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崇敬
摘 要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彼此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差异很大,要克服语言的障碍,必须先了解文化的不同。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缺乏导致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遭遇诸多障碍。本文从不同的方面分析所出现困难的现象和原因,并提出建议。本文再次证明,光重视英语语言学习,不重视文化内涵的认知,只能取得只见其形,不见其神的效果。
一、引言
许多学生都曾经问过这样的问题:“英语课怎么那么单调乏味,除了单词、语法、听力之外,好像都没有什么可学的;学习到了一定程度后,再想提高是非常困难的。”为什么呢?答案就是现在的英语教学被当成了单纯的语言教学,只重视语言功能,忽视文化内涵。当语言学习方式的形掌握之后,就定格了;如果没有往文化内涵这个神的方向发展,自然进展缓慢,步履维艰。很多人都不明白英语语言表象的背后是有绚丽多姿的文化作为支撑的,这种人为割断与文化母体联系的教学,必然会导致英语学习的诸多障碍。因此,应当把西方文化教育摆在英语教学中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何出此言呢?必须首先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英语,而不是亚洲的阿拉伯语和美洲的印地安语作为中国的外语教学。答案很简单,因为英国是十九世纪的日不落帝国,美国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学习其语言就是为了了解中国在近代落后的原因和探索复兴的方式。欧美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都领先世界,而在这些领域发达背后都是缘于文化发达的推动。学习英语是为了了解他们的文化,不是为了单纯地为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
西方文化包罗万象,各个国家有各自的文化;但归根结底,是由两种古老的文化源泉汇合而成的。其一是古希腊、古罗马的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另外就是基督教所体现的思想体系。这两支伏流已经渗透到西方文明的血液中,缺乏这些文化素养,在英语学习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很多困惑。本文将对由于西方文化知识的缺乏所导致的英语学习障碍进行分析探讨。
二、理解困难
1.理解文学作品的困难
许多学生都说看不懂英美小说,欣赏不了英语诗歌,在文章中出现的谚语不知道其涵义,觉得为什么这样的作品会流传下来。伟大著作之所以流传于世,不因岁月的流逝而褪色,是因为它们深刻地反映了人的基本欲望,为人处世的原则以及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等。对其背景知识的缺乏和对西方文化的无知是造成其阅读困难的根本原因。
在欧美文艺史上,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曾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古希腊的艺术、史诗、悲剧、雕刻和绘画等,无不采用神话为题材,这一事实对欧美的文坛巨匠的选材倾向,思想的表达颇有影响。在文艺复兴之后,在文学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而圣经在西方文化传统的形成中的影响是独一无二的。它的思想和哲理已经成为人们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也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是西方文学作品的素材宝库,其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先秦文化。缺乏这些知识,在阅读文学作品不仅不能够理解作者的意愿,反而会感到茫然,享受不到回味无穷的美感,更会造成对作品的误读和意义的歪曲。
首先,不能理解在文学著作中所出现的意象。在许多文艺著作中的人物、动物、植物等特定的名称都有其特定的寓意,比如:伊甸园、蛇、鸽子、羔羊、杯子、阿波罗、火、谬斯。更有许多作者直接用特定的名称当成书名,表达中心思想,如:弥尔顿的长篇诗歌《失乐园》(Paradise Lost),拜伦的诗《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菲利普·锡特尼的抒情诗《夜莺》(The Nightingale),英国剧作家肖伯纳的喜剧《卖花女》,这个意译名称音译是《辟格梅连》(Pygmalion),劳伦斯的小说《虹》(Rainbow)等。这些名词的背后都有各自的典故和寓意,没有了解这些寓意,就不能了解作者的思想,在阅读过程中便觉得乏味,感受不到这些巨著的亘古魅力。
其次,看不明白作品的结构模式。结构是作品的肢体,是情节发展的路线,是作者思想表达的平台。英语文学作品的模式同汉语文学的模式是十分不同的。中国的文章受八股文的影响甚深,基本都是起、承、转、合的模式,分成四个部分。而英语文学作品深受圣经模式的影响,圣经的整体模式分为犯罪堕落-受苦赎罪-获得拯救这三个版块。因此,许多作品都采取类似的模式,如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歌德的《浮士德》等等。中国的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当中,就觉得很不习惯,不能和原有的模式想吻合,不知道情节发展的路线,看起来很吃力。
2.翻译理解的困难
首先,翻译形成于社会、文化和语言之中,同时又为促进社会、文化和语言发展服务。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还涉及两种社会文化。翻译正是借助语言这个载体来转换连接或沟通异国文化的桥梁;翻译是具有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互相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媒介。因此,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会让很多学生在翻译过程中产生诸多困惑,觉得中英翻译的区别会如此的相去甚远。比如,“掌上明珠”在英语中的翻译为“the apple of someone’s eye.”
