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十 合作社经营机制的创新实践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孔子
素质目标
理解合作社经营机制创新的意义。
技能目标
1.合作社经营机制创新的实践模式;
2.针对一个合作社,分析其经营机制创新的成功经验与做法。
知识目标
1.了解合作社经营机制的内涵;
2.熟悉合作社经营机制的内容。
重点内容网络图
合作社实现经营战略目标的选择途径,即在运营模式上选择什么,哪些环节增值,以什么方式赚钱,盈利模式,流程如何创新,采取什么方式运营,在合作模式上与谁合作,采取什么方式合作,等等。
案例一
创新机制 强化服务——温岭市温岭草鸡专业合作社
温岭草鸡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1年8月16日,注册资金100万元,固定资产1591万元,注册“花坞”牌商标,现有社员223人,是一家集苗鸡孵化、草鸡饲养、技术服务、品牌营销于一体的合作社。2010年,合作社销售温岭草鸡720多万羽,占全市温岭草鸡销售量的70%多,经营收入13320万元,盈余936万元,社员户均净收入6.2万元,带动坞根镇及周边养鸡农户户均增收6400多元。其主要做法:
一、创新合作机制,实现要素集聚
针对温岭草鸡经营分散、技术落后、品牌不响的状况,温岭草鸡专业合作社积极创新运行机制,构建“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带动农户”的合作机制和经营模式,实现了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市场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有序集聚,促进了温岭草鸡经营主体的联合和产业规模的壮大。合作社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温岭市花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依托,以温岭草鸡养殖农户为基础,开展温岭草鸡生产经营。公司提供生产资金支持和养殖技术支撑;合作社构筑服务平台,制定统一标准,开展管理服务;社员与农户利用承包土地和劳动力饲养温岭草鸡,形成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科技化提升和品牌化拓展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了温岭西南部以坞根镇为中心的温岭草鸡产业带形成。
二、加强统一服务,保证优质安全
为规范温岭草鸡生产,保证产品优质安全,合作社强化“六统一”服务,实现饲养与产品质量的全程管理和控制。一是统一生产标准,制订了《温岭草鸡饲养规程》,社员按规程饲养温岭草鸡。二是统一技术指导,借助公司技术力量,在喂料、用药等生产主要环节上进行技术指导,保证合理的料肉比和药物消耗量,夯实品质基础。三是统一提供苗鸡,保证品种纯正。四是统一饲料配送,专门配备人员和车辆,负责公司生产的饲料运输配送,排除抗生素残留和重金属超标。五是统一疫病防治,疫苗和药物由合作社统一购买统一保存统一发给社员,保证药物残留不超标。六是统一财务结算,社员所需的鸡苗、饲料、防疫药物等由公司统一垫付,公司回收商品鸡、市场销售后进行成本核算和利益分配。“统一服务”使合作社把标准化生产落到实处,保证了产品优质安全,更是降低了成本,实惠了养殖农户。
三、开展品牌营销,促进农户增收
合作社在夯实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打造产品品牌,构筑营销网络,提高市场知名度、品牌度和占有率。一是开展产品认证和评优,先后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A级绿色食品认证。“花坞”牌温岭草鸡被评为浙江名牌产品、浙江名牌农产品,“花坞”牌商标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连续6年获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二是开展产品推介,在上海、温州等地举办温岭草鸡新闻推介会,参加浙江省农业博览会,依托公司每年投入200多万元进行品牌宣传,切实提高产品市场知名度。三是建立营销网络,在杭州勾庄市场以及乐清、瑞安等地的家禽批发市场设立专营点,大力拓展温岭草鸡在省内外市场的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市场品牌的提升,营销网络的构建,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合作社的经营效益逐年提升。近几年,合作社社员户均净收入超过15万元的有19户,10万元以上的有70多户,5万元以上的100多户,并带动周边1000多农户从事温岭草鸡产业增收。
(资料来源:http://780638.zyw.com)
案例点评
温岭草鸡专业合作社是浙江省最早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之一,十年来,该社持续健康发展,规模从小到大,品牌从无到响,逐步成为浙江省首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最大的特点是:
一是连接紧。实行“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社员(基地)+带动农户”经营模式,使公司、合作社、社员三者的资源得到整合与共享,优势得到发挥与互补,形成生产、服务、营销一体化经营,实现了合作共赢。公司统一垫付鸡苗、饲料、防疫药物,提供公司培育的统一苗鸡,在喂料、用药等生产主要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对公司来说,通过与合作社连接,保证了产品供应的来源,建立自己的产品供应系统,肉鸡品质得到了保证,又节省了很多管理社员生产的成本。另一方面,借助公司的力量,合作社和众多社员急需的资金和技术难题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销售网络宽阔的背景下,社员都想多养鸡、养好鸡,努力增加自己的收入,希望能长久地留在合作社中,根本不会想使用违规药物。
二是规模大。合作社常年存栏温岭草鸡800万羽,出栏700万羽,产值达到1.3亿元,销售量占温岭全市的70%以上,是温岭市草鸡产业区龙头经营主体,为合作社取得规模效益、品牌效益,拓展消费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服务实。合作社在温岭草鸡生产管理、质量安全,市场营销、利益分配等多方面开展实实在在的统一服务,既落实了标准化生产,提高了产品质量,又促进了农户之间的合作,降低了经营成本。
四是效益好。合作社产品质量安全过硬,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经营效益也连年提升。近些年来,合作社盈余都在850万元以上,社员和养鸡农户的收入稳定增长。
启示:合作社最根本的也是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农户与农户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把农民组织起来开展统一服务,扩规模、树品牌、拓市场、增收益,切实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话语权,取得规模效益、品牌效益和流通效益,最终促使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真正实现合作共赢,这是当今及以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任务一 认知合作社经营机制
一、经营机制的含义
经营机制是指决定合作社经营行为的各种内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称。主要指合作社进行农产品生产、农产品交换活动赖以存在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
二、经营机制的内容
