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开创意识流表现手法

《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开创意识流表现手法

时间:2024-09-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缓行在抵达时光彼岸的隧道—— 从《追忆似水年华》看普鲁斯特对意识流表现手法的开创地位刘莉[1]摘要:普鲁斯特是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其代表作七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实践了作者“主观真实论”的艺术观,是“单纯型”意识流文学的范本,这部作品为意识流文学打下了发展的基础。建造时间的大厦,《追忆似水年华》以“追忆”为手段,以“似水年华”为轨迹,以追忆的内容为素材构建而成。

《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开创意识流表现手法

缓行在抵达时光彼岸的隧道—— 从《追忆似水年华》看普鲁斯特对意识流表现手法的开创地位

刘 莉[1]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外国语系 广东 中山 528402)

摘 要:普鲁斯特是意识流文学奠基者,其代表作七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实践了作者“主观真实论”的艺术观,是“单纯型”意识流文学的范本,这部作品为意识流文学打下了发展的基础。“意识流”这一名称在应用于文学创作之前,是一个心理学术语,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从“物理时间”到“心理时间”。对“内心真实”的流动的记录。内心独白的手法。

关键词: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意识流文学 奠基者

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法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小说大师。1984年6月,法国《读书》杂志公布了法国、西班牙、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王国报刊据读者评选的欧洲十名“最伟大作家”,所排名次,普鲁斯特名列第六。普鲁斯特是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其代表作七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实践了作者“主观真实论”的艺术观,是“单纯型”意识流文学的范本。这部作品为意识流文学打下了发展的基础。

“意识流”这一名称在应用于文学创作之前,是一个心理学术语,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他说“意识流并不是一点一滴零零碎碎地表观的。像‘一连串’或者‘一系列’这样的字样来表现都不合适。意识并不是一节一节片断地衔接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吧”。

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对意识流文学作品的影响也很大。弗洛伊德提出“无意识是精神的真正实际”,作家应努力发掘潜意识的冲动,捕捉人脑中一闪而过的感觉和印象。特别是他关于梦幻意识的研究,给意识流作家以极大的启发,作家在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内心独白、梦幻和白日梦、象征手段等等,使作品人物内心情感得到充分的抒发,引起读者共鸣。

法国直觉主义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两点理论对意识流小说影响很大。其一是强调直觉的美学理论,其二是关于“心理时间”的新概念。柏格森认为:无论理性和科学都无法把握实在。只有作为非理性的内心体验的“直觉”才能使主体和客体合二为一,只有直觉才能达到客体的本质。因此柏格森主张从人的主观感性和心灵深处的“直觉”中去寻找艺术的原动力。柏格森还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新说法,极大地影响了意识流小说对于时间的处理和结构的安排。他认为,人类对时间的理解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概念:一种是常人理解的传统时间概念,即“外部时间”,而另一种则是“心理时间”,即“内部时间”。这种时间是现在、过去、将来各个时刻的相互参与和渗透。在人的意识深处,外部时间并不适用,只有“心理时间”才有意义,因为人的意识深处从来就没有过去、现在、将来的先后次序等等明确的时间分界线。意识流小说家们正是根据这一理论,用内省的方法来探索心灵的深处,大胆地打破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采用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凌乱颠倒、相互渗透的手法,来达到一种戏剧性的艺术效果。

上述弗洛伊德、詹姆斯及柏格森的理论是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三大理论支柱,这些理论将人们的注意力由外部世界引入主观意识甚至无意识地带。关注人的精神活动过程是意识流小说的主要特征。《追忆似水年华》确实是一部不同凡响的小说,不但在法国,即使在国际间,都认为《追忆似水年华》是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这早已成为定论。英国的法国文学专家乔伊斯.M.H.雷德在他所编写的《牛津法国文学辞典》中,就是这样评价《追忆似水年华》的;是一部时间性标志的观念小说,是内心时间的文学再现与艺术表现,作品在含空间时间在内的物理时间之外,引入了心理时间,深刻地显示了时间的维数和维度,为现代小说创作开辟了一种新的时间观念,显示了时间艺术的巨大魅力。现试析如下:

