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22日上午,培丰镇大街上鼓号齐鸣,彩旗飘扬。福建永定县培丰镇迎来了台湾桃园简氏宗亲一行33人回乡寻根谒祖。连续几天的旅途劳累与困顿早已使这些年近花甲的老人疲惫不堪。可是乡亲们那血浓于水的亲情,早把他们的疲惫洗刷得无影无踪。81岁的天锡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我终于找到根了!找到了!”
台湾、永定两地的宗亲举行了亲切的座谈会,共同交流对家乡建设的意见与建议。台湾宗亲到洪源拜谒了简氏大宗祠。走进宗祠,大厅上的金匾和两侧厅柱上的对联异常醒目:“乔木发千枝岂非一本,长江分万脉总是同源。”在修谱和修祠时,台湾的简氏乡亲都积极捐钱捐物。当简天燃站在“溯远流长”的金匾下接过培丰宗亲“简氏两岸一家亲”的锦旗时,60多岁的老人再也抑制不住,热泪盈眶,台湾宗亲簇拥着他拍照。……
简姓,在台湾的生命力极为旺盛,目前是岛上的第35个大姓。
据考证,简姓是从大陆中原的山西、河北地区,经过三千多年的繁衍和迁徙才辗转到了台湾,并在台湾用自己辛勤的双手为自己打造了一番天空。
简姓的得姓始祖,是春秋时期东周襄王时的简师甫。这位简师甫,是周天子的王室子弟,本来姓姬,也住在京畿所在的河南洛阳附近,后来周室起了内乱,狄兵入侵,简师甫护驾有功,他的子孙才以谥为氏而姓了简,并且自洛阳迁徙到涿郡自立门户,且在此日益茁壮,汇为大族。所以其后简姓子孙分衍全国各地,便都不忘随身携带“涿郡”或“范阳”的家族标志,以示自己的根源所在。现在台湾的简姓人家,其堂名不是“范阳”就是“涿郡”,原因就在于此。
现在成都附近的简阳县一带,在隋、唐时期,称为简州。据说,这是由于当时该地的方圆数十里之内,居民全都姓简,没有一个异姓在内的缘故。
为什么一千多年以前,四川简阳一带会聚集了那么多的简姓?
熟悉历史的人想必都知道,东晋发生“五胡乱华”,各姓四散逃奔。到了三国鼎立时,四川正是蜀汉的所在地,而蜀汉的先主刘备知人善任,他的麾下,就有一位名臣简雍。根据《三国志》等史籍的记载:“当时天下三分,兵燹连年,人思避地。”所以任职于蜀汉的简雍,无论走到那里,都有不计其数的简姓宗亲追随而至。后来刘备在蜀地安定下来,而追随简雍入川的宗亲们,也就在当时国都所在地的附近聚族而居了。
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传自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与当时的周天子同姓,因此追根溯源,简氏就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黄帝的后裔。简姓出自春秋初期的简师甫,已经是世所公认。不过,过去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他们是同一时期晋国大夫狐鞠居的后裔,出于狐鞠居的谥号为简伯,所以子孙才以谥属氏而姓了简。在以前的姓氏古典籍中,《姓纂》和《通志•氏族略》等书都持此看法。但是今天台湾现任张廖简宗亲会名誉会长的简荣寿先生,从各种史实出发,以及自己十多年的研究心得,推论出“简氏系出狐鞠居”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
简氏一族像其他姓氏一样并非是从其一得姓就按照单一纯粹的路线进行发展,也是在融合其他姓、其他族的基础上不断壮大的。对于简氏的发展、融合的基本脉络,《姓苑》中有此记载:
“有检氏避讳改为简氏者。”
正是因为检氏与简氏的读音相同,于是乎“检氏”就改为“简氏”。“检氏”又是从何而得名的呢?检氏是“以检查而得姓”的,即检氏祖先曾经出任过朝中的“检察官”,而根据当时“以官为氏”的习惯,而开始了检姓。到了汉代,有一位名叫检明的人,为了避讳,选择了这个音同字异的简字为姓。从此世代相袭,繁衍到现在。
这就为简氏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壮大了简氏家族的队伍。 关于简氏的传播与迁徙的情况,在《简氏祖先考》、《简姓氏族考》里都有详细的记载。前者云:“在涿郡者,汉时有简卿,其在范阳者,三国时有简雍。及晋统一天下,简氏因离乱南迁,散居南海、靖安、新喻、东管、马平、四川等处。至会益公,宋时南渡,避乱江西宁化……”早在五代之前,简氏就有一部分离开范阳、涿郡这两个发源地,逐步向南传播。有的直接徙居广东;有的先至江西,然后徙居福建,再由福建分支进入广东。经过数代的繁衍,简氏成为广东的一个大家族。
