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从唐山祖到开台祖:探索台湾移民与家族社会

从唐山祖到开台祖:探索台湾移民与家族社会

时间:2024-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众所周知,台北的板桥林宅和厦门的菽庄花园都是台湾望族——林本源家族的府邸。在台湾,板桥林宅及其花园是首屈一指的巨宅。而坐落于厦门鼓浪屿日光岩南麓的菽庄花园,有“小板桥”之称。这一大一小两“板桥”不禁令人既亲切又痛惜。台北板桥林家始祖林平侯与大陆也有牵扯不断的关系。但是,尽管台北板桥林家花园已经没落,但两者的规模还是不可同日而语。

从唐山祖到开台祖:探索台湾移民与家族社会

众所周知,台北的板桥林宅和厦门的菽庄花园都是台湾望族——林本源家族的府邸。这两处庭院都极尽奢华,给游客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台湾,板桥林宅及其花园是首屈一指的巨宅。这座宅院坐落在台北县板桥市西北,面积共有17. 331坪,耗资超过了当年台北建城费,前后耗时四十多年。

板桥林宅按建筑年代的先后可分为“三落旧大厝”、“五落新大厝”、花园三部分。其中如果要论年代的长短的话,那还要首推“弼益馆”,这座古建筑坐落在旧厝西边。整座大宅于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落成。

林家花园的设计者是篆隶名家吕西村和南画名人谢琯樵等人之手。

花园内的一亭一阁一坵一水,都含有诗情画意。园内原有“汲古书屋”,即林家藏书之地,以前藏有宋元善本及其他典籍万余卷,可谓是汗牛充栋,可惜在后来的战火中都毁了。“方鉴斋”依地势凿池建榭,是林维让、林维源兄弟幼年学习的场所。斋北有“清山绿野入眸来”的“来青阁”,阁内摆设奢华,为林家招待贵客的房子。还可上去阁旁的崇楼尽饱台北山水之美。园内还有亭“开轩一笑”,有桥“横虹卧月”,雕栏玉砌,无限旖旎。

三座旧大厝屋脊采取弯曲的燕子尾型,而五座新大厝则采取直线的马背型。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目睹新大厝的芳容,谁能想到新大厝的寿命是这么的短暂。现在仅存三座旧大厝,这些房子外表看上去仍不减当年的风采,它们在屋脊上装饰有各种彩色小磁片,装有花鸟之类的饰物,部分壁体外部还装饰有图案,多彩多姿,可以与神庙或宫殿相媲美。而门厅外壁上使用的八角形的红砖,廊前壁体使用的是砖都雕刻的精美的砖。正厅柱梁门窗都进行了雕刻和彩漆,里面每个门窗还用不同图案装饰,连墙壁的砖片也是多种多样的:方形的、钱形以及龟甲形的。柱子上的珠子雕刻的形状更是纷繁复杂:花篮珠、鼓珠、方珠等等。在大厝左边的弼益馆,装饰上也很精巧,门厅廊前的左右有一对泥塑的山水图,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此外还有台、杩、榭、径、磴、遂、洞等,点缀得宜,仪态万千。

而坐落于厦门鼓浪屿日光岩南麓的菽庄花园,有“小板桥”之称。菽庄花园的主人是板桥林家主人林平侯的曾孙,林维源的次子林尔嘉于1913年修建的。林维源因为当时台湾为日军武力占领,而携家眷内渡大陆,并选择厦门久居。他的次子林尔嘉就在鼓浪屿上修建了此花园。林尔嘉字叔臧,“菽庄”乃“叔臧”的同音,所以菽庄花园意即林尔嘉花园。

与林家花园相比,菽庄花园更注重利用天然地势和自然景色,并用人工建造补缀山色海景的不足,所以菽庄花园依山傍海,借山藏海,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巧夺天工,引人入胜。花园正对海滨浴场,海阔天空,在那里可以凭栏远眺,享受碧波万顷,帆船如织的海上风光。园中有著名的八景,即“补山园”的三景和“藏海园”的五景。(www.daowen.com)

首先,从菽庄花园新颖别致的园门进去,是一个小庭院,迎面为一堵黄墙。右边为眉寿堂,左边为圆拱形的门,供游人出入。从眉寿堂出去或从拱门一拐,即面对辽阔的大海,体现了藏海园的“藏海”之妙。眉寿堂前绿草茵茵。穿过花廊到壬秋阁,阁前有鱼池,阁左前方为真率亭,依山傍海。而四十四桥就从亭畔入海,桥长百余米,极尽曲折之功,因此又有“四十四曲桥”之美誉。桥上还有观鱼台、渡月亭、千波亭、招凉亭等数座桥亭。从桥头前进,水波中有两巨石相叠矗立,一边刻“海阔天空”,一边刻“枕流”二字,这就是枕流石。

补山园中主要名胜是“十二洞天”,其实这是座假山,假山有人工开凿、垒造的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十二个洞室。洞间有盘旋曲折的小径相通。补山园中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亦爱吾庐亭”,这是林维源对板桥林家花园的设计师吕西村的纪念。从此可以看出主人对台北板桥旧家的眷恋之情。

这一大一小两“板桥”不禁令人既亲切又痛惜。台北板桥林家始祖林平侯与大陆也有牵扯不断的关系。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龙溪县二十九都白石堡莆山社(即今龙海市角美镇埔尾村)林姓十四世孙林应寅(讳逊伍,号敦厚)迁居台湾淡水兴直堡新庄。其子林平侯于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跟随其父从漳州前往台湾的新庄,开始经营米、盐,并且经营得颇有成就,后来内渡回大陆做官,还曾经任柳州知府。后来又回到台湾从事开垦,一跃而成为台湾首富。林平侯有五子:国栋、国仁、国华、国英、国芳,分别立五号:饮、水、本、思、源。以国华“本记”和国芳“源记”,对家族发展影响最大,故合称“林本源”。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林家第二代主人林国华、林国芳兄弟举家迁至板桥,成了台北地区漳州人的领袖。咸丰五年,林国芳开始率领漳州人兴建板桥城。板桥城是台北平野上的第一座城。城墙高一丈五尺,厚两尺多,有东西南北四大城门和小东门。各大城门设城楼,城外有护城河。板桥一带漳州人群聚为居,故有“板桥十三庄都是漳州人”的说法。板桥城的兴建,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文教的兴盛。周围地区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都在这里集散,市街迅速繁荣。林本源在城内开租馆、设钱庄、办商行,光绪初年又大兴土木,兴建五落大院和林家花园。林家产业占全城的一半,故板桥城又有“林家城”之称。鉴于化解漳泉之间敌意的考虑,板桥建城后特设大观义学。林家第三代主人林维让、林维源兄弟,把妹妹嫁给泉州举人庄正。由庄正主持义学,收漳泉子弟读书。这样,不但使漳泉之间的宿怨逐渐化解,而且使板桥文教风气日益浓厚。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板桥林家”也即“林本源”邸宅,其实“林本源”并非是一个人名,而是林家一家店号的名称,也是一个家族的名号。

“林本源”的开台功业,到林国华的次子林维源,达到巅峰时期。林维源字时甫,成丰七年(公元1857年)其父去世后,经营林家产业。林本源家族有“台湾第一家”的美誉。

今天厦门的菽庄花园经过精心的呵护,正日益焕发出其昔日光彩。但是,尽管台北板桥林家花园已经没落,但两者的规模还是不可同日而语。菽庄花园可以看作是林家花园的分园,也是林家花园的缩影,两处“板桥”一家主人,两个花园把海峡两岸的台北和厦门两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