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唐山祖至开台祖:家族社会的血缘共鸣

唐山祖至开台祖:家族社会的血缘共鸣

时间:2024-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社会最重血缘关系,而血缘关系是宗族的天然纽带,是团结历代同姓移民开天辟地的巨大力量。在中国社会,最常见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为主的族群。宗族活动也有前期的返唐山祭祖扫墓转变为在台建立新的祠堂独立奉祀。但是无论怎么变化,在台湾,从来没有人会忘记自己的根在大陆,即“唐山”。在台湾人民的心目中“唐山”二字是非常神圣的字眼,不仅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故乡,更是他们的精神依托地。

唐山祖至开台祖:家族社会的血缘共鸣

中国社会最重血缘关系,而血缘关系是宗族的天然纽带,是团结历代同姓移民开天辟地的巨大力量。而要团结本宗族的凝聚力,族谱的编修和和祠堂创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旧时,几乎是每个家族都有族谱及祠堂。因为族谱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即是提供对宗族成员资格认证的依据。

在中国社会,最常见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为主的族群。族人如果受到他族的伤害,那么同族人就会蜂拥而起,为他报仇。如台湾社会后期的分类械斗,有许多次就是因为不同族众间偶然的口角或小冲突而引起的。

随着中国东南各省移民台湾人数的激增,中国文化也逐渐渗透到台湾社会中。不论是从语言、文化、制度还是从家族等方面都与大陆十分相似,甚至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家族制度是最典型的一例。

移民初期,往往是以整个家族或村落为单位的迁徙。到了台湾后,大家以祖籍地为标准组成了一个个的村落。清代中后期以后,台湾大致进入了定居社会,由于人口的繁衍、生产、生活以及械斗等各方面的影响,以血缘为主取代了以地缘为主的聚落。社会结构也转变为以宗族关系为基础的组合。宗族活动也有前期的返唐山祭祖扫墓转变为在台建立新的祠堂独立奉祀。

但是无论怎么变化,在台湾,从来没有人会忘记自己的根在大陆,即“唐山”(也称“长山”)。在台湾人民的心目中“唐山”二字是非常神圣的字眼,不仅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故乡,更是他们的精神依托地。如果有谁不承认自己的根在中国,那么就请他(或她)解释一下台湾人的姓氏、名字的排行,甚至是家族世代相袭的堂号、郡号为什么无一不是大陆祖籍同宗、同派的延续?为什么台湾有的,大陆一定会找到相应的?台湾地名中为什么都冠有大陆地名,如同安厝、漳州厝、泉州厝等等?台湾所讲的所谓“台语”为何还称为“河洛话台湾的风俗、习惯为何与闽、粤两地酷似呢?唯一能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海峡两岸本一家,台湾的根深深地扎在祖国大陆的土壤里。

寻根溯源,台湾同胞从未忘记自己的祖宗和“根”。在反抗外族入侵的斗争中,反映得尤为强烈。如日据时期,为了消灭台湾民众的强烈民族意识,日本帝国主义曾经千方百计地在全台搜罗焚毁中国人的族谱,企图用这种方式来斩断台湾人民“根”的意识,但是他们的这种罪恶的阴谋除了造成现在族谱重新编修的困难外,什么也未能得逞。

那么台湾同胞到大陆寻根溯源的依据是什么呢?当然是族谱(亦称为“谱牒”)。而何谓族谱呢?它又有什么用途呢?

简而言之,族谱就是记述宗族系统的书。族谱存在的意义首先是使族人相互确认。其次,可以加强有血缘关系的各族人之间的关系。再次,族谱能把先代的荣誉、功业、德行、学问、文艺等,帮助子孙提高家族的社会声望。而且,族谱还可以把祖先所规定下的家训、家规等流传下来,并用来规范子孙后代的言行。尽管族谱的内容较为死板、教条,但它毕竟提供了对家族成员资格确认的依据。所以族谱是台湾同胞到大陆寻根问祖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修谱的目的是教育子孙后代崇敬祖宗,弘扬祖德。凡涉及祖宗事迹和祭祖事宜如先祖传略、祖宗像赞、家族文献、列祖墓葬、家规族约、祖训家范、祠堂兴建和祭祖礼仪,都予以反映。对人谱之族人,记载原则是:“凡拔本塞源者诛之,玷辱宗谱者斥之,树德立勋者扬之,扶伦建业者表之,使世人睹斯谱者,念祖宗积德行善之报,诒翼垂创之艰,知为善必昌,为恶必灭,而正心修身砥行立名深尊敬之。”族谱中对“树德立勋者”、“扶伦建业者”的记载,主要有传略和像赞两种形式。(www.daowen.com)