一、从“物理时间”到“心理时间”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20世纪法国及整个世界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其杰出的贡献在于教给人们“某种回忆过去的方式”的同时,启迪和开创了小说创作的新时代。普鲁斯特开创了小说新的时空体。普鲁斯特在时间中思考。法国著名传记文学家兼评论家安德烈·莫罗亚在《追忆似水年华》的绪论中是这样评价的:“对于1900年至1950年这一历史时期而言,没有比《追忆似水年华》更值得纪念的长篇小说杰作了。”作为一部时间小说,作品的题目(直译《寻求失去的时间》)是以时间命名的。时间是小说的核心主题,贯穿于全书的开端和结尾。作家在书中明确地打出了创作的旗帜:“假如假以天年,允许我完成自己的作品,我必定给它打上时间的印记:时间这个概念今天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强迫我接受它。我要在作品描写人们在时间中占有的地位比他们在空间中占有的微不足道的位置重要得多……”

建造时间的大厦,《追忆似水年华》以“追忆”为手段,以“似水年华”为轨迹,以追忆的内容为素材构建而成。作家在时间命题的基本表现主题之内,突破了传统的物理时间观,引入了柏格森的“心理时间”,深入地挖掘小说创作的“艺术时间”,实现了一场“逆向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在传统时间长度之上,加入了时间的广度与深度,深入挖掘时间的“矿藏”。作品在继前人突破与改革的基础上更集中地将传统单向的、一维的叙事时间发展为多向的、三维的、可逆的(可回溯性的)叙事时间,亦即形成叙事时间、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之间的复杂、搅扰、综合,在总体的曲线上升中,实现着多重的交织和渗透,在时间的总体框架上,作家在自然和心理的流动轨迹中再现和表现了生活和情感的体验。

时间是小说的艺术生命,作品的艺术生命根植于时间的潜流之中。英国作家福斯特说过:“小说中永远存在着一个时钟。”这“时钟”不仅是物理的刻度,而且可以是含心理在内的多层次的感应实体。七卷巨帙《追忆似水年华》对时光的体验与对时光存在的追寻,是作品的真实内在。法国评论家拉蒙·费南代指出:“《追忆似水年华》写的是一个非常神经质的和过分溺爱的孩子缓慢成长的过程,他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们的存在。”作品以叙述者的童年时代为起点,将他母系一家所在贡布雷的乡间别墅为中心,展开对两个不同方向(斯万家那边,盖尔芒特那边)的社会透视和两度相约的巴尔贝克的生活体验,叙述了童年、少年、青年、老年的成长、衰老的变化发展过程及周围世界的存在变化。在生命的旅程中,“通过一个人的一生和一些最普通的事物,使所有人的一生涌现在他的笔下。”

意识流小说创作体现出显著的特征,其作家群们在小说的谋篇布局上打破了以钟表时间为序的框架结构,跨越物理空间的界限,用有限的时间展示了无限的空间,或在有限的空间里无限地扩展心理时间的表现力。普鲁斯特更深层次地运用了“心理时间”:“各个时刻相互渗透的表现强度的质量概念。”这超越了传统时间的局限,给艺术创作开创了巨大的生命力。在时间的广度、长度上,揭示了时间的深度,有着极强的艺术表现,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表现了“心理时间”的伟大艺术光芒。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以正常时间为顺序的结构,在心理变化和意识的流动中,常常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彼此颠倒、交叉,相互渗透,使人物的视觉、回忆、向往三种现象交织、重叠在一起,根据“心理时间”创造出异常的结构,从而展现人的意识的跳跃、穿插的复杂性。作品的标题(直译《寻求失去的时间》)就表明了回溯中的内心性,表明了“回忆”方式中的“心理时间”。作品开头写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叙述者在躺下时并没有轻易地睡着,而是让思绪在时空中自由翔游。在童年的点滴中不经意地想起品尝小玛德莱娜甜点时所触发的“一个美妙的快感”,并由此而颤发出心理时间视觉中的奇迹:“贡布雷的一切和市镇周围的景物,全都显出形迹,并且逼真而实在地,大街小巷和花园从我的茶杯中脱颖而出。”从莱奥妮姑妈家到维尔迪兰沙龙、斯万沙龙、盖尔芒特沙龙等显示了熟悉而神秘的人物,陌生而有磁力的画面,甜蜜而又似幻觉的爱情,一个虚实相生的世界,在叙述者的心理视觉中“蒙太奇”般的相应而生,回忆性的碎片串联了物理时间流程,更是深入地表现了叙述者的深层心理时间。

