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解析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解析

时间:2024-09-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一、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1.社会主义是个好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奋斗。[5]这就明确指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在进行经济改革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这两条根本原则,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是由公有制决定的。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解析

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一、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

1.社会主义是个好制度。邓小平说:“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1]在人类发展史上,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发展到的一个更高阶段上的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是个好制度,是由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消除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如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等。在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从被压迫被剥削中解放出来,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不断的提高,从而也为社会生产力的更快发展创造了各种有利的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奋斗。

2.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是我们的精神支柱。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和革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遇到的困难是极其巨大的,无数先烈高呼着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而英勇就义;在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吃不饱、穿不暖,饿死病死了多少人!他们为什么能不顾一切、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进行革命斗争,就是由于有着强烈的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精神支柱。

3.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说:“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3]这都是对我们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极其重要的指示和告诫,搞经济改革也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特别是年轻一代要懂得这一点。

4.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邓小平说:“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这就明确指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没有共同富裕,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就是没有社会主义。在进行经济改革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这两条根本原则,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1.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同时,个体经济、民营经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国独资企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并已具有了相当规模。非公有制经济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正如邓小平所说的:“一个是底子薄。……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科学技术水平从总体上看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6]这就阐明了我国总的生产力水平还相当低,并且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也是多层次的,为了发展我国经济,就需要允许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就需要引进外资,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企业的发展。所以,我们在现阶段还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需要占多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邓小平说:“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7]随着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公有制比重有所下降,但“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8]。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是由公有制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类社会,除原始社会外,生产资料虽然都是私有制的,但由于生产资料归不同的私有者,人类社会也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阶段,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是在一定社会阶段上人们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制,之所以是决定不同社会经济制度性质的条件,是由于生产资料归不同所有者,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也不同,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极普通的常识

3.要不断壮大公有制经济的实力。只有不断壮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实力,才能保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最主要的是在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中国家所有的各种企业,必须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各级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人员对所属企业的指导、监督、检查和其他应负有的经济责任。从整体搞活国有企业来说,必须使各种国有大企业能及时采用新技术,开发出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特别要开发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各种新式机器设备、原料和材料;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尽力降低原料、燃料电力和人力的消耗,尽力降低管理费用,降低产品的成本,以取得更多的盈利,不断进行扩大再生产,才能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采用有效措施,进行改组和改革,加强管理,改善经营,不断进行扩大再生产。只有国有和集体所有企业都能真正活起来,都能盈利和不断进行扩大再生产,才能不断壮大公有制经济的实力,在非社会主义经济实力也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4.在对国有工业企业进行重组过程中绝不应使国有资产流失。为了搞活整个国有工业企业,使亏损国有企业能扭亏为盈,国家现时正在以资金为纽带,对全部国有企业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重组,进行改革和改造,使全部国有企业不仅都能盈利,而且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这种改革的方针和目的都是对的。现在有些行业的企业经过重组后,已经出现了很好的生产经营状况,例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有些生产名牌产品的国有大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联合兼并了一些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只需要增加少量投资,采用一些新技术,改进被兼并企业的加工工艺,就能扩大名牌产品的生产,使这种名牌产品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企业能够增加更多的盈利,国有资产也没有流失。在推行公司制改组时,如果实行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企业联合组建股份公司,国有资产也不会流失;如果国有企业准许私人资本、外资投资改为股份公司,或国有大型企业为股票上市的股份公司,必须对原国有企业所有、支配和使用的资产进行科学的审计和评估,真正做到同股同利,而且原国有企业必须占有控股权,才能保证国有资产不受损失。对小型国有企业实行产权改革时,所收回的资金,必须全部用于对国有企业的再投资,使被投入资金的企业,能生产出与原有产权被改革的企业等值或更多产值的产品。对社会主义集体企业的改组和改造,应参照对国有企业改组与改革的途径,并使集体企业也能不断进行扩大再生产。公有制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和改革,是一个保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问题,必须十分谨慎,认真对待。