发祥于河北的范阳简氏,历史悠久,家世荣耀,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拓展,向南分衍到闽粤地区以及台湾的当然不会仅仅只有上文所介诏的“洪源”简氏一支。
简氏的入台开基时间是比较早的。早在明郑时期就有了简氏的入台的记载。除了来自福建省永定县的“洪源”简氏,台湾各地的简姓要想寻根探源,还有以下的文献可以参考:
台湾省《张廖简氏族谱录》的《简氏祖先考》记载:三国时,简雍(籍范阳)为中郎。时天下大乱,宗人从之,有在邵阳(今湖南宝庆县东),有在远安(今湖北远安县北),有在江西新喻、靖安,有在蜀之巴县。五代后梁时(公元907-922年),契丹寇北方,涿州无月不忧兵,其宗有游岭外者,乃留焉不归。若黎角系一支,则自涿州俞河涉江,而先入粤者。据调查,早在明末永历年间,就开始有简姓先民渡台从事拓垦业了。在清嘉庆二年,有亲自漳州的简树,入垦今台北县金山乡三和村的林口;简起入垦同村横溪头;嘉庆四年,有简恒生居于高雄左营,并非常热心当地的公益事业,受到当地人们的好评;七年,又有简东来等人到现在的宜兰线开垦;九年,有南靖人简查某入垦,漳州人简重西开垦台北双溪乡保民村内厝;嘉庆二十三年,简振兴捐资兴修凤山双慈亭;道光年间,有简子秀入垦今台北县仁里村。
简荣寿先生整理出了自己的世系,这不仅是简荣寿先生的世系,其他的简氏子孙也可以从中找出从简雍到今天在台的简氏的播迁以及发展情况。(www.daowen.com)
——简雍于三国蜀汉时(公元221年),在四川开基为一世祖。
——简雍的十世孙简福,生于南北朝之季,洁身避乱隐居不仕。生子简朴。
——简朴的四世孙简熙(十五世),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刘辟之乱时,向他的家人说:“乱邦不可居,可以去。”于是从四川的故都播迁到了江右。
——唐昭宗初年,简熙的孙子简辙(十七世),又返回四川故址居住。
——简辙的孙子简晟(十九世),在五代的后晋时期,官拜木府记室。
——简晟的三世孙简庆远,生了国鸣、国齐二子。简国齐号元音,是宋太宗年间的人物,台北双溪的简荣寿先生,以及闽粤各地的许多简姓,便都传自简国齐。
——简国齐生了世昌、荣昌、瑞昌三子。老大简世昌,号韶,有念二、念七、念廿等三子。其后,念七之子为简模,简模之子为简鲁伸,简鲁伸之子简会益,便是闽粤及台湾各地绝大多数简姓所共奉的福建开基始祖。
——简会益是于宋徽宗五年(公元1106年),由江西南迁入闽,在建宁府教读为业的。后来,由于到上杭的蓝路口监督筑城,就此定居上杭。
——明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6年),移上杭析置永定县,简会益的子孙,便在永定县的洪源村建立祖祠,奉简会益为一世祖。目前,分衍到台湾来的这一支简氏,仍然以“洪源”名派,表示自己血缘上的归属。
——简会益共有驱、骥、取三子。以老大简驱为洪源简氏的第二世,则三世为简志德,四世为简永同,五世为简宣,六世为简字远,七世为简长源,八世为简开华。
——八世的简开华,共有公甫、德甫、智甫、德润、明甫、郎甫六子。其中老四简德润,后来入赘南靖县永丰里梅林村的长窖张家,是“简张”一族的始祖。至于传自其他五房的,尽管与“简张”的血缘相同,却就是单纯的“清简”了。
——简德润人长窖张家而开创“简张”之族后,总共生了八个儿子,他们的子孙传世和播迁情形为:老大贵甫无嗣,老二贵玄的后裔分衍到台湾后,在草屯立有祠宇;老三贵祯,于元代至正末年由南靖长窑迁往广东;老四贵仁迁往广东梅州,后来定居于潮州海阳县枫溪;老五贵义,目前在台中的潭子有些后裔;老六贵礼的情形失详,老七贵智的后裔,目前在台湾各地最多;老八贵信,也有后裔分衍到台湾来。
不管简氏族入从何处入台,他们的先祖都为永定的洪源简氏一世祖会益公的后裔。乾隆年间,在南屯丰乐里有简氏大宗祠“溯源堂”,并号曰“简会益”。
1998年11月,以族谱展出为主的“闽台两省重要文物展”在台湾举行,经过族谱编委会,以及台湾《新生报》总编林瑶琪和副总编简荣聪的鼎力相助,于1998年10月完工的《简氏族谱》上册得以在台湾如期展出。族谱的展出,引起了台湾简氏宗亲的震动,也吸引了一大批人回乡寻根、探亲。桃园县简氏宗亲会会长简天燃看完族谱后,就立即与各方面的人联系,并商定于1999年10月见面,因此才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寻根谒祖的感人的一幕。
台湾现有简氏宗亲约20万人,主要聚居在桃园、南投、嘉义三县。他们始终牢记一句话:“祖国大陆有我们的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