的农民发起暴动,工人进行罢工,他们要进行革命。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7月1日成立后,受到了广大工人农民和进步知识分子的拥护,力量不断壮大起来。1925年至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和当时的国民党合作领导了中国第一次大革命。正在革命进行中,国民党叛变了革命,在武汉和上海屠杀工人和攻击共产党人领导的军队,于是共产党人领导的军队于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发动起义;毛泽东在江西井冈山领导发动广大农民起来进行革命。共产党在国民党叛变革命之后,之所以还要领导工农革命军进行革命,是因为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军队有推翻旧社会制度,建立一个没有人剥削人和人压迫人及人人都过上幸福生活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崇高的理想。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共产主义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5]邓小平在这段话里所讲的最困难的时期,是指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争年代,这段话包括的内容极其丰富,它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具有马克思主义所科学预见的共产主义信念或理想。有了这种崇高的信念和理想,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会不顾任何牺牲,去为其实现而奋斗。以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来说,它经过了十年的土地革命、八年的抗日战争和三年的解放战争。在进行土地革命斗争过程中,国民党反动派出动了大量的军队,不断对当时的革命军队红军进行围攻,对江西等几省的几个大革命根据地,仅大的围剿就有五次,在敌人的枪口下,许许多多革命军队的干部和战士牺牲了。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爬雪山,过草地,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反动派又出动了大量军队,对长征的红军进行追击和阻击,经过许多次的战斗,加上生活日用品缺乏,没有必需的粮食吃,没有能够抵御寒冷的衣服,不仅有许多革命干部和战士死在敌人的枪口下,还有许多干部和战士因受饿、受冻而牺牲。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为了共同抗日,国共实行了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一部分对侵华日军进行正面作战;一部分开赴日军占领区的后方,建立抗日根据地,从侵华日军的后背进攻日军,使侵华日军前后受敌,迫使日本帝国主义从深入进攻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军队中,抽调相当部分来进攻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建立的抗日根据地,对各抗日根据地不断进行扫荡,春天扫荡破坏春天的播种,秋天扫荡破坏秋收。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在对抗日根据地扫荡时,实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在抗日根据地周围还不断建立新据点,缩小其包围圈子。抗日根据地的军民,既要对日本侵略军的扫荡进行英勇反扫荡,同时由于根据地缺少粮食和衣服等生活必需品,还忍受冻饿,有许多军队干部和战士牺牲在反扫荡的战场上,还有许多军民因缺少医药和食品而病死或饿死。我在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合大学工作时,就有些战友和学生是死在日军扫荡的枪口下,有好几位是因受冻饿和因无药治病而死亡的。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无论是在正面对日作战还是在日本侵略军后方的根据地作战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干部和战士,由于都有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所阐明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崇高信念或理想,对于遇到的任何极端困难都能忍受着,都想尽办法去克服它。在同盟国军反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配合下,我国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的国民党破坏国共合作,以其军事优势和占有国内广大地区的物质资源及其有当时实力很强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大举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攻,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队的数量和武器装备上虽然都处于劣势,仍进行英勇战斗,克服种种困难,接连取得一些大战役的胜利,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上都是为了解释邓小平所说的“在我国最困难的时期”,由于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为实现这种理想去进行英勇奋斗,并最终取得了胜利的论述。
第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从1927年8月1日起,就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实际情况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结果。邓小平说:“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6]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自成立之日起,就在城市广大工人群众中,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前面讲过,中国的工人农民和劳苦大众,有着强烈的进行革命和获得解放的愿望和要求。在中国共产党宣传教育和组织领导下,有些城市的工人群众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和游行示威活动,但由于当时城市工人的实力弱,一些工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程度还不够高,所以当时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还难以发动起更广泛的大规模的运动。同时在城市中国民党反革命势力也比较强大,工人的革命活动往往被镇压下去,难以取得胜利。在广阔的农村,广大农民受封建地主和土豪劣绅的压迫与剥削特别残酷。尤其是在一些山区和半山区农村中,农民缺衣少食,生活极其贫困,难以生存下去。在旧中国农村中的农民,虽然没有很多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他们由于不堪忍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下的痛苦生活,都能很快接受共产党提出的推翻人剥削人和人压迫人的旧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号召,都有着强烈地要求推翻旧社会制度而进行革命斗争的愿望,在农村中有许多地方农民自发地组织起来,拿起大刀和长矛,打土豪分田地。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把党领导的革命军队转移到农村中去,同时在农村组织农民的武装力量,建立农村根据地。在每个革命根据地内,都建立起了党、政权和各种群众团体的各级组织。党、政和革命军队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把封建地主所有的土地按每户人口无偿分配给农民耕种,同时指导农民发展农副业和饲养业的生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举办业余夜校,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的程度和文化知识水平。广大农民对党、政和军队都非常拥护,积极给军队和党政机关送公粮,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给前线的战士运送食品和枪支弹药,抬回前线的伤病员,从而使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革命军队能不断取得战争的胜利,军人的数量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践证明邓小平在前面所说的一段话,是完全正确的。
