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台湾移民与家族社会:唐山祖神与开台祖神的信仰

台湾移民与家族社会:唐山祖神与开台祖神的信仰

时间:2024-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这与台湾百姓的信仰风俗和理念是息息相关的。清水祖师,则是泉州安溪籍移民的保护神。游民,即罗汉脚的存在,同时也影响到了台湾移民的民间信仰。在台湾移民社会中,分类械斗也是其特有的现象。而供奉义民爷的庙宇,主要集中于客家移民居住区。自然,早期社会的游民,不仅有死于械斗的,还有死于瘟疫的及溺水而死的。“义死者”中,因为移民祖籍地的不同,又有所区分。

台湾移民与家族社会:唐山祖神与开台祖神的信仰

台湾,几乎每走三五步,就可以遇到一所寺庙或神祠,其数目之多不可计算。而在寺庙中又供奉着诸多不同名号的神明,如妈祖、关帝、观音、王爷、保生大帝、土地爷、玄天上帝,清水祖师等等,不胜枚举。

台湾“内务部”,曾在1987年1月做过一次统计,发现全台民间信仰所奉祀的神灵就有300多种,可见台湾神明体系之庞杂了。自然,这与台湾百姓的信仰风俗和理念是息息相关的。台湾是一个由祖国大陆移民开发创建的社会,其中,大部分的移民来自于福建。福建自古以来就崇鬼而好巫,随着福建移民扬帆过海,这一风气也在台湾安家落户。如今,在台湾,人们也往往是“见神就烧香,见庙就磕头”,大家都认为“有烧香有保庇”。

大陆移民泛海开台,备受艰辛。在早期的移民中,为了平安地穿越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也为了战胜入台后所面临的各种险恶的处境,福建人和广东人往往请一尊家乡的妈祖,保生大帝或是清水祖师的神像,随船带入台湾,这也就是所谓的“分身”。其余没有请神像者,也要奉请故乡神明的香火袋或者神符上船,以保一路平安,此即是“分香”了。从明末到清初,大陆向台湾的移民,进入了高峰期。移民们相互邀约,劈波斩浪,开垦宝岛。经过数代的努力,终于使台湾“无山不垦,无地不辟”。其间,移民们还是没有忘记,要从自己的祖籍地的祖庙之中,恭请神像香灰,或直接从先期入台的神庙中分灵,将之延请到他们新垦辟的土地,进行奉祀。如此,伴随着福建、广东移民的前赴后继,福建、广东一带的神灵也遍及台岛各地。

在先期的移民社会中,由于宗族血缘关系十分弱小,移民主要是以祖籍地缘关系聚集而居。这种对祖籍地缘关系的重视,在民间信仰中,就体现为广大信民对神灵祖地、祖庙的重视。在台湾十分兴盛的关帝信仰,其初始祖地即祖庙,在山西,而其最直接的祖地、祖庙则在福建。如今台湾的大多数关帝庙,是从福建泉州的通淮关岳庙,以及漳州东山关帝庙,直接分身或分香而来的。

不仅如此,在台湾的移民社会中,随着移民们以祖籍关系聚集而居,一种以共同信仰的“家乡神”为中心的信仰祭祀圈,便悄然而成了。在广东一带,客家居住地区的人民,多供奉三山国王。所谓“三山”是指潮州府揭阳县的三座名山——独山、明山、巾山。当年,客家移民开发台湾时,也将三山国王的香火带到了海峡彼岸。当时的嘉义县、宜兰县就有不少的三山国王庙,而最早的三山国王庙则是彭代县鹿港镇的霖肇宫。

而在漳州移民的聚居区,则多供奉开漳圣王和保生大帝。开漳圣王即陈元光,在台的漳州移民将之奉为保护神,如今台北市士林区芝山岩的惠济宫,台北县新店市顶城里的太平宫,以及桃园县桃园市的景福宫等,都是开漳圣王的宫庙。而奉祀保生大帝的宫庙也不少。台南的良皇宫、兴济宫、开山宫即属此类。

清水祖师,则是泉州安溪籍移民的保护神。在他们开拓过的地方,必然就有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其中以台北市艋岬的清水岩和台北县淡水镇的清水岩,最为有名。

这些不同的信仰祭祀圈,是移民浓厚的“乡关”观念的体现,是移民社会中,重视祖籍地缘关系的生动体现。当然,在移民社会中,由于特殊的社会属性,也产生了一些独特的民间信仰神灵。

