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五台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佛教文化重地

五台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佛教文化重地

时间:2024-09-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整个山系方圆250公里。五台山相传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与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合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这样一来,五台山的寺庙就形成了黄衣喇嘛的黄庙和青衣和尚的青庙并存的格局,这在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中是独一无二的。

五台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佛教文化重地

第四节 佛教名山古刹

一、佛教名山

(一)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隅,从北岳恒山蜿蜒而来,由五座高峰环抱而成。整个山系方圆250公里。五台山五座山峰虽然高耸,但其峰顶的地形却很平坦、宽阔,东、西、南、北、中犹如土垒之台,所以称做“五台”。五台山相传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与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合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的“五台”中,东台称做望海峰,海拔2795米;南台称做锦绣峰,海拔2773米;西台称挂月峰,海拔2773米;北台称做叶斗峰,海拔3058米,高度居五台之首;中台称做翠岩峰,海拔2894米。东台望海峰可看云海日出,南台锦绣峰乃花的海洋,西台挂月峰可赏明月娇色,北台叶斗峰可览群山层叠,中台翠岩峰可见巨石如星,更有天造奇观——“热融湖”、“冰胀丘”、“石海石川”、“龙翻石”、“写字崖”、“佛母洞”等。五台山以中台翠岩峰为核心,气势磅礴。山之腹地有一重镇,即台怀镇,是五台山佛教中心区。镇中宝塔如林,寺庙鳞次栉比,附近有一大白塔,巍然屹立,历来被誉为五台山的标志。漫长的发展历史成就了五台山古老而独特的地貌,佛教徒又将自然现象与佛教文化相融合,形成文化灿烂、古建成群、文物荟萃、珍品云集的局面,向世人展现了一种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2006年7月,五台山被列入中国向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项目,目前正在为正式“申遗”成功做着最后阶段的努力。2007年,五台山风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

五台山成为佛教圣地的历史比较悠久。早在汉明帝刘庄时,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即在此建造了大孚灵鹫寺,此寺与洛阳白马寺皆为我国最早的寺院。该寺后来曾先后改名为花园寺、大华严寺、显通寺。现在,显通寺依然耸峙在五台山。从两位印度高僧在五台山建造寺院那时起,五台山就开始成为我国的一个佛教中心。一般认为,五台山被当做文殊菩萨的道场是在唐朝。唐王李渊起兵太原而得天下,视太原府境内的五台山为“龙兴之地”,因而大修寺院。传说唐太宗登基前曾遇文殊菩萨相助,所以他当上皇帝后,在五台山诏修文殊殿,从此五台山便成为专门供奉文殊菩萨的道场。唐宋以后,常有日本、印度尼西亚、尼泊尔等国的僧侣来五台山朝奉。相传明成祖永乐年间,西藏黄教祖师宗喀巴的大弟子蒋全曲尔计到五台山弘扬黄教佛法,这是黄教传入五台山之始。清康熙年间在台怀等地修建行宫,并将山内罗睺寺等数十个青庙僧人改为黄衣僧(喇嘛),五台山的汉喇嘛就由此产生。由于五台山接近蒙、满少数民族地区,而这些地区流行喇嘛教,所以五台山的喇嘛教也有相当发展。这样一来,五台山的寺庙就形成了黄衣喇嘛的黄庙和青衣和尚的青庙并存的格局,这在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中是独一无二的。由于五台山地处华北,海拔在2000米至3000米,因此气候凉爽,有“清凉佛国”之称。当地一些民间传说认为,五台山曾经十分炎热干旱,文殊见百姓苦难,便向东海龙王借来了“清凉石”,使五台山成为“清凉佛国”。至今,在台怀镇西南18公里处的清凉谷中的清凉寺内还放有一块清凉石,此石又称曼殊床,相传文殊菩萨常在此石上讲经说法。

五台山佛教寺庙众多,最多时达300多座,现保存比较完整、有宗教活动场所证书的寺庙68座,僧尼3000人,是中国现存最大、最集中的寺庙群。最著名的是台怀镇周围的“五大禅处”(显通寺、菩萨顶、殊像寺、罗睺寺、塔院寺)和台外五台县附近的南禅寺佛光寺等。这些寺庙,建筑设计壮观古朴,殿宇雕刻精巧优美,是我国佛教古建筑艺术宝库

五台山“五大禅处”中,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为青庙,是青衣僧所在;罗睺寺、菩萨顶为黄庙,是黄衣僧所在。

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禅寺,在五台山寺庙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俗称“祖寺”。凡是朝山进香礼佛的信徒,必先拜谒显通寺,然后再前往其他寺庙。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时称大孚灵鹫寺。后来历经扩建、改名,至明太祖重建赐额“大显通寺”,该寺现占地120亩,中轴线上有七座大殿,后部有一座筑于明万历年间的铜殿,此殿是一座纯粹的金属建筑物,人称“显通铜殿”。殿内四壁有铜铸小佛万尊,正中台上是一尊铜铸文殊坐狮像,造型优美,铸工精细。殿前原有五座铜塔,谓迎合五台之意,现仅存东西两座,都建造于明代万历年间。显通寺门前钟楼上有一口重约5吨的大铜钟,撞之声传全山。寺内的无量殿是一座砖砌仿木无梁结构建筑,殿内供有铜铸无量寿佛二尊和华严经字塔。华严经字塔塔身有一部蝇头小楷《华严经》,共有59.3万字,据说是由苏州居士徐德兴花费12年光阴书写而成的。寺内大雄宝殿占地600多平方米,为五台山之最大殿宇。寺后最高的藏经殿现辟为文物展览室,陈列有铜铸唐武后像、五佛、各寺庙的印信、菩提叶绘五色罗汉像,以及明版藏经和各种供器等,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14]

菩萨顶又名“文殊寺”、“真容院”,创建于北魏,相传是文殊菩萨的居住处。该寺占地约45亩,有殿堂僧房四百余间,参照皇宫样式营造。寺居灵鹫峰顶,寺门前有108级石阶,佛教中认为,人间有108种烦恼,登上这108级石阶,便解脱了俗世烦恼,进入了“灵峰胜境”。据称文殊菩萨就住此山顶,曾经在云端中显露法相,被塑匠依样刻成文殊供像,安置于山上真容院。明永乐年间,藏传佛教传至五台山,大喇嘛居此寺,因此该寺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又因清康熙帝五次朝台、乾隆六次游山,均在此留宿,所以该寺修饰极尽豪华富丽,金碧辉煌,为五台诸寺之冠。

殊像寺创建于唐代,因供奉巨大文殊像而得名。主殿文殊阁为五台山最大的殿宇,殿内佛坛高大,供有文殊菩萨骑狮像,为五台山第一大像。文殊像高约9米,威严庄重,神采飞扬。该像塑于明弘治年间。文殊像背面塑有“横三世佛”,中尊为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此外,两侧还有精湛的五百罗汉游江等悬塑,为明代作品,甚为珍贵。

罗睺寺该寺也是一座黄庙,罗睺,即罗睺罗,是释迦牟尼的儿子,也是他十大弟子之一,后来成为十八罗汉之一。该寺创建于唐代,今寺前有一对石狮,据传为唐代遗物。寺内现存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经阁、配殿、禅院近五百间。后殿中央有一木制圆形佛坛,坛上设置八瓣莲花一朵,莲花瓣内端坐四尊佛像,莲花瓣是活动的,喇嘛在暗中操纵绳索,便可使花瓣时开时合,佛像时隐时现,这便是人们所称的“开花现佛”。寺内有一座藏式砖塔,似乎在暗示这是一座喇嘛庙。

塔院寺原是显通寺的塔院,明朝重修舍利塔时独立为寺。寺内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一座通高75米的大白塔,传说有释迦牟尼舍利藏于塔内,所以又称佛舍利塔。这座大白塔的形状与北京北海白塔相似,但比白塔高20米,塔身如藻瓶,顶部铜制的大宝瓶金光闪耀,上下悬挂200多枚铜铃,有风吹来,铃声不绝。这座大白塔历来被作为五台山的标志,被誉为“清凉第一胜境”。

相传,文殊菩萨是在农历六月十四日诞辰,所以从隋唐时起,五台山台怀镇就有“六月大会”盛典。在六月庙会期间,各方僧尼、香客蜂拥而至,甚至连日本、斯里兰卡、印度等国的僧人也曾远道而来朝台。传说,释迦牟尼之子罗睺罗在文殊生日时为其祝寿,以“跳鬼”相娱,所以每逢六月十四日,喇嘛教要举行特有的“斩鬼”、“跳鬼”宗教仪式,喇嘛们头戴鬼神面具,身穿特殊服装,手舞足蹈,随锣鼓节拍满院蹦跳。各个寺庙烛火通明,香烟缭绕。这种传统一直流传至今天,现在的六月庙会成为五台山宗教文化中吸引香客游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每年的5—8月份正是游五台山的最佳季节。

(二)峨眉山

峨眉山屹立在四川盆地西南部,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7公里处,东距乐山市37公里,是著名的风景胜地,也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因山势逶迤“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得名。其主峰金顶海拔3060米,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就高度而论,峨眉山当为四大佛山之首。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赞曰:“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自古以来,峨眉山就以“峨眉天下秀”而著称于世。峨眉山的自然景观雄秀神奇,生态环境保护完好,特别是地处世界生物区系的结合和过渡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珍稀濒危物种繁多。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奇异的风景加上灿烂的佛教文化,使得峨眉山在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1996年,峨眉山与乐山大佛共同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是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地。2007年,峨眉山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峨眉山为普贤菩萨道场。相传佛教于公元1世纪中叶经南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峨眉山。近2000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造就了许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佛教圣地。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它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被人们称为“仙山佛国”、“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从2003年起,峨眉山开始了打造“中国第一山”的伟大工程,今天的峨眉山,被联合国专家称为“世界遗产中保护得最好的地方之一”,还被联合国评为“国际游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景区”和“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同时还被众多媒体评选为“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名胜区”和“中国最美十大名山”。

登峨眉山,从山麓报国寺起,至清音阁后有左右两条登山路线:往左过黑龙江栈道、洪椿坪、仙峰寺到金顶,全程60多公里;往右经龙门洞、白龙洞、万年寺、华严顶再上金顶,全程40多公里。现从报国寺有公路可直上海拔2400米处的雷洞坪,然后可乘缆车直上金顶。

报国寺在峨眉山麓,是峨眉山最大的一座寺庙,又是登山的大门,是游峨眉山的起点。该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报国寺”匾额为康熙帝亲书。报国寺中有三件珍宝:一是七佛殿内的巨型瓷佛;二是高7米的14层紫铜“华严塔”(现已迁至伏虎寺);三是高2.3米、重25吨的大铜钟。

伏虎寺由报国寺左行1公里,过虎溪三桥即为伏虎寺。由于寺内殿宇隐于丛林之中,故有“密林隐伏虎”之称。该寺初建于唐,据说是因有虎患而建寺镇之。寺周古木参天,环境清幽而秀丽。伏虎寺虽深藏于密林之中,但屋顶上却从不留积残枝败叶,堪称一绝,康熙题赠“离垢园”匾额一方,至今尚存。寺内一座紫铜华严塔,共14层,上刻全部《华严经》2.1万字,并有4762尊小佛像,铸于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是一件极其珍贵的佛教文物。

清音阁由神水阁前行不远就到中峰寺。出中峰寺下三望坡,过龙升岗即到清音阁。这里距报国寺约15公里,处于诸峰环抱之中,阁后有两股溪水——一名黑龙江,一名白龙江,二水汇于清音阁下,汇合处有一大石,状如牛心,名“牛心石”。二水上分别建有石桥一座,水穿桥而出,撞击牛心石后,浪花飞溅,从深峡中传出阵阵涛声,名曰“双桥清音”,是峨眉山一大胜景。上、下山的游客常在此小憩。

黑龙江栈道在清音阁上方约1公里的峡谷里,有迂回曲折的黑龙江栈道,栈道开凿在壁立的峭壁上。俯视峡底可见喧腾飞溅的溪水,仰望则是凌空峭壁,天光一线,此即为盛传千载的“龙江栈道一线天”。有人认为看了清音阁和一线天才是看到了峨眉山水光山色的精华。

洪椿坪又称“千佛禅院”,因寺前有洪椿古树,故名。洪椿坪群山环抱,林木苍翠葱茏,空气清新,是山中最佳的避暑胜地。每当炎夏清晨,林中常有细雨霏霏,此谓“洪椿晓雨”。王维有诗云“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描写的就是这一景色。此处现存殿宇三重,寺内大殿气势恢弘,廊庑精巧雅致,佛像完好无损。寺内还藏有明代铜铸佛像,汉藏文土司碑及清末刻制的七方千佛莲灯等文物。

仙峰寺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殿堂为清乾隆年间重建。附近有一巨大的仙峰石,上刻“南无普贤菩萨”六个大字,每字1米见方。寺后有一古洞,传说洞中有九位得道成仙的老人,轩辕黄帝曾到此向他们问道,故名“九老洞”、“九老仙府”。