合作社经营机制是一种规范和推动合作社经营行为,使其趋向合作社目标的内在机理。由于合作社具有自主决策、自负盈亏、内外约束的特点,因此合作社经营机制的核心问题包括三大部分内容: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调控机制。
(一)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合作社经营机制的主体部分,也是合作社系统在输入—转换—输出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直接的组合联系方式。如各种农业科研的开发与推广方式、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等,作为运行机制载体的是合作社的管理组织机构。
(二)动力机制(激励机制)
动力机制是合作社系统正常运行提供能量的机制,也是合作社经营机制中最复杂、最关键的部分,包括合作社的人事制度与安排、合作社的劳动制度、合作社人力资源的培训制度、合作社的内部民主管理、合作社精神以及工资奖励和福利制度等发挥的作用。
(三)调控机制
调控机制是保证合作社实现经营目标满足环境发展要求的自我约束机制,包括决策方式、分配方式、责任制方式、管理方式、信息处理方式等,完善的调控机制来自于明确的财产责任、严格的管理责任和健全的财务责任。
合作社经营机制的创新主要指的是转换合作社的经营机制的目标,就是要让合作社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转换合作社经营机制的任务包括:经营主体的转换、经营动力的增强、经营调控体系的完善。
(四)约束机制
约束合作社经营行为的各种条件或者其对合作社行为的约束作用,构成合作社行为的约束机制。约束机制可分为合作社外部约束和合作社内部约束。合作社外部约束也就是市场约束,可分为供给约束、需求约束、法律约束和行政约束,其中需求约束是最主要的。供给约束是指市场对企业投入的约束。合作社生产的正常进行必须能在市场上购买到足够的生产资料,聘用有各种专长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这些生产要素中任何一种供应的短缺或垄断,都会影响合作社的经营决策,约束合作社的经营行为。
市场约束主要是需求约束。对于一个合作社来说,能不能把产品销售出去,是关系到合作社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的“惊险的跳跃”。合作社为追求商品价值的实现必须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各种经营活动。因此,市场需求是约束合作社行为的重要外部条件。
除此以外,合作社的外部约束还有法律约束和行政约束。法律约束是为保证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通过各种经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而对合作社行为进行法律规范。合作社内部约束主要是预算约束,其基本要求是合作社必须用自己的收入补偿自己的支出,也就是自负盈亏的约束。
任务二 合作社经营机制的创新实践模式
遵循现代经营组织成长的科学路径,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有益经验,是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机制的有效途径。
其采取的途径主要包括从生产要素入手(例如:劳动、土地、资本要素等),创新规模化经营机制;从生产环节服务提升入手(例如:产前、产中、产后),创新一条龙服务机制;从农业多功能拓展入手(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创新产业化发展机制;从组织规范、生产规范、管理规范提升入手,创新规范化运行机制;从兼并重组、联盟合作、集群协同提升入手,创新合作化竞争机制。以浙江省为例,结合全国其他地方示范社发展的步伐与趋势,一些示范社已率先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并涌现了以下八种主要模式。
一、规范化战略导向下的外延扩张型
为突破传统“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经营模式下生产经营规模受制于社员及其生产规模的约束,创新生产基地拓展机制,即以合作社或社员为主体流入土地扩大经营规模两种方式。前者如“追着太阳种西瓜”的温岭市箬横西瓜合作社,带着技术和资金积极“走出去”,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2个、合计面积2万多亩的生产基地,年销售收入达到2.9亿元。后者如永康市杨溪稻米生产专业合作社,积极鼓励社员流入土地,99个种粮社员共流转承包耕地8563亩,成为当地稳定粮食生产的生力军。
案例二
实施走出去战略做大“玉麟”瓜产业——温岭市箬横西瓜专业合作社
温岭市箬横西瓜专业合作社始建于2001年7月,现有社员352人,注册“玉麟”商标。合作社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品牌为抓手,做大了“玉麟”西瓜产业。2010年合作社销售“玉麟”品牌西瓜8万多吨,销售总收入2.9亿元,利润7390万元,社员户均净收入20万元以上,仅西瓜一项就为箬横镇农民平均增收650元。其主要做法:
“走出去”建立大基地。随着温岭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和合作社规模的不断壮大,合作社乃至全市西瓜产业逐步暴露出了土地资源匮乏、生产成本高、生产季节短、常遭遇台风和不能连作等一系列阻碍西瓜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合作社大胆创新,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进行异地开发和错位发展,努力拓展发展空间。目前合作社在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等省份建有22个“玉麟”西瓜生产基地,种植大棚西瓜面积20000亩。每个基地都在千亩以上,多数成片在2000亩左右。
新机制保障大生产。为使处于全国各地的生产基地运行积极有序,合作社一方面建立了生产责任制,每个基地都成立生产管理小组,并对352户社员建立生产经营包干责任制;另一方面实施生产标准化,制定“玉麟”西瓜地方性生产技术质量标准,规范了“玉麟”西瓜标准化质量技术生产规程、绿色食品施用肥、用药标准规程,采收摘包装标准化技术质量规程等,使各基地社员通过学习、培训、教育,有章可循,有标准可操作。
育名牌,拓展大市场。大生产需要大市场,大市场需要品牌经营。没有品牌基础,既不能很好地控制大生产,更不能占有运作大生产所需的大市场。合作社通过培育名牌来占有大市场。一是抓质量,打好品牌基础。合作社首先从规范西瓜生产技术质量标准入手,重点在栽培技术、果品质量和市场准入三方面,制定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玉麟牌西瓜商品果质量标准、合作社质量管理手册,并切实落实,为打造品牌打好基础。二是抓宣传,提高知名度。合作社先后在上海和杭州举行“玉麟”西瓜的新闻发布会,并且在全国23个省市电视台播放“玉麟”西瓜的新闻采访,积极搞好了新闻宣传推介。三是抓认证,提高知信度。积极开展“玉麟”西瓜的认证、评优,提升市场信誉。目前,合作社的“玉麟”西瓜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名牌产品,2008年喜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在名牌培育基础上,合作社建立了一支以50位社员为骨干、100多位市场营销员为主力的营销队伍,走南闯北,开拓市场,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全国12个省市50多个大中城市的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营销网点,在广州、无锡、宁波等地开设“玉麟”西瓜专卖店,构筑合作社市场营销网络,为社员和农户进入市场、占领市场铺平了道路。
(资料来源:玉麟西瓜网http://www.yulinxigua.com)
案例点评
