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道教基本教义思想-旅游宗教文化

道教基本教义思想-旅游宗教文化

时间:2024-09-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道教最基本的教义,是道教徒不可动摇的信念。对于这个神仙世界的景仰构成了道教信仰的基础。所以说,“神仙”崇拜是道教最基本的信仰内容,是不容置疑的根本教义。而道教则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乐事,而死亡才是痛苦的。道教这种“生道合一,长生不死”的基本教义同其他宗教以“死”为解脱、为脱离苦海的观念可谓大相径庭。

道教基本教义思想-旅游宗教文化

第二节 道教的基本教义思想

一、“道”崇拜

道教将“道”作为教义的核心。“道”的概念出自被道教尊为《道德经》的《老子》。老子的《道德经》将“道”视为“虚无”,是超时空的永恒存在,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但如前所述,道教在产生之初,就尊老子为教主,因此这个“道”的含义已经不是老子书中的原意了,已经宗教化、神化了。关于“道”,历来研究家注述极多,有的称“道”是物质的,有的称“道”是规律的,还有的称“道”是精神的,众说纷纭。其实根据《道德经》的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我们不难发现,“道”就是“道”,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规律,又是情感。只有从整体上认识和理解“道”,才是真正的“道”。对于道教而言,“道”包含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全部内容:它既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宇宙发展的原动力,又是沟通万物的宇宙本体和社会人生的最高真理,因此成为了道教的最高崇拜对象。而道教对于“道”的诠释也主要用于解释宇宙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解释物质的本原等核心问题。所以,“道”崇拜其实集中地反映了道教的宇宙观和社会观。

道教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宇宙的主宰,是产生和支配天地万物的造物主,是至高无上、具有神秘力量的人格化的神,是最值得崇敬的。这是道教最基本的教义,是道教徒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神仙”崇拜

根据道教的说法,道气化为三清尊神:元始天尊住玉清境,灵宝天尊住上清境,道德天尊住太清境。“三清”是道教崇拜的最高神灵,其中元始天尊地位最高,但影响最大的却是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他是由老子神化而来的。道教的神仙信仰,并不是西方的一神教,而是尊奉主神的多神教。在道教看来,只要是修炼成道、神通广大、变化无方、长生不死的人都可以成为道教徒心目中的“神仙”。因此在三清尊神以下,还有玉皇大帝、护法神将、瑶池女仙、城隍、土地、灶君、财神、八仙、黄帝等诸多神仙,共同构建了一个超然于人间之上的虚无缥缈而瑰丽多彩的神仙世界。对于这个神仙世界的景仰构成了道教信仰的基础。因为道教认为,不崇拜这个神仙世界的浩渺,也就是不承认创始主——“道”的浩大与力量无穷;不相信世上存在天神、天帝、天庭,道教的祈禳醮仪符箓等就毫无意义;不相信神仙、仙境的存在,也就没有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的愿望。所以说,“神仙”崇拜是道教最基本的信仰内容,是不容置疑的根本教义。

三、重生恶死的生命观和人生观(www.daowen.com)

强调以生为乐,重生恶死,甚至追求长生不死,是道教与其他宗教的根本不同之处。其他宗教都主张“出世”,所关注的是“人死后如何”的命题,而道教所要讨论的是“人如何不死”的命题,即主张“入世”。其他宗教强调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的对立,把世俗生活冷漠地看做虚幻的和暂时的生活,而把超现实的彼岸世界(有的称“天国”、“天堂”、“乐园”,有的称“极乐世界”、“西方净土”等)的生活看做永恒的生活,不对世俗的现实生活作出任何实际的解决,而鼓励人们幻想“未来世界”的生活,把一切希望寄托于彼岸世界。在这种信仰指导下,宗教把人们永远沉浸在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中,要人们自愿忍受现实世界带来的种种苦难和折磨,以求死后其灵魂享受“未来世界”的福音,以死后回到上帝或神的身边为终极目标。而道教则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乐事,而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它的生命观念不仅不否定现世利益,反而对现世人们的生活欲望予以最大限度的肯定,鼓励人们以现世生命为基础,抓紧时间修道,争取早日成仙享受永久的幸福和快乐。道教这种“生道合一,长生不死”的基本教义同其他宗教以“死”为解脱、为脱离苦海的观念可谓大相径庭。