洗象池创建于明代,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扩建。寺前有一个六角形的小池,传说普贤骑象过此,必在这池里洗象,然后才登金顶,所以称为“洗象池”。入洗象池山门,依次有弥勒殿、大雄宝殿和观音殿,另有客堂、斋堂等建筑。弥勒殿内供奉着弥勒坐像,像高2米,两耳垂肩,开怀大笑。弥勒殿后是一尊韦驮站像,高1.5米,威武庄严。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着金身骑白象的普贤像,通高6米。殿后是西方三圣塑像(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高约3米,塑造精美。大殿两旁是十八罗汉像,造型各异,线条流畅。为方便游人香客,洗象池还新修了客房,可接纳上千人住宿。

金顶金顶是峨眉山寺庙和景点最集中的地方,为峨眉山精华所在。金顶最高处,建有铜殿一座,称做“金顶铜殿”,为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所造。殿高8米,宽4.8米,深4.3米,屋顶檐瓦镏金,在阳光映照之下,金光闪闪,金顶之名即由此而来。铜殿内置普贤骑象铜像,高5米多,两旁陈列24尊铜佛。1972年,金顶华藏寺在一场大火中毁于一旦,不久仓促重修。现在的金顶华藏寺为20世纪80年代末重建之物,新建的华藏寺建筑面积为169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由高、中、低三重连接组建,分金殿(普贤殿)、大雄宝殿、弥勒殿、祖堂、方丈室、禅堂和寮房等。其最高层普贤殿,也称“金殿”、“金顶”,是峨眉山最高的殿堂。殿内供奉普贤骑象铜像,普贤端坐在莲花台上,手执如意,莲台置象背上,白象脚踏四朵莲花。整个造像通体铜铸,通高4.5米。登金顶,是所有游人香客游览峨眉、朝拜普贤的最大愿望。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烧香敬佛,还可以领略到金顶四大奇观:日出、云海、佛光和圣灯。其中以佛光最为神奇,但也最难见到,一般出现在晴朗无风、太阳斜射的午后。当金顶睹光台上云海涌起之时,天幕上会出现一圈七彩的光环,观看者的人影正好落在光环之中,影随人动,人人看到的都是自己的身影,非常奇妙。这种太阳光线折射的现象被许多信徒认为是普贤菩萨显灵,若能见到必兴奋不已,虔诚备至。过去也有的佛教徒看到光环,认为自己修行已满,便纵身投入深渊进入极乐世界。所以睹光台又叫“舍身崖”。四大奇观中的圣灯是指在漆黑的夜晚,可以看到金顶之下的悬崖中荧荧灯火万盏,凌空飞舞,忽明忽暗,自古就有“万盏明灯朝普贤”的说法。实际上这些灯火是山林中的磷火。奇异的佛光和圣灯给佛教名山峨眉山更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2006年6月18日,华藏寺恢复落成暨十方普贤圣像开光大典,在峨眉山金顶隆重举行。圣像重660吨,是海拔最高、体量最大的汉传佛教普贤圣像。圣像融佛教“智、行、悲、愿”于一体,蕴涵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48米的高度,述说着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峨眉山金顶增添新亮点后,雄伟的建筑和壮观的自然风光,进一步凸显了峨眉山作为风景名山、佛教名山的风采。

万年寺万年寺是峨眉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寺院。始建于东晋,相传由僧人慧持创建,称“普贤寺”。唐朝时重建,更名“白水寺”。宋朝时扩建,改称“白水普贤寺”。目前的万年寺是新中国成立后重修扩建的。该寺总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拥有山门、钟鼓楼、弥勒殿、般若堂、毗卢殿、无梁砖殿、巍峨宝殿、大雄宝殿、斋堂等殿堂屋宇。其中无梁砖殿和普贤骑象铜像是万年寺最具特色的建筑和塑像。砖殿是一座穹隆圆顶的方形建筑。以砖砌墙,除大门以木而制外,并无梁、柱、栋,故称“无梁殿”,也称“砖殿”。殿内正中有一座铜铸普贤骑象像。全像通高7.35米,其中白象3.3米,象背上莲台加普贤高4.05米,总重62吨。此铜像为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宋太宗命张仁赞在成都分部铸造,然后运到峨眉山焊接而成,距今已千年有余。万年寺行愿楼上珍藏着贝叶经、佛乐和御印三件文物,佛教界尊为“峨眉山佛门三宝”。贝叶经是梵文贝叶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佛乐是指迦叶佛乐。御印是明朝万历皇帝赐的铜印。万年寺内有一“白水池”,池中有弹琴蛙,鸣声如琴,为峨眉山特有。

除了丰富的佛教文化景观外,峨眉山的“猴趣”和“雪景”也很吸引人。峨眉猴,别名藏猴、大青猴,因生活在佛教名山,雅号“猴居士”。峨眉山的猴群是出名的,全山共有二三百只,分布于海拔1200米~2080米,纵横40平方公里的地区,由于长期受到保护,形成了与人亲近的习性。近年来峨眉山专门开辟了自然生态戏猴区,猴区内的猴子向游人索食嬉戏成风,只要讨到食物,就会做精彩的表演,来个“金钩倒挂”、“飞身上树”、“海底捞月”、“单臂回环”,很逗人喜欢,这已经成为猴区中一道“活景观”。峨眉山的冬天很美丽,此山的雪景与别处的雪景不同,其最大特点是“银色世界雪皑皑,青山绿水依旧在”。近年建成的高山滑雪场吸引了大批冬季游客。滑雪场位于雷洞坪停车场公路右侧,占地30亩,设备、功能完善,是我国南方规模最大、设备最好、功能最完善的滑雪场,能满足不同技术水平的滑雪者要求。滑雪场同时还为儿童开辟了新型娱乐项目和冰雕、雪雕活动。从每年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为有效滑雪期。近年来峨眉山成功举办了几届冰雪节,吸引了很多香客、游人。

此外,峨眉山的武术也值得一提。峨眉派与少林、武当共为中土武术的三大宗,在西南一带很有势力,可说是独占鳌头,在国际上也有重大影响。峨眉派总的特点在于亦刚亦柔,如玉树临风,是诸家武术中姿态优美的一种。2007年8月28日,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开幕,吸引了许多游客。

(三)普陀山

普陀山是浙江东部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其东南侧有孤岛名洛迦山,面积0.45平方公里,两岛合称“普陀洛迦”,此称谓来自佛教经书中梵语的音译,意思为“美丽的小白花”。1987年,政府将朱家尖岛的一部分划入,使普陀山风景区的面积扩大到41.95平方公里。相传普陀山是观音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它因此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又因它是一海岛,所以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和神奇、神秘的山海景观使普陀山风景区成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成为驰誉中外的世界佛教圣地和国际旅游胜地。

普陀山与佛教结缘有很久的历史。相传唐代时就有天竺(今印度)的僧人来此,在岛上的潮音洞内隐居并燃十指虔诚求菩萨,忽见观音显身说法。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和尚慧锷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从普陀山下乘舟回国,经莲花洋时,水面风浪大起,阻挡去路,于是只好返回在潮音洞下登岸,忽然悟觉是观音不肯东渡,于是只好在渔民住宅中供奉这尊观音像,并命名为“不肯去观音院”。从此普陀山上有了专供观音的寺院。宋太祖赵匡胤曾派太监前来进香。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有使臣王舜封出使朝鲜,遇风浪后在普陀山潮音洞叩祷,结果平安渡海,归来将此事朝奉宋神宗,神宗下令赐额“宝陀观音寺”,指定为专供观音之地。于是,普陀山即与五台、峨眉、九华齐名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以后各代均在岛上修筑寺院庵堂,先后形成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和一二百座寺庵茅棚。1979年普陀山重新对外开放以来,当地管理部门陆续修复、开发了很多旅游景点。

普济禅寺亦称“前寺”,是全山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它坐落在梅岑山东,灵鹫峰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建筑面积达15288平方米。圆通宝殿,全寺之主殿,初建于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二次重建,1987年重修。大殿琉璃黄瓦,重檐歇山顶,疏朗博大,宏伟巍峨,保持了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全山重大佛事活动均在普济寺举行,有百人共入不觉宽,千人齐登不觉挤的“活大殿”之称。殿内供奉着8.8米高的毗卢观音像。两侧分列观音三十二应身像,展现了观音在“十方世界”随影逐形、寻声救苦、有感即应、无愿不从之奇迹和法力。千里之外的善男信女航海南来普陀山,正是要朝谒、礼拜这尊正宗圣观音。

法雨禅寺又称“后寺”,位于白华顶左,光熙峰下。始建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后历经扩建、修建遂形成现在的规模,建筑面积1.3845万平方米。法雨寺建筑依山就势,叠起七层台基,殿宇逐级升高,结构宏伟庄严,气势不凡。九龙殿是寺的主殿,大殿重檐黄瓦,宏伟深广。殿顶九龙盘拱,巧夺天工。殿内供6.6米高毗卢观音像,后壁为大型海岛观音及善财五十三参群像。法雨寺前是参天古木,寺后是幽深山谷,环境幽静,很吸引人。

慧济禅寺亦称“佛顶山寺”,位于佛顶山上,是全山最高的寺院,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扩庵成寺,建筑面积6188平方米。全寺四面环山,隐于绿树丛中。主殿顶盖彩色琉璃瓦,在阳光照射下形成“佛光普照”奇景。该寺主殿内供释迦牟尼像。到佛顶山朝香拜佛是香客游人必至的去处。

除三大寺外,普陀山所有开放的庵院都各具特色,它们有的沿山而筑,有的依山而居,有的拥洞而构,有的傍岸而建,周围配之廊槛、牌坊、碑亭、楼阁、小桥、涧池、黄墙、照壁、经幢等,浑如琉璃世界。由于观音信仰在我国流传最为广泛,所以普陀山上寺院庵堂的香火都很鼎盛,—年四季朝香礼佛的人络绎不绝。

在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普陀山是唯一一座以山海兼胜而著称的胜地。民国时期学者蒋维乔在《普陀山》摄影画册中说:“山与水二者不易并美。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之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之定海普陀。”普陀山之所以能成为名山胜地,除佛教文化的影响外,其自身独具特色的山海自然风光也起着重要作用。所谓“普陀十景”之说是对普陀山自然风光的典型概括。这“十景”分别是梅湾春晓、莲池夜月、华顶云涛、光照雪霁、朝阳涌日、莲洋午渡、磐陀夕照、茶山夙雾、千步金沙、两洞潮声。普陀山丰富的自然景观中最有特色的便是奇洞、坚石、金沙、古木。

普陀山长年受海潮冲刷,海涛拍击,形成了特有的地质结构,丘陵、沙滩、岩壁、洞壑、奇岩、礁石等无所不有,加之气候适宜,植物资源也非常丰富。山上有奇洞数十处,最具魅力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潮音洞在岛东南,不肯去观音院下。洞浸海中,洞石险怪百出,海涛澎湃,激入洞口。海浪拥入洞中时,飞沫飘高数十丈而下,景象令观看者耳震目眩,加之传有观音菩萨在此现身,此景更加诱人。梵音洞在青垒山东尽处,洞口峭壁危峻,石色青黝,高70余米,海潮入洞之声如龙吟虎啸,令闻听者动容。洞前天桥建有瞻圣阁,佛教徒顶礼膜拜,可求见观音现身,这又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普陀山的巨岩久经风雨海浪侵蚀,成千姿百态之状,大石险峻,小石玲珑,很是有趣。在梅福庵有一巨大的“磐陀石”,石陡起30尺,上大下小叠置在底岩上,险若欲坠,却稳固如磐,石上布满石刻题字,有“金刚宝石”、“天下第一石”、“大士说法处”等,传说是金刚力士奉命从远处搬来,以示佛法无边。西天门一带有一心字石,上镌“心”字,长5米,宽7米,为普陀山单字石刻之最。其中心一点便可容七八人,整字可站百人。据说是观音传诵“说心法”后留下的。因“心”字哲理佛理皆通,所以心字石备受进香游客喜爱,游步到此,无不贴“心”留影。除此之外,著名的怪石还有:二龟听法石、听潮石、望海石、震旦第一石、观音跳石、五十三参石、刀劈石等。

千步沙在普陀山东海滩,长1700余米,宽约100米,是普陀山最大最美丽的海滩。沙质细腻柔软,色如金毯,人行其上,足不沾沙。若遇海风激荡,海水飞溅,状如雪崩,气势壮观,为我国著名的海滨浴场之一,是海水浴、日光浴的绝妙佳境。

近年来,普陀山管理部门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旅游新景点,新建修整完善了南海观音大佛、正法明如来铜殿、法华洞和千步沙海滨公园、白华园等一批旅游新项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普陀山建造了一座世界上最高的观音立像——南海观音立像(高33米)和浙江省最高的一座佛塔——“普门万佛宝塔”(总高72.26米)。它们都已经成为普陀山旅游胜景之一。在景观建设的基础上,普陀山还积极挖掘文化内涵,不断增强佛教文化影响力,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精心打造了“南海观音文化节”著名节庆品牌。经过综合开发的普陀山正以其丰富深厚的佛教文化景观和山海兼胜的自然景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香客、游人。