(1)该合作社推行生产经营组织机制的创新,没有品牌的培育,走出去就会失去维系于一体的保障。该合作社在生产上实施的承包经营制度,既减少了监督成本,又激发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与责任性;全面实施的生产标准化,既是协调大生产的必要手段,也是品牌培育的基础。
(2)这个合作社最大的特征是一个字:“大”——大基地、大生产、大市场。在资源瓶颈约束下,实施了“走出去”战略,成就了一个大规模、跨省的外延扩展型西瓜专业合作社。
(3)在品牌培育上不仅积极开展品牌认证,召开新闻发布会等积极宣传品牌;在产品销售上,组建100多人的营销队伍,在市场上占有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这些大手笔既以大生产为基础,又引领着大生产的发展。
总之,大生产与大品牌、大市场的关系,好比古老的“鸡”“蛋”逻辑,谁也说不出谁先谁后,但有一点是明了的:鸡离不开蛋,蛋离不开鸡。
这家合作社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走出去”表面上是基地的扩张,而本质上是一个整体经营机制提升与创新的过程。
二、农作创新,集约化战略导向下的内源挖潜型
“早稻—西兰花”轮作、“西兰花—毛豆”轮作、“草莓—西瓜”轮作,“葡萄园里养鹅”“竹园里养鸡”“莲藕田里养鱼虾”……这些名词听着新鲜吧!这就是创新农作制度重点各地涌现的各类农作制度创新模式。
所谓农作制度创新,就是创新农作制度,把传统“老三熟”变为新型“多熟制”,将一亩地当两三亩地用,使有限的耕地产出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比如前面所提到的,各种各样的轮作模式,实实在在让一亩田产生几亩地的作用。
由于耕地资源一直处于紧缺状态,创新的农作制度,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科学结合,形成耕地的复合生态系统,是实现现代化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有力手段,更是一条农民致富的新路子。其实,地还是那些地,它们的“长大”,只是源于农民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了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动了新的脑筋。
除了增收致富外,创新农作制度还为生态作出了贡献。以大家熟悉的稻田养鱼为例,稻田里养的鱼以田间昆虫、杂草为饵料,排泄物肥田,鱼的活动还起到了中耕除草的作用,从而减少了农药、化肥的施用。随着资源的循环利用,使用的农药、化肥相应减少,发展安全、生态农业就成了可能,生态环境也因此得到有效保护。从长远的目光来看,生态的保护也就为子孙铺平了一条未来的致富路。
通过几种多熟、高效、集约农作制度的有机结合,构成两种以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复合群体,充分利用光、温、水、气、肥等自然资源,实现农业优质高效、节本增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如果大家集思广益,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就能让百亩良田创造出千亩良田的效益,这在未来不是梦。
为克服农产品季节性生产带来的全年有效生产劳动时间不足、资源利用率低下问题,创新农作农艺制度,着力推进土地集约经营。如余姚市黄潭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改变土地粗放利用方式,组织社员实施“农作制度创新、亩产值超万元”工程,全面推行“榨菜—甜玉米—包心芥(雪菜)”“榨菜—长豇豆—包心芥”“榨菜—青瓜—包心芥”一年三熟套种高效种植模式,年销售收入达到1100余万元,其中因农作制度创新增收360万元。
案例三
三界镇是全国著名的“莴笋之乡”、彭州蔬菜生产重地。2007年全镇蔬菜种植户10000多户,销售蔬菜1.5亿千克,约占全市蔬菜销售总量的十分之一。但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型的蔬菜种植,已远远不能适应大市场的需要,价格受市场的影响波动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鉴于此,在彭州市委、市政府和三界镇党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和大力支持下,丰碑村在2007年7月成立了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理》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在彭州市工商局注册。合作社有6人拥有股份,有670户农户加入合作社成为社员。合作社业务范围:蔬菜种植(白菜、豇豆、芹菜、莴笋、萝卜等)、销售、净菜上超市、盐渍初加工、蔬菜保鲜和冷冻、生猪养殖;蔬菜生产技术咨询、培训、新技术推广;为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合作社成立了自己的农资、农技服务站,也有多年来建立的20多个省市蔬菜市场销售网络,现在和成都市的人人乐、家乐福等蔬菜超市对接蔬菜销售,运作正常。合作社已基本形成了社员产前、产中、产后链服务,初步形成订单农业模式,合作社有自己的新品种示范园区13亩。在2008至2009年合作社被评为彭州市“优秀农村专合组织”。合作社的具体做法:
一、强化内部管理
(一)严格按章程办事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增强合作社成员间的凝聚力,充分体现合作社成员间的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原则,在制订合作社章程时就反复讨论,严格按照章程办事。在发展中如果发现章程与现实不适应时,就召集成员召开社员大会并修改创立时章程的有关条款,最大限度地保障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合作社有比较完善的《章程》、社籍册以及会议、财务、分配、生产管理、经营管理、技术质量标准(规范)各项规章制度,以适应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资金按社员的经营规模(即生产经营能力)筹集,盈余按社员投入的股份分配,并强化了民主理财条款。制定了合作社管理办法,明确了合作社经营管理机构工作职责,合作社运营工作制度,合作社社员入社退社、决策、生产、营销和分配工作程序。
二、积极探索运行机制
实行“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将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与蔬菜的产、供、销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农户一家一户办不了或者是办不好的事情。
(一)强化蔬菜基地建设
一是合作社对内实行“五统一分”(统一作物布局、统一生产标准、统一肥料供应、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分户管理)的方式,社员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生产基地为依托,按照合作社生产技术质量标准开展生产经营。二是依托国内外蔬菜、植保专家和彭州市、镇农业技术人员,严格按照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实施了种植技术、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的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在种植过程中的全程记录,确保了莴笋无公害生产的质量安全。三是加强社员的技术培训。采取请种植技术专家来园区讲课,参加省、市、镇组织的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目前,已开展大型技术培训15期、共计7800人次,有120人取得了国家农业部统一颁发的“农民资格证书”。
(二)实施品牌战略
