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多元智力理论探讨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多元智力理论探讨

时间:2024-09-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多元智力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张新元[1]摘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本文通过运用“多元智力理论”阐明了学生、教师及媒体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多元智力理论则提出,每个人都具有多项智力的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多元智力理论探讨

多元智力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

张新元[1]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外国语系 广东中山 528402)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本文通过运用“多元智力理论”阐明了学生、教师及媒体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媒体是学习的手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最终成为自主学习者;教师以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学生与各种媒体之间形成了网状关系。

关键词:英语 教学 多元 网状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指出:“深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校建立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新模式,切实促进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提高。加强大学英语师资培训,造就一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骨干教师。推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研究建立四、六级网络考试系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四、六级考试改革的趋势,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大学英语的教与学。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英语教师与学生之间就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进行的相互适应的过程,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相互适应的程度。

根据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育现状,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现提出以“课堂教学+网上学习+个性化辅导”为基本模式,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及评估方式的“多元互补”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新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多元智力理论

以往的教学要求教师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以相同的方式接受相同的学科知识和统一的评价,从而甄别出不同的学生成绩。这种看似公平的教学是以假设每个人都具有相同的思维能力为基础的。而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则提出,每个人都具有多项智力的能力。Howard Gardner(Gardner,1983)将人的基本智力分为七种,即语言、逻辑、空间、体态、音乐、人际和内省智力。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一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装在一起的。学生会表现出某些特别发达的智力,并倾向于用不同的智力方式来学习。对教师来说,就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智力特点来进行教育,即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育对象的不同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以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学材料,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对于英语教学而言,就是将文字学习变为包含文字、交际、形象思维与逻辑推理等的形象化理解、学习和记忆,它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智力能力进行学习,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多种智力能力[1]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为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教并重”的网络在线英语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而提出的:既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简而言之,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的“教与学”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的有机结合,它为开展网络英语教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平台。

二、新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现代教育研究证明,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习者的因素,如学习方式、目的、态度、动机、智商、性格等方面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与学的效果。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研究者注重“认知法”和“交际法”等方法的有机结合,在课堂上力求创造一种民主活跃的学习氛围,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符合学生外语水平的语言活动,给学生提供和创造真实的交际情景,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习惯和口语表达能力。人们从研究“如何教”逐步转向了研究“如何学”,开始关注学习者个体差异和学习过程,更加注重对使用中的语言的研究。

网络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如火如荼,研究者根据《课程要求》的精神,开展了大量的基于互联网、局域网或校园网的教学模式研究,研发了数个具有个性化学习特征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课件和教材。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成为教学改革成功的标志。但各地高校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还存在不少问题。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成了评价研究的主流,然而评价的标准是否适用于教学模式,是否真正地促进教学,还有待考究。

教学模式立体化、教学辅助手段多样化、学习方式个性化、评价标准综合化是当今教学改革的主调。“多元互补”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力求充分考虑各校的特点,积极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多元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交际能力,并培养其具备多种学习策略与技能,达到教与学的互补促进效果。

三、新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1.“多元”性

教学方法多元化:不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方法,集各家之所长,融合、折中,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

学习方式多元化: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等方式相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教学媒体多元化:汇集各类音、图、像资料以及投影片、CAI课件、网络资源等,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其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教学。

教学环境多元化:以“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自主学习中心”为主要教学环境。

评估方式多元化:采用师生双向交互式评估,课堂教学评估包括正式的测试、课堂观察、师生自我评估以及其他有关的方式。

通过“多元互补型”的教学模式,以期达到以下目标: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逐步从“如何教”转变到“如何学”;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念,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探索适合于地方工科院校大学英语(一般要求)的教学模式,增进教学效果;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开展网络辅助教学,设计与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探索适合于本模式的动态评估策略与方法,旨在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2.“互补”性

(1)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参与、指导的结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人们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人们通过原有的生活经验与外界信息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完全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其主动性表现在四个方面:学习者自主制订、执行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自主控制学习过程;自主进行学习评估。也就是说,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组配知识结构,制订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地,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教师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引导和帮助学习者建构意义。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和教师的参与、指导,正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本质所在。

(2)新体制和高技术环境支持下的学习

实现“多元化”的教学,首先需要打破传统、封闭的教育体制,建立符合现代教育本质要求的、高度开放而又高度规范的教育制度体系。这是学生可以成为学习中心的宏观环境。其次,“多元互补”教学是基于资源的学习,而学习资源又包括文本的、图像的、音频的、视频的、CAI课件等。在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撑下,构建起适合“多元互补”的新型教学环境,才能使学习者真正做到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