三、邓小平论述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第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遇到的情况很复杂,需要提高干部各方面的水平,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很多,如学习各种科学技术知识,学习各种管理知识,但仍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邓小平说:“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因此,我希望党中央能作出切实可行的决定,使全党的各级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时间学习,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直达到我们最后目的,实现共产主义。”[7]在这里引用了很长一段邓小平对现时仍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论述,我认为邓小平的这篇论述对我们是极其重要的教导。正如邓小平教导我们的,现在干部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社会经济政治不断出现新情况,需要调查研究加以及时解决,发展农业,关于农业的许多新知识要学习;发展工业,工业各行各业的许多新知识要学习;发展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和信息业许多新知识要学习;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不断涌现,需要认真学习,但是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而且提出中央对学习马克思主义要作出切实可行的决定,这一要求是极其恳切的。只有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才能运用它正确地指导我们的工作,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业推向前进。现在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已不需要学习了,用邓小平上述的话来衡量,显然是不对的。
第二,中国现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还没有进入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社会主义阶段。恩格斯说:“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8]这里讲的生产资料是指原归资本家所有的生产资料。又说:“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时候……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9]生产资料归公有的社会主义,即没收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引导小生产者农民走上集体生产的道路,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社会主义只有生产资料的两种公有制: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我国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只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说:“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10]邓小平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出发,论述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现时,我们之所以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于既有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又还有个体私有制经济、私人资本家的所有制经济和外资独资企业、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的所有制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存在,又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还很不平衡决定的。人们劳动过程中使用的劳动资料,既有许多现代化的大型的机器设备,又有很多落后的手工工具。在劳动中既有相当数量的高水平的科技专家和技术能手,而绝大多数劳动者技术的熟练程度还相当低,对生产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水平也不够高。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条件下,不可能进入完全意义的社会主义,只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根据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所论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第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要占主体地位。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和生产资料非公有制经济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存在的情况下,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邓小平说:“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我们吸收外资,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不会影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这一基本点。相反的,吸引外资也好,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好,归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加强公有制经济。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11]他的这段论述,极其明确地阐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占有的重要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就是国家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合起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多数。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决定一种社会经济性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这种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所以我国才是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国需要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采取各种措施,指导和帮助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创造出更有利的条件。也适当地发展一些非公有制经济和吸引一些外资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如果不能及时地、很快地采取合理的有力的措施,去真正解决公有制经济的困难和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会遇到很大危险。现在党和国家已经在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促进公有制经济能有力地发展。只有这样做,我国才能保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经过相当的时期,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逐步发展到社会主义阶段,即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
第四,革命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建立起新中国,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起来,才能使社会物质财富日益丰富,才能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才能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不断增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2]马克思、恩格斯在这段话中所阐明的生产资料被剥夺的状况和我国现时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情况不同,我国现时还存在多种非公有制的经济成分。但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总和”的论述,对我国现时仍具有指导作用。邓小平运用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他在多篇著作中都阐明我国现在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他说:“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13]。又说:“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14]还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5]邓小平还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16]我国现时既有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也存在着各种生产资料非公有制经济,都在发展生产力。从上边引证的邓小平几段论述来看,他讲的发展生产力,应该是着重发展公有制经济的生产力。