(四)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东南,距县城约40公里。北临长江,南接黄山,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风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74平方公里。相传是地藏菩萨显灵道场,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由于其山峰耸峙纤细,山顶如朵朵莲花盛开于云海之上,所以九华山又博得了“莲花佛国”的称号。现在的九华山,是一处以灿烂的佛教文化和奇丽的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九华山古时称九子山,有九十九峰,其中以天台、莲花、天柱、十五等九峰最为雄伟,主峰十五峰海拔1342米。诗仙李白曾三游九华山,留下《江上望九华》绝句:“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古时的“花”与“华”字相通,“九华”之名更含溢美之意。从此,九子山就改称九华山了。

九华山与佛教结缘较早。相传,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有天竺僧人杯渡禅师来山创建茅庵,此为九华山佛教之始。到唐代以后,九华山佛教兴盛,山上普建佛寺,发展成为佛教名山之一。唐天宝年间,新罗(今朝鲜)王的王族金乔觉来到九华山隐居修身,苦行禅修75年,99岁圆寂。他葬身于神光岭的月身宝殿,俗称肉身塔。三年后开缸时颜貌如生,因为他的容貌酷似地藏瑞相,并且他生前笃信地藏,所以佛门弟子纷纷认为他是地藏菩萨转世,尊为“金地藏”。于是,九华山也就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自金乔觉传为地藏菩萨转世以后,九华山名声大振,各代帝王纷纷谕赐,拨款修寺,历代文人雅士登山访胜,留下许多赞誉之词,最终使九华山获得“东南第一山”的称号。九华山人文、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寺庙化城寺、祇园寺、甘露寺、百岁宫等大小寺院94座,有僧尼近千人,存真身(肉身)5尊,历代保存佛像1万余尊,藏历代经籍、法器等文物2000余件。此外,更拥有天然睡佛、天台晓日、花台奇景、大鹏听经、闵园竹海、观音出海等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数十处。地藏菩萨、高山悬寺、神秘地宫、肉身之谜以及99米地藏露天大佛等,无不体现出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厚重。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独领风骚,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

祇园寺祇园寺坐落在东崖西麓,为九华山“四大丛林”(祇园寺、东崖寺、百岁宫、甘露寺)之首。寺院由灵宫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客堂、斋殿、库院、方丈寮、光明讲堂等9座单体建筑组成,占地近6000平方米,其规模为全山众寺之冠。弥勒殿和大雄宝殿是宫廷式建筑,显得金碧辉煌。其余皆皖南民居式建筑。全寺殿宇层层叠叠,回旋曲折,结构精巧,气势宏伟。

化城寺化城寺是九华山的开山祖寺和总丛林。相传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天竺僧杯渡于此筑室为庵。后金乔觉圆寂后,化城寺被辟为地藏王道场。以后历代都有修建。1981年寺院重修后面积达3500平方米。1982年,九华山管理处在化城寺设立了“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将全山绝大多数文物集中于此,馆内共有文物达1800多件。九华全区的珍贵佛器、法器、书画文物,梵文贝叶经、明版大藏经和血经,释迦牟尼铜像、历代帝王所赐御书均藏于此,化城寺成为一所佛教文化艺术的宝库。该寺有殿宇四进,寮房72间。寺前有一块由石铺成的广场,它是举行庙会和大型佛事活动的场所。

肉身殿肉身殿居神光岭头,是安葬金地藏肉身的地方,亦称“地藏塔”,是一座宏伟的塔形庙宇。金乔觉圆寂三年后,开缸发现其尸不腐,颜貌如生,众信徒都认为他是地藏菩萨转世,于是建一石塔,将肉身供于石塔中,尊称金乔觉为金地藏。后来又建一座大殿,将肉身镀金置于殿中视作地藏菩萨供奉,故称“肉身殿”。

百岁宫百岁宫坐落于东峰之上,又名“万年禅寺”,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它是一座典型的皖南民居式寺庙,五层高楼融山门、大殿、肉身殿、库院、斋堂、僧舍、客堂等为一整体,设有单体建筑,远看很像一古代城堡。整座寺院依悬崖峭壁而筑,气势非凡。据载,明万历年间的僧人无瑕禅师自五台山至此结茅为庵,吃野菜、饮泉水,曾用指血和金粉抄写《华严经》81卷,寿至110岁圆寂,后人尊称其为“百岁公”,并建此寺纪念他。明崇祯皇帝封他为“应身菩萨”。其遗体已成木乃伊,安置在百岁宫中的肉身殿内。与百岁宫相映生辉的是新建的五百罗汉堂。它的兴建,为九华山增添了一处独特的景观。景区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辉映,不仅能俯瞰莲花佛国的神韵,还可以尽观天台、花台两大景区如画的风景。

甘露寺甘露寺是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相传在清康熙年间建寺之时,忽然满山的松竹纷纷滴下甘露,故把所建之寺称为“甘露寺”。该寺四周茂林修竹,遮天蔽日,环境十分优雅。现存大雄宝殿、配殿、寮房、钟鼓、碑刻等文物古迹,全寺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现为九华山佛学院所在地。

九华街九华街是九华山山间盆地中的一个小市镇,是九华山上佛寺集中之处,附近有近二十座寺庵和七座佛塔。这些佛寺外观上与皖南民宅风格一致,浑然一体。这是九华山佛教建筑的一大特色。九华街上热闹非凡,街市十分繁荣。寺院、民宅、商店、旅馆交错为邻,沿街成排的小摊出售各式佛珠、佛像、香烛等物。九华街北有十里好汉坡,南有千仞芙蓉峰,西有密林藏秀的神光岭,东有山顶高耸的东崖。这里集中了诸多著名的佛寺和名胜古迹,成为上山的香客、游人云集之所。

天台寺天台寺坐落于天台峰顶,海拔1306米,为九华山最高的寺庙,也称“地藏寺”、“地藏禅寺”。天台峰以“雄、奇、特、神”为主要特征,置身天台,北可见长江如游龙横卧江淮大地,南可观神奇黄山奇峰秀水,自古就有“不到天台,等于没来”之说。当地有到九华“不上天台,等于白来”之说,该寺始建于宋,建筑宏伟,气势非凡,寺中有近万尊雕塑佛像的万佛楼(大殿)很吸引人。

除上述介绍的寺院外,九华山上的慧居寺、上禅堂、旃檀林等也很出名。九华山在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的奇特之处在于此处连续发现多尊僧人肉身。除明万历年间的无瑕和尚肉身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发现了3尊僧人肉身:1989年发现了大兴和尚肉身;1995年3月9日发现了慈明和尚肉身;1999年1月20日,则发现了一尊比丘尼肉身——释仁义师太肉身,这是九华山首次发现比丘尼肉身。[15]据专家介绍,九华山位于东经117°8',北纬30°5',系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空气湿度大,降水多,年平均雾天多达168天。在这样的环境中,10年内连续发现了3尊僧人肉身实为罕见的奇观。这种现象在中国其他任何一个佛教名山都没有出现过。僧人肉身的发现,使佛教名山九华山更富有神秘色彩。1999年9月,九华山举行了地藏菩萨铜像开光法会,从此九华山上多了一座地藏菩萨的塑像,供信徒香客礼拜。

(五)鸡足山

鸡足山是我国佛教名山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仅次于五台、峨眉、普陀、九华,所以有人将它与四大佛教名山并列为“五大佛教名山”,佛教界人士称其为第五佛教名山。鸡足山位于云南大理东北的宾川县境内,在宾川县城西北约40公里处,山势雄伟,左靠金沙江,右邻洱海,与苍山遥遥相望,因“山前列三峰,后拖一岭,宛如鸡足”而得名,在我国和东南亚佛教徒中享有盛名。

佛教传说,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曾来鸡足山入定(佛教徒坐禅时,心不弛散,进入安静不动的禅定状态),开华首门为华化道场,从此佛教进入鸡足山。当然,这只是传说。实际上,据文献记载,鸡足山的佛教始于唐代,明清时达到鼎盛。著名的迦叶殿、金灿寺、石钟寺等就是唐宋时期所建之物。元明时期又建成华严寺、寂光寺、悉檀寺等,并在山的主峰金顶上建成金顶寺,还从昆明迁来“金殿”安置在金顶寺内。到清代时,鸡足山发展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佛教名山。在我国内地、西藏、东南亚各国的佛教徒中影响很大。

鸡足山山上奇峰突兀,百涧争流,松柏苍翠茂密,寺庙星罗棋布。寺庙大多隐于幽谷丛林之中,实为佛教胜境。在现存的寺院中,最著名的是金顶寺和祝圣寺。金顶,即天柱峰,是鸡足山的主峰,海拔3200多米。金顶寺就建在山巅最高处,它是鸡足山上最高的寺庙,也是全山最著名的胜地。该寺始建于明代,寺内原有光明塔一座,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重修时,改名为楞严塔。塔高42米,共13层,为一方形空心砖塔。它高耸于金顶之上,显得巍峨壮观。登塔四望,可东观日出,西望祥云,南眺苍山洱海,北望玉龙雪山。此即为所谓的“四大奇观”。据载,徐霞客游鸡足山时曾在此写下四首诗《日观》、《云观》、《海观》和《雪观》,并写道:“天下日、海、云、雪,得其一就以为绝,而鸡足山则一顶已萃天下四观。”鸡足山因而又获得“四观山”之称。金顶寺内存有西藏送来的铜佛,还有钨铜铸成的2米多高的大香炉等宗教文物。寺下的华首门,是天然石门。寺对面有铜铸太子阁,略小于金顶寺。祝圣寺是鸡足山最大的寺庙,创建于明代,清代时重建。整座寺院巍峨宏伟,寺内有鸡足山历史图书文物多种,还有形态各异的五百罗汉像。除金顶寺和祝圣寺外,供奉8米多长卧佛的睡佛寺也很著名。

鸡足山上古木参天,植被茂密,奇花异草种类繁多,环境清寂幽静,是人们寻幽访胜的好去处。随着鸡足山上景点建设步伐的加快,其佛教名山的魅力必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香客、游人。

(六)千山

千山是东北三大名山之一,原名“千华山”、“千朵莲花山”,泛称“峰峦九百九十九”,故称“千山”。地处辽宁省鞍山市东南20公里处,占地40多平方公里,山前有两座5米高的山门,上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的“千山”两字。千山自古以来被誉为辽东名胜之首,是东北著名的佛教圣地。千山风景区现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佛教在千山的传播,约在隋唐之际,当时已开始建造佛寺,后经金、元、明、清各代,千山发展成为辽东佛教集中地;清代道教一度兴起。山上的寺庵宫观建筑散布在层峦叠翠之中,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交相辉映,素有“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寺不古”之誉。清初,镇国公爱新觉罗·高塞曾写诗描述千山景色:“梵宇起中天,香岩响碧泉。虚堂清晓露,幽壑静鸣蝉。恣引螺峰翠,松含像巅烟。寺以峰为屏,山借寺为显。”它准确地道出了千山的景观特色。

千山上的佛教建筑以五大禅林为代表。千山五大禅林是龙泉寺、大安寺、中会寺、香岩寺和祖越寺。

龙泉寺是千山最大的寺院,位于景点集中、游人众多的北部风景区,它是千山五大禅林之首。坐落于幽壑丛林之中,半依峭壁,半筑短墙,峰峦环抱。寺内现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韦驮殿、龙王殿、金刚殿、禅堂、藏经阁等主要建筑。大安寺位于南部风景区,初建于唐。寺院地势较高,四周奇峰环抱,寺内有释迦、韦驮两殿,现保存有明嘉靖年间所铸的千斤铁钟一口。香岩寺与大安寺同在千山南部,两寺之间是千山第一高峰仙人台。香岩寺内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有一株树龄有三四百年的“蟠龙松”。中会寺在大安寺之北,该寺始建于唐代,明代万历年间重修。寺院依山临涧,北背倚犀牛望月峰,风景秀丽。寺内建筑有正殿、前殿、禅堂、水亭、后阁等,内存明万历年间重修寺院的碑刻两块。祖越寺位于千山北部风景区内,紧旁道教建筑无量观。现存大殿三间,前有钟鼓楼,后有明代摩崖石刻“独镇群岳”四字。寺周围有筑于峭壁之上的玉皇阁、罗汉洞等景观。

被誉为“千山一绝”的夹扁石,非常有趣。此处是一长4米、高3米、宽不足0.5米的石间缝隙。游人不管高、矮、胖、瘦,要通过此空隙都只能侧身而过,若挺胸直前,则寸步难行,故名“夹扁石”。过了夹扁石继续北上,就到了“天上天”,此处也是由巨石崩裂而成的石间缝隙,窄得仅容一人通过。这些由自然造化所形成的奇特景点给游人带来了不少乐趣。

