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资本论》方法研究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结构与体系

《资本论》方法研究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结构与体系

时间:2024-09-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运用《资本论》的方法研究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结构和体系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进行分析的最系统的著作。一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学的结构,对于我们研究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结构,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资本论》第3卷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

《资本论》方法研究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结构与体系

运用《资本论》的方法研究政治经济社会主义部分的结构和体系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进行分析的最系统的著作。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同时,建立起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结构和科学体系。我们在分析社会主义经济时,应运用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所运用的理论和方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学的结构,对于我们研究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结构,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资本论》第1卷是论述资本的生产过程的。资本的生产过程,是指个别资本家企业的生产过程。而这个别资本家的企业,既是这一个别资本家的企业,又是另一个别资本家的企业,是企业的一般。资本家企业的生产,被假定为既能够购买到生产资料、雇佣到足够数量的无产者,又能把生产的商品销售出去,使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第1卷所分析的经济问题,是资本家企业在正常生产条件下所发生的经济现象。《资本论》第2卷的内容,是论述资本的流通过程的。个别资本家企业要不停地进行生产,必须使他的资本不停地运动,依次从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再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由商品资本再转化为货币资本。资本家的资本要不停地循环,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一停止,生产也就停止了。资本在循环和周转中,要相互购买和出售生产资料,资本家还要向生产他们所需要的消费品和奢侈品的资本家购买生活消费品,工人要用他们所得到的货币工资向资本家购买生活必需品。因此,生产出来的商品按其经济用途,一部分作为生产资料再用于生产,另一部分作为消费资料,用于满足资本家和无产者的生活消费。当然,这两种消费的社会性质是不同的。由于商品的经济用途不同,生产这些商品的企业也分为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资本的流通过程也被假定为资本家的资本能够正常地运动。第2卷所分析的经济问题,是资本在流通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资本论》第3卷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工人在资本家企业里创造出来剩余价值,成为资本家的利润;经过竞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还有地租,这些经济既不只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也不只是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而是在生产和流通统一的基础上发生的经济现象,第3卷就是分析这些经济现象的。在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资本的生产过程离不开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也离不开生产过程,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资本主义经济分为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运用的是抽象分析法。运用这种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不仅是可以的,而且也是科学的。马克思的三卷《资本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分析的结果,同时也建立起来了他的政治经济学结构。

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进行分析时,也应该和能够运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方法。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性质是不同的,但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中,同样能够划分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社会主义流通过程和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

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是社会主义资金的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是公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单是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法学中都使用这个范畴,作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运用在政治经济学中的范畴,应当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资金。资金是用于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和用于满足职工生活需要的消费资料。社会主义资金的形式既是实物,由于还存在着商品和货币关系,资金也有它们的货币形式。资金作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范畴,规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性质。企业作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生产单位,应有自己的资金。国家经济领导机关把归国家所有的资金的一部分,拨归各国营企业所使用。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当然也需要有自己的资金。企业使用它所占有的资金,按照国家和企业制定的计划,按照社会的需要,建设厂房,购置机器设备、原料、燃料电力和辅助材料。企业的全体劳动者组织起来,分工协作,有些人指挥和管理企业的生产,有些人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有些人则主要从事生产的直接操作。在生产过程中,企业、车间和劳动者个人都应进行经济核算,维护好厂房和机器设备,尽量节约原料、燃料,电力和辅助材料,以降低物化劳动的耗费。在完全保证产品合于规定质量的标准下,使生产一定单位产品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减少到最低额。每个劳动者在他的轮班时间内,应当充分利用劳动日,尽量减少辅助工时,增加基本工时。要改良劳动组织,及时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尽量降低活劳动的消耗,使生产一定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活劳动能减少到最低限度。全体职工分工协作,共同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和性能,使它能适合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资金的生产过程,就是要生产出适合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来。企业的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作为人们的具体劳动,生产出社会主义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人们的抽象劳动,创造社会主义商品的价值。在生产出一定量的商品之后,企业的劳动者进行初次分配。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自己的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为社会的劳动时间。劳动者在为自己的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及与这部分价值相适应的产品,归劳动者个人所有,用于满足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劳动者在为社会的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及与这部分价值相适应的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和非生产领域里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及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这些经济活动是企业的劳动者运用企业占有的资金进行生产的活动,这些经济现象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这个过程应当是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生产过程。