道教一方面坚信虚无缥缈、奇妙纷繁的神仙世界存在,同时又相信人的寿命不完全由“天”决定,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号,认为人可以通过自行修炼养生,修道成仙,达到“长生不死”、“肉体飞升”以登清虚三境,把理想寄托于现实世界,从而使人生观深深打上“重生乐生”的烙印。道教这种“入世”的人生观念启发、诱导人们去探索人生、人体、命运、社会、宇宙的奥秘,充分显示了中国人重人生、乐人世的积极人生态度,显示了中国人既重实际又富于幻想的传统精神。

正因为道教乐生、重生,所以众多修道之士积极寻求能使人长寿的方法,发展出一整套健身长寿的养生术。其中既有吐纳、导引、服食、金丹、养气、炼气等的养形方术,又有“存想”、“存神”、“主静”、“坐忘”等的养神方法,从而和中国古代科学,特别是医药学、养生学、人体科学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

四、天道承负、善恶报应观念

天道承负、善恶报应的教义早在道教创教初期就载入了《太平经》。《太平经》称“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流灾前后,积来害此人也。其行恶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积蓄。大功,来流及此人也。”大致意思是说,前人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恶,后辈遭殃。前人有过失,后人则无事受过,这就叫承负。关于承负的时间,一说以十世为一循环,即某人的过失,由其十一世孙受惩。另一说根据个人身份不同,帝王为三万岁,官员为三千岁,普通百姓为三百岁一循环。怎样才能截断承负而免除厄运呢?道教认为一是要行善积德为后世子孙造福,二是要虔诚地信道修行,免除自身的承负之厄。道教的这种“承负说”作为道教的伦理观,把宗教道德和儒家“三纲五常”结合起来,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在宗教上的反映,显示了中国人重血缘、重家族、重德性的伦理道德观

在宣扬天道承负以外,道教还十分信奉因果报应。道教经典普遍强调所谓的吉凶祸福是个人行为善恶的必然报应。道教将主宰善恶报应的超自然的异己力量改换为道教的司功过神(意即专门将道教徒所行之事分别“善恶”逐一登记,借以考查功过的神灵),认为他们在天上仔细观察着人们的一举一动。到了一定的时候,上天便会根据个人的善恶,予以赏罚。对行善者赐福、增寿;对作恶者则降福、减寿,还要把他的灵魂打入黄泉、地狱。我们注意到世界上的其他不少宗教也宣扬上帝、亡灵、天堂、地狱等的因果报应论:基督教提出“原罪说”,认为人是被上帝处罚到地球上来的,生下来就有罪,人生活在世间就是为了“赎罪”。人们只有甘心承受磨难,洗刷自己的罪孽,祈求上帝的恩赐,死后灵魂才能升入“天国”,否则就被打入地狱。佛教在因果报应问题上,用“业报”解释人生命运,主张世人之苦本质上在于造业受报,并用十二缘起(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说明人生之苦的形成。佛教还用生死轮回(人受业报支配在天、人、阿修罗魔鬼、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轮回)与十二缘起结合进一步解释因果报应。人如果做了好事,来世就会变成天、人;如果做了坏事,来世就有可能变成畜生、饿鬼。因此,人只有广积善缘,才能最终跳出苦海,摆脱生死轮回,进入涅槃寂静境界。但道教的因果报应论与这些因果报应论又有不同:世界其他宗教的因果报应论主要是为了求得自身的解脱,以免受来世之苦,道教的因果报应论不仅劝说人们求得自身的解脱,而且结合“承负说”提醒人们为了子孙后代积功累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