(七)嵩山

嵩山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市境内,山势峻极,自古号称中岳,为我国五岳名山之一。又因它是我国佛教禅宗的祖庭所在地,所以嵩山又是我国佛教名山之一。它由太室、少室二山组成,主峰即太室山最高峰峻极峰海拔1494米,山势巍峨,形象宏伟。嵩山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以太室山黄盖峰下的道观中岳庙、少室山五乳峰前的佛寺少林寺、登封城北的嵩阳书院和告成镇的元代观星台,以及嵩岳寺塔、塔林、嵩山三阙,石淙河摩崖题记、周公测景台、永泰寺、初祖庵、二祖庵等最为著名。

嵩山有着悠久的佛教历史和众多的佛教寺塔,在我国佛教史上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少林寺少林寺坐落在少室山下,四面群峰环抱,丛林茂密,环境幽深。所谓“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即为少林寺寺名的来历。它是嵩山现存比较完整的佛教寺院。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起初并无多大影响。公元527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到此落迹,面壁九年,传授禅宗,成为中国禅宗“初祖”,少林寺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这才使少林寺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少林寺院落规模较大,现有建筑有山门、方丈室、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千佛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山门内有一条古柏银杏参天、碑碣林立的甬道,碑碣中有苏东坡、赵孟?、米芾、董其昌等名家题刻。达摩亭,相传是二祖慧可在此立候达摩,雪深及膝,故又叫“立雪亭”。千佛殿和白衣殿内的壁画,是少林寺镇山之瑰宝,是国内佛寺壁画的精品。千佛殿内的大型彩色壁画《五百罗汉朝毗卢》,即五百罗汉朝拜殿内供奉的毗卢佛。画面分三层,自上而下分别以山林、风云、水浪为背景,总面积约300平方米,设计大胆,结构严谨,色彩鲜艳,形象各异。殿内壁画共有33组人物,每一组人物都充满了佛教的神秘色彩,同时也体现了浓厚的僧人生活气息。千佛殿东厢为白衣殿,殿内东、南、北三壁有彩色壁画75平方米,内容为寺僧练拳习武和利用武功参与战争的场面。在千佛殿中,用青砖铺成的地面上有48个凹陷的脚坑,传说是寺僧长期演练武功留下的遗迹。少林武术源于达摩为解除坐禅困倦而发明的“心意拳”,后来发展成为闻名天下的少林拳,自古即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之说,少林武术广泛流传四方,在国内外影响很大。近年来河南省郑州市举办的“国际少林武术节”正是以少林武术为纽带广交四方朋友,它已成为一重要的经济文化节,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少林寺西约半公里处的松柏林中有著名的塔林,它是历代高僧墓塔群,现存自唐至清砖石墓塔200多座,是我国最大的塔林景观。达摩洞位于少林寺西北的五乳峰上,相传达摩在此面壁坐禅九年,洞中有一块硕大的达摩影壁石,石头上隐约可见达摩的形象,惟妙惟肖。初祖庵建于达摩洞附近的山腰上,殿堂面积虽不大,但四周碑碣众多。二祖庵在钵盂峰顶,是少林寺最高的一组建筑,庵南有一块6米见方的巨石,传说是二祖慧可为求师而断臂之后的养伤处,称为“养臂台”。永泰寺位于太室山西麓,建于北魏,原名“明练寺”,唐时为纪念魏孝明帝之妹永泰公主入寺为尼,改名为“永泰寺”。寺内现存清代殿宇30多间。嵩岳寺塔位于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内,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素有“中国第一塔”之称。塔高十五层,平面呈十二边形,造型优美,历经1400余年风吹雨打依然巍然耸立,是我国古建筑珍品。

嵩山地处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中游,近年来随着其附近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嵩山正以其悠久的佛教历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嵩山邀请演艺界名流共同开发制作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已成为嵩山景区最引人关注的旅游文化盛宴。

(八)庐山

庐山耸立于江西省九江市南鄱阳湖畔,是中国风景名山和休养避暑胜地。相传周时有匡氏七兄弟结庐于此,故又名“匡庐”。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早在东晋、南北朝至唐宋时代,佛道两家在庐山争雄,最终佛教极盛一时,渐成中国佛教中心之一,先后形成了三大名寺(东林、西林、大林)和五大丛林(海会、秀峰、万杉、栖贤、归宗)。众多寺院中以东林寺名声最大、影响最深,列为庐山名寺之首。

东林寺位于庐山西北麓,是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为我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创建于东晋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僧人慧远,至今已历1600余年。走近东林寺时迎面可见山门墙壁上“净土”两个字,进入山门则可看到一片莲池。相传,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慧远与南朝名士刘遗民、画家宗炳等120多人结成“白莲社”,在阿弥陀佛前发誓愿死后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从莲花中降生,故净土宗又称为“莲宗”。现在东林寺内的念佛堂就是当年百余位高僧名士举行立誓盟会的地方。当时的诗人谢灵运十分仰慕慧远,出资在寺内开凿了莲池,并植上白莲,以表崇佛之情。现在见到的莲花池已经修复过,占地1050平方米,池中有莲花座,供滴水观音雕像,池内白莲亭立,荷花盛开时吸引大批游人。大雄宝殿占地800平方米,内塑5米高的三世佛,殿两侧是十八罗汉像。护法殿内供着弥勒坐像,侧面立着韦驮像。除了山门和各殿堂外,还有聪明泉、卓锡泉等园林景观。东林寺在古往今来的千年岁月里吸引了许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这里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碑铭题刻。慧远所创始的净土宗传到了日本,至今日本东林教仍以庐山东林寺慧远为始祖。

西林寺早已毁弃,现仅有西林寺塔。该塔又名唐代千佛塔,白色七层六面,均有佛龛。海会寺位于庐山南麓,背靠五老峰,面对鄱阳湖,气势雄伟。始建于明,重修于清。寺内珍藏有不少文物,如元代书法家赵子昂写绘的《妙法莲花经》、普超和尚以血书写的81卷《华严经》等。秀峰寺位于庐山南麓,南唐中主李璟15岁时筑台读书于此。山门旁有观音大士画像碑,寺后有唐中主读书台,台上有米芾手书碑刻,台下也有不少碑刻,皆为书法珍品。

庐山风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庐山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九)衡山

衡山位于湖南省的东南部,北距长沙146公里,南离衡阳51公里,是我国五岳名山之一。因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其五家七宗均可渊源于南岳,所以南岳衡山又是佛教名山。南岳素以“五岳独秀”的旖旎风光饮誉天下,以“文明奥区”的深厚文化称道华夏,以“佛道共存”的宗教特色闻名中外,更以“中华寿岳”的独特魅力著称于世。现为全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全国首批5A级旅游区。

衡山宗教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高僧名道代不乏人,因而衡山成了著名的佛教圣地和道教名山。千百年来佛道同居一山,共融一庙的特色为中国宗教文化之一绝。南北朝以前,道教在衡山占优势地位,现存最著名的宫观是晋代封为“南岳夫人”的女道士魏华存成仙的黄庭观。中唐以后,佛教渐占优势,在山上建造了不少寺庙。

南岳庙又称南岳大庙,坐落在南岳古镇北端,为江南最完整的宫殿式古建筑群。大庙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建筑精美而有“江南第一庙”之称誉。它占地9.85万平方米,一条南北中轴线上排列着棂星门、奎星阁、正川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宫、北后门。左右为连接的回廊与厢房,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庙内正殿最令人注目,这座奉祀炎帝神农氏的大殿高29.11米,其建筑与山东曲阜的孔庙齐名。殿内有72根高20余米的石柱,象征南岳72峰。殿内塑像、浮雕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祝圣寺位于南岳庙东南侧,是南岳五大丛林之一。相传建于唐代,现寺为清代重修。主要建筑有关圣殿、大佛殿、药师殿、说法堂、方丈室、罗汉堂、山门等。整个建筑具有浓郁的湖南民宅风格。(www.daowen.com)

福严寺位于半山腰,邻近磨镜台,是天台宗二祖慧思和尚在公元567年创建的,被誉为南岳佛教圣地。这里是南岳佛教高僧的摇篮,造就了南禅两系五宗:南岳怀让一系形成沩仰宗和临济宗;青原一系形成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佛教史上称为“一花五叶”。现寺为清代重建之物,尚有大雄宝殿、岳神殿、藏经阁等。福严寺也是南岳五大丛林之一。

南台寺位于福严寺东南小山坳中,系南岳佛教五大丛林之一,号称为八祖道场。公元793年,禅宗八祖希迁(石头和尚)居此并辟为道场。希迁的弟子们创立了临济和曹洞二宗,在南宋时传到日本。日本佛教曹洞宗一直视南台寺为祖庭,曾多次来此“礼祖”。现有建筑有山门、关圣殿、大佛殿、说法堂等。

方广寺位于莲花峰下,寺处山间小盆地,环境幽深。因此“方广寺之深”与“祝融峰之高”、“藏经阁之秀”、“水帘洞之奇”并称为“南岳四绝”。上封寺位于祝融峰下,现仅存后殿,寺后山顶有望日台,是观日出绝佳处。其他佛教遗迹还有磨镜台、藏经殿、铁佛寺、广济寺、高台寺等。

衡山既是一座佛教名山,也是一座文化名山。历代都有文人学士登临游览,或修业讲学,或赋诗著述,至今还保留有不少古代所建的书院。这些都成为衡山发展旅游业的宝贵的文化财富。除文化景观外,南岳的“四时佳景”春观花、夏看云、秋望日、冬赏雪以及茂林修竹、飞瀑流泉、奇峰异石、古树名木等都极具特色和魅力,令游人流连忘返。

(十)栖霞山

栖霞山位于古城南京的东北,距市区20多公里,以栖霞古寺和石窟造像千佛岩闻名海内外,成为中国佛教名山之一。现辟为栖霞公园。

栖霞古寺,为江南著名古刹,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后来梁僧朗法师从辽东来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寺院占地面积40余亩,共有大雄宝殿、毗卢殿、藏经楼三进院落,依山势层层上升,格局严整美观。四周树木花草葱郁,景色幽静秀丽。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佛殿、毗卢宝殿、法堂、念佛堂、藏经楼、过海大师纪念堂、舍利石塔。寺后有千佛岩等名胜。大雄宝殿内供奉着高达10米的释迦牟尼佛,其后的毗卢宝殿正中供奉高约5米的金身毗卢遮那佛,佛后是海岛观音塑像。藏经楼内有汉文《大藏经》7000余卷,另有各种经书1万多册。其左侧为“过海大师纪念堂”,堂内供奉着鉴真和尚脱纱像,陈列着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图以及鉴真和尚纪念集等文物,这些都是日本佛教界赠送的。寺外右侧是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七级八面,高约15米,用白石砌成。塔身刻满精美的浮雕,艺术水平高超。整个舍利塔造型精美,是隋唐时期江南石雕艺术的代表作,该塔是南京现存四座舍利塔中最负盛名的一座。

栖霞寺建成以后,受到北方大凿石窟风气的影响,在栖霞山上也刻窟造像。在舍利塔后边的山岩中,有一组南朝时期开凿的石窟,共有佛龛349个,大小造像515尊,号称“千佛岩”。它是我国南朝唯一的一处大型石窟群像。其中最大的佛像是无量寿佛,高达10米,左右是观音、大势至菩萨,组成“西方三圣”。在最后一石窟中有一石匠雕像,据说是佛像的开凿者把自己的形象也凿入了佛龛。

栖霞山上有许多优美的植物景观,最壮观的是枫树林,每到深秋时节,成片的红叶似火似霞,蔚为壮观,被誉为金陵十景之一。为让游客观赏更多红叶美景,领略栖霞山更多的神韵,景区近期正在着力打造红叶谷、始皇临江处、乾隆御花园、桃花湖等景区点,近年还接连举办栖霞红枫艺术节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十一)天台山

天台山,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以其山水神秀、人文荟萃闻名中外。它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也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因而成为中国佛教名山之一。天台山至今仍盛名不衰,一年四季都有成千上万的佛教信徒和旅游者前来朝拜或游览,日本天台宗佛教信徒也不远万里前来朝拜祖庭。

作为佛教名山,天台山上最著名的佛教景观就是国清寺。国清寺坐落在天台山南麓,为中国天台宗祖庭,也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祖庭。南朝陈太建七年(公元575年),名僧智?(智者大师)率徒入天台山,开创了第一个汉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智?生前发愿要在天台山建佛刹,但未能如愿而圆寂。其弟子灌顶在杨广的支持下建成天台山寺,杨广称帝后赐额“国清寺”。寺建成后,屡经损毁,1973年当地政府对建筑进行全面整修后,恢复了佛事活动,并对外开放。现共有殿宇僧房600多间,总面积约7.3万平万米,是国内规模宏大、保存较好的隋代古刹之一。整座寺院由数十个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院落和建筑群组成,包括四殿(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四堂(安养堂、妙法堂、客堂、斋堂)、五楼(钟楼、鼓楼、迎塔楼、方丈楼、藏经楼)和三亭(梅亭、碑亭、清心亭)等。此外,还有丰干桥、寒拾亭、七佛塔、一行墓、隋塔、文物陈列室、五佛堂等建筑。后人把国清寺和山东泰山长清的灵岩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的玉泉寺合称为“天下四绝”。