中国学生就会提问:“苹果怎么同明珠相比,这两者可是天壤之别。”很是奇怪。如果曾经看过希腊神话的学生就很清楚,这个苹果可不是一般的苹果,而是献给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的苹果,曾经让智慧女神雅典娜、天后赫拉、爱神啊芙洛缔特为此争吵不休,更是导致十年特洛伊战争的根源。
其次,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作品之时,最难的就是意境之美的传递,怎么让西方读者了解这种美的感觉,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是翻译中最重要的问题。古典诗词很讲究朦胧美,常常会引用典故来抒发感情,寄寓无限的感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读者是很难领会到其中情境的。中国有很多精彩的传奇典故,而西方也有不少的优美神话,它们有不少都表达相同的意境和情趣,是可以互用的。在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句诗就引用了“海有鲛人,明月泣泪,颗颗成珠”的典故。如果熟悉西方文化,就知道有关“美人鱼”的传说,鲛人传说和美人鱼传说有相似之处,“鲛人”与美人鱼均为人头鱼尾的人鱼,其都为女性。将这两种传说进行转换,可以让西方读者在熟悉的传说中发现诗人的真意。译文:“In moonlit pearls see tears in mermaid’s eye.”他们比较容易通过表面词语,了解作者的真意,获得美的享受。如果没有这种转换,字对字的翻译,就显得苍白蜡味,没有意境。
再次,缺乏西方文化知识令很多学生对许多格言的内涵不甚了解,只看到字面上的意思,看不到字里行间的意思,有时甚至会出现理解错误。许多格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人民的思潮,透过这些格言可以看到社会的万象。就如“All roads lead to Roman”(条条大路通罗马),如今,大家都使用它的寓意,实现目的有许多种方法;可是这句话的原意却反映了罗马帝国的黄金盛世。当时的罗马帝国幅员辽阔,纵横千里,跨越亚非欧,科技发达,能够修直达各个行省的道路,以备不时之需。这种学科之间的关联正是学习趣味之所在,不理解这些,学英语就不上层次。(www.daowen.com)
三、写作的困难
英语学习分为四大部分,听、说、读、写。写作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水平高低的体现。有的学生认为,只要能按照语法规则把句子写正确就可以了。这个看法不全面。诚然,写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是必要的,但不能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写作不仅表现为对单词、语法的运用程度,而且还反映了语言的思维方式。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不同民族的人从小养成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反映到写作当中,就形成不同的修辞特色。要跨越这种语言的障碍,就必须知道各自的语言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如今,困扰中国学生写作的问题不再是语法问题,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写出符合语法的文章,但是一读他们的文章,总觉得别扭,不是英语文章,还是汉语文章。从文章的结构安排到语言的遣词造句,都摆脱不了母语的文化思维方式的影响。看下面学生的两个例子:“My studies are quite busy.”(我的学习很忙),“Our polici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have won great successes.”(我们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看这些句子,发现不了什么语法错误,可就是觉得不对味,不符合英语的写作方式。符合英语思维方式的表达应该如下:“I am quite busy with my studies.”“Great successes have been won for our reform and open policies.”
除了受母语思维模式的影响外,学生写作还有一个障碍就是主题句的问题。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靠逻辑的联系串连起来,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表现为线性发展模式。各段落由主题句和连词组成脉络,靠主题句牵引各个句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主题句是英语文章的一个主要特征,用主题句来表达主题思想。而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思维模式为自然性,呈螺旋型发展。汉语文章重文采,喜欢含蓄不喜直白,各段落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往往等到看完全文后才明白主题思想。很多学生的英语作文是没有主题句的,所以看完他们的文章后不知所云,特别对于外籍老师来讲。原因是他们没有主题句这个意识,而最关键的根源就是学生学习英语语言,不学习其文化,因而不了解其写作思想。
四、交流禁忌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在各个领域与西方社会的合作不断地扩大,人员的接触愈加频繁,因此,对西方文化缺乏了解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误解也逐渐增多。在与英美人士交流的过程中,所问的问题经常是对方忌讳的问题。中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所奉行的处世原则是“中庸之道”,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呈群体性。这种群体性不允许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价值之上。然而,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受到文艺复兴的洗礼,强调人文主义,即崇尚个人主义,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这种文化特征允许个人利益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所以,在中国认为最好的价值品德在西方人的眼里就不是一回事了。比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中国的老人,他们会表示感激,可如果你想帮助西方的老人,会让他们觉得不高兴,觉得你看不起他们。西方人很讲究独立,不喜欢服老,老在西方文化中是无能意思。另一个方面就是中国人很喜欢打探别人的隐私,而西方人是很注重隐私的,连父母看儿女的日记都不被允许。所以中国人在和英美人士谈话之时,问别人结婚了没有、收入多少、多大了啊诸如此类的隐私问题很令人不快,很容易造成误解。
五、结语
本文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来分析由于学生缺乏西方文化的了解所导致的学习英语的障碍和应用的困难,说明了学习英语不仅仅是语言学习那么简单。没有文化内涵的支撑,纵然语言学得再好,也只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不能欣赏英语的美丽。因此,无论是老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应该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要把西方文化摆放到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首先要树立学习文化的意识;其次要深入、全面、系统地学习。唯有这样,才可能从本质上掌握好英语,感受英语的魅力。
1.Foster,Brian.1968.The Changing English Language.The Macmillan Press LTD.London Owen,Stephen.1978.The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New Haven, Connecticut.Yale Univ Press
2.Schaffner,C & Hellen Kelly-Homes.1995.Cultural Functions of Translation.Short Run Press
3.蔡基刚.英汉写作修辞对比.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常耀信.英美文学史考研指南.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6.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7.黄任.英汉修辞与写作.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梁工,程小娟.圣经与文学.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