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1836——1896),安徽合肥人,字省三,出生于一个叫大潜山房(现名刘老圩)的小山村。因其故乡的缘故,刘铭传的著作也多称为《大潜山房文集》、《大潜山房诗抄》等。刘铭传在台湾的政绩主要有两大项:抗法战争及对台湾的改革。
十九世纪下半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他们为了争夺商品、原料的销售市场和独占资本输出的权利,在亚洲各地疯狂地蚕食鲸吞。当中国周边国家都被蚕食殆尽的时候,帝国主义的目光就逐渐瞄向了中国这块富庶的东方沃土。他们对台湾这个宝岛更是垂涎三尺。
法国侵略者认为:台湾孤悬于中国内地之外,防守薄弱,容易攻占;二则台湾有丰富的优质煤炭资源,可供兵船燃用;三则可以以台为立足点,入侵中国华南地区,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势力范围。基于以上三点考虑,法军成立了以孤拔为司令的侵华舰队,筹划侵台事务。
当法国舰队在台湾海面上出现时,清政府十分紧张,下诏急调刘铭传督办台湾军务,率部作抗法保台的战前准备。当时刘铭传正养病在家,接诏后,毅然率领百余人渡海赴台。
刘铭传抵台后,立即实地巡视,调查,调整布防,整训军队,组织民团,修筑工事,积极作好战前的各项准备。
历代以来,台湾都被认为是海上孤岛,对其防务不甚关心。当时台湾的重镇是台南和台北。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主要战场在台南(即“赤嵌楼”所在地)。清廷统一台湾后,其重心仍在台南。当时台湾的防务之弱难以想像,二万余兵力要守卫长达两千余里的海疆,而且装备奇差,名为水师,却没有船只,而且防备上“重南轻北”。这些弱点被法军侦察得一清二楚。刘铭传果断决策,他认为:如果把敌军引到陆地,那么我方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就可以一举歼灭敌军。刘铭传身先士卒,面对敌舰猛烈的炮火沉着还击,毫无惧色;并用诱敌陆战的战术,打退了敌军。
在后来的几场战役中,也都显示出了刘铭传过人的胆识,如“弃基隆,保台北”的战略,以及顽强的毅力,坚守阵地达八个月之久。刘铭传领导的抗法斗争是台湾人民在近代史上一次空前规模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反帝爱国战争。他领导的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维护民族尊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法战争结束以后,刘铭传就留驻台湾。后被任命为台湾的首任巡抚,对全岛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大规模建设。概括起来,总共有六件大事。
中法战争前,台湾是作为一个府隶属于福建省的。中法战争后,台湾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清政府感到有加强对台统治的需要。1885年10月,清廷同意将台湾独立建省,并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刘铭传上任后,根据实地勘测查访,了解了各地政权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把台湾政区由二府三厅八县扩大为一州(台东直隶州)三府(台湾、台南、台北)四厅(埔里社、澎湖、基隆、花莲港)十一县(台湾、彰化、云林、苗栗、安平、凤山、嘉义、恒春、淡水、新竹、宜兰)。这样把政府权力下放到各地,有助于各地方政府进行防务及建设。
中法战争完全暴露了台湾防守的薄弱。刘铭传上任伊始就集中精力解决海防中的海船和火炮的问题。刘铭传在通盘考察海口防务的基础上,在基隆、沪尾、旗后、澎湖赶修了十座新式炮台,并购置新式钢炮和水雷,布设在海港入口附近。经过几年的努力,改变了台湾“水师无船”的状况。不仅如此,他还在台湾创办了新式军事工业,办起了各式的机器局、军械所、火药库等,以达到战时枪弹的自给。
刘铭传还对全台防军进行整顿,裁汰了老弱病残。并严格练兵,以法治军,以达到“捍乱保邦”的目的。(www.daowen.com)
这些具体措施的实行,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加强了台湾的军事力量。
刘铭传在台湾进行吏治的准则是“任人唯贤”、“奖惩分明”。他在台湾广罗贤才。板桥林家当时的主人林维源在抗法斗争中带头捐银助军作战,刘铭传对他极为器重,不但为其论功行赏,还推荐他担任各种官职,让他参与治理台湾的经济事业。而对于当时与自己不同派别的,并时常与自己敌对的湘军将领,他采用了公允大度的方式,为他赢得了人心,对抗法斗争取得最终的胜利大有帮助。
在以前,台湾统治者对番族一直是采取歧视政策:用隔离的方法严格划分番汉地界;严禁两族之间的通婚往来,人为地造成了两族人民之间的隔阂,对台湾的开发非常不利。
刘铭传到任后,将开山“抚番”列为治台要政,他认为如果能让全台番汉人民团结一致,那么就不用害怕外来的侵略,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军费开支,又可以开发山林,增加财政收入,一举多得。1886年在台成立抚垦总局,下设十余分局,并亲自兼任抚垦大臣,开始进行开山“抚番”。首先是开通三条到内山的通路(马来至宜兰,集美街至水尾、嘉义至埤南三条路),总长达二百二十余里。其次,对“番民”进行教育,刘铭传认为:只有教会番民耕种粮食,使他们丰衣足食,才能保证他们诚心归顺。为此他做了很大的努力,还设了“番学堂”来教育感化他们。
他这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仅在1886年至1887年间,全台就有四百余“番社”,八万多“番民”接受招抚,同时也开垦了数十万亩农田。
由于兴办海防工程,“抚番”、铺路所需资金的巨大,台湾的财政逐渐出现入不敷出、日见拮据的场面。为了使这些工程不致停滞,刘铭传只能四处寻找财源,维持开支。
首先,刘铭传对全台的土地无论是民田、屯田、官庄等进行了彻底清查。对田地进行重新丈量,结果查出了隐匿的私田上百万,并且实行了新的田赋。使田赋收入猛增了四十九万两。其次,他提升了厘金税收,创收茶叶税,提高了鸦片的进口厘金等措施,使台湾的财政不仅达到收支平衡,而且还略有盈余。再次,他大力开发自然资源,兴办工商业,积极经营台地特产樟脑和硫磺,以及对煤矿业经营、管理。
不仅如此,刘铭传还改革邮政,建立新的邮电交通系统。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是近代中国大力倡导兴修铁路的第一人。
要进行各项建设,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刘铭传在台湾非常重视教育事业,除了“番学”外,在各地兴办了书院、儒学、义学、官塾等几十处教育场所。并仿西方形式创办了一所新式的教育学校——西学堂。这所学校,以西方语言及科技知识为主要的学习课程,采用的是西洋式的教学方法。学堂里西学和国文课程交替进行。台湾教育的面貌大为改观,文风渐为鼎盛。
刘铭传在台进行的各项活动,对保卫祖国领土的完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改变台湾的落后面貌,加速台湾的开发建设,增强台湾抗击外来入侵的能力等都起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