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也有流通,经过流通,企业的生产才能不断地进行。马克思指出:“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1]。流通是经过货币的交换,企业资金的流通过程,就是企业要使它占有的资金不停地运动,用它占有的货币资金购买生产资料,由企业的劳动者加工制造,使购买的原料、材料变为产品,并及时把产品销售出去,换回货币资金,然后再去购买生产资料。如此循环下去。在企业占有的定额资金内,资金的三种形式同时存在,而且要合于一定的比例,才能使生产正常进行。如果货币资金购买不到足够数量的生产资料,企业的生产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会导致在本生产周期内生产规模的缩小;如果超过合理的储备,积压了生产资料,不能把这部分积压的生产资料及时制造为可供出售的产品,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不能及时销售掉,不能及时换回足够数量的货币资金,则必然会影响下一生产周期的规模。在企业占有的定额资金中,无论哪种形式的资金过多或过少,对企业的正常生产都是不利的。企业资金流通得越快,生产出来的产品就越多,经济效果也就越好;资金流通得越慢,生产出来的产品就越少,经济效果也越差。企业在定额资金内,要取得最好的经济效果,绝不能积压生产资料和产品,必须加速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个别企业的资金在循环周转中,生产要消耗生产资料,劳动者要消费生活资料。社会主义企业的全部产品,按其经济用途,同样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资料,一类是消费资料。生产产品的全部企业,也同样要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即第Ⅰ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即第Ⅱ部类。生产生产资料部类所生产的产品,不仅要满足本部类的需要,还要满足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生产消费资料部类所生产的消费品,不仅要满足本部类劳动者对生活消费品的需要,还要满足生产生产资料部类的劳动者和全社会对生活消费品的需要。这种经济运动是企业资金形式的变形过程,而这种资金形式的变形是通过货币交换来进行的,资金经过货币所发生的形式变形现象,是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流通过程。

社会主义的另外一些经济现象是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的活动中发生的。在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假定有些企业占有的资金量是相同的,一些企业资金的有机构成高,它们使用的是先进的机器设备,效能高,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和电力多,这类企业在生产资料上占用的资金额也多,而劳动者的人数相应地少一些;另外一些企业资金的有机构成低,使用的机器设备比较简单,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和电力少,而劳动者人数则相应地多一些。在国营企业占用的固定资金要缴纳占用税和使用的流动资金要支付利息的条件下,企业要把这种税款和利息计入产品的成本,在折旧率相同时,资金有机构成高的企业,生产资料的价值在产品的成本中占的比例也高,资金有机构成低的企业,它们的产品成本中这部分的比例也低。企业的盈利则是企业劳动者在为社会的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和在这部分产品内所包含的价值。从总量上看,劳动者人数多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社会的价值以及与这部分价值相适应的产品就多,企业的盈利也多,劳动者人数少的企业,盈利也相应地少。为促使全部企业都能得到发展,国家经济领导机关在制定商品的价格时,需要对有机构成高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按计划把价格定得适当高一些;对有机构成低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按计划把价格适当定得低一些,使有机构成低的企业的劳动者在为社会的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一部分价值,转移一些到有机构成高的企业中去,使有机构成高的企业也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商业资金的经营中,有与这种资金相适应的商业利润;在社会主义信贷资金运动中,有与这种资金运动相适应的利息;在农业和矿业资金经营中,有与这种资金经营相适应的级差收益。无论是企业的利润转化为计划利润,还是社会主义的商业利润、利息和级差收益,都既非单独在生产的基础上产生的经济现象,又非单独在流通的基础上产生的经济现象,而是在生产和流通过程统一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这些经济问题应属于社会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我们所以能够运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方法来分析社会主义经济,是因为二者都是社会化的生产,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和资本主义国民经济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应该先从哪里开始分析呢?当然应先从最基本的经济问题开始,那就是先从生产过程开始,然后进一步研究流通过程,再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这使我们既能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也会使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各篇章之间的结构更为合理。过去我们编写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教科书的结构,缺乏内在的联系,各篇章之间互不衔接,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内在的逻辑去论述经济问题。按照《资本论》结构研究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结构,我认为,会克服我们过去编写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在结构上存在的缺点。

