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蔡姓始祖是蔡叔度。他是周武王的胞弟,封地在今天河南省蔡县的西南部,号称为“蔡叔”,在当时诸侯群雄并起的时代,蔡叔这一支是与王室关系最为密切的一支。
等到周武王去世后,继立的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蔡叔度和另外一位兄弟管叔鲜不满于周公的位高权重,因此放出流言说:“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避嫌而到东都居住,但是周成王却把他迎回。这时候,管、蔡二叔欲废周成王而立被封为宋公的纣王之子武庚为王。这次叛乱,很快被周公给平息下去了。武庚和管叔被诛,而蔡叔度则被流放了。这就是《左传》上记载的:“周公杀管叔而放蔡叔”的由来。
蔡叔被流放后没多久,就去世了。所幸的是,他的儿子胡,能够改变其父的做法,驯良温顺。所以,后来周公再次把蔡国赦封给他,号为蔡仲,使蔡叔这一门不至于绝后。也因此我国后来才有了以蔡为姓的人。
关于蔡氏的姓氏来源,历来的古籍都有十分详尽而肯定的记载。
《姓氏考略》上说:“周文王第十四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于蔡,子孙以国为氏,晋有蔡墨,秦相蔡泽,望出济阳,蔡祭,古通用”。
《姓纂》“周蔡叔度即死,其子曰胡,续封,是为蔡仲,后因氏焉。”
关于蔡氏的由来,明代归震川华亭《蔡氏谱序》;把蔡氏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该序文是这样记载的:“蔡之先出于周文王,而蔡叔度,武王之同母弟,以武庚之乱避迁,其子胡,能改行,率德驯善,周公举以为鲁卿士,复封之蔡,尚书,蔡仲之命是也。今蔡州有蔡城,其后平侯徙居今新蔡,昭侯徙州来,今寿州也,后廿六年灭于楚。”
由上述的记载,我们对蔡氏的源流就可以一目了然。他们在一开始得姓的时候,主要是在河南省的上蔡县一带繁衍。到蔡平侯的时候,其国家被强大的楚国消灭了。蔡氏子孙就随着平王东迁,并把封地搬到现在的河南省新蔡县。到了昭侯的时候,楚国仍旧对该国虎视眈眈。弱小的蔡国只能迁徙到下蔡,即现在的安徽省凤台县。不过,尽管如此,他们仍不能够逃脱被灭亡的命运。自此,蔡国在历史上消失了。但是他们的后裔,却世代繁衍,并且表现尤其出色,并最终成为我国一个族大枝繁的大姓。 蔡氏在我国历史上,杰出卓越。在诸侯争霸,群雄并起,英雄大展身手的战国时候,在秦国就出现一位名声赫赫的首相蔡泽。他是当时的燕人,被秦昭王任命为相,号为“纲成君”,为秦国在以后争霸斗争中能够一跃而起成为霸主 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www.daowen.com)
在汉代的时候就出现过著名才女蔡文姬,为汉匈两族之 间的友好往来而远嫁他乡的造纸的蔡伦,为我国的文化文明 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宋代的蔡襄,为泉州地方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蔡氏一直被人们所称颂。到了民国成立以后,蔡锷为恢复民国而进行的二次革命。蔡廷错等人领导的十九路军,在上海与日军进行了勇敢的斗争,并在福建成立了福建军政府。
蔡氏的南迁入闽、入粤是在唐朝武则天时期开始的,并且很快地在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时就已经达到了鼎盛了。蔡氏入闽主要有三支:
其一,隋末北方战乱,河南陈留蔡大业之子蔡允恭,随族众逃入福建,住龙溪(现在的龙海)。允恭于唐贞观年间卒于龙溪新恩里屿头(今龙海石码),墓尚存。其后裔蔡志顺,生三子,长子允藏徙居同安西柯镇。次子允昭徙居安溪县内,三子允灿的后裔十七郎于宋时自龙溪许坑入赘金门平林陈家,子孙以蔡为姓。
其二,蔡炉,字廷器。河南弋阳郡光州固始县人。唐朝乾符五年(878年)进士,光启三年(887年)任东昌刺史,乾宁二年(895年)任凤翔节度使,后迁建阳长官而留闽,乾宁四年其妹夫刘翔暨河西节度使翁部率领五十三姓入闽。
其三,五代十国时,蔡用元从河南陈留随王潮入闽,初居建阳,后迁兴化。至宋代的蔡襄之父蔡琇迁仙游连江里赤湖(今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蔡襄兴建洛阳桥(又名万安桥)。蔡用元为莆田蔡姓始祖。
蔡姓从福建、广东到台湾开基,也比其他姓来得早。据台台湾省文献会表示,早在明末的永历十九年,就有一位郑成功的蔡姓部属到达云林县斗南镇的埤头乡开垦;随后,于永历廿一年,又有另外一位蔡姓的郑氏部属,在屏东县的西势乡定居;永历廿八年,则有一位叫作蔡月的渔夫,移住旗后并兴建妈祖宫。
目前,蔡姓的台湾人到处都有,但以台南和嘉义两地最旺盛。几乎有半数以上的蔡姓人家,集中在这两个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