从国清寺北上还有智者塔院、高明寺、方广寺等佛教圣地。智者塔院又名真觉寺,寺内有7米高的智?祖师肉身塔。华顶山为天台主峰,山上有华顶寺、右军墨池、太白读书堂等名胜。除这些景观外,天台山的武术(南拳)与天台山的云雾茶都很有名气。

天台山素有“南国天台山水奇”之誉。自然景观也十分优美。秀丽的山水风光与悠久的宗教文化使天台山极具魅力。

(十二)香港大屿山[16]

香港九龙半岛西部的大屿山,是香港著名的佛教圣地,它以古老的宝莲禅寺和新近建成的青铜大佛著称于世。

宝莲禅寺原是几间木屋茅棚,始建于70多年前。当时有三位禅师即大悦禅师、顿修禅师和悦明禅师初来此地,见环境清幽,便筑木屋,搭茅棚,草创禅门。此为宝莲禅寺之始。到1930年第二代住持筏可法师,将几间木屋茅棚扩展为红墙绿瓦、庄严宏伟的十方丛林。进寺门便是弥勒殿,供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后面是护法神韦驮。大雄宝殿内有玉佛一尊,还有释迦牟尼像和迦叶、阿难二尊者金像。大殿右面是地藏殿,殿内有地藏菩萨铜像一尊及2000余斤重的铜铸巨钟一口。大雄宝殿左侧有十余间平房,供游客留宿之用。一旁还有屿山佛学院和五观斋堂。此寺的斋菜很有名气,吸引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

宝莲禅寺前有座木鱼山,山峰上屹立着一座堪称世界之最的青铜大佛——释迦牟尼坐像。这尊大佛高26.4米,底部莲花座高7.55米,通高33.95米,总重250吨,占地面积2200多平方米,非常壮观。大佛的基座是依照北京天坛的环丘设计的,所以这尊佛像也有“香港天坛大佛”之称。

大屿山上除上述景观外,还有竹园精舍、慧修院、法华宝殿、灵隐寺、法林禅院等佛教名胜,对各地佛门弟子很有吸引力。大屿山的自然风光很优美,其海天风光与佛教名胜相结合,吸引着众多的佛教徒和旅游者前去朝拜或游览。

(十三)台湾佛光山

佛光山坐落在台湾高雄县的大树乡,是台湾最著名的佛教圣地,由国际知名的佛教大师星云开拓经营。佛光山有台湾佛教最高学府,有世界上最大的佛殿和令人惊叹的接引大佛。

接引大佛若论实际高度,其实并不算高,它只有12米,比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大佛(17米)、河南洛阳龙门奉先寺大佛(17米)都矮一截,当然更不可与高达70余米的四川乐山大佛相比。但接引大佛区别于其他大佛之处在于上述大佛像都是依山雕凿,虽然很大,但因背靠山崖,参照物太大,佛像自然减少几分气势;而接引大佛不仅不背靠大山,还独自矗立在一个山冈顶上,佛借山势,便有一种高耸入云的感觉。并且接引大佛全身是灿烂金色,在太阳照射下,反射出万道金光,令人仰目望去,惊叹连声。这尊大佛成为佛光山最醒目的标志。大佛微微俯身向着人间,慈祥的面目和接纳引领的手势,令人感到他正引导众生前往极乐世界。大佛底部称大佛城,墙壁上刻有上千尊大大小小的佛像。大佛前的广场上,还有四百多尊金光灿烂、比一成人略高的小佛像,整齐地环侍四周。大佛的东侧是佛寺群。

佛光山上主要的佛寺建筑有四处:大雄宝殿、大悲殿、大智殿和大愿殿。大雄宝殿内供奉二丈余高的释迦、阿弥陀、药师三世佛像;大悲殿中供奉观音法像,大悲殿对面是佛光山丛林大学的院舍;大智殿是佛教研究院的男众学部,为教学重地。山上还有一座白色的建筑物——佛光山佛教文物陈列馆,馆内展示有不少极为珍贵的佛教文物和法器。

佛光山景色秀丽,“东山日出”、“西岭晚霞”都是迷人的风光。它不仅是佛门弟子的净地,也是台湾南部一大游览胜地。

二、佛教名刹

北京法源寺该寺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刹,同时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法源寺始建于唐朝,初名“悯忠寺”,清朝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改称“法源寺”。寺院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钟鼓楼和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谨,是北京城内保存下来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寺内现存最古的建筑是悯忠台。大雄宝殿供奉着“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佛、文殊和普贤菩萨像,为明代作品。悯忠台是一念佛台,保存有法源寺的历代石刻、经幢等。大悲坛是一座佛教文物宫殿,陈列有历代佛像、石刻及艺术珍品。藏经阁内珍藏着明、清时期所刻藏经。法源寺内名贵树木花草很多,如唐松、宋柏、银杏、海棠、古槐、菊花、丁香等,把整座寺庙点缀得幽雅、清净。1956年,中国佛学院在此成立;1980年,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在此建立。现在的法源寺,不仅是佛教活动场所,也是培养青年僧人和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

北京广济寺该寺位于北京市阜成门内的西四。相传创建于宋朝末年,初名“西刘村寺”。元朝末年毁于战火。后因在此掘出佛像、石龟等物,僧人普慧等募集资金在废址上重建寺庙,于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建成,明宪宗下诏命名为“弘慈广济寺”。以后历经修缮和扩建。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会址设在广济寺。1972年和1976年,广济寺进行了两次维修。现在的广济寺占地35亩,坐北朝南,在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圆通殿和多宝殿。东西两侧除钟楼和鼓楼外,还有整齐的配殿。寺庙西北有一座建于清代的戒坛殿和戒坛,今保存完好,这是广济寺保存的最古老的建筑物。整个寺院布局严谨,整齐对称,庄严寂静。广济寺内供奉着不少明清时期的佛像,寺内多宝殿、图书室等处珍藏有大量的佛教文献和历史文物。今日的广济寺已成为全国佛教活动的中心。

北京潭柘寺该寺位于西山潭柘山中,距北京城约40公里。由于寺后有龙潭,寺内有柘树,人们通常称它为“潭柘寺”,始建于晋代,距今已有1600多年。北京有俗语“先有潭柘,后有幽州”,说明它是北京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寺庙。原名“嘉福寺”,唐代改称“龙泉寺”,金代又名“万寿寺”,清代再改名“岫云寺”,但人们一般称其为“潭柘寺”。潭柘寺建在潭柘山的半山腰上,自然环境清幽雅静。寺内殿宇依山而建,雄伟壮观。全寺主要建筑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沿中轴线自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直到最后的毗卢阁。东路是行宫院,院内有万岁宫、太后宫、流杯亭,还有方丈院,后有舍利塔。西路有楞严坛、戒台、观音殿等。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物。寺院附近有塔院和龙潭。潭柘寺内有四棵著名的古娑罗树,其中两棵屹立在下塔院的塔林丛中,两棵种在寺内毗卢阁南边。因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是在娑罗树下圆寂的,为了纪念佛祖,寺院里以种有娑罗树为荣,并视其为圣树。这四棵树相传是明代从西域移来的,十分珍贵。每年5月份其花盛开时,满树洁白,分外绚丽,为寺院增色不少。

北京卧佛寺该寺位于北京西郊寿安山的南麓,是著名的西山古刹,也是北京的著名游览胜地。原名“兜率寺”,创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元代曾大规模扩建,改名“昭孝寺”,明清各代均有修建,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重修后,又改名为“十方普觉寺”。因寺内有释迦牟尼大卧佛,一般人都称它为“卧佛寺”。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藏经楼和配殿,以及东西跨院等。卧佛殿为寺内精华所在。殿面阔三间。殿内铜佛作睡卧状,头西面南,造型古朴,铸于元英宗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卧佛身长达5米多,重约54吨,是北京现存最古、最大、最精致的铜佛像。在卧佛的后面和两侧,环立着十二尊泥塑彩绘佛像,称为“十二圆觉”。相传这是释迦牟尼临终前向十二弟子嘱咐后事的情景。卧佛殿后为藏经楼。西院为行宫,东院有大禅堂、清凉馆等。整座寺院风光秀丽,既是佛事活动场所,也是京郊游览好去处。

北京雍和宫雍和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的北面,是北京现存最大、最完整的著名喇嘛寺庙,也是中国内地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为清世宗雍正即位前的府邸,当时名叫“雍亲王府”。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改名为“雍和宫”,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雍和宫正式改为喇嘛庙。雍和宫规模宏丽,金碧辉煌,其建筑主要是由三座结构精致的琉璃牌坊和处在一条从南至北的中轴线上的天王殿、雍和宫(正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五进大殿,以及各大殿的东西配殿所组成。其中法轮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铜像,铜像身后供奉的是高达6米多的黄教祖师宗喀巴的铜像。像后有用紫檀木雕成的高5米、长3米的五百罗汉山,被誉为“雍和宫三绝”之一。万佛阁是宫内最后一座大殿,也是全宫最高大的建筑。阁内正中有一尊高18米、直径3米的弥勒佛立像,相传这尊木雕像是用西藏七世达赖进贡的整根白檀香木雕刻而成的,也是“雍和宫三绝”之一。由于雍和宫是由王府改建成的喇嘛庙,所以在建筑格局及风格上,它既有王府的形制,又有寺庙色彩,这使它具有与一般寺庙不同的行宫气势,是北京著名的一处宗教游览胜地。

承德外八庙承德外八庙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郊避暑山庄东、北山麓,是我国最大的佛寺集中地之一,是清廷在承德北郊修建的皇家园林。环绕避暑山庄东部和北部的山坡台地上,曾先后建成11座风格迥异的佛寺,其中有8座属清廷直辖。由于这些寺庙在京师之外,人们习惯称它为外八庙。现存寺庙7座,它们是溥仁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须弥福寿庙、普陀宗乘庙和殊像寺,以普宁寺最为完整、壮观。

溥仁寺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是外八庙中建造最早的一座寺庙,为蒙古各部王公贵族到承德庆贺康熙皇帝60岁寿辰而建。前殿面阔七间,殿内供奉三世佛和二侍者,后殿内供奉着九尊无量寿佛。寺内建筑布局和式样均为汉族风格。

普乐寺是乾隆皇帝为接受扎萨克、布鲁特等西域部落首领前来山庄朝觐而建,建于公元1766年。寺的前殿供奉无量寿佛、释迦牟尼佛和燃灯佛,两侧有八大菩萨像。左右配殿供奉着金刚佛。寺的后部是坛城,坛城上建有旭光阁,它是普乐寺的主体建筑。阁内的圆形藻井雕刻极其精美。

安远庙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因系依照新疆伊犁河北著名的固尔扎庙的形制建造,所以又有“伊犁庙”之称。庙中主体建筑是普度殿,它是一座高大的三层建筑,第一层供奉有大型木雕地藏王像,四壁绘有以佛祖一生演化为故事的壁画,第二层原放有乾隆皇帝打猎用的弓箭和衣物等。该寺是乾隆帝为“怀柔”和满足从新疆伊犁迁居热河的少数民族的信仰,从政治上的需要考虑而建造的。

普宁寺建于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当时清军平定了准噶尔部达瓦齐汗的叛乱,乾隆皇帝修建普宁寺,取“普天安宁”之意。该寺建筑规模宏大,保存也比较完整。寺的前半部为汉式,有山门、碑亭、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后半部分为藏式风格,在9米多高的台基上建造主殿大乘之阁,阁内供木雕千手千眼观音像,高22米,重约100吨,是国内现存最大的木雕佛像。所以,普宁寺又有大佛寺之称。大乘阁的四周有黑、白、红、绿四色塔门,两侧有日光殿和月光殿以及一些表现佛教宇宙观的建筑。普宁寺整个建筑融合了汉藏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须弥福寿庙建于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是外八庙中建造最晚的一座。班禅额尔德尼六世从西藏来承德为乾隆帝庆祝七十寿辰,因他住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乾隆遂下令仿照扎什伦布寺的形式建造了此庙,作为班禅来承德时居住和讲经之处。其前部由山门、五孔桥、碑亭、石狮、白台等汉式建筑构成。中部主殿为妙高庄严殿,坐落在藏式平顶大红台之上,为班禅讲经说法之处。后部山坡上殿堂是班禅及弟子们的住所。此庙的建筑特点是:外观上是藏式为主,但内部布局和结构不少是采取汉式,整座寺庙是一座汉藏建筑艺术结合的佛寺。

普陀宗乘庙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寺庙,建于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是乾隆帝为庆贺自己60寿辰、其母80寿辰,用于接待各族王公而修建的。因其形制是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小布达拉宫”。其布局是藏汉结合,以藏为主。前部有山门、碑亭、五塔门和琉璃牌坊,呈中轴对称,为汉族风格;中部有大小白台僧房和佛殿散落分布;后部是布列于大红台上的藏式建筑。大红台高25米,是全庙主体建筑。台的平顶上建有殿阁楼亭,中央是万法归一殿,殿顶用镏金铜瓦覆盖,远远望去,雄伟壮观。