一是合作社通过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分级、统一产品品牌、统一定价销售方式,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二是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科技开发创新、产品宣传推介,提升合作社市场品牌形象,拓展蔬菜销售市场。三是积极开拓销售市场,在蔬菜销售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外地客商进得来、愿意来、留得住,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大力开拓外省市场,把本地蔬菜卖到省外,并且通过实行售后质量跟踪制度,夯实产品质量品牌的基础。
(三)形成利益分配机制
合作社盈余按社员投入的股份(经营规模)比例返还。合作社进行二次利益分配,第一次利益分配是社员参加劳动经营取得的收益,列入合作社经营成本;第二次利益分配是合作社盈余分配,扣除成本和各种费用,提取一定的公共积累和风险保障基金后,按社员投入的股份(经营规模)比例分配。据统计,2009年,三界丰碑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出售蔬菜1200万千克,实现销售收入1900余万元,创产值560余万元,同去年比较人均增收600余元,高于当地非成员30%。通过“五统一分”方式,还为本社社员降低肥料、种子、农药等直接生产成本每户230元。
三、下一步打算
(一)建立合作社标准化示范试验园区600亩,针对农户没有创新精神,目前合作社蔬菜品种单一,蔬菜容易出现集中上市、供大于求的状况,合作社做好示范试验园区后,首先在园区内种植附加值比较高的菜品,摸清种植技术和蔬菜效益后,引导农户种植,以这种方法来调节蔬菜品种单一、集中上市导致的供大于求等问题。
(二)建立合作社自己的深加工生产线和销售渠道。合作社现在已和人人乐、家乐福等超市形成农超对接,仅限于供应毛菜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合作社的发展,要让合作社订单农业快速发展,很有必要建立自己的净菜车间,增加蔬菜附加值。
(三)在成都、重庆等城市建立蔬菜超市,让市民吃到新鲜、放心的蔬菜。同时,也可以增加合作社收入,壮大集体资金。
通过以上运作方式把合作社蔬菜产业链打通,这样可以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目前彭州市三界丰碑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已辐射和带动了三界镇及周边蔬菜种植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为2000人以上的富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蔬菜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http://www.agri.gov.cn)
三、一体化战略导向下的纵向延伸型
为破解产业链占有位置短、利润空间窄的问题,积极向产业链价值洼地进军,着力拉长产业利润区。浙江大红袍果业合作社原先以鲜销枇杷为主,通过发展枇杷膏加工线,解决了低档枇杷的出路,又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亩均增收600余元。嘉兴市关祥蔬菜专业合作社原先以产销新鲜蔬菜为主,通过发展净菜型速冻系列产品加工业,青菜苔售价从加工前3300元/吨上升到加工后6600元/吨,产值翻一番,新增利润1000元/吨。龙泉市绿谷果蔬专业合作社,在搞好生产的同时开设农家乐、展销点,集生产、观光、吃住、购销于一体,年经营收入达到1020万元。
案例四
大力发展深加工、提升壮大枇杷产业(www.daowen.com)
“我们的枇杷现在不但在路桥市场有了很好的销路,还销往南京、东北、福建、温州、嘉兴等地,一年的产值做到了1600多万,吸引了国内外同行的目光。”谈起浙江“大红袍”果业合作社的成就时,理事长冯普德激动地说道。
素有“中国枇杷之乡”美称的台州市路桥区桐屿高峰村“大红袍”果业合作社,2005年4月就以企业法人的形式在工商部门注册,成为全国最早以法律形式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12年6月26日,台州市路桥桐屿大红袍果业合作社更名为浙江省大红袍果业合作社,获得农业部示范项目实施单位、浙江省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台州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路桥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实习基地等称号。
该社的“绿阳青”商标被评为浙江省名品正牌农产品、台州市著名商标、台州市名牌产品。谈起该社的发展历程,冯普德如数家珍地介绍道,2001年12月刚成立时,入股奖金只有8万元,成员8人,入股面积200亩。经过六年的发展,现已达到社员173人、农技员45名、农艺师5名,资金156万,入股面积6800亩,社员遍及福建、杭州千岛湖、台州临海、天台等省市,兼带柑橘、杨梅干等产业,带动周边果业8万余亩、果农5000多户共同发家致富。“大红袍”的成功经验经过媒体的报道,吸引了一大批的中央、省、市领导及一些国外同行前来取经交流。
林家岙村也是一个产枇杷的大村,全村的枇杷种植面积有1000多亩,但枇杷普遍个头小价格低,农民增产不增收。2004年初,林家岙村的一些村民首次在电视里看到大红袍果业合作社的新闻,画面中一个个枇杷硕大丰满,其中有的枇杷单个重量达到50多克,果农们很是惊讶,有4家种植大户历经波折找上门求教,合作社立即派出几名得力的技术员、农艺师上门指导。他们看到该村的枇杷枝条细长、枝上挂果多吃肥重等状况,专门召集村民进行集中培训,教他们如何进行整枝、施肥、限量挂果,给果农们人手一本枇杷管理小册子。果农的受益极大。
果农种植果业很辛苦,没入合作社之前,农民们是分散无组织的,水果采摘期短保鲜难,再加上目前路桥的种植业没有农业保险,农民靠天吃饭,台风一来农民就遭殃。由于没有统一的品牌,就是遇到了大丰收,果农们把采摘来的果子往当地市场一挤,却成了小贩们竞相压价的理由,农民增产不增收,劳动力价值很难得到体现。当地工商部门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主动地和他们联系,帮助他们进行注册。
“当时全国没有一家经过注册的合作社,法律也没有这方面的规定,查阅有关资料,全国也没有这样的先例,于是我们想了很多办法,让他们以企业法人的形式注册,解决了注册的难题,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路桥工商分局2005年初大胆引进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帮助大红袍果业合作社注册成了全国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05年4月,他们还就路桥农业的实际情况组织了一次现场注册便民活动,有8家合作社成功进行了注册,在当年杭州市举行的合作社执照首发仪式上,10家合作社中有8家就来自路桥,成为了浙江乃至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的发祥地之一。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http://www.agri.gov.cn)
案例点评
“大红袍”合作社成功注册后,当地工商部门又进行积极的引导,转变社员的观念,帮助合作社注册了商标,并把“绿阳青”枇杷作为重点扶持的对象。现今的浙江“大红袍”果业合作社,其“绿阳青”枇杷,单价卖到了十几元一斤,产品有三分之一做成了包装精美的礼品,成了人们送礼的好选择。农户卖枇杷更是不用出门,就有一大批的客户前来定购,合作社还开辟了农业示范园区,集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真真正正地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四、专业化战略导向下的服务驱动型