按《资本论》结构,研究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结构,并不是说在生产、流通、生产总过程中所研究的每个问题都是相同的,更不是说问题的性质是相同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把一个基本的经济范畴即资本和剩余价值,贯穿在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里。资本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家用他所有的货币资本,去购置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迫使雇佣工人在他的企业里进行劳动,工人为资本家生产出商品,同时也生产出了剩余价值。在生产之后,工人只得到与其劳动力价值相等的工资,用以维持他自己及其家属的生活。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所占有。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积累,以扩大其再生产的规模,另一部分用以满足其奢侈生活的需要。资本家为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或采用延长劳动日的方法,进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或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无产者所需消费品的价值便宜从而使劳动力价值便宜的方法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的流通,加速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总商品资本在两大部类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实现,不仅是为了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而且是要把剩余价值实现出来。在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资本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与各部门资本相适应,剩余价值也有不同的形式。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利息、地租等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由于把剩余价值这个经济范畴贯穿在全书的内容里,所以《资本论》的体系极为完整,也极为科学。

我们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体系时,也应该寻找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经济范畴,运用这种经济范畴来对社会主义经济进行分析,同时把这个基本经济范畴贯穿在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全部内容里去。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范畴,我认为是资金和净产品。净产品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经济范畴。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的净产品,是企业在生产中补偿了物质耗费和扣除了企业全体劳动者在上一个生产周期内应得的劳动报酬之后所余下的那部分产品。社会的净产品,是在全社会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中,补偿了物质耗费和扣除了社会全体劳动者在上一个生产周期内应得的劳动收入之后所余下的那部分产品。净产品是劳动者在为社会的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净产品内所包含的价值是净产值,是劳动者在为社会的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净产品和净产值是统一在一起的。净产品是产品的实物形式,净产值是用货币表示的净产品:内所包含的价值。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劳动者个人和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相联系的必须是净产品。因为,只有净产品才能满足这种需要。但是净产值并非不重要,净产值能够计算出净产品的产量。在商品和货币关系还存在的条件下,在计算技术现时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只有采用净产值,才能计算出全社会净产品的产量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降低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都是为了能生产出更多的净产品。在资金的流通过程中,加速资金形式的变化,同样是为了能生产出更多的净产品。加速社会主义社会资金的运动,是为了把已经生产出来的净产品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提高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的水平。在社会主义的生产总过程中,和社会总资金在工业、商业、信贷、农业里的生产和经营相适应,净产品的价值形式也分解为工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土地的级差收益。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既然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净产品。以前一个生产周期的生产规模和劳动者个人及社会的消费产品为基数,把已经生产出来的净产品的一部分增加到原来的消费资金里去,使消费品的数量、品种增加起来,质量提高起来,从而就能使社会和劳动者个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在原来的水平上得以提高;另外一部分净产品增加到原来的生产资金里去,使生产资金的数量也得到增加,从而使生产能在原来的规模上得以扩大。再生产的规模扩大了,又能生产出更多的净产品,从而又能进一步提高社会和劳动者个人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水平,也能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如此循环和周转起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会日益得到发展,劳动者个人和社会集体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会日益提高。在净产品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必须适当。必须有相当一部分净产品用做再生产资金。在这里,特别应注意满足不断增长需要的问题。很显然,只有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净产品,才能满足劳动者个人和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要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净产品,只有不断扩大再生产的规模,要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就必须增加生产资金。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增加生产的资金来源,只能是全体劳动者所生产的净产品的一部分。因此,把一部分净产品用来增加生产资金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不是矛盾的,而是一致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的生产目的是榨取无产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并不是把他们所占有的利润全部用于自己的个人奢侈生活,而是要把利润的很大部分用做追加资本,以扩大他们的再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把一部分净产品用来扩大再生产,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无法实现,同时也必须把相当部分的净产品用于提高劳动者个人和社会集体的消费水平,若不如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也就无法充分显示出来。净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因此净产品这个经济范畴应贯穿到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全部内容中去。(www.daowen.com)

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净产品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经济范畴,把它贯穿在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全部内容中去,并把它和其他经济范畴联系起来,我认为会使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体系更为完整和科学。