(3)个别化学习不等于个别学习,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

“多元互补”新型教学模式在大多情况下,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是个别化的,在学习性质上是自主学习,而学习环境则是丰富的,但这并不是学生个别的自学。强调学习的个别化和自主学习,需要更多的交互,更快的反馈,还需要协作式学习、小组学习等共同探究的各种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其中,更需要教师的参与和有效指导。(www.daowen.com)

四、新型教学模式的要素

1.学生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多元互补”新型教学环境中,由于强调学习者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主体的中心性主要体现为学习者自己对学习目标的制订、对学习过程的控制、对学习策略的选择以及对学习的自我评估。

因此教学应努力实现三个要素:第一,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并能体现出学习者的首创精神;第二,让学习者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第三,让学习者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所以,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多元互补”新型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

2.教师

Hymes(1971)曾明确地指出,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活动类型和教学步骤来定位个人角色——控制者、组织者、启发者、参与者、评价者等[2]

在“多元互补”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变化很大。其表现在:(1)地位: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中心,而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参与者,这是一个质的转变;(2)作用:教师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化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3)素质和技能:教师要对主体发生积极作用,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和多方面的技能。

教师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引导和帮助学习者建构意义。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管理自己的学习,教师应该帮助、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这些资源主要用于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教学中,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根本目标。它所设置的课堂交际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小组活动(Group Work)、双人活动(Pair Work)、角色扮演(Role Play)、游戏(Games)、辩论(Debate)和书信交流、利用网络互动学习等。它要求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为教师提供信息反馈,以利于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维的习惯,使他们能提高外语综合运用能力。

“多元互补”新型教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但又主张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实践机会;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交际活动,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加入活动,既能给学生指导,又能及时发现问题,有利于以后的课堂教学。教师还要有学生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有自觉能动性的人看待,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动机、态度和认知能力等。教师还要充当学生需求的分析者,教师可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当前水平、期望达到的水平、外语学习经验、学习风格等,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3.媒体

在创设“多元互补”新型教学环境中,媒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听说训练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媒体产生;创设交际环境时,媒体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媒体主要起传递和链接作用;在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媒体主要起传递与呈现的作用;在学习者与学习同伴之间媒体可以是学习同伴、协作小组,也可以是电话、电子邮件,还可以是网络上的BBS、会谈室、公告栏等;在学习者与学习反馈之间,主要有书面作业,问卷、访谈、电子邮件、双向视频音频教学系统、计算机网络等为中介的媒体。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由于它的软件具有容量大、手段多样、人机交互等优点,因此受到外语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互联网络的普及更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3]

五、教学建议

1.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

教师可根据学生程度选择难易适当的教材,推荐有趣、实用的课外材料。学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网络、多媒体、语音室等使枯燥无味的英语学习变得富有真实感和表现力,丰富多样的教学软件、录像、电影也可以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2.多给学生选择的机会

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订,参与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教师对学生的学只能起促进作用,而不要过多干预。这样更能体现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让他们自己控制学习的进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负起更多的责任,这都是实施“多元互补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同时也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心理学原则的核心内容。

3.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增加课堂讨论的时间,用专题讨论、分组讨论、不确定讨论等,使每个学生充分参与进来;采用课堂辩论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适当穿插课堂游戏(如猜谜,绕口令,听歌填词等);设定情景对话、角色表演来鼓励学生模仿并创新;对于所听、所看到的幽默短小的故事要求学生进行复述;运用值日报告、演讲的形式检验学习内容等。

4.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对学习者的评价应遵循科学性的原则,评价应是多元化的。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加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言应用能力发展情况的检测,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综合交际能力,还应当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以及发展潜能;评价要从原来的以语法、阅读、理解为主转变到以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上来;评价还要从原来单一测评教学结果逐步转向教学全过程整体监控和评价上来,充分发挥其引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多元互补”新型教学模式中,媒体是手段,互动是关键,只有真正协调好教师、学生和媒体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Gardner,H.Frames of Mind :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M].New York: Basic Books,1983

2.Hymes,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Philadelphia,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1a

3.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Pergamon,1982

4.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

5.董明.大学英语课堂“生生互动”模式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5)

6.朱玉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注释】

[1] 张新元(1966−),河南新县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测试、英汉互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