如果非公有制经济生产力的发展长期快于公有制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产生两极分化,产生新的资产阶级,这绝不是邓小平所要求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所以在领导或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力时,应大力搞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使它们的生产力得到更快发展,这才是邓小平所要求的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第五,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有规律是马克思、恩格斯揭示出来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各种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资本积累规律、无产阶级贫困化规律等。由于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规律,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有了深刻的认识。资本家虽不真正认识它们,但经济规律却强制他们按经济规律办事,所以资本主义在一定周期内不断发生经济危机,也能有所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它的规律性,经济工作必须符合客观经济规律。邓小平说:“按客观规律办事。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弄虚作假,不能空喊口号,要有一套科学的办法。按经济规律办事,就要培养一批能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人。”[17]经济规律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些经济现象内部的相互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反映着每一种经济内部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也反映着各种经济现象相互之间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还反映着人们对物质资料有效利用问题。经济工作只有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我国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才能得到快速发展。邓小平是针对在1979年10月经济工作中存在着的一些不好的作风讲的。有不良的作风,当然不能按经济规律办事,邓小平要求我们的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是完全正确的。
第六,按价值规律办事。价值规律的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的。价值规律,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购买者的使用价值,使用这种商品能产生某种效用;商品价值是商品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的大或小,是由它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或少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在进行交换时,商品的价值由货币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市场上商品价格的上涨或下跌调节着商品的生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企业商品生产的理论,资本家的企业进行商品生产,先要购置生产资料,没有生产资料就不能进行生产,同时要雇佣工人,雇佣劳动者使用资本家所有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生产出的商品要合格,即有合格的使用价值,生产的商品还要能卖出去,即有购买者去购买这种商品。没有人购买的商品,就不应进行生产。雇佣劳动者在资本家企业里进行劳动,生产出的商品包含有价值。在商品的价值中,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合理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但生产资料不创造新价值,包含雇佣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出的等于支付给工人工资的价值,还包含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的商品出卖后,取得货币资本,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又被资本家收回,雇佣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以工资形式支付给雇佣工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占有,这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剥削的形式。[18]现在有人说:商品的价值是生产商品时使用的三要素共同创造的,这是违背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理论的,是不正确的。这种说法掩盖了资本家的剥削。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内在的一般规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生产出的商品,其性质虽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企业的商品生产,但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企业进行商品生产时,也要购买生产资料,招聘职工,生产的商品也必须要合格、要能交换出去。邓小平说:“我们的干劲是对头的。……产品是合格的对路的产品。不对路的产品,生产那么多干什么?没有原材料,你搞什么?材料不合格,你怎么干?真正鼓干劲,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19]在上面的一段话中,邓小平当时虽还没有明确论述公有制企业进行的生产就是商品生产,但已阐明了企业进行生产必须要购买到原材料,而且要能得到合格的原材料,不合格的原材料,不能用来进行生产;生产的产品,要是合格的产品,以商品经济的用语来说,即合乎使用价值标准的产品,是对路的产品,即能够卖出去的产品。邓小平又说:“我们要按价值规律办事”[20]。当时正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按价值规律来办事,就是按价值规律来生产。由价值规律进行调节生产,也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这一论述促进了我国加速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邓小平在上面所论述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企业的商品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商品生产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指导着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企业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七,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马克思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就是按比例发展的。他在《资本论》第2卷第3篇中阐述资本主义社会的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时,为了简明地论述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他把全部社会资本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并列出两个公式。社会资本进行简单再生产,是在一个生产周期内生产出的商品,全部用于生产和生活消费了。第Ⅰ部类的v被雇佣工人用于生活消费,m被资本家用于生活消费,生活资料是由第Ⅱ部类生产的。第Ⅱ部类生产使用的生产资料是第Ⅰ部类生产的,所以Ⅰ、Ⅱ两部类的交换公式是Ⅰ(v+m)=Ⅱc。当社会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时,第Ⅰ部类要生产出更多的生产资料,供应给第Ⅱ部类,用于扩大再生产,所以Ⅰ(v+m)<Ⅱc。马克思制定出的第Ⅰ和第Ⅱ两部类的公式,实际上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之间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比例关系,是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实现的。马克思又说:“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方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21]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企业的生产,是社会化的生产。社会化的生产,就是在国民经济中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和各企业相互联系在一起的生产。任何一个产业、部门、行业和企业,离开其他产业、部门、行业和企业,都不能顺利地进行生产。由于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在一起,生产任何一种产品,都必须有其他产业、部门、行业和企业生产出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否则就不能进行生产。任何产业部门、行业、企业里的劳动者和生活着的人们,都必须有生活资料。所以,它们之间就必须按比例发展。