为破解合作社服务供给不足、与社员和农户生产经营联结不紧密问题,积极构建专业化服务机制,着力提升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主要是发展生产性服务和资金信贷服务。前者如金华市群飞粮油机械化专业合作社,以服务为纽带创新“规模+服务+加工”产业化发展路子,为社员提供耕作、播种、育秧、插秧、植保、收割等全程机械化服务,为周边农户提供菜单式服务,2009年销售收入达到3700万元。后者如嘉兴市王江泾镇水产专业合作社,为破解社员生产经营缺乏周转资金问题,联合当地银行推出“合作社担保”贷款新模式,累计担保贷款金额4300万元,社员还贷率达到100%。
案例五
粮食生产的群飞模式
金华市群飞粮油机械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4年,注册资金50万元,社员107户,带动非社员农户1000多户,建有优质粮油生产基地5000多亩,在江西、吉林等省外建立生产基地10000多亩,年产粮食1万多吨,合作社资产总额773.96万元,如今合作社已发展成为集土地流转、粮油种植、机械化服务、粮食烘干、加工、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
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成立了一支专门从事采购(租赁)土地的队伍,准确及时掌握良田信息,进入合作社的租赁程序。实施科学的轮作、套种等集约化种植方式,使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成倍提高,实现全年利用。
注重品牌经营战略。注册了“群飞”商标,依靠产品与服务质量赢得美誉度,提升产品知名度。利用获“金华市名牌产品”的契机,注重品牌形象建设与宣传,在金华、杭州等销售区域进行广告宣传,设立品牌专卖店,对各大机关、学校、超市实行配送服务。
注重技术创新。积极推广高产优质水稻良种,实施水稻品种“换代升级”,实现了“群飞”牌大米的优质化。同时实施精量撒直播栽培、全程机械化生产、病虫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无害优质化生产技术。通过和有关科研单位合作,开发成功了“低糖米”“免淘米”“功能性胚芽米”等多个产品,实现了产品的升级。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http://www.agri.gov.cn)
五、科技化战略导向下的产能提升型
为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效率低下问题,创新运用现代化科技和物质条件装备合作社,着力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如湖州南浔善琏建旺禽业专业合作社,引进性能优越的英国樱桃谷良种鸭,依托浙江大学和浙江省农科院研究和推广水禽旱养集约化养殖技术,节约土地30%、节水80%、节省饲料20%、产蛋率提高10%,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员户均年净收入10万元以上。又如温岭市联树果蔬专业合作社,通过研究推广果蔬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新品种,综合增产70%以上。
伴随着居民对饮食要求的不断提高,绿色、无公害、有机等农副产品逐渐走俏。严寿富告诉笔者,每年的6月中旬到10月下旬,他要销售70多万把莲蓬,而像他一样的收购商龙游县现在至少有10多家,光莲蓬销售一项就可为当地老百姓增收560多万元。
案例六
做大富硒莲子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龙游富仙富硒莲子专业合作社位于浙江省龙游县横山镇天池村,地处龙游、兰溪、建德三县交叉处,离龙游县城约25千米、离镇约3千米。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3月份,当初有235人,发展至今已达1500多户(其中带动非成员户200户)。种植莲子面积由2009年不足50亩,发展至今累计种植面积达3500亩,创造总值达两千多万元,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龙游县横山镇志棠村富仙富硒莲子专业合作社收购莲蓬的现场,看到了一片丰收忙碌的景象。富仙富硒莲子专业合作社的负债人严寿富说:“如今的莲蓬可是俏商品,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客商一个电话接着一个电话打来,现在莲蓬8毛钱一把,每天收购2万把莲蓬,收购来的莲蓬还是供不应求啊!”近年来,龙游县利用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水资源,特别是富硒土壤这一得天独厚的稀有资源,积极发展莲子种植,目前全县种植莲子近12000亩。龙游联社也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累计向12000亩种植户发放贷款400多万元,向经销商、收购商、莲子加工户发放贷款800多万元。在该联社有力的信贷支持下,各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力于“产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服务设施化、建设规范化、经营品牌化、社员组织化”,先后建设和发展品牌6个,有了12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做强做大了富硒莲子产业,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使天然富硒莲子产业成为龙游县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的支柱产业。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http://www.agri.gov.cn)
案例点评
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的问题,创新运用现代化科技和物质条件装备合作社,着力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各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力于“产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服务设施化、建设规范化、经营品牌化、社员组织化”,带动了农民收入的稳步提升。
六、生态化战略导向下的品牌经营型
为破解产品生产不规范、品牌声誉度不高的难题,严格生产环节质量安全控制,积极发展“三品一标”产品,着力提升产品品质品牌。如文成县浙南薯业产销合作社,按照生态化生产要求,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取得有机产品、质量安全“QS”认证和浙江名牌产品称号,成功申请注册“文成粉丝”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年产粉丝1200吨,畅销国内市场和意、德、法等国家,年产值达1500万元。淳安县千岛湖淳牌茶果专业合作社,经绿色食品A级认证,以标准化推生态化、以精品化促品牌化,取得了年销橘子1960吨的良好业绩。
再者,桐庐阳山畈蜜桃专业合作社经过7年发展,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生产、示范、推广、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透过这个合作社,我们可以看到合作社发展背后由产品特性、生产集群、合作成员和制度环境等构成的复合成长机制。
案例七
浙江省临海市上盘西兰花产业合作社
一、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临海市上盘西兰花产业合作社成立于2002年6月,注册资本1300万元,其中合作社自身27万元,其余为加工企业12家,社员共有1300户,运销大户4家,中介组织1家,面积6.8万亩,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最近几年一直平稳发展。
