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级”财政投入、“六个结合”,破解农家书屋建设钱从哪来、资源合理配置难题
1.“四级”财政投入机制,既确保了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被最大限度地用于图书购置上,又利用市州、县区和乡镇的资金和资源,解决了农家书屋建设的资金配套、图书管理员薪酬待遇等问题。
农家书屋借阅证
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甘肃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现实的难题首先是资金问题,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也是如此。甘肃农家书屋工程试点之初,书屋建设的资金主要来自于省级财政,但投入严重不足,发展速度十分缓慢。直到2008年,农家书屋工程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开始由国家主导向全国推广,甘肃农家书屋工程发展才开始驶入快车道。
2008年12月17日,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励小捷、副省长咸辉为兰州市永登县苦水镇苦水街村农家书屋揭牌
在具体实践中,甘肃逐步探索建立了省上、市州、县区和乡镇四级财政支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资金保障机制,初步确立了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资金用于购置配送图书,市州财政配套资金用于购置基本硬件设施,县区、乡镇统筹资金用于解决书屋管理人员报酬,村社提供书屋建设场所的原则。同时,鼓励机关社团、企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开展向农家书屋捐书、捐物、捐资等活动,形成了财政资金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投入保障机制和协作共建机制。“四级”财政投入,各有侧重,既确保了图书配置质量和数量,又兼顾了硬件配套和管理员薪酬等问题,形成了合力,有效弥补了国家资金的不足,保证了农家书屋工程的顺利实施。
在农家书屋工程实施过程中,全省各级财政给予了大力支持。在试点期间,甘肃省财政先后下拨300万元支持农家书屋建设。从2008年起,甘肃省财政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又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配套资金列入省级财政预算。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财政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上共计投入3.2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08亿元,省级财政支持资金5200万元,市州和县区两级财政落实配套资金6500万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甘肃省内一些地方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支持农家书屋建设,想方设法建立管理员补贴制度,为有效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借书难问题,充分调动书屋管理员工作积极性,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12年7月,张掖市农家书屋工程率先在全省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市政府决定,从2012年起,全市991个农家书屋运行经费由市、县两级财政承担,每个书屋每年补助工作运行资金1000元。张掖市高台县还制定出台了《农家书屋管理员补助执行办法》,规定农家书屋管理员年补助标准为每人600元,极大地调动了农家书屋管理员的积极性。
2.“六个结合”将农家书屋建设和农村已有的乡村文化站、文化中心、文化大院等有机结合起来,既节省了有限的资源,又充分了发挥了农家书屋的作用,起到了资源共享、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甘肃许多农村都能看到,农家书屋、村文化活动室或文化活动广场往往集中在一起,逐步发展成各乡村的小型文化活动中心,村民们闲暇时节聚在一起看书、下棋,搞文化演出,其乐融融。
这是甘肃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六个结合”带来的新气象。
作为一项文化民生工程,在甘肃的制度设计者眼里,农家书屋不仅是读书空间、信息窗口、基层阵地、培训基地,更应该是农民社交、娱乐、演艺和文化创新的主要场所。因此,在建设过程中,特别强调将其与已有的文化设施和正在规划建设的文化工程结合起来,统筹规划,既避免了重复投入,又能形成农村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www.daowen.com)
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出版局谭定霞正在认真填写调查表
“六个结合”的具体内容是:
一是坚持农家书屋建设与乡村公共生活紧密结合。甘肃的农家书屋多建在人口居住集中、离学校较近的乡村公共生活区,以求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借阅和开展文化活动。此外,甘肃从多民族聚居的实际出发,探索将书屋建设与群众宗教信仰活动结合起来,让书屋走进宗教场所,让信教群众也能方便地享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2009年,经过甘肃省新闻出版局、省民委、省宗教局和临夏州的共同努力,甘肃省首家、也是全国首个寺院农家书屋在广河县三甲集镇陈家清真寺建成,甘肃省新闻出版局按照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精心选配了符合当地群众需求的各类图书,受到了他们的肯定和欢迎。
二是坚持书屋建设与乡村公共空间的结合。积极整合利用现有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设施,将学校图书室、村文化室、文化示范户等现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把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开展的图书进村下乡、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万村书库工程”、“农村图书室援建项目”、“党员之家”项目等与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结合起来,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享共赢,营造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文化生态。
三是坚持书屋建设与农村群众文化趣味紧密结合。针对各地地域文化特征和群众的文化趣味,调整配置特色书籍、开展特色活动。如在有剪纸、绘画、刺绣等传统的乡村,在书屋里多配置书画艺术等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在喜欢秦腔、花儿等地方戏剧和民歌的地区,在书屋里增加戏剧演唱和民歌类图书的数量,增强书屋的吸引力。
四是坚持书屋建设与农村生产生活需求相结合。针对全省东西狭长、南北气候差异大的实际,甘肃省新闻出版部门把全省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理区域,在配置农家书屋图书时实行差异化配书,有针对性地编制适合不同地域的《农家书屋出版物配置目录》,如针对甘肃省多民族聚居的特点,专门设置了藏族和回族地区出版物配置目录;在蔬菜种植区,加大蔬菜种植和加工类图书和电子出版物的配置;在养殖业发达的地方,多配置一些畜禽养殖、疫情防治等方面的图书和电子出版物,突出图书配置的针对性与科学性。
五是将书屋运行与农村新兴的各种农合组织等结合起来,利用农合组织开展学科技、学技能等培训等活动。
六是将书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甘肃省将《农村党支部工作手册》、《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中国农民工维权法规政策解读》、《农村普法教育》等政策法规类图书作为每个农家书屋的必备书,使每一个书屋都成为科学素质教育和乡村培训的课堂。
新闻出版部署农家书屋工程刊登的一则简报,形象地诠释了“六个结合”带来的新气象:
酒泉市把拟建农家书屋和信息服务中心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网络进书屋的发展态势,为书屋更好地发挥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张掖市整合各种文化资源,把拟建农家书屋建在文化大院。位奇镇汪庄村是一个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小村庄,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群众收入来源单一。2008年省新闻出版局帮助汪庄村建设农家书屋,使免费图书“落户”该村,发挥了科技兴农的作用。此外,社火、武术、跳舞、对弈、篮球等其他文化活动也开始“登陆”农家书屋。一时间,文化活动中心成了农民免费的“休闲园”,农家书屋成了搬不走的“好老师”,成为了全村农民最爱去的精神乐园。农家书屋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农村文化活动单一的问题,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也为新农村建设画卷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全国农家书屋工程简报》2010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