殊像寺坐落在普陀宗乘庙之西,建于公元1774年,系仿五台山殊像寺而建。正殿会乘殿筑于35级高台之上,内供文殊、普贤、观音三菩萨。殿后山坡上布置有假山曲径,园林风格突出。

承德外八庙,以其多民族建筑艺术风格和静穆幽深的园林环境成为一处名胜。199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河北正定隆兴寺该寺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城内,占地约6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保存较为完好的佛教寺院建筑群,始建于隋代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大事扩建,后经元、明、清几代重修,因寺内有一尊铜铸的观音大佛像,又称“大佛寺”。其主要建筑沿南北轴线纵深分布,有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戒坛、转轮藏阁、慈氏阁、大悲阁、弥陀殿、毗卢殿等十余座,中轴线两侧其他建筑有大小不等的六进院落。建筑物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天王殿内正中供奉着金代木雕弥勒佛,两侧有彩塑四大天王像。摩尼殿是寺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殿内佛坛上供奉有五尊金装彩塑佛像。大悲阁为寺中主体建筑,高33米,面阔五间,外形宏伟壮观。阁内供奉着一尊高达20余米的铜铸千手千眼观音像,这尊像与沧州狮子、景州塔、赵州大石桥并称为“河北四宝”,早已闻名于世。寺内还保存有不少隋、宋、金、元、明、清历代碑石以及其他一些历史文物。

天津蓟县独乐寺该寺位于天津市蓟县城内,为唐代初年创建,辽代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因寺内有大佛,它又被称为“大佛寺”。据说,安禄山叛唐,就是在此处誓师,他喜独乐,故以“独乐”二字名寺。现在寺中殿堂楼阁,除山门和观音阁为辽代建筑外,其余均为明清两代所重修。寺院由东西中三部分组成,东为僧舍,西为行宫,中为主体建筑山门和观音阁,山门与殿堂之间有回廊相连接。山门屋顶为五脊四坡形,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观音阁高23米,是中国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建筑。阁内正中供奉一尊高达16.27米的观音菩萨像,是辽代泥塑艺术珍品,也是国内现存最大的泥塑佛像。观音阁内下层四壁满绘大型彩色壁画,极具艺术价值。独乐寺,自创建以来一直是宗教活动中心。1961年,独乐寺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独乐寺已和白塔寺、鲁班庙、鼓楼一起成为蓟县古城内的著名旅游景点。

天津大悲院该寺位于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是天津市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198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之一。旧庙为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建,殿内珍藏有魏晋南北朝至明清各代铜、铁、木、石造像数百尊,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新庙由现代名僧倓虚法师于1940年兴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配殿、耳房和回廊等。院内佛像庄严,清幽静穆。1996年5月25日,大悲院举办了大型吉祥道场,僧众及善信近万人云集诵经念佛,共祈吉祥如意世界和平。大悲院是天津市佛教协会所在地,为天津佛教主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山西大同华严寺该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是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存也较完整的辽金寺院建筑。它包括上寺和下寺两组毗邻的建筑群,上下寺各开山门。上寺的大雄宝殿、前殿和山门依次设置在中轴线上,左右配置祖师堂、禅堂、云水堂等。其中大雄宝殿为金代所筑,坐落在3米多高的台基上,面阔9间,宽达54米,与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并称为中国现存最大的两座木结构建筑的佛殿。殿内正面佛坛上有全身如来佛像五尊,称“五方佛”,正中三尊是明代木雕,其余两尊为泥塑。两侧侍立二十诸天,姿态、神情各异,造型别具一格。殿内四壁及天花板上都绘满壁画,大多为清末绘制,色彩鲜艳,保存完好。下寺的主要建筑是薄伽教藏殿,是储存佛教经典的地方,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是国内仅存的辽代建筑原型。殿内佛坛上布列31尊塑像,为现存辽阁中的精品。殿内四周排列着楼阁式的藏经柜38间,做工精细,技艺高超。整座华严寺作为辽金时代的佛教建筑作品,在我国佛教史、文化史和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山西交城县玄中寺该寺坐落于山西省交城县西北约10公里的石壁山中,故又名“石壁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中心,也是闻名中外的佛教圣地,由名僧昙鸾大师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元宏延兴二年(公元472年)至承明元年(公元476年),距今1500多年,以后各代均有修建。自北魏至唐,名僧昙鸾、道绰、善导等曾先后任本寺住持,致力于完成净土宗的系统,并发展壮大,使玄中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中心。后来该派教义传至日本,日本净土宗和净土真宗因而尊奉昙鸾、道绰、善导为净土三祖,视玄中寺为祖庭,玄中寺因而闻名中外。现寺内建筑除天王殿及寺外的单孔牌楼为明代原物外,其余均建于清代以后。主要建筑有善法殿、万佛殿、千佛阁、东西禅堂、祖师堂、秋容塔等。千佛阁内供有木雕、铁铸、泥塑佛像,共70多尊,有很高艺术价值。寺内还保存有近年出土的北魏和北齐年间的造像、石造像残碑,有元代忽必烈所书的蒙文白话碑等文物,均为珍品。

山西浑源县悬空寺该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恒山峡谷半山腰间,始建于北魏后期,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是中国一处巧妙利用力学原理建造的非常出色的古代寺庙建筑群。寺庙是在30多米高的峭壁上靠着岩石修建的,建筑多以栈道为基,前面用几十根粗木干作支柱,后面陡崖上凿穴插入方木作横梁,互相连接成整体,承载全寺四十间殿堂楼阁。当地流传的民谣称:“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形象地说明了悬空寺的惊险神奇。悬空寺的殿堂楼阁自南至北、由低到高分为三组:第一组为道教的三宫殿,内供浓眉黑颜的泥塑像;第二组为佛教的三圣殿,内供端坐在莲台上的佛像;第三组为三教殿,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像,右边是孔子像,左边是老子像。殿与殿之间多以栈道相连接。游人游览时,忽高忽低,忽明忽暗,妙趣横生。悬空寺历经千余年风雨而始终保存完好,实在令人惊叹中国古代工匠们的非凡智慧。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该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北的法门镇,创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99年前后。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它以皇家寺院的显赫地位,以七次开塔迎请佛骨的盛大活动而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以后各代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建。1979年以来,政府重修了大佛殿、铜佛殿、西方三圣殿和钟鼓楼,使千年古刹焕然一新。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被发掘,出土了四枚佛指骨舍利及一批唐朝稀世珍宝,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影响。1988年11月,法门寺修葺一新后向世界开放。重修的真身宝塔高47米,塔内新设有旋转梯可登高远眺,地宫按原样修复,里边安放真身舍利。寺庙西侧新建了法门寺博物馆,馆内珍藏着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珍贵文物。现在的法门寺不仅是佛教圣地,而且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陕西的又一重大人文景观和旅游胜地。

陕西西安慈恩寺该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创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唐高宗为纪念其亡母文德皇后,报答慈母的养育恩德而建造的,故名“慈恩寺”。唐代西行求法的玄奘法师回长安后任慈恩寺上座(意为全寺之长),主持翻译佛经,宣讲唯识宗等佛教教义,使慈恩寺成为唯识宗(又称法相宗)的祖庭。因玄奘及弟子窥基常住慈恩寺,所以他们开创的唯识宗又称慈恩宗。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雁塔、二殿、大殿、钟楼、鼓楼、山门等。其中大雁塔最为著名。它是由玄奘为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而向朝廷建议修建的。大雁塔在唐代就享有盛名,不仅一般人春秋游览要登临雁塔,而且考中进士的文人还要登临雁塔题名留念,即所谓“雁塔题名”。此后历代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因而慈恩寺至今仍为宗教游览胜地。

陕西长安县兴教寺该寺位于陕西省长安县樊川的少陵原畔,距西安市约20公里,因此处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与弟子窥基、圆测的安葬地而闻名中外。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慈恩殿等,最具历史价值的建筑是玄奘法师及其两个弟子的灵塔。玄奘灵塔高23米,矗立在兴教寺西院,建于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该塔两侧是玄奘弟子窥基和圆测的灵塔,高约7米,分别有“基师塔”和“测师塔”的匾额。兴教寺整座寺院由正院、东院和西院三部分组成,正院由正门、钟鼓楼、大殿、法堂和禅堂组成,形成整个寺院的中轴线;西院又称“慈恩塔院”,三位法师的灵塔建于此;东院主要建筑是藏经楼,楼上珍藏着明清刻印的佛经和近代影印的经典达万卷之多,还珍藏着梵文、巴利文《贝叶经》等。

河南洛阳白马寺该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12公里处,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寺院,被誉为我国寺庙的“祖庭”,东方佛教的发源地,即“东土释源”,素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它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相传,汉明帝夜里梦见金人绕殿飞行,于是派蔡愔等使臣赴天竺求法,使臣们在大月氏遇到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两高僧在使臣陪同下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来到洛阳,汉明帝敕令修造了此寺,为纪念白马驮经的功劳,命名为“白马寺”。以后历代均有修饰和扩建。现存寺院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两侧有云水堂、祖堂、客堂等。近年来,白马寺增添了不少新景观。1999年开始启动扩建工程,规划建起佛学院、国际佛殿荟萃苑,重建白马戒坛,恢复“中国佛教第一寺”的光环,完成白马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扩容。2005年4月,中印签订协议,白马寺修建了一座印度风格佛殿。目前,白马寺正朝着建设成为国际佛教研究中心、佛事活动中心、旅游中心和一流名寺的目标迈进。

山东长清县灵岩寺该寺坐落在泰山西北麓、山东省长清县东南方山下的灵岩峪中,是中国一座著名的古刹。它与湖北当阳玉泉守、江苏南京栖霞寺、浙江天台国清寺齐名,合称为中国四大丛林。灵岩寺始建于东晋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兴于北魏,盛于唐宋。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千佛殿、大雄宝殿、御书阁、辟支塔和塔林等。千佛殿是全寺主体建筑,殿内有多尊佛像,其中以四十尊宋代大型罗汉和高僧祖师的彩色塑像最为著名,清代学者梁启超赞叹其为“海内第一名塑”。辟支塔是一高54米的砖塔,登塔远眺,可饱览灵岩风光。塔林在寺的西侧,有自唐至清灵岩寺历代住持僧的墓塔160多座,可与河南登封少林寺的塔林相媲美。寺内还存有很多古代名人书法、诗文、刻石、碑石等文物。

湖北武汉归元寺该寺位于武汉市汉阳区翠微路西端,由白光和尚创建于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以后历经战乱,屡毁屡建。现存建筑系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和民国初年陆续所建。它是武汉市四大丛林之一,现在还是湖北省佛教协会和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寺院由北院、中院和南院庭院组成各具特色的,分别拥有藏经阁、大雄宝殿和罗汉堂等三组主体建筑群。中院内有钟鼓楼、斋堂、念佛堂等建筑,还有翠微泉、翠微亭等景观,主体建筑是大雄宝殿,气势宏伟。北院主体建筑是藏经楼,是武汉市唯一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建筑物,珍藏着许多佛教文物,有《藏经》、《贝叶真经》,还有佛像、法物、石雕、木刻、书画碑帖等。南院主体建筑是罗汉堂,堂内五百罗汉像非常出名。

湖北当阳县玉泉寺该寺坐落在湖北省当阳县城西约15公里的玉泉山东麓。东汉建安年间,普净和尚在这里结茅为庵。隋开皇年间,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和尚在此正式创建了玉泉寺,系“中国四大丛林”之一。以后各代都有所修建。寺前山门外有一座棱金铁塔,被誉为“古代建筑中的明珠”。塔高17.9米,共13层,重5.33万公斤,是中国现存最高、最重、最大的铁塔,非常有名。寺内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东堂、西堂、藏经楼等,其中大雄宝殿是其主体建筑,占地1253平方米,规模宏大,雄伟壮观,是湖北省现存最大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湖北武汉宝通寺该寺坐落在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风景区的珞洪景区洪山南麓,是当今湖北地区最古老的佛教刹寺之一。原名“崇宁万寿禅寺”,南宋端平年间由随州大洪山迁至此,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改名为“宝通禅寺”。现存建筑都是清代所建。该寺占地1.08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禅堂、方丈室、大雄宝殿等,依山就势,隐现于丛林之中。我国佛教研究重地之一的武昌佛学院就建在这个清净的道场里。佛学院建在寺内五佛殿的后面,已有近80年历史,培养出不少佛门大师。佛学院旁是闻名于世的洪山宝塔,登塔远眺可尽观东湖湖光山色。现宝通寺、武昌佛学院及洪山宝塔已成为东湖风景区内别具一格的游览胜景。

