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输入、学习机制及外语教学
吕 杰[1]
摘 要:本文通过对语言输入,语言学习机制的分析,探讨了中介语体系发展的过程。认识到注意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方法上的启示。
关键词:输入 吸入 学习机制 外语教学
1.引言
中介语研究肇始于Corder,1967年Corder发表了“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一文。文章认为应该将学习者的系统错误看成是学习者当前过渡性语言能力的证据。“Transitional competence”是Corder用来称呼学习者当前的语法状态或心理规则系统的用语[1]。1971年Nemser又提出应该把学习者第二语言的发展看成一个不断演进的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该系统使学习者越来越接近目标语系统,而远离源语言系统(该系统能产生干扰,通常是第一语言)[2]。1972年Selinker正式提出了“Interlanguage”一词[3],用来指某个第二语言的系统知识,这些知识独立于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和目标语,标志着中介语研究的正式开始。总体上说,Corder主要关注学习者系统知识的动态性和发展性,Nemser强调二语知识的发展是有目的的过程,Selinker则强调语言系统本身的自主性和静态性。但是早期的中介语理论有三点是一致的:即(1)存在一个复杂的、创造性的学习机制;(2)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有内部一致性;(3)学习者语言系统具有独立特征。在这里,学习者被看成是一个有创造性的输入选择者和组织者,他以无意识的、复杂的方式过滤来自外部环境的信息。然而这些只是粗略的认识,问题的关键在于中介语系统知识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呢?
二、语言输入
在中介语发展过程中有两个条件是必不可少的:① 语言输入(Input);② 学习机制(Learning Device)。但是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必须考虑,如:母语影响、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学习环境、个体的语言水平等等,问题因此而变得复杂。我们抛开其他因素,来谈谈这两个必要条件。
语言输入之于二语学习的重要性自不待言。Krashen[4]认为二语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接收输入、加工输入的过程,只要有充分的、可理解的(i+1)语言输入,就能保证二语学习的成功。Krashen的观点无疑受到了生成语言学理论的影响,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样的说法忽视了二语学习的复杂性,是站不住脚的。其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也因为无可探究而受到广泛的质疑。对Krashen的质疑还可能是因他用词不当或阐述不当,实际上,与Krashen类似的观点如Pinnamann的可教性假说受到的质疑要少得多,并为许多人所接受。Pinnamann认为语言教学所选取的材料应该是略高于学习者当前语言水平的材料,是可教的材料,否则教学的作用是很小的[5]。因为高出学习者水平太多的材料无法融入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变成他自己的东西。换句话说,只有当输入能变成吸入(Intake)的时候,输入才是有意义的。教学实践也表明,并非所有教过的语言知识都能被学习者掌握,学习者掌握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吸入是经过认知加工的输入,输入与吸入是有一定距离的,距离的大小由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决定。在众多的输入信息中,语言水平决定哪些能够被注意到(Notice),能够被理解(Understand)。也就是说,语言水平决定注意力(Attention)水平和理解水平。Gass[6]将输入和吸入中间的过渡阶段称为察觉到的输入(Apperceived Input),只有察觉到的输入才会变成吸入。对于其他的输入,学习者会视而不见,任其流失。因此,对于语言输入学习者是有选择的接收,选择的对象由当前的语言水平决定。上面的讨论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表表示如下:
三、学习机制
输入变成吸入只是语言学习的开始,如何将吸入变成长期记忆,融入学习者中介语系统知识,并进一步转变成为输出能力才是中介语发展的关键。这个过程要复杂得多,人们的认识也肤浅得多,因为这个过程涉及的认知机制无法直接验证。广为接受的一个观点就是:当语言输入变成吸入之后,即得到大脑的加工,与已有的语言系统进行整合。二语学习者已有的语言系统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呢?这个问题因乔姆斯基的天赋论而引起争论。众所周知,乔氏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是遗传获得的,儿童在接触语言之前大脑中即已经有一套语法系统,称为“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又称为“核心语法”(Core Grammar),这一套语法系统为全人类所共有,人类语言的不同种类差别是边缘性的,称为“边缘语法”(Peripheral Grammar)。换句话说,人类语法的原则是相同的,只是因为不同的参数设置才导致语言之间的千差万别。持“全接口”观点的人认为,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起点就是一套“普遍语法”,随着语言学习的深入,中介语系统不断重组靠近目标语。持“无接口”观点的人认为,“普遍语法”在二语学习者身上不起作用,他们的学习起点就是母语,二语学习就是重新创造出自己的第二语言结构。还有一种“半接口”的观点认为,二语学习的起点是一套类似“普遍语法”的体系,是普遍语法与母语的混合体,通过二语学习,中介语系统不断发展,最终接近目标语。无论是哪种观点,都共同接受一个解释,即中介语体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再形成新假设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
如上所述,输入经过注意力的甄选,成为吸入。吸入在工作记忆中不断地预演、加工,与已有的语言体系整合,慢慢在记忆中存留下来。语言体系的整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吸入如果与原语言体系吻合,就会强化原体系。如果与原语言体系相冲突,就会修正原体系,形成新的关于目标语的假设。新假设将对照更新的语言输入进行检验,并得到强化或修正,如此循环往复,完善中介语体系,达到对目标语的掌握。(www.daowen.com)
四、教学启示
由于从语言输入到语言吸入过程中,注意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二语教学中,增强语言材料的突显性,有利于将语言输入转变为语言吸入。目前,在研究领域使用的输入增显法有:给语言材料加粗体,加下划线,显性语言形式的教学,从语音语调上突出语言材料等等。它们的作用大多得到检验,其中,显性语言形式教学被证明效果更为明显。实践教学中可将几种方式结合起来。另外,从形成假设到检验假设的过程表明,学习者中介语体系的发展是渐进式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输入的衔接性,多层次性和重复性,提供丰富的、递进式的语言输入。给学习者提供充足的检验自身中介语假设的机会。
1.Corder,S.P.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67,5: 161~9
2.Nemser,W.Approximative systems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1,9:115~23
3.Selinker,L.Interlanguage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 209~31
4.Krashen,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 Pergamon.1981
5.Pienemann,M.Is language teachable? Psycholinguistic experiments and hypotheses [J].Applied Linguistics,1989,10:52~79
6.Gass,S.Integrating research areas: A framework for second language studies [J].Applied linguistics,1988,9:198~217
【注释】
[1] 吕杰,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