在早期的台湾移民社会中,“罗汉脚”普遍存在,“罗汉脚”为台湾移民社会的特有现象。所谓的“罗汉脚”即是游民阶层。道光年间,陈盛韶在《问俗录》中认为,这些“游食四方,随处结党,且衫裤不全,赤脚终生”的罗汉脚,他们没有田宅,没有妻子,时常干些嫖赌、摸窃、械斗、树旗之类的事。确实,罗汉脚的存在,危及社会正常的秩序和生产。不仅如此,罗汉脚还参加农民起义、暴动,以及分类械斗,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清政府在台湾的统治。(www.daowen.com)

游民,即罗汉脚的存在,同时也影响到了台湾移民的民间信仰。在台湾移民社会中,分类械斗也是其特有的现象。在1860年以前,台湾发生过35次大规模的械斗。在这些械斗中,游民成了主要的参加者,同时也是主要的牺牲者。这正如林树梅在《台阳竹枝词》中所说的那样:“闯兄罗汉满街坊,自诩英雄不可当。与己无仇偏切齿,杀身轻易为槟榔。”这些死于械斗的游民,往往被视为“无祀孤魂”。人们为了安抚这些“无祀孤魂”,而兴起了对大墓公、大众爷、义民爷等“无祀孤魂”的祭祀。

台湾各地祭祀的义民爷,指的是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起义时,及同治元年戴春潮起义时阵亡的军民。而供奉义民爷的庙宇,主要集中于客家移民居住区。诸如新竹县新埔镇、桃园县中坜市和苗栗镇等地的义民爷的庙宇,其规模都很大,这些庙寺大多称为褒忠祠或义民庙。每年七月,庙寺都要举行盛大的普度典礼。典礼举行时,由以上三个地区轮流来主持。祭典一旦开始,必须在庙前举行赛猪比赛,比赛中获得猪头的,可得到金牌一块。在祭典快结束时,还在附近的溪边放水灯,以祭祀亡灵。此外,嘉义、北港等地的漳泉移民聚居区,也设有供奉义民爷的庙宇,但其规模已不及客家移民居住区。

大墓公、大众爷、义民爷,只是台湾民间信仰——“无祀孤魂”之神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无祀孤魂”之神还有水流公、水流妈、有应公、有应妈、大圣公妈、漂流妈、郑夫人、福桥娘娘、城脚妈、黄状元等等。自然,早期社会的游民,不仅有死于械斗的,还有死于瘟疫的及溺水而死的。其中死于械斗的,又往往称之为“义死者”。“义死者”中,因为移民祖籍地的不同,又有所区分。如闽属者,同一闽属之中,又有泉州籍和漳州籍,顶郊(即晋江、南安、惠安三县)和下郊(即同安县)之分。这些区分,正是台湾移民社会的典型特征。

大陆移民开发台湾的历史,是一部血与泪交织的历史。在移民艰难的开垦中,也产生了一些自然崇拜。自然崇拜,虽然是一种原始的宗教形式,但在文明的社会中,仍有所残留。当年福建、广东移民扬帆涉海来台,开垦创业,为了战胜当地的蛮烟瘴气,产生了对一些石头、树木的崇拜。

在台中北屯三分埔松竹寺,供奉着一块木头,当地人称之为“水流观音”,这是人们对木头的崇拜;在南投街的茄冬脚和罗东镇的冬山乡,都有石头庙和神石庙,这是人们对石头的崇拜;而在嘉义羡仔王庙,则供奉着芒果树,这则是人们对树崇拜的反映了。移民社会中,人们对于木头、石头的崇拜,又产生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在罗车神石庙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村民要去山里砍柴,看见路边的一块石头,没有风吹,却会摇动,他们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就中途回家了。果然,那天在山中发生了番祸,这些村民因为没有入山,才免遭灾祸。从此,人们就对这块石头顶礼膜拜了。从中,也曲折的反映了早期移民开垦山地的艰难。

此外,台湾的广泽尊王信仰,也是伴随着泉州人民过海开台而落户台湾的。先前,泉州人渡海之时,为求平安,总要将广泽尊王的小像,放在小匣子中,随身携带。如今,在台湾地区的泉州籍后人,家家户户必在居住之处,供奉广泽尊王像,时时上香礼拜

祖国大陆的移民开发了美丽的宝岛,在开发之际,也推动了台湾民间信仰的发展。无论移民们是从祖籍地的“分身”或是“分灵”;还是在台湾祭祀“无祀孤魂”,或崇拜木块、石头等自然物;都丰富了台湾民间信仰的内涵,成为台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