二、合作社的组建背景和发展历程
上盘西兰花产业发展起步于1989年,成为该镇的一大产业。在2002年西兰花区域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农业龙头企业、运销大户蔬菜交易市场不断涌现。但是随着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西兰花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问题:一是西兰花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缺乏完整的技术体系、规范的操作方法和产品质量标准,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物质生活的需求,特别是发达国家利用“绿色壁垒”限制农产品出口。2002年日本开展中国农产品检查强化月活动,对每批进入日本的蔬菜进行检验,且检测项目从6种增加到43种,一度使得临海的西兰花严重受阻,西兰花烂在地里成了苦菜花;二是分散的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链接载体,产供销脱节、贸工农割裂的格局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企业与农户之间在面对市场时价格下滑,菜贱伤农,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残杀,无序竞争。因此积极寻求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成为西兰花产业发展的关键。根据共同发起人的意愿,通过资源申请,成立临海市上盘西兰花产业合作社,共参股19户交纳股金27万元。
三、合作社的组织机制与运行机制
经社员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下设市场开发部、科技服务部、食品加工部、办公室,办公室为合作社的办事机构。为紧密产销关系,便于监督管理,由12个加工企业、4个运销大户与800多个种植户实行双向选择,产生16个分社,各个分社以各自种植田地划分作业区,实行以销定产,形成种植、销售、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2006年,合作社根据《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进行变更登记,制定岗位职责、财务管理制度等8个规章制度,保护社员利益,经理事会提议,通过各个分社从年终盈利中提留5%的公积金、3%的公益金、3%—5%的风险金(订单农业),再在可分配利润中划出5%—10%比例,按照当年原料投售返还本社内的种植社员,实行二次返利,剩余部分按照股资比例分红。
四、合作社的经营和服务活动
合作社履行主要职责,发布产业信息,联结社员共同开拓市场,做好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和产品监督,组织标准化生产和加工,注册商标,制定生产和安全质量标准,开展国产基地认证,统一供应种苗和农资,规范行业管理,强化行业自律,避免无序竞争,建立行业信用体系,联结科研院所,引进科研成果,用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反映社员要求,保障合法权益,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提高农民组织化,联结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一方面种植农户和加工企业实行双向选择,资源组合,达到产销有序,解决菜农买菜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各个加工厂与种植户之间订立产销协议,克服种植盲目性,稳定销售市场和价格,组织各个企业参加农产品食品博览会,主动了解国内外市场信息,加工企业根据本企业上年度的经营情况和广泛了解国内外市场信息,仔细分析对比后,制定企业年度生产计划,然后召开社员大会,通报上年度的经营业绩,征求社员意见,确定年度种植面积。社员根据自身能力和企业提供的信息,自愿上报种植面积,与企业签订购销协议。在整个生产季节中,企业根据基地进行管理,采收时节,社员把产品全部销售到备案企业,企业按照面积和用户种植时间分批全部收购社员产品,如此达到产销有序。
第二,实施生产技术标准化,赢得产品准入国际市场。合作社花大力气制定一套完整的种植、加工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安全规程,采用宣传车、电话教学、墙报张贴等形式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宣传西兰花质量安全管理知识,举办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和不定期质保员技术员培训班,提高广大农民对西兰花安全知识的认识,健全西兰花生产过程的田间档案,建立农药使用责任追溯制度,实行“三定、三记录、两监督、一检测”制度和“三统一”制度,并对违规操作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农产品的标签上面不仅有详实的产地和日期,还有种植者的照片,这样的农产品您见过吗?如今在临海市上盘镇西兰花产业合作社,就有15%的种植大户的肖像上了西兰花的“护照”,漂洋过海到日本。在上盘,西兰花们还拥有一整套详尽的“生长档案”:合作社的每个种植户都有一本种植日记,以编号的田块为单位,记录了种植面积、地理特性、每天的天气、农事作业项目、施用肥料和农药的名称、剂量等内容。先后制定了“上盘西兰花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及模式图”“上盘西兰花质量管理守则”“规范出境西兰花购、销秩序的实施细则”等统一标准,从田头到销售实行规范化操作和全程监控。有三名社员就由于违规使用农药,被开除出合作社。
“如果菜农的田头有种子袋、农药瓶等垃圾,他的西兰花我们坚决不收!”在谈到提高社员环保意识时,合作社理事长徐友兴的话掷地有声。合作社成立以来,利用宣传车、墙报等形式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并邀请专家讲解生产技术和质量安全管理知识,受训人数达4000多人次。这一切,有效提升了合作社社员的整体素质,保障了绿色生产的顺利进行。
五、先进理念与科技的结合最终实现了农业的飞跃
近年来,合作社高薪聘请了拥有本科、硕士等高学历的科技人才15人,建立了从土质普查到成品检验的一整套科技支撑和服务体系,并利用合作社组织实现资源共享。在田间,记者看到不少菜农一片一片地翻检菜叶捉虫。技术人员解释说,合作社已经完成了从化学防治到生物防治的变革,目前正在向物理防治转化,逐步用诱虫灯、隔离网乃至手工来代替农药防治虫害。付出总有回报,上盘西兰花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重新崛起。2002年10月份产销旺季再次来到时,上盘西兰花一扫年初的颓势,有300多批次进入日本和东南亚市场,检测合格率100%,全年实现销售额7500多万元。2011年,上盘镇西兰花种植面积又一举达到历史最高的7万多亩,占全国种植总面积的80%,而且产销两旺,真正坐稳了西兰花产业的头把交椅。
(资料来源:中国食品网 http://www.foodqs.cn)
案例点评
(1)这个合作社组织结构模式,形成了紧密的产销关系,便于监督管理机制。由12个加工企业、4个运销大户等为一体,实际上在这个合作社中,社员的收益与合作社的收益没有太多的直接联系,社员主要获得合作社提供的经营便利。
(2)对日本检测制度的成功突破,充分反映了该合作社在农产品生产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成效,案例中提及曾经开除过3名违章使用农药的社员,以保障生产质量。
(3)该地区西兰花以出口为主,而出口权控制在几家企业手中,因此农民对产品销路依赖也就是对合作社具有依赖性。
由此,我们可以获得一个重要启示:合作社要抓好农产品生产。在此意义上,合作社越能为社员解决销路问题,越能为社员增加收入,社员就越能服从合作社管理。
七、企业化战略导向下的兼并重组型
