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台湾移民与家族社会:从唐山祖到开台祖

台湾移民与家族社会:从唐山祖到开台祖

时间:2024-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应当提及的是,除了以上名称之外,从隋代到明初,有部分史书和私人著作中,对于东南海域神秘的岛屿,还有“琉球”、“流虬”等称呼。第二种说法则与明清之际福建漳、泉的入台移民有关。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台湾名称的由来,与岛上的原著民族有关。在正式命名之前,台湾在外国人的眼中,还有一些美丽的名字。虽然这些称呼有所差别,但其发音与中国文献的记载基本一致。

台湾移民与家族社会:从唐山祖到开台祖

美丽的宝岛台湾其名称是怎样来的,至今仍众说纷纭。

在我国历代典籍中,有许多关于我国东方海域的记载。《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桔柚,锡贡。”后人认为此即指今之台湾。《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虚。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有人认为这“渤海之东”的“方壶”,就是今天的澎湖;同时还将“岱舆”和“员峤”的首字合成“岱员”,认为“岱员”就是今日的台湾。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又有夷州、亶州。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遣方士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入海求蓬莱神仙,没能寻到,徐福畏诛,于是就在那儿住了下来。《三国志•吴志•孙权传》中又有如下记载:“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及亶州。”一般人认为,“夷州”即台湾。吴国丹阳太守沈莹在其《临海水土志》中,对夷州描写得更加详尽,不仅述及夷州的地理位置,还大量地记录了当地风俗习惯。如:“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两千里……”“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饮食不洁,取生鱼肉……”“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齿”等等。

稍后的《隋书》又有许多关于“流求国”的记载。根据《隋书•炀帝纪》和《东夷列传•流求国传》的记载,隋代与流求国有三次接触:第一次是在炀帝大业三年,羽骑尉朱宽和海师何蛮受命入海求访异俗,到达“流求国”;“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第二次是在大业四年“帝复命宽慰抚之,流求不从,宽取其布甲而还”;第三次则是大业六年由武贲郎将陈稜和朝清大夫张镇州,“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之”,并且“破之,献万七千口,赐百官。”关于第三次军事行动的路线,《隋书》是这样记载的:“自义安浮海击之,至高华屿,又东行二日,至包辟屿,又一日便至流求。”据此记载,“高华屿”可能就是今天澎湖群岛中的“花屿”,“包辟屿”可能就是今天的“奎壁屿”。依此判断,那么陈稜行军的目标,很可能就是今日的台湾。

宋代赵汝适的《诸蕃志》和后来的《宋史》中,都有“流求”的记载。而在《元史》中“流求”则变成了“琉求”。应当提及的是,除了以上名称之外,从隋代到明初,有部分史书和私人著作中,对于东南海域神秘的岛屿,还有“琉球”、“流虬”等称呼。如今,大部分的学者都趋向于认为,无论是流求还是琉球都是指今天的台湾。

朱明时代,航海技术日益发展,海上交通日益发达,关于台湾的名称又有了新的变化。明朝初年,当时的琉球亦称“大琉球”,专指今天的琉球群岛,而却把台湾岛称为“小琉球”。此外,诸如“鸡笼山”,“大鸡笼”、“北港”、“军港”、“东番”、“东番诸岛”,“东番诸山”、“台员”、“大员”、“大圆”、“大湾”、“台窝湾”等,也是当时人们对台湾的称呼。至明末,“台湾”则成为大多数人对台湾的称呼了。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又曾一度将台湾改为“东都”。郑经统治之时,又曾改称为“东宁”。(www.daowen.com)

关于“台湾”这一名称的由来,还有另外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台湾之所以叫“台湾”,是因为它浮出海面,有如平台,其地形类似一张弯弓。第二种说法则与明清之际福建漳、泉的入台移民有关。当漳、泉百姓移民入台之时,由于水土不服,病死者不少,故而有人将台湾称之为“埋冤”,以此来说明当时移民垦荒之惨烈。后人认为用“埋冤”之名不吉利,就改成后来的“台湾”。这种说法无疑有附会之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台湾名称的由来,与岛上的原著民族有关。岛上的原著民,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高山族或山胞。包括平埔人、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赛夏人等。

平埔人主要分布在台湾岛西南安平一带,其中有一支部落,名为“台窝湾”(Tayooan Taioan ),他们在明朝时就较早地与汉人有了接触,于是汉人就用他们的族名,来命名他们所住的地方,同时将“台窝湾”简称为“台湾”。这一说法在文献中也可找到佐证。明朝万历年间,闽人陈第随都司沈有容,到台湾西南部抗击倭寇。曾著有《东番记》一文。他在文中将台湾称为东番,并在文中这样记载当时的平埔人:“起魍港,历大员港、打狗屿、小淡水,双港口、加哩林、沙巴里、大邦坑,皆其居地。”这里所说的大员就是后来文献中的“大湾”、“台员”和“大圆”,即是台湾西南部“台窝湾”这一平埔人的居住地。后来,汉人就沿用这一地名来命名台湾岛了。

在正式命名之前,台湾在外国人的眼中,还有一些美丽的名字。如日本人曾称台湾为大惠国、高砂、高山国、多伽佐古等。而对于葡萄牙殖民者而言,又赋予了台湾一个更加美丽的名字。十六世纪中叶葡萄牙殖民者率领一船队由澳门驶往日本,当他们途经台湾海峡时,被台湾岛的秀美所折服,不由得高声唱叹“Formosa”即“台湾地区”(“美丽的岛屿”之意)来称台湾。此外,我们从荷兰文献中可以发现,外国殖民者大多用“Formosa”来称台湾岛,但对于安平一带则常称为:Tayooan Taiyowan(即台窝湾)、Tyovon(即梯窝湾)、Teiyoan(即“大员”)Toyouan(台员)等。虽然这些称呼有所差别,但其发音与中国文献的记载基本一致。这说明了“台湾”一名,实由“台窝湾”一名而演化而来。

虽然历史上台湾的名称多种多样,不尽相同,但自从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府而治时,在中国的版图上,我们看到的是那个永远不变的名字——台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