邓小平说:“过去十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摆脱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而没有按比例发展就不可能有稳定的、确实可靠的高速度。”[22]邓小平在这段话里讲的过去十多年,指的是在50年代中期三大改造完成后发动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十年“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些运动把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搞乱了,国民经济不仅不可能有稳定的、切实可靠的高速度的发展,还会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受到很大损失。他的这些关于我国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的论述,是从当时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实际出现的问题中总结出的科学理论。邓小平针对当时在制定计划工作中的缺点时说:“我们过去长期搞计划,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安排好各种比例关系。农业和工业比例失调,农业牧副渔之间和轻重工业之间比例失调,煤电油运和其他工业比例失调,‘骨头’和‘肉’(就是工业和住宅建设、交通市政建设、商业服务业建设等)比例失调,积累和消费比例失调……除了这些比例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比例,就是经济发展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发展的比例失调,教科文卫的费用太少,不成比例。甚至有些第三世界的国家,在这方面也比我们重视得多。印度在教育方面花的钱就比我们多。”[23]邓小平在这一段话里阐明了在制定计划时,要全面安排好各种比例关系,即安排好国民经济中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安排好发展经济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比例关系,还要安排好国民经济发展与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之间的比例关系,同时指出我们用于教、科、文、卫的费用太少,其用意是指示我们应当增加教、科、文、卫的经费,特别指出要增加教育经费。邓小平关于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必须安排好各种比例关系的理论,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化大生产必须按比例发展的理论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的适用和发展。他论述的要安排好的各种比例关系更加全面。按照邓小平的这一理论,制定出经济计划,并认真去执行,一定会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创造出更有利的条件。
第八,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运行的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里,商品和货币都会被消除,那时会有计划地在各部门中分配社会劳动和生产资料,有计划地进行生产。恩格斯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24]恩格斯在这段话中讲生产资料全部公有制后,会实行计划经济。我国现时的经济,既有相当部分的生产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是以非公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私有经济。生产资料非公有制企业的生产是商品生产,生产资料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生产也是商品生产。各种所有制企业生产出的商品要进行交换,从而也必然要有市场。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5]又说:“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26]。还说:“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实际工作中,在调整时期,我们可以加强或者多一点计划性,而在另一个时候多一点市场调节,搞得更灵活一些。以后还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27]邓小平在这几段话里,阐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民经济的运行的调节,要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运用计划经济进行调节,有公有制经济作为其基础,有其必要性,能为促进国民经济在较长时期内顺利发展创造出一些有利的条件。党和国家的经济管理机构在认真研究各种经济问题并认识其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并为实现所制定的计划采取有力的措施,消除实现计划可能受到的障碍,国民经济就能够快速、持续和稳定地发展。但是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前的实践也证明,只实行计划经济也有其弊病,即计划制定的指标往往有些不符合实际经济情况,不可能完全被执行;企业被管制得过死,生产出的产品有些不能被有效地利用,有些需要的产品又没有安排计划进行生产,所以计划经济要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实行市场经济,通过商品价格的上涨或下跌,能很快地反映商品供求关系的矛盾,当某些商品求过于供时,它们的价格就上涨;当某些商品供过于求时,它们的价格就下跌。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企业,都能从市场上了解各种商品的供求信息,国家有关机构也可及时指导生产资料公有制企业改变其生产计划,以适应市场上一些商品的供求。但市场经济的调节,也有其弊病,即有其短期性和暂时性,当某些商品价格上涨时,生产这些商品的许多企业都去扩大生产,甚至还建设新企业进行生产,使市场上这些商品很快就会出现过剩,价格又会下跌;当某些商品价格下跌时,生产这些商品的许多企业就压缩生产,在市场上这些商品又会出现短缺,价格又上涨,市场需求变化很快,往往使企业遭受损失。所以市场经济必须和计划经济相结合,由计划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应根据实际经济中出现的情况,灵活运用计划和市场进行调节。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论述,符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能够很好地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
邓小平的经济理论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既有运用又有发展。我们应认真学习和真正学懂邓小平的经济理论,并正确地去执行它,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和正确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服务,使我国逐步走进社会主义社会。
(原载《经济学动态》,2000(1))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14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831~8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305~3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邓小平文选》,第3卷,146页。(www.daowen.com)
[5]同上书,137页。
[6]同上书,62~63页。
[7]同上书,146~147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3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498~499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252页。
[11]同上书,149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293页。
[13]《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231页。
[14]同上书,251页。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28页。
[16]同上书,116页。
[17]《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196页。
[18]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和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9]《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197页。
[20]《邓小平文选》,第3卷,130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580页。
[22]《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161页。
[23]同上书,250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307~308页。
[25]《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236页。
[26]同上书,247页。
[27]《邓小平文选》,第3卷,30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