为突破资源争夺激烈、市场过度竞争的困境,创新运用兼并重组方法,着力提高合作社整合发展能力。如:金华市永丰禽业合作社和周边县市5家同类合作社、1家饲料厂进行兼并重组,成立浙江和丰禽业专业合作社,统一了饲料配送、种鸡种苗供应,屠宰销售和市场品牌,既避免了原来的恶性竞争,又大大增强了发展后劲。又如:奉化市锦屏山水蜜桃专业合作社吸纳当地5家同类合作社进行重组,整合了基地,统一了品牌、技术标准、包装和销售,避免了无序竞争,2009年合作社销售水蜜桃2万余吨,占全市水蜜桃产量的50%以上。
案例八
浙江和丰禽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12月,是由金华市永丰禽业专业合作社等6家合作社和1家饲料加工厂在当时肉鸡养殖业风险大和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联合197户养殖户和贩销户,通过合作社整合重组成立。合作社注册资金285万元,由197户社员以货币资金形式入股,带动周边500多农户从事肉鸡养殖,社员分布在金东、婺城、浦江、义乌、武义等县(市、区),年出栏肉鸡720万羽,年产值达1.5亿元以上。2009年底合作社实现经营收入1612万元,是金华市三星级农民专业合作社、金华市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浙江省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现有技术人员27人,其中本科以上2人,大专10人,中专15人。有办公、培训、社员交流场所500多平方米。合作社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针对肉鸡养殖的各个环节进行规划,分别成立了财务部、采购供应部、生产技术部、市场营销部、质量安全部,每个部门设部门经理1名,实行岗位负责制。2010—2011年,合作社将建成一个6万套种鸡的种鸡场;建立优质的原料供应基地,稳定饲料供应,扩建饲料加工厂;建立一个屠宰场,实现肉鸡的宰杀、分割、冷藏。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http://www.agri.gov.cn)
案例点评
合作社主要以养殖和销售肉鸡为主,实行生产计划、技术培训、鸡苗供应、饲料生产、生产标准、防疫服务、产品销售、财务结算等“八统一”生产经营服务模式,其中统一购买率、统一销售率、标准化生产率都达到80%以上。合作社实行保护价收购,并与社员签订养殖销售协议。合作社在宁波、杭州萧山、绍兴柯桥、台州温岭等地建立了直销点,拥有一支专业的生产、营销队伍和自己的营运车队、饲料加工厂、养殖示范基地等,实现了生产、销售渠道稳定畅通。
八、合作化战略导向下的共享共创型
为破解单个合作社自身资源生产性闲置和生产经营、市场开拓成本高等问题,找准利益结合点,创新合作抱团经营机制,着力推进共创共赢发展。如龙游县献军种粮专业合作社与龙游建光蔬菜合作社利用季节差,前者用后者土地种植早稻、后者利用前者土地种植冬季蔬菜,取得了“1+1=4”的效果;三门县飞翔合作社和沈园西瓜合作发展循环经济,前者用后者的歪瓜烂菜作青饲料,后者用前者的鸡粪作有机肥,取得了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利用、有机化生产“一石三鸟”的效果;龙游县龙珠养猪专业合作社出资40%与饲料公司合作共同在龙游新建饲料厂,既减少了投资、又保证了饲料供应。还有一些合作社共同联合团购农资、社员培训、共建展销门店,取得了规模经济和集群优势。
合作社除了对农户有着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开拓市场、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利益,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降低风险。
案例九
实现自身发展与共同致富双赢——山东省蒙阴县文友家禽养殖合作社
蒙阴县文友家禽养殖合作社成立于2004年9月。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了“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模式,“社员代表大会+支部大会+理(监)事会”的管理模式,形成了“文友”模式,实现了加快自身发展与带领社员共同致富的双赢。目前,合作社固定资产达到440多万元,流动资金300多万元。2007年上半年,全社实现产值4500万元,为养殖户创造利润600多万元。
一、整合资源,创立合作社,联合闯市场
2000年下半年,高中毕业的刘文友在积累了一定资金和社会经营经验后,在县城成立了临沂富达饲料蒙阴销售中心,年销售饲料1000吨,纯利润10多万元。在销售过程中,他发现许多养殖户存在着进料渠道单一、引进种苗品种繁杂、兽药质量不能保证、销售杂乱无章、市场无序等情况,极大地打击了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制约了养鸡业的健康发展。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意见》的出台,让刘文友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他与部分养鸡户共同分析形势,认为通过整合资源优势,可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在县、镇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挑头成立了蒙阴县文友家禽养殖合作社。合作社现有社员360多人,主要是从事肉鸡养殖的农村富余劳力和城镇下岗职工等。
合作社充分发挥“联合闯市场、合作奔小康”的群体优势,紧紧围绕肉鸡的产供销各个环节,发挥自身职能,实行“四统一”服务,即统一供苗,由合作社统一从正规大厂引进优质种苗,供应社员;统一供料,合作社从临沂富达、六合集团等饲料厂家购进饲料;统一分发给养殖户使用;统一疫病防治,由合作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养殖大棚,为养殖户提供疫病防治服务;统一成鸡销售,不管是市场鸡,还是保价鸡,均由合作社统一外销,防止社员因个人销售而导致的经济损失。现在全社拥有技术服务人员2名、专业技术服务车两辆、运输车辆5部、专业运输销售人员10人,较好地满足了社员各方面的需求。
二、纵横联合,资源共享,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为了把文友家禽养殖合作社真正办成养殖户自己的合作社,让社员在这里得到优良的饲料、药品、良种和优质的服务,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合作社建立之初,就建立健全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召开成员大会,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制定了社员章程。按章程规定,凡入社群众须由个人自愿书写入社申请书,并经理事会、监事会考察后,根据具体实际,决定是否接收其为成员,入社社员须交纳100元会费,合作社签发会员证,社员凭证享受合作社的有关优惠政策。
为加强对合作社的管理,理事会、监事会和社员代表大会职责分明,协调并进。理事会具体负责经营管理工作,监事会对理事会的工作进行监督,社员代表大会有权选举、罢免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理事会和监事会定期向社员代表大会汇报工作,重大事项须经社员代表大会审查通过。合作社进一步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饲料购销制度、种苗引进制度和疫病防治制度等,并将章程和制度上墙公开,以便于社员监督。特别是在财务工作方面,合作社聘请了2位财会人员做会计和现金出纳,认真做好会计账务,并把全社的往来资金,社员养殖、销售、赢利情况,鸡苗引进与成鸡销售时间,饲料与药品的使用情况等录入微机,实行微机化管理。财务收支实行社长一支笔签字制度,杜绝了财务混乱状况。
