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施琅:台湾移民与家族社会

施琅:台湾移民与家族社会

时间:2024-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施琅,是清初统一台湾的大功臣。而施琅的成名与他的战绩是分不开的,他所提出的独到的政治见解更是著名,其中一篇最为出名的文章即是他的《恭陈台湾弃留疏》。康熙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就特别派遣侍郎苏拜同当地总督姚启圣、巡抚金鋐及施琅等人会商台湾的弃留。当年十二月,施琅上了著名的《恭陈台湾弃留疏》,详细陈述了台湾与东南海防的重要关系,对各种错误的观点一一加以驳斥。再次,施琅指出如果弃而不留台湾将会造成的恶果。

施琅:台湾移民与家族社会

福建厦门同安通往泉州的古道上立有一座石坊。该坊为铜柱重檐仿木牌楼式结构。整座坊为四柱三间,鸱尾重檐石构,通高9米,总宽9.55米。主间上层嵌透雕蟠龙“恩龙”额,下匾镌楷书“绩光铜柱”,额下枋镌:“解赐御衣龙袍,褒锡诗章,太子少保内大臣靖海将军靖海侯,世袭罔替,兼管提督福建全省水师事务,统辖澎、台水陆官兵,加三级,前镇守同安总兵官,赠太子少傅,谥襄壮施琅。”可见,这坊是用来纪念曾经当过同安总兵的克复台湾的名将施琅的。这是清廷对施琅的褒奖,谓其功比东汉马援,绩及西晋羊祜,故坊表“绩光铜柱”、“思永碑”。在这里援引马援和羊祜的典故来表彰施琅统一祖国,建设台湾的政绩。

施琅,是清初统一台湾的大功臣。曾经有人把他和郑成功相提并论,指出:郑成功的贡献在于从荷兰人手中收回台湾,而施琅的贡献则是统一了台湾,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而施琅的成名与他的战绩是分不开的,他所提出的独到的政治见解更是著名,其中一篇最为出名的文章即是他的《恭陈台湾弃留疏》。

施琅(公元1621年一公元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人。他于1647年加入郑成功的队伍,并成为郑军中的一员虎将。后来因为和郑成功失和,其父亲和胞弟都被郑成功所杀。施琅被迫降清,曾经当过同安的总兵,并且累官到福建水师提督。降清后,他积极筹划统一台湾,并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率兵进军澎湖,统一了台湾,实现了全国统一。

台湾统一后,清廷内部就“台湾的弃留”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康熙帝并不看重这个宝岛,认为这是一个“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有官员认为台湾“孤悬海外,易擞贼,欲弃之,专守澎湖。”更有甚者认为:台湾“海外泥丸,不足为中国加广;裸体文身之番,不足与共守;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康熙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就特别派遣侍郎苏拜同当地总督姚启圣、巡抚金鋐及施琅等人会商台湾的弃留。当年十二月,施琅上了著名的《恭陈台湾弃留疏》,详细陈述了台湾与东南海防的重要关系,对各种错误的观点一一加以驳斥。他在该疏中一一陈述如下:

首先,台湾战略地位险要。台湾“北连江苏、浙江的大都会,南接广东的高山,绵延数千里,山川陡峭,海岸线漫长,是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省的藩篱”。并指出台湾是东南四省的天然屏障,台湾的得失关系到东南沿海的安全。

并提出:一旦台湾被外国侵略者或海盗占领,那么东南四省以及国家的万里海疆将会永无宁日,并以郑芝龙以及荷兰人为例子,来说明台湾战略地位的显要。

其次,台湾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施琅曾经亲自到过台湾,他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人们:台湾到处都是肥沃的农田,丰富的物产,特别是鱼类和海盐更是充足。各种日用必需品如硫磺、水藤、糖蔗、鹿皮等更是到处都有。他用鲜明的事实告诉人们台湾确实是中国东南海域的“肥饶之区,险阻之域”。(www.daowen.com)

再次,施琅指出如果弃而不留台湾将会造成的恶果。第一、台湾人口众多,人们各自从事农业、工业、商业,如果把他们迁到其他地方,他们一定会流离失所,无所事事,政府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治理这些人,确实不是长远之计。第二,台湾人口数目巨大,而政府的船只有限,要把这些人口运回大陆的话,必须花费很长的一段时间。而如果没有一下子全部运完的话,有人藏在深山老林中繁衍生殖,并伙同当地土著,组成叛贼乱党在海上武装攫掠海船,骚扰沿海地区,那么这无异于“借寇兵而赍盗粮”。第三,外国侵略者时刻在“涎贪”台湾这块沃土。他举例说台湾原被荷兰殖民者强占,后被郑成功赶出去,但是他们始终都没有放弃卷土重来的野心。如果清廷舍弃台湾的话,那么,荷兰人肯定又会乘机再次侵入台湾。而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再要渡海驱荷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这是“种祸后来”的事情,沿海各省恐怕又无宁日了。

他还针对“弃台保澎”说进行驳斥。施琅认为如果放弃台湾,留守澎湖,那么澎湖孤悬在海上,就好似一棵无根草,无法长远。而且澎湖土地贫瘠,又远离大陆的金、厦,是不能够安安稳稳地长期守下去的。守住台湾,才是守住澎湖的根本。台、澎之间唇亡齿寒、休戚相关,任何一者丧失掉,都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同样,澎湖岛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台湾与大陆的跳板,失掉澎湖,官军的来往就会有很大的障碍。既然收复了台湾,就应当安营驻守,不能让奸人来争夺。

最后,他指出:派遣官兵驻扎台、澎非但不会造成沉重负担,反而会成为消化大陆冗兵冗员的一种形式。况且如果保留了台湾,解除海禁,那么大量驻守东南沿海的军民就可以裁减掉,两相抵消,非但不会给国家造成负担,反而还会因为台湾赋税的增加而减少开支。

所以,施琅在最后一点论述中说:“弃之(指台)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因为台湾一地,虽然属于外岛,但却关系到四省的要害。不要说其中耕地的粮食能够减少军费开支,就应该留下台湾;即使是不毛之地,也坚决不可以放弃。

这时,都察院左都御史赵士麟,大学士李蔚,侍郎苏拜等都上疏主张台湾不能放弃。康熙看到:清军入台后,郑军及其眷属大量返回大陆,不仅减少了大量人口,而且造成了大量田地的荒芜。况且当时台湾广大地区尚未开发,税收在当时还是很少的,根本不足以维持自身需要。但如果放弃了台湾,摆在眼前最严峻的事实是:无法安置当地居民。所以,最后康熙权衡利弊,决定把台湾设一府三县,与厦门合置道官一员,拨一万名士兵防守。

从此,台湾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台湾人民世代都会牢记施琅的功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