四川新都县宝光寺该寺位于成都市北郊18公里的新都县城,相传始建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历史最早的寺庙之一。清代时大规模重修,当时以格局完整、建筑雄伟、塑像精美闻名天下,被称为“蜀中首刹”,与成都文殊院、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并称为长江流域的“四大丛林”。该寺占地面积9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中轴线上有福字照壁、山门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侧有钟鼓楼、二牌坊、左右廊庑、东西方丈等相对称,另有16座四合院相连接,布局严谨雅致。宝光寺最有特色的建筑和雕塑是罗汉堂,它与北京碧云寺、武汉归元寺、苏州西园戒幢律寺的罗汉堂,并称为“四大罗汉堂”。其中以宝光寺罗汉堂历史最久,规模最大。这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朝拜。宝光寺内珍藏有许多文物,包括被称为“寺中三宝”的舍利子、优昙花、贝叶经,还有500多件宋、明、清历代名人书画,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川成都市文殊院该寺院坐落在成都市西北角,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现在是四川省佛教协会所在地。相传始建于隋代,明朝末年毁于兵燹,清康熙年间重新修建。现共有房屋200余间,寺内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等五重殿宇,两庑配以钟鼓楼、禅堂、观堂、客堂、斋堂、戒堂、念佛堂等,形成闭锁式的四合结构。寺内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院中有园,园中有院,环境极其清幽。文殊院内存有佛像、佛经、书画等众多宝贵文物,现在的文殊院以其优美的园林、庄严的殿堂、众多的文物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成为成都市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

重庆粱平县双桂堂双桂堂位于川东梁平县城西10余公里处的金带乡双桂村,是名闻中外的蜀中宝刹,曾被佛家奉为“西南丛林之首”。此寺由清代大佛学家、书法家、诗人破山海明大和尚创立于清初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破山法师在寺内植双株桂树而得名“双桂堂”。双桂堂占地约7万多平方米,殿堂、梵舍共有300余间。在笔直的中轴线上,进深七重,依次排列着关圣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文殊殿、大悲殿、舍利殿等,两侧还分别建有十座配殿、禅堂、走廊及过门等建筑物。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中的主要殿堂,为三层宫殿式建筑,底楼有石雕狮、象,中层高悬名人题刻,三楼有龙凤浮雕,屋脊正中是雕花宝顶。该殿供奉着佛教初祖释迦牟尼贴金坐像一尊,东西两壁龛18尊镏金罗汉,它们使大殿显得庄严肃穆。双桂堂内保存有佛像、佛经、名人字画等文物200多件。

江苏苏州寒山寺该寺位于苏州阊门西七里的枫桥镇,因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诗而名扬中外。该寺创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初名为“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名僧寒山、拾得从天台山来此住持,塔院改名为“寒山寺”。以后历代,寒山寺屡经兴废。建国后曾两次对其进行全面修缮。现在的寒山寺黄墙绿树,庄严幽深,古香古色,完全是一派江南园林风格。现存主要建筑和古迹有大雄宝殿、庑殿、藏经楼、寒山拾得塑像、碑廊、钟楼、枫江楼等。寒山寺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被选入日本小学课本。寒山寺的钟声名扬中外,每年除夕之夜,寒山寺都要举行“听钟声,迎新春”的活动,每次都有成百上千的日本游客专程前来参加。2007年9月,寒山寺仿唐大钟落成。这口仿唐代风格的大钟由俗称“响铜”的高锡青铜材质铸造而成,重108吨,高8.5米,钟底裙边直径5.188米,是目前国内寺庙中最重的大钟。它使得寒山寺的钟声更具魅力。

江苏扬州大明寺该寺位于扬州市西北郊的蜀岗山上,因创建于南朝宋大明年间(公元457—464年),故名“大明寺”。隋代曾在寺内建一栖灵塔,寺名改为“栖灵寺”。唐代名僧鉴真东渡日本前曾为该寺住持,在此讲授佛法。建国后有关部门对这一古刹进行了多次整修。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回展,复改名为“大明寺”。其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大明寺最有特色的建筑是为纪念鉴真法师圆寂1200周年,于1973年建成的鉴真纪念堂。它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模式,由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设计,共包括碑亭、长廊和纪念堂三部分,总面积达700平方米。碑亭内立大理石碑一块,正面为郭沫若所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为赵朴初撰写的碑文。堂正中供奉着鉴真法师坐像,这尊像是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像,用楠木雕刻而成。西壁有四幅绢本画表现鉴真东渡的事迹。1980年4月至5月间,日本佛教界护送鉴真大师像来华,首先在大明寺殿展出,后到北京法源寺、中国历史博物馆巡展。大明寺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江苏苏州西园戒幢律寺该寺位于苏州阊门外,创建于元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本名“归源寺”。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毁于战乱。光绪初年(公元1875年),由广慧和尚筹资修建,并改名为“西园戒幢律寺”。现存建筑都是清末民初所建。该寺与寒山寺、灵岩寺并称苏州三大寺。现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罗汉殿、藏经殿、禅堂和西花园放生池等。其中最有特色的建筑是罗汉堂,罗汉堂建于清朝,至今有300多年历史。建筑广阔,有三进48间,沿四壁排列五百罗汉像,罗汉像雕塑工艺高超,是近代木雕精品。罗汉堂第一进中间有一高达4米的千手千眼观音像,该像由四块香樟木雕刻而成。第二进正中是“四大名山”塑像,塑有五台山文殊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九华山地藏菩萨、普陀山观音菩萨。第三进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尊大佛。西园寺的罗汉堂驰名中外,为中国四大罗汉堂之一。西园寺现为苏州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江苏南京鸡鸣寺该寺又称“古鸡鸣寺”,位于南京市鼓楼岗东的鸡笼山东麓山阜上,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该寺寺址所在,三国时属吴后苑,晋时为廷尉署,南朝梁普通八年(公元527年)梁武帝在此置“同泰寺”。据载,当时寺中有6座大殿,10余座小殿和佛堂,规模宏大,盛极一时,被誉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梁武帝曾四次舍身于此,大大提高了同泰寺的地位和影响。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同泰寺因雷击起火,大部分建筑被烧毁。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重建,题额为“鸡鸣寺”。清代又多次修饰扩建。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地政府对鸡鸣寺进行了修复。现存建筑有山门、观音殿、大雄宝殿、豁蒙楼、景阳楼、韦驮殿、弥勒殿、念佛堂、药师佛塔、藏经楼、法堂、毗卢宝殿等。鸡鸣寺因集山、水、林、寺于一体,环境十分幽雅,是一处游览胜地。

上海静安寺该寺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是上海著名的佛教寺院。它原名“沪渎重元寺”,创建于三国时代东吴赤乌十年(公元247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唐代改名为“永泰禅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后开始称“静安寺”。以后各代屡经兴废,到1984午时寺内殿堂已破烂不堪,大雄宝殿已不存。1984年以来寺院逐步被修复一新。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和三圣殿三座大殿,另外还有功德堂、方丈室、佛教文物展览馆、香积斋、厢房等建筑。大雄宝殿是寺内主殿,这里供奉着中国最大的一座玉佛像——释迦牟尼坐像。这尊玉佛是新加坡刘光宇居士于1988年发愿捐赠给我国的。玉佛像高3.78米,宽2.6米,具有较高的宗教价值和艺术价值。大雄宝殿两侧供奉着十八罗汉贴金塑像。静安寺内藏有不少佛经、佛像、名人字画等文物。另外,寺内的素斋闻名海内外。

上海龙华寺该寺位于上海市南郊龙华镇,为江南地区著名古刹之一,是上海地区历史最悠久和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相传它由名僧康僧会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公元238—250年)。至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寺内正式建立起殿堂,形成一定规模。宋元时期,寺院规模有所扩大,但元末的兵战使龙华寺殿堂被毁坏。明代龙华寺得到全面修复,成为上海第一名刹,到清代龙华寺进入全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龙华寺进行了多次修复。现在,龙华寺的建筑格局是沿中轴线排列,有六进殿堂,即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和藏经楼。中轴两侧有钟鼓楼、两厢和偏殿。整个寺院庄严幽深。

上海玉佛寺该寺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因寺内供奉玉佛而得名。是上海近代名刹。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浙江普陀山慧根和尚到印度朝礼佛迹,经过缅甸时请得大小玉佛像五尊。慧根回国途经上海时,因运送困难,把两尊大玉佛留在了上海,并在江湾建寺供奉,只把3尊小玉佛运送到普陀山。后来供奉玉佛的玉佛寺毁于兵火。1918年起,佛教禅宗支派临济宗僧人可成法师在今址建新寺,至1928年建成。玉佛寺现占地11.6亩,建筑面积8856平方米。其建筑仿宋代寺院风格,中轴线上排列着天王殿、大雄宝殿和玉佛楼三重殿堂,东西两侧配建有观音堂、铜佛殿、卧佛堂、怀恩堂、禅堂、斋堂等,并开设了文物室、法物流通处和素斋餐厅。整个寺院建筑布局规整。两尊玉佛像分别供奉于玉佛楼和卧佛堂中。玉佛楼内供奉的玉佛——释迦牟尼坐像被称为“镇寺之宝”,它高1.95米,由整块玉石雕琢而成。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卧佛堂内的玉佛是一尊卧佛像,它由一整块汉白玉精雕而成,长96厘米,表现释迦牟尼涅槃时的形态。这两尊玉佛都是稀有珍宝。玉佛寺内设有旨在培养年轻僧人的上海佛学院。

浙江杭州灵隐寺该寺建于杭州市灵隐山上。相传,晋成帝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印度高僧慧理来灵鹫峰结庐而居,名山为“飞来峰”,建寺为“灵隐寺”。梁武帝时,灵隐寺初具规模,至唐朝灵隐寺盛况空前。以后历代屡经兴废,建国后灵隐寺又经多次修复。现在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回廊和西厢房、联灯阁、大慧阁等,寺院附近有飞来峰、咫尺西天、合涧桥、春淙亭、冷泉亭、翠微亭等景观。大雄宝殿是全寺的主殿,高33.60米,占地面积l200平方米,气势雄伟。殿内主像释迦牟尼佛像高19.6米,连座高达24.8米。这尊佛像是用24块巨大香樟木雕刻而成,由中央美术学院专家和民间艺人以唐代禅宗著名雕塑为蓝本于1953年制作的。现在的灵隐寺不仅是人们朝拜的佛教圣地,也是人们旅游观光的游览胜境。

浙江杭州净慈寺该寺坐落在杭州市南屏山中峰慧日峰下,是西湖周围的第二大名刹,与灵隐寺并称南北两山之最。它最早叫“慧日永明院”,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吴越王钱镠为永明禅师所建。北宋时改名为“寿宁禅院”,南宋又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简称“净慈寺”。以后几经兴毁。现今的净慈寺分前、中、后三重大殿,中间的大雄宝殿是1960年重修之物。大雄宝殿西侧有济祖殿,殿前有运木古井一口,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的济公像。此殿是净慈寺内最具传奇色彩的殿堂。济公,原名李心远,僧名道济,是南宋时期僧人,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移住净慈寺长期修行,并于此寺圆寂。由于他不守戒律,嗜好酒肉,举止如疯如狂,又被称为“济癫”。在有关他的大量的民间传说中,济公是个爱打抱不平的神通广大的传奇人物,是个济危扶难的奇特高僧。关于济公的传说大多与净慈寺有关,佛教徒认为他是罗汉下凡,称他为“降龙”,在殿内塑像供奉他。在净慈寺门右边有一座“南屏晚钟”碑亭,杭州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南屏晚钟即是在此处叩响的。净慈寺的钟声在历史上久负盛名。明太祖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净慈寺铸了一口巨大铜钟,使南屏晚钟享有盛誉。然而清朝末年,铜钟在战乱中消失。直到1984年10月,净慈寺重铸铜钟,南屏晚钟重新鸣起。近年来,净慈寺举办的“听钟声,迎新年”活动吸引了众多的香客、游人。

浙江鄞县天童寺该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20公里的鄞县东乡太白山麓,是中外驰名的游览胜地。它创建于晋朝,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清朝时,天童寺与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常州天宁寺并称为“禅宗四大丛林”。今天童寺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有殿、堂、楼、阁、轩、居、寮30余所共约千间。其现存规模,基本保持着明代格局。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天王殿、佛殿、法堂、藏经楼、罗汉堂等主体殿堂,东侧有新客堂、伽蓝殿、云水堂等,西边相对称地分布着客堂、祖师殿、应观堂等僧房殿堂。除此之外还建有钟楼、东西禅堂、戒堂、御书楼、库房等10余处建筑。整座寺院古朴庄严,规模宏大,是汉地佛教寺院中规模较大的一座。天童寺建于群山环抱之中,所处环境非常幽美。由于日本佛教曹洞宗尊天童寺为祖庭,所以近年来天童寺与日本佛教界的交往较密切,日本曹洞宗信徒每年都组团来天童寺朝拜祖庭。