合作社社员横向联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并与公司纵向联合,签订合同,规范和制约双方的责、权、利,充分显示了合作经营的巨大优势。在鸡苗购进上,与江苏省海门市裕达种禽有限公司签订480万只鸡苗合同,以每只低于市场价2角钱的价格供应给社员,为社员节省鸡苗钱近百万元;在饲料购进上,与临沂布恩饲料有限公司和六和集团平邑分公司签订2万吨饲料合同,争取到低于市场15%的价格,为社员每年可节省饲料钱300多万元;在药品购进上,与河北冀中药业有限公司签订合同,以优惠10%的价格供应社员,每年节省药品钱40多万元;在成品鸡的销售上,合作社与六和集团和正邦集团签订合同,按每斤高出市场价2分钱的价格收购,每年可为社员增加收入40多万元;在技术服务上,为彻底解决养殖户在疫病防治中的困难,合作社聘请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理事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周蛟教授为特邀技术顾问。在平时工作中,多次邀请国内知名畜禽专家为社员授课,培训多名专业技术员常驻合作社,并配备了2辆技术服务车,深入养殖户做技术指导和养殖示范,做到小病治疗、大病预防。为确保社员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合作社把养殖户的养殖成活率提到最高,只鸡用药量降到最低。合作社和聘用技术员签订了严格的服务协议,实行绩效工资。协议规定,养殖户的每棚鸡成活率必须达到95%以上,高于95%,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奖励技术服务人员0.02元/只;低于95%,每降低一个百分点,从技术服务人员的基本工资中扣0.04元/只。每棚鸡一只鸡的用药量最高为1元,高于1元,扣技术服务人员基本工资0.02元/只;低于1元,奖励技术服务人员0.01元/只。现在,全社社员的养鸡成活率全部在96%以上,每只鸡的用药剂量均低于0.9元,仅此一项,年可为养殖户增收100多万元,目前,全社360多个养殖大棚无一出现重大疫情。
三、优质服务,心系社员,壮大合作组织
为规范管理,在社员入社时,合作社就与社员签订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让养殖户养得放心、挣得舒心。为让养殖户多养鸡、多挣钱,经理事会、监事会研究,并提交社员代表大会通过,制定了对社员的优惠政策。合作社的巨大生命力,一方面靠的是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就是如何让社员获得更大的经济实惠。刘文友深深明白这个道理。合作社除了把流通环节节省出来的费用让利于社员外,还把从各个厂家争取到的各种补贴以二次返利的形式重新分配给社员。2006年年初,刘文友多方争取资金60多万元,按养殖数量每只成鸡近0.15元补贴返还社员。同时,还从风险基金中拿出近4万元先后补贴因不慎失火而造成重大损失的社员,帮助他们建起了大棚,重新树立起了养殖的信心。2007年“8·17”特大暴风雨袭击蒙阴,合作社有10户社员大棚不同程度受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2万多元。灾情发生后,合作社迅速和各合作企业联系,多方争取企业扶持款10多万元,并及时送到受灾户手中。两年来,合作社还筹资5000多元,走访慰问了贫困户和五保老人,筹资2000元资助特困生。
合作社充分发挥自身“联合闯市场,合作奔小康”的优势,先后为蒙阴镇熊家万村的熊可法等30多家特困户,送去了资金、技术、信息等服务,使他们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小康路。蒙阴镇万宝地村养鸡户李因增,从1995年开始养鸡,鸡养了不少,但钱挣得不多,甚至亏本。2006年1月加入合作社后,在合作社的帮助指导下,一年养了5棚鸡,每棚鸡纯收入都在10000元以上,几批下来,纯收入就达6万多元。李因增说:“有钱没钱一样养,有技术没技术一样挣钱,这是入社带来的最大实惠。”社员公绪学投资3万多元建了大棚,刚养了一棚鸡就被洪水冲毁,合作社及时为他送去了6000元现金,帮助他重建大棚,他高兴地说:“入了合作社就像入了保险一样,养鸡更放心了!”
文友家禽养殖合作社想养殖户所想,急养殖户所急,真心实意为社员服务的做法,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高度信任,多次收到社员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合作社架金桥,养殖户奔小康”“同心同赢同精彩,互帮互助互发展”,面面锦旗表达了社员的共同心声。为表彰先进,激发社员的养殖积极性,合作社在社员中开展了“十大养鸡状元”“十大养鸡女状元”“十大青春创业带头人”等评选活动,并颁发了证书和奖品。
合作社联合闯市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做法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齐鲁晚报》《临沂日报》等媒体先后报道了合作社的事迹,山东电视台、临沂电视台专门为合作社制作了专题报道。合作社多次受到了表彰,先后被评为“市级先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省畜牧厅“全省畜牧行业优秀合作社”“临沂市劳动模范集体”。社长刘文友被县委、县政府评为“蒙阴县十大新闻人物”“蒙阴县十佳爱心家庭”。合作社作为全县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中的唯一一家单位,被命名为“县级文明单位”。
合作社为尽量减少各流通环节的费用,真正让利于养殖户,切实架起合作社与养殖户之间的致富金桥,为进一步扩大发展规模,经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研究,并提请社员代表大会通过,计划征地100亩,筹资1000多万元建设大型标准化种鸡孵化厂。通过发展,合作社延长了家禽养殖产业链,为社员提供了更大的实惠,“文友模式”将真正实现自身发展与社员共同致富的双赢。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http://www.agri.gou.cn)
案例点评
合作社除了对农户有着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依托市场、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利益,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降低风险。合作社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通过分摊风险来减少个人不确定性,分摊风险甚至是保险,合作社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
第一,风险往往来自于投入品,他们为社员统一采购鸡苗、饲料、药品,从投入品方面保证质量、降低风险。
第二,风险来自于市场营销,农产品卖不出去,说什么也没有用,他们在成品鸡的销售上,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按照只高出市场价格收购的原则,减少不确定性。
第三,就产业特性而言,家禽类农产品生产,一怕市场波动,二怕疫病侵袭,所以做好防疫工作实在太重要了。为了彻底解决养殖户在疫病防治中的困难,这个合作社聘请专家做技术顾问,邀请专家为社员培训,高新聘请2名专业技术人员常驻合作社,并配备2辆技术服务车,深入农户做技术指导和养殖示范,做到小病治疗、大病防疫。为了确保农户养殖安全,合作社与聘请的技术人员签订了严格的、详细的服务协议,实行绩效工资,结果现在全社社员的养鸡成活率在96%以上,每只鸡的防疫成本均低于0.9元,仅此一项,年可为养殖户增收100多万元。
第四,为了更好地降低风险,合作社常常通过延伸链条实现稳定收入,这个合作社筹资1000万元建设大型标准化中级孵化场。
合作社作为具有共同属性的户主组织,往往还会对社员的困难进行力所能及的救助,他们用风险基金、合作企业捐赠等来救助社员,显示了合作社的社会责任和互助精神,这也是国际合作社运动所积累产生的合作社的价值和道德观。
项目训练
素质题:简述合作社经营机制创新的意义。
技能题:
1.描述合作社经营机制创新的实践模式;
2.针对一个合作社,分析其经营机制创新的成功经验与做法。
知识题:
1.描述合作社经营机制的内涵;
2.简述合作社经营机制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