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闽南话:超越地域的移民之语

闽南话:超越地域的移民之语

时间:2024-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闽南话,又称为“福佬话”,“河洛话”。但是这远远不是闽南话流通区域的范围。在国外,东南亚国家会讲闽南话的人更是不可胜数,单是在新加坡就有超过百分之九十的人口都操闽南话。我们称这种语言为“闽南话”或“福佬话”,都是可以理解的。当时的河洛地区的方言就是现在的闽南话,即是“河洛话”。闽南话的传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

闽南话:超越地域的移民之语

闽南话,又称为“福佬话”,“河洛话”。顾名思义,就是在福建南部通行的语言。但是这远远不是闽南话流通区域的范围。在台湾,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讲闽南话。也有不少台胞称之为“福佬话”(即“福建话”之意)。不仅在福建、台湾,在广东的潮汕地区,海南岛的一些地方,及浙江的温、宁等地,甚至连四川、内蒙的一些地方也在使用。在国外,东南亚国家会讲闽南话的人更是不可胜数,单是在新加坡就有超过百分之九十的人口都操闽南话。有人估计,国内外讲闽南话人不下三四千万人。

我们称这种语言为“闽南话”或“福佬话”,都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又为什么会称其为“河洛话”呢?

要解释这一称谓的来源,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一下闽南话的历史。闽南话形成的历史相当悠久,它的发源地也并非在福建南部,而是来自中原地区的黄河洛水流域。当时的河洛地区的方言就是现在的闽南话,即是“河洛话”。随着汉族人民的南迁,河洛话才逐渐传到闽南,后来到台湾。所以在台湾,会有不少人认为自己是“河洛人”的后代。

那么,“河洛话”又是怎样传到台湾的呢?

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下福建的一个地名吧!在闽南,有一条江叫做“晋江”,(相应地,在闽南也有一个叫“晋江”的重镇,是许多台胞的祖籍)。相传,晋江流域是最初从中原迁来的汉人居住的地方。西晋,中原地区发生“五胡乱华”后,中原的望族为逃避战乱,避难于江南。南渡的百姓先是成群结队地移居在江浙一带,随着南迁人口的增加,一部分北方汉人就翻山越岭进入福建。陈、林、黄、郑、詹、丘、何、胡八大姓就是在这一时期进入福建的。这就成为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北方汉人大规模进入福建的高潮。八大姓迁到福建,到达这条无名江附近定居,人们就把它命名为“晋江”,以表示自己是晋朝人,不忘自己的故乡。经过这次大规模的南迁,福建境内居民的主体中汉人所占的比例更大了。相应地,汉语也就在福建具有更大的势力。这一大批南下的汉人带来了当时河南中州一带的中原汉语。尽管入闽后,他们并不是居住在一起,而是分居在闽北、闽东和闽南等地,但是彼此间的语言还是有许多相近的地方。反映在今天闽方言的几个支系中,彼此都还保留着隋唐以前的汉语特色,因此各方言还是有许多共同的地方。闽语中的“十五音”系统,大概就是渊源于东晋中原汉人的历史悠久的语言。虽然后来闽南、闽东、闽北都各自发展了一些有特色的方言,但是语音和基本词汇上的相似点随处可见。

第二次中原汉人大迁徙,到福建的高潮是在唐朝的初年及末年。一是唐初随着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兵入闽来镇压当地畲民,后来这些士兵就留在漳州一带屯垦;二是唐末,河南固始人王潮及其弟王审知率兵南下,建立“闽国”。王氏在福建广办学校,礼贤下士,重视人才,把中原一带的先进文化,包括河洛一带的方言传播到闽越等地。这两批跟随陈氏和王氏入闽的人,分别带来了七世纪和十世纪的中州话,对当时的闽方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河洛话在闽北、闽东和闽南几个地区形成了几个系统方言。而真正的河洛一带的方言反而消亡了。

台湾的汉族同胞,因为与闽南相近的地缘关系,因此一开始闽南籍移民就占绝大多数。特别是明清之际,福建人颜思齐、郑芝龙等进行有组织地移民,把福建饥民(尤其是闽南沿海一带的人民)运到台湾进行垦殖工作。所以闽南话即河洛话在台湾广为流传,并且保留到现在。

而在南洋群岛,则是河洛话随着闽南人的散居而分布去的,在东南亚各国都撒下了种子。所以在许多华侨聚居地,闽南话还是当地侨胞和华裔的主要交际语言之一。闽南话的传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他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追溯至此,我们不难看出,台湾的闽南语来自大陆,更确切地说是来自黄河、洛水一带,至于把“闽南语”称为“台语”,是清代以后的事了,从方言学的角度看,“台语”并非准确的提法。台湾著名学者连横根据台湾方言(闽南语)与大陆在渊源关系,编了一部《台湾语典》。他在自序中说:“余以治事之暇,细为研究,乃知台湾之语,高尚优雅,有非庸俗之所能知,且有出于周秦之际,又非今日儒者之所能明,余深自喜。”连横先生认为闽南话是在周秦之际产生的,而且到了今天许多学者都无法辨别了。他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汉字闽南音读法,来说明闽南语确实是从古语而来的。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

“抄”,捕也,捉也。《集韵》:音力,缚也,关中语。(www.daowen.com)

“隶”,追随也,如台语云嫁护鸡,隶鸡飞,嫁护狗,隶狗走,嫁护乞食棺笳注斗,意思为夫妇须同甘共苦,不以贫穷易志也。《说文》:隶,及也。《集韵》:隶音队,从后及之也,又日与也。

“厝”,家屋也,如台湾“大厝”。《汉书地理志》“五方杂厝”注:厝,处也。

“馏”,即饭冷而再蒸之,《说文》:馏,饭气蒸也。《尔雅》:馏,稔也。郭璞注:饙熟为馏。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米蒸为饙,再蒸为馏,与台语正合。

“腐”,臭烂也,呼为囿,古音也。钱大听《恒言录》谓古无轻唇音,读甫为圃,台语亦呼腐为圃。

“插”, 干预也,如台语插事,插嘴。《集韵》:插,刺入也,借为闯入。

“野”,无礼也,台语如野赤,野盗,野孩子。《礼记•檀弓》:野哉子呼。疏:野谓无礼也。

“困”,寝也,俗作睏,台语如睏眠。《易》“困于石”,传曰“非所困而困焉”,则困有居正之义。

此外,还有“著久”,“头家”,“火计”,“查甫”,“相扑”,“载志”,“乌暗”等等。以上种种都是台湾方言与中原古语的相通之处。并指出“台湾之语,既有古音古义,又有中土正音。”在继连横之后,近代台湾学者黄敬安又从《十三经》中找出与台湾方言(闽南话)有关系在条目,更进一步说明台湾方言与大陆间的渊源关系。

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将近6000万,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十分突出的。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闽南话已经作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号太空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