浙江新昌县大佛寺该寺位于浙江省新昌县城西南1.5公里的南明山中,是浙东名刹。它深藏于奇峰幽谷之中,以南朝齐梁年间所凿石弥勒大佛而著称。石雕弥勒大佛是大佛寺里最负盛名的文物,它开凿于约南北朝时南齐永明四年至梁天监十五年(约公元486—516年),前后营造30余年。佛像座高近2米,佛像身高近14米,两膝相距10.6米。此佛像是我国江南第一大佛。佛像婉雅俊逸,额部宽广,鼻梁高隆,表情智睿超脱,衣纹流畅飘逸,造像艺术高超。大佛寺的开山和尚是东晋名僧昙光,他于东晋永和初年(公元345—346年)漫游江东时,发现石城山(南明山)群峰连峙,幽谷奇深,适合释家栖止,于是就崖结庐,渐成寺舍,名“隐岳”,迄今已有1600多年。南齐永明年间(公元483—493年),僧护来到隐岳寺,发愿要在峭壁上凿造弥勒石像,他圆寂时仅粗粗凿出佛头部形象。其弟子僧淑继承师业,但没多大进展。梁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梁武帝遣僧祐到隐岳寺主持凿刻工程,历时四年,僧祐率领众工匠造成极精美的石弥勒坐像,其后各代在石佛洞窟前修建殿阁,1925年后寺庙改称“大佛寺”,沿用至今。大佛寺的主要殿堂有天王殿、西方殿、大雄宝殿、大佛殿、地藏殿、藏经楼等,还有千佛岩、智者大师纪念塔等建筑,此外还有很多风景名胜。大佛寺以其著名的巨佛、周围的佛教胜迹和幽美的景色吸引着众多的香客游人。近年还开发出新景点——般若谷。般若谷风光幽雅、粗细皆具,自然景观与石窟艺术融为一体,深得游客青睐,被誉为“江南敦煌”、“江南一绝”。

福建泉州开元寺蜚声海内外的泉州开元寺,位于泉州市区的西街,是泉州所有寺庙中规模最大、名气最响、影响最广的一座佛寺。它创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名“莲花寺”,后改称“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改称“开元寺”,一直沿用至今。目前寺的范围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寺内殿阁基本上属明代建筑风格。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紫云屏、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等。东侧有檀越祠、准提禅林(俗称“小开元”),西侧有功德堂、弘一法师纪念馆、水陆寺等。东西广场分别耸立着镇国、仁寿双塔。所有殿堂亭塔组成了一个布局完整、宏伟壮丽的寺庙建筑群。大雄宝殿是寺内主要建筑,又称紫云大殿。殿内佛坛上供奉丈八金身五方佛,这种情况在其他寺院很少见。五尊佛祖像正中一尊是释迦牟尼,两侧分别是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在寺大殿东西两侧相距约200米处各有一塔,东塔名镇国塔,西塔名仁寿塔,二者合称紫云双塔,是开元寺的一组重要文物。这两座建于宋代的精美石塔均为五层八角仿木结构楼阁建筑,东塔通高48.27米,西塔高44米。两塔塔身上下还有精美的石雕。开元寺与东西塔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象征之一。泉州是著名侨乡,每年有大量的海外侨胞、日本、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佛教信徒专程来开元寺朝拜,开元寺成为联系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重要纽带。

贵州贵阳弘福寺该寺位于贵阳市西北角的黔灵山上,始建于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竣工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开山祖师是赤松禅师。清乾隆以后,弘福寺经过多次维修和重建,被誉为“黔中寺庙之冠”,并与贵阳东山的栖霞寺并称“东西二胜”。近年来有关部门又对弘福寺进行了多次修建,大雄宝殿、观音殿、天王殿、法堂及藏经楼等殿宇都装修一新,气势壮观。弘福寺周围古树参天,环境清幽。幽雅的环境与金碧辉煌的寺院相结合,使弘福寺成为贵阳一个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云南昆明圆通寺该寺位于昆明市内的螺峰山上,螺峰山又称圆通山,是昆明市著名的游览胜地。圆通寺是昆明市最早的佛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创建于唐南诏朝代(8世纪中叶),初名“补陀罗寺”。元、明、清各代都有扩建或重修。今圆通寺位于昆明市东北隅,前临圆通街,后接圆通山,它由圆通胜境坊、八角亭、圆通宝殿、铜佛殿、水榭曲廊等建筑组成。寺内主殿是圆通宝殿,建筑气势雄伟,富丽堂皇。殿中供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这三尊像均为元代塑像,十分珍贵。铜佛殿内安放着1982年泰国佛教界赠送的释迦牟尼铜佛像。圆通寺现为云南省佛教协会所在地。

云南昆明筇竹寺该寺位于昆明西北约10公里的玉案山上。它创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以后屡毁屡建,现存建筑都是清代营建的。筇竹寺现有三重院落,依山势而建,依次是山门、大雄宝殿和华严阁。五百罗汉塑像分布在大雄宝殿两壁及大殿两侧的梵音阁和天来阁中,是筇竹寺内最引人注目的景观。他们是由四川杰出民间雕塑家黎广修率徒5人于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开始,历时6年制作完成的。艺术家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其所塑罗汉大多接近人体比例,看起来真切动人,形象逼真。各个塑像状貌相异,神情富于变化,整个雕塑群显得生动、活泼,是我国近代雕塑中罕见的艺术珍品。

广东广州光孝寺该寺位于广州市区的光孝路,是岭南年代最古老、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刹,广州有谚语称“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其寺址原是西汉南越王赵陀的玄孙赵建德宅居之地。三国时代吴国贵族虞翻流放广州时,辟之为园林。虞翻死后,其家人捐宅为寺,名“制止寺”,后改名为“法性寺”。以后各代有许多名僧在寺中修行,并对寺庙进行修建。元、明、清时期,光孝寺的规模居岭南丛林之冠,光孝寺也是南方最富有的寺庙。清朝末年,光孝寺逐渐衰落。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时,光孝寺很多殿堂被毁,文物被破坏。建国后政府对光孝寺进行了重修。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六祖殿、伽蓝殿、天王殿等。此外还有五代南汉时所铸的东、西铁塔两座。其他还有法幢、大悲幢等古迹。大雄宝殿是寺内主体建筑,也最宏伟。大殿两侧为东铁塔和西铁塔。东铁塔铸造于五代时南汉大宝十年(公元967年),七层四角,高6.35多米,是我国现存年代早、体积大、保存最完整的铁铸佛塔。西铁塔早于东铁塔四年铸造,现仅留三层,上面四层已被毁。寺内大悲幢是广东现存最古老的纪念经幢。近年来光孝寺准备对殿堂进行重新修建。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的红山上。始建于公元7世纪中叶。相传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筑的一座城堡,共有1000间房,但后来毁于雷火。“布达拉”是梵语音译,又译做“普陀罗”或“普陀”,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所以布达拉宫又被称为第二普陀山。现在的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都是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受清廷册封后建成的。现布达拉宫占地10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7米,东西长360米,南北宽500多米,共有房舍近万间,内有宫殿、佛堂、习经室、寝宫、灵塔、庭院等,都依山势垒砌,群楼重叠,巍峨壮观。布达拉宫整个建筑群分为四个部分:白宫、红宫;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办事机构、印经院和为达赖服务的作坊、马厩;宫墙、宫堡、宫门;官后面的龙王潭、龙王宫及大象房。红宫是布达拉宫的中心建筑,由八座达赖喇嘛灵塔殿和多类佛堂组成。白宫建筑有达赖的宫殿、殿堂、扎康(住所)、僧官学校等。布达拉宫整座建筑鲜明体现了汉藏融合的艺术风格。除了殿堂巍峨、灵塔精美外,宫内大小殿堂的壁画也丰富多彩,技艺精湛。布达拉宫内还珍藏有大量宝贵文物。布达拉宫既是一座著名的喇嘛教寺庙,又是一座艺术宝库,它以自己独特而神奇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1988年,国务院决定对这座300多年没有大修过的宫殿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并于次年10月开工,1993年竣工,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随着2006年青藏铁路的开通,布达拉宫的文化、旅游魅力更是得以彰显。

甘肃夏河县拉卜楞寺该寺位于甘肃省夏河县城的西北部,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它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由一世寺主嘉木样主持修建。近300年来,寺院经历代修葺,已形成了如今的规模:内设经堂6座,大小佛殿48座,其中最高建筑高达7层,占地几十公顷,集经堂、六大学院(闻思、续部下、续部上、医学、时轮、喜金刚)、108个属寺和8个教区于一体的大型寺院,成为西藏以外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又一中心和西北地区最高佛教学府。寺内6座经堂、48座大小佛殿纵横交错,初入者如行迷宫。各大小殿堂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佛像。寺内所有经堂、佛殿的四壁以及回廊、佛柱上都绘有壁画,漫步其内,就像进入了一个壁画世界。寺院依山而建,靠河而筑,高低对比鲜明,寺内主要建筑使用红、黄、深棕色彩,再配以镏金饰件的金顶,显得辉煌壮丽。闻思学院是该寺内最大的学院,占地4500平方米,成为全寺的建筑中枢。拉卜楞寺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也是一所集壁画、雕塑、建筑、刺绣以及独特的唐卡画、佛殿音乐和“南木特”藏戏等于一体的庞大艺术博物院。

青海湟中县塔尔寺该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离省会西宁市25公里。它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又称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被誉为青海省第一大人文景观。它是为纪念黄教始祖宗喀巴而建的,始建于公元1560年,到公元1577年竣工,共用了17年的时间。清代又有所增修与扩建,最终形成了气势雄伟、富丽堂皇、藏汉艺术结合的建筑群。全寺占地面积约39万平方米,其主要建筑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经堂、大厨房、九间殿、如意宝塔、大拉浪、太平塔、菩提塔和过门塔等。大金瓦寺也称大金瓦殿,位于全寺的中心,是塔尔寺的主殿,高19米,周长84米,建筑面积450多平方米,是塔尔寺最辉煌的建筑。殿内有一座纪念宗喀巴的大银塔,塔中部有一龛,龛内供宗喀巴金像。天花板和墙壁上绘有生动活泼的佛教故事画。小金瓦寺也称小金瓦殿,是塔尔寺的护法神殿。小花寺是一座宫殿式建筑,殿内供奉四大金刚、释迦牟尼等塑像。大经堂是寺内最高的权力机构,也是最大的集会场所。九间殿是供奉五方如来佛的地方。塔尔寺内还珍藏有天文、藏医、藏药、佛经和大量宝贵的文物。而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的“三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酥油花是用白酥油调以各色矿物颜料揉成粉团,塑造出各种佛像、人物、花木、山川等,造型生动,工艺精巧;壁画绘制于各殿宇的墙壁、布幔上,多以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说为题材;堆绣是用各种色彩的绸缎剪成佛像、花卉、鸟兽等,再在其中填以棉花或羊毛等物,然后绣在布幔上,因其中间凸起,有明显的立体感,很有特色。每年六月的观经会上,有称为“晒佛”的活动,将十多丈长的大佛图像高悬在山坡上,参观者可达数万人,是一大盛会。

香港青山寺该寺位于香港九龙半岛西南部的青山山腰,是香港历史最悠久、历史文献中记载最多的古老禅院。建于东晋末年,初名“普渡寺”,后名“杯渡寺”、“杯渡庵”、“青云观”,至1911年前后,该寺住持显奇及居士张纯白主持重建,并改名“青山禅院”。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护法殿、青云观、诸天宝殿、海月亭、方丈室、居士林、地藏菩萨殿、牌坊、山门等。进入寺门,上为佛堂,右为地藏菩萨殿,左为韦驮殿;上行进入大雄宝殿,内供佛像三尊。殿左为诸天宝殿,右为青云观,内供观音菩萨。青山禅院以其丰富的佛教古迹和清幽环境成为香港一处引人入胜的佛教圣地和游览胜地。

澳门普济禅院普济禅院坐落在澳门美副将大马路,是澳门三大古刹之一,建于明朝末年,距今有370多年的历史。它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占地广阔、建筑雄伟。其前身是寓居澳门的闽籍人士为信仰所需而在澳门城外望厦村之东兴建的观音堂。普济禅院的第一重建筑是庄严宏伟的大雄宝殿,殿内供奉三尊丈八金身佛像;第二重为长寿殿;第三重为观音殿。大殿的西侧,依次是天后殿、地藏殿和语清堂、龙华堂、祖师堂等。大殿的东侧,依次为关帝殿、客堂和檀越堂,再向东还有报恩堂、斋堂、方丈室、藏经阁等。后面是幽静的花园,花园内广植榕树和花草,环境清幽。堪称寺庙与东方园林合二为一的典范,当之无愧地成为澳门八景之一。而寺院另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当年中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就是在这里后花园中的花岗石桌上签订的。石桌后方所立的一亭一碑记述了这一沉痛的历史。普济禅院内收藏有许多名家书画和高僧文化艺术作品,这些艺术珍品使普济禅院增添了许多艺术氛围。

台湾龙山寺该寺坐落于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上,是台北市最大的寺院之一。

它始建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被视为福建泉州龙山寺的分支,后经多次重修和扩建。其主要建筑由正殿和后殿组成。正殿中供奉观音菩萨,侧祀文殊、普贤,左右两厢为四海龙王、十八罗汉、山神、土地神、达摩祖师、梁武帝等;后殿主要奉祀妈祖,配祀城隍爷、关帝、孔圣、华佗等。该寺最初是一座纯粹的佛寺,但当地根据民间信仰,渐把道教神像也置于寺内,使之成为台湾佛道混合通俗寺院的典型。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生日,三月二十三妈祖诞生日盛大祭典,香客游人川流不息。七月十五中元节时,寺内举办规模盛大的花灯比赛,很吸引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