5.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有适当的高速度发展。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长期存在着非公有制经济。从现时的情况来看,非公有制经济还在发展着,而且发展的速度还比公有制经济快。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相当快的情况下,公有制经济也必须有适当的高速度发展。在经济增长的百分比上,绝不应低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长。如果非公有制经济增长的百分比快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增长,长此下去,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制企业的产值会逐渐变小,成为次要部分。量变会转为质变,导致公有制经济失去其主体地位,从而社会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的条件下,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之一。所以,要实现邓小平所要求的保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就必须对公有制企业实行重组、改革、改造,使其能有适当的高速度发展。

三、共同富裕

1.共同富裕。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就是为了全国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说:“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9]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加社会产品的产量,提高各种产品的质量,逐步增加全国人民的收入,逐步提高人们的富裕程度,达到共同富裕。从全国人民总体生活水平来看,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富裕程度已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部门、不同企业和不同职业岗位上工作的人们,收入多少不相同,从而生活水平提高的程度也不相同。要达到共同富裕,需要大力发展生产,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但最终必定能达到共同富裕。

2.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不同的地区、产业、部门、行业和企业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帮助和带动落后地区与贫困人群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邓小平说:“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10]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在实际上会起到示范作用,起到激励和带动作用的。那些还落后的地区和还贫穷的人们,看到富裕起来的地区和一部分富裕起来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会积极想办法也富裕起来,再加上引导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向落后地区投资办企业,向富裕起来的人多征收一些所得税,国家用增加的税收向落后地区多投入一些资金,扶持不富裕的人们发展生产,使落后地区和贫穷居民也富裕起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较合适?邓小平说:“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11]党和国家按照邓小平的这一理论,已经制定出具体方针和政策,并已开始实施。但由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一部分高收入者的收入增长也较快,所以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发达程度的差别、先富裕起来的人和还不富裕的人的收入差别,还有所扩大。国家有关经济机关,应进一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在一定时期内,加快不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加快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速度,制止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

3.不能搞两极分化。邓小平说:“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2]共产党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我国建设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就是共同富裕。如果实行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少数人富裕起来以致成为资本家,出现新的资产阶级,绝大多数人处于贫困状况,被资本家雇佣成为劳动力出卖者,这种社会制度就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是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绝不会允许走上资本主义邪路。邓小平还告诫我们,如果出现两极分化,就会出现许多矛盾,“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13]。邓小平对于要防止两极分化,要防止出现新的资产阶级的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的也是极其具有远见的分析,必须采取具体有力措施,在实际经济工作中去实施。

4.可能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但不会出现新的资产阶级。邓小平说:“现在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这个担心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我们不能拿空话而是要拿事实来解除他们的这个忧虑”[14],“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15],“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16]有的同志说:现在中国有几亿、几十亿资产的大款们已经很多,一些私营企业的规模已经很大,如何防止这样的大款人数继续增加,防止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必须认真研究,拿出具体办法来。总之,社会主义必须防止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四、要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

1.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起来,发展生产力才能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说:“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17]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推行了经济体制改革,这种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它的性质不同于对旧社会制度的革命,但也是为了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某个环节,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和更快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大幅度发展起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才能有适当的高速度的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强盛起来,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才能得到逐步改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实际地显示出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两条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使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新产品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邓小平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8]现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致使生产力的发展也非常快,我们必须努力发展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的更快发展。在我国现时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进一些先进技术是完全必要的,但不能长久靠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来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并增加投资,把我国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用的新技术,用来发展我国的生产力。

3.发展教育。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19]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技术设备需要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懂生产工艺的劳动者去操作。邓小平说:“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今天,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工艺的变革,都非常迅速。……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20]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知识水平,必须发展教育。邓小平对发展我国的教育从理论到实际工作上都作了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指明了我国发展教育的方针。应遵循邓小平所阐明的教育理论和方针,把我国教育更快发展起来,为发展生产力培养出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原载《经济学动态》,1998(1))(www.daowen.com)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116页。

[2]同上书,137页。

[3]同上书,116页。

[4]同上书,111页。

[5]同上书,373页。

[6]《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163~164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138页。

[8]同上书,110页。

[9]同上书,364页。

[10]同上书,111页。

[11]同上书,374页。

[12]同上书,111页。

[13]同上书,364页。

[14]同上书,111页。

[15]同上书,139页。

[16]同上书,172页。

[17]《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231页。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274页。

[19]《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40页。

[20]同上书,8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