《资本论》阐明资本主义经济的某种规律,不是离开经济运动过程,而是在分析某种经济运动过程的同时,阐明这种经济运动的规律性。例如,在《资本论》里,马克思是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过程来阐明价值规律的,是从资本家对无产者劳动力的购买和生产过程来阐明剩余价值规律的,是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过程来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是从生产和分配过程来阐明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必然性的,如此等等。

某种经济规律,是某方面经济发展的内部联系和必然趋势。我们在编写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教科书时,同样应该从分析经济过程发展的趋势中,来阐明经济规律。

我们论述社会主义的价值规律,在已经知道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应阐明对于使用先进生产技术、劳动者劳动熟练程度高、经营管理好、耗费劳动时间少的企业的生产,积极加以扩大,并有计划地把生产大多数商品的一般企业的生产,提高到先进企业的生产水平上来;而对于少部分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落后企业,应有计划地加以改造和淘汰,采取积极措施,以降低生产这类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在正常情况下,绝不应把先进企业所得到的利润用于补偿落后企业所造成的亏损;阐明国家经济领导机关在制定价格时应怎样才能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以调动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在论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时,应阐明各企业必须生产出品种规格多样、符合质量标准,价格低廉、为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所需要的产品。在生产资金归劳动者公有的条件下,劳动者使用自己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必然要用于社会的生产和自身生活的需要。如果某些企业生产的产品长期不能适合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这些企业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企业绝不能采用偷工减料、降低产品质量或采用变相提高产品价格的方法来增加盈利,而只能从增加产品产量、降低劳动耗费和扩大销售上增加盈利。前一种盈利损害社会和其他劳动者的利益,只有后一种盈利才符合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就是全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目的。企业的生产目的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应当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不仅在生产过程发生作用,在经济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发生作用。如在论述商业经营时,应阐明怎样才能以最少的劳动耗费,以最快的速度,把产品运送给需要这些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的企业和需要这些产品作为消费品的劳动者手里去。应当从生产和交换的过程中,来阐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

在论述社会主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时,应阐明企业怎样按国家经济领导机关下达的计划和市场的需要,制定出企业的计划,国家经济领导机关应怎样把国家计划和企业计划密切地结合起来,一些企业的供产销计划和另外一些企业的供产销计划应当怎样结合起来。一些企业供给另一些企业以生产资料;另一些企业又供给这些企业职工以生活资料。使全部企业的计划联结成为一个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国民经济计划应包括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社会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各个方面。过去我们编写的教材,在讲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时,只讲两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或只讲农、轻、重的比例关系,这样讲是很不够的。阐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时,绝不能只限于按照这个规律的表述和要求,补充一些实际经济材料,而应从生产总过程各个方面的发展中,来阐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作用。

在阐明按劳分配规律时,应从生产和分配的过程中,论述不同工作的劳动者,应如何按照他们提供的劳动量,来领取他们应得到的收入。提供劳动量少的劳动者若多领取了劳动收入,必然会损害社会或集体的利益;提供劳动量多的劳动者若得不到应得的劳动收入,必然会影响这些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也会影响社会或集体经济的发展。劳动者个人要提高自己的收入,必须多提供劳动量,要使全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都能得到提高,必须使生产进一步发展起来,应当从生产和分配的过程中,来阐明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一些经济规律不仅在经济的某一方面发生作用,而是在几个方面同时发生作用。例如,价值规律既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方面发生作用,也在国家制定和实现经济计划方面发生作用。因此,在论述经济的某一方面时,要研究各有关经济规律同时发生的作用。

某种经济规律是某方面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脱离开经济发展过程,单独论述某一经济规律的表述和要求,就很难在实际经济运动中把经济规律阐明得很清楚。长期以来,我们讨论了许多经济规律,但在实际经济工作中,又有许多地方违背客观经济规律。脱离经济发展过程来阐明经济发展规律,也很难对实际经济工作起指导作用。

要做到从经济发展过程中阐明经济规律是很不容易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了大量的实际经济材料,写进了极其丰富的资本主义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知识,这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各方面都有极为系统、极为深刻的了解的表现。我们在编写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教材时,也必须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系统地调查,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仔细地研究,还要搜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经济材料,研究这些国家的经济学家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论述,这才能比较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过程,也才能比较深刻地从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来阐明经济规律。

(原载《经济与管理研究》,1982(2))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74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