二、对“内心真实”的流动的记录

普鲁斯特想从人的心理出发创造一个真实的世界,将人的潜意识挖掘到让人“恐惧”的程度,加以无以复加的细腻的描述。这种逼真的描写,细致地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内心世界里的所藏,自然绵延而不绝如缕。真实是客观的。不过,对于相同的客观真实,人们的感受却不相同。小说家应该抓住的重要因素是人性,是人物内心的意识活动。伍尔夫曾经说:“把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物在普普通通的一天中的内心活动考察一下吧。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琐屑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深地铭刻在心头的印象,它们来自四面八方,就像不计其数的原子在不停地簇射。”这就是真正的生活。文学作品就应该“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

哮喘而被禁锢的叙述者,在早早躺下的失眠中,通过回忆来进行时空的穿梭旅行,通过沉溺在过去时光的记忆来进行自我和周遭世界存在的确认,从生活过的时间中表现认识的流动。《追忆似水年华》写到;“一夜之中大部分时间我都用来追忆往昔生活,追忆我们在贡布雷的外祖父母家、在巴尔贝克、在巴黎、在董西埃尔、在威尼斯以及其他地方度过的岁月,追忆我所到过的地方,我所认识的人,以及我所见所闻的有关他们的一些往事。”这些场景和人物,均是作家以往亲身经历过的,显得真实而充实。(www.daowen.com)

叙述者通过回忆来打发漫漫长夜的生活方式,让灵魂对生命说话,用灵魂可以认同的东西来替换灵魂无法看透的部分,在意识流程中表现叙述者一生性格交织的六大矛盾冲突:他对母爱友谊渴望与深刻的孤独感,他对享乐生活的沉湎与疾病对这种生活的限制,文学表达的强烈欲望与自信心不足造成怠惰,火一般的情爱与火一般的嫉妒,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成就、理想、永恒的追求。在开篇的大部分纸张里,叙述者回忆晚睡前对母亲的吻的深深眷念,再现了为获得母亲的吻而做出的各种行为举止,表现出因母亲忘记晚睡前来道别的吻而产生的各种辗转难眠的思绪。此外,还表现主人公其他的深度情感,作品写道:“我想入非非地仿佛觉得盖尔芒特夫人一时心血来潮,对我钟情,邀我去玩;她一整天都陪伴我钓鱼。黄昏时,她拉着我的手,我们从她的家臣们的小花园前走过,沿着低矮的围墙,她指点我看垂挂在墙头上的一簇簇紫色和红色的花朵,并告诉我这些花的名称,她要我说出我刻意经营的那些诗篇的主题。”这种心理的单极思绪,表现了内心的美好想法,它在时光中流行,叙述者对于阿尔贝蒂娜的爱,在内心深处是极度的占有欲,而外表却表现出对她的毫不在乎,在貌似分离的两种争斗中,人物的内心独白随着时间的流变而不断地产生深度的真实力量。

这种内心的真实生命细节如河流般纵横交错,显示出多方位和立体性。对外祖母、斯万、阿尔贝蒂娜等的回忆,并非是一次性的定格。形影相随,叙述者的追溯流程,源于相关点上,比如人物所生活过的地方,所说过的话,所曾有过的物品等,它们都会不经意地触发叙述者的内在神经,引起主人公翩翩的真切联想