以传略形式讴歌祖宗功业的,如台中县《西河青龙族谱》开台祖林良公传略说:“吾族之渡台始祖良公,字青龙,号志远,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五月一日,卒于乾隆十六年五月五日。长兄协公,次兄捷公。兄弟天性孝悌,各怀大志。父兴公,母陈氏,闺名邹娘,世居福建省漳州府漳浦县乌石乡。当时适值郑克塽降清未久,监及闽粤沿海居民迁台谋生者日众。兄弟相率离乡背井,取道金门登上渡海创业壮途。抵金后曾一时定居金门县沙味丝隗坑,后因感及岛小地瘠,更难谋生,乃向台湾迁徙。时为雍正九年至乾隆六年之间。良公兄弟到台安抵涂葛堀后即卜住该地。惟协公后独自先行回籍而不复返。再经数年,捷公又为自拓前程,继协公离良公南去。良公于是孤军奋斗,披星戴月,胼手胝足,辛苦勤劳。而皇天不负有心人。果于数年间,则稍有积蓄,遂与陈氏闺门延娘结婚,于三十一岁生三会公。良公天性至为孝悌,因未堪丧父之痛及兄弟分飞之伤,故使忧成疾,壮志未酬,遗下三十三岁寡妻及六岁之孤子,饮恨撒手西归,世寿三十六岁。”

以“像赞”形式赞美祖宗功业的,例如漳州《林氏族谱》闽林始祖禄公像赞:“粤惟吾祖,晋室勋良,经纶庙社,黄门侍郎,清讨祸乱,敕封君王。名垂天壤,功在庙廊。孙枝衮发,亿万弥昌。华组如带,积笏盈床,顾瞻祖德,万世有光。”又如,板桥《开台始祖林逊伍公传下一脉宗支族谱》中,林公逊伍像赞曰:“家白石乡,立志自强。偕平侯公,渡婆娑洋。贸易米谷,栖迁新庄。勤劳不辍,教有义方。五男三女,家业繁昌。士林板桥,两处分房。相传至此,三百星霜。追思远祖,像挂华堂。代代子孙,功德勿忘。”林杨氏慈惠像赞曰:“杨家有女,淑静长成。芳名慈惠,德美且贞。如玉之润,如珠之晶。字逊伍公,治家和平,孝慈纯谨,待人以诚。助夫教子,家道日荣。女中之范,千载留名。”

总之,族谱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尽管由于年代久远,天灾人祸,许多族谱被毁弃,留存下来的数量极少,且收集不易,但是近些年随着台胞回乡寻根谒祖的日渐增多,有一些深藏于民间的族谱不断地被发掘和抢救。这些古旧泛黄的族谱所辑录的详尽而直确的家族史实,载有不少涉及家族人口迁徙台湾的原始信息,它不仅为治史者了解和研究闽台关系提供了难得的史料,而且为这一代子孙寻根认祖留下了非常珍贵的佐证。

没有根的花朵是最容易凋零的,没有根的树木是最容易倾倒的。同样的道理,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祖籍,自己祖宗的情况,那么对他来说也无异于一棵在风中飘零的小草,是最容易枯萎的。

所以在台湾,许许多多的台胞参与了这场寻根的活动中来,他们不愿意做“无根”的人。他们首先是在台湾搜集与大陆有关的大量图片、资料、实物等,并与大陆进行对比,实证一个个地摆在眼前:台湾与祖国大陆是“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的。其次他们组织团体前往大陆寻根问祖,祭宗祠、修祖庙、撰族谱,加强了两岸间的关系。再次,他们到岛内的移民最先登陆的地方进行调查,证明台湾同胞确实来自大陆。

“寻根”、“思源”、“追念祖籍”都是人之常情,正所谓“亲莫过于骨肉,痛莫过于分离”。尽管认为的阻隔依旧横亘在海峡两岸之间,但却隔不断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在海峡未能开启,鸿雁未能往来,台湾同胞就把对大陆的满腔眷念,倾注于笔端,化成一篇篇催人泪下的诗文,以寄托他们郁结在心中的强烈愿望。而这一首首诗文犹如一枝枝沁人心脾的文艺奇葩,把馨香送进了两岸同胞的心扉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