三、内心独白的手法

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写作的主要技巧之一。分析起来,这一概念可分解为“内心”、“独”、“白”三层意思:内心即默然无声、持续不断的无声语言或心理意识活动;“独”则单独一人,寂静的心理空间;“白”即表白,依赖语言。概括起来,“内心独白”即无声的语言意识。在内心独白的运用过程中,作者退居幕后,一切皆由人物的意识来展现,使读者感到真切、深刻,仿佛直接进入人物的灵魂。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沉入深渊般的自我迷恋的意识、神经质的呓语把作者的精神世界——特别是深埋在内心的隐秘活动如实地、自发地表露出来。在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中,临睡前期待妈妈的亲吻、玛德莱娜小甜点、圣伊莱尔的钟楼、聆听凡特伊(暗指圣·桑)的音乐与阅读贝戈特(暗指法朗士)的小说所带来的喜悦……在其魔笔下呈现出奇妙的景象,思绪飘忽,宛如风中的花瓣把幽香带到远方;宛如坠入情网时的芳心迷醉,在温暖的梦中飞翔。完全是一个人活生生的心灵写照。

这部书以低声吟哦的语调召唤着神灵的宣谕,以赞歌形式愉悦地叙述着人生烦闷的生活,又以挽歌般的祈祷方式对时间作着悠远的赞颂。普鲁斯特用整个生命来撰写、修饰和完善这部伟大的小说,他一生几乎躺在床上,在密不透风的房间内书写它,这是一个内心独白的奇迹。宏伟篇章是对普鲁斯特生命的一次重构与再现,也是对我们日常生活和流逝时间所做的一次礼赞与歌唱。

除此之外,这篇作品还有其独特的魅力。

富有仪式感的优雅的自我缠绕的绵长的复合句式是普鲁斯特用来编织这部作品风格最鲜明特征的语言丝线。其中紧密糅合了白日梦幻、孤独中衍生而出的内心旋律、敏感到病态地对周围事物的细微感受、极为精确的观察、沉入深渊般的自我迷恋的意识、神经质的呓语、加上语言弱音器的具有华美装饰音效果的四处弥漫的记忆、万物有灵论的神秘想象、多重时序的涌现、诙谐与甜美,以及猜疑与嫉妒等等。如果说这部卷帙浩繁的《追忆似水年华》(七卷本)是一座巨大的迷宫的话,那么书中长长的复合句既是构成迷宫的砖石,又是引你进入迷宫的向导。它们处在一种“同构”的状态,包裹着连绵思绪与缓慢发展情节的语词,既是作品供语言时装表演的T形舞台,也是语言时装本身;就如同普鲁斯特在书的最后一卷描写自己正在写作这本书的情景一样。它们是一个自足的宇宙。

追寻逝去的时光,是将烟消云散的时辰,从缥缈的时间之河中打捞上来使之永恒,它是对生活本原的一次确认与追怀,是对生命流逝的一次回眸与首肯。普鲁斯特正是在这样的追忆行为中使自己的生命得以永存。普鲁斯特的作品犹如为你开启了一扇雕满花饰的窗户,让你窥见他的内心的瑶草,多重时间在他的笔下同时展现,仿佛神灵架起一座彩虹桥梁,让你满怀喜悦地跨越而过,抵达隐藏幸福之谜底的奇景。而普鲁斯特正是那个站在时间另一侧朝你微笑、嘉许的人。《追忆似水年华》奠定了普鲁斯特在意识流文学中的开创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安德烈,莫罗亚.序言[A].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上海:译林出版社,2001

2.柳鸣九.意识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罗大冈.试论《追忆似水年华》

4.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外国文学阅读与欣赏.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张介明.作为“时间艺术”的可能——《追忆似水年华》的时间问题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97

7.(英)伍尔夫(Woolf,V.)著 刘文荣 译.伍尔夫读书随笔.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

【注释】

[1] 刘莉,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从事外语教学及外国文学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