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北宋文人的审美意境:米芾评董源山水画的平淡天真

北宋文人的审美意境:米芾评董源山水画的平淡天真

时间:2024-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米芾评董源山水画“平淡天真”看北宋文人的审美意境文◎黄斌中国的山水画,自从魏晋南北朝产生以来,经过隋唐、五代的发展到宋初得到了成熟,并在宋代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也正是董源的山水画被宋以后的文人所普遍推崇的原因,董源山水画中所体现的平淡天真之美是符合文人审美理想的。理学的形成对北宋文人士大夫的人格精神以及审美趣味产生了巨大影响。

北宋文人的审美意境:米芾评董源山水画的平淡天真

米芾评董源山水画“平淡天真”看北宋文人的审美意境

文◎黄斌

中国的山水画,自从魏晋南北朝产生以来,经过隋唐、五代的发展到宋初得到了成熟,并在宋代达到了一个高峰。诚如宋人自己所说:“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则古不及近。”(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本朝画山水之学,为古今第一。”(邵博:《闻见后录》)五代宋初形成了一大批以追求“似”与“真”,真实描绘地方山水特色的山水画家。他们主要是以荆浩、关仝、李成、范宽为首的以描写北方雄浑、崇高的北方山水画和以董源及其弟子巨然为首的描写江南朦胧、辽阔、平远的南方山水画。而“关仝的峭拔,李成的旷远和范宽的雄杰,代表了宋初山水画的三种风格”,在宋初得到了宫廷及主流旧式门阀氏族的迎合与支持,其影响也比较大。根据当时文献的记载:“画山水惟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前古。”(《图画见闻志》)这足可以说明北方山水的影响和地位。而以董源、巨然为首的南方山水画在宋初地位是不高的,其影响也不大。虽然以董源、巨然为首的南方山水画在五代和宋初的地位不高,影响也不大,但是他们却主导了宋以后,特别是元、明、清几代山水画审美趣味的走向。

一、董源的“平淡天真”符合宋代新型文人的审美趣味

虽然以董、巨为首的南方山水画在宋初地位不高,影响不大,但是到了北宋中期却得到了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新型地主文人士大夫的推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米芾和沈括。米芾评董源的山水画说:“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以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米芾《画史》)这是北宋乃至后世对董源山水画影响最深远的评价。沈括也很推崇董源及其弟子巨然,他说:“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草草,近视之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见异境。”沈括说董源、巨然的画“用笔草草”、“不类物象”、“幽情远思”、“如见异境”,这些评价都是符合文人画的审美特征的,文人画提倡“诗画一律”,讲究用作诗的方法来作画,所以文人画像诗歌一样追求意境,追求一种幽远、清新自然的情境。而董源、巨然的画则正是具备了文人画的这些审美特征,所以会被米芾、沈括这些文人所赞赏,甚至到了明末董其昌“南北分宗”说的提出,更是把董源、巨然尊称为南宗的远祖,文人画的先驱者。那为什么以米芾、沈括为首的新型文人士大夫如此推崇董源呢?那是因为董源山水画中所表现的审美趣味和精神价值是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心理需要的。而董源山水画中所表现的审美趣味和精神价值就是“不离人间烟火的安贫乐道的儒士精神价值,董源的价值正在于超尘脱俗,但不远离尘世”。而这种审美趣味和精神价值表现在山水画上就是追求一种平淡天真的美,这种美是“格高无以比也”的平淡美和“不装巧趣”的自然美、天然美。故北宋把对平淡自然审美境界的追求作为最理想美的境界,并把它作为品评各种艺术门类的标准。

二、平淡、自然的美是最理想的美

在北宋不论是诗文、书法、绘画都是以追求平淡自然作为文人士大夫的审美理想,特别是山水画,更是把平淡自然作为山水意境的追求。在诗文方面,宋初的诗文传承了晚唐五代浮艳藻丽的风尚,文章以绮丽骈文为文坛主流。诗风则主要是被杨亿、钱惟寅、刘筠为首的西昆体诗所主导。而这种绮丽骈文之风和浮艳藻丽的西昆体诗风已经不能符合文人士大夫们的审美精神价值。所以在这之后出现了以提倡写平易、平淡、自然、秀丽的文章和诗,这得到了大批文人的支持和倡导。如在文章方面苏轼崇尚平淡的文风,认为平淡是文章的最高境界,他说:“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周紫芝《竹坡诗话》引)而诗以追求平淡、自然为理想境界的倡导声得到了更多文人的支持。如梅尧臣“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书一时之语以奉呈》)。“因吟适情性,稍欲到平淡”(《依韵和晏相公》)。苏轼也提倡平淡自然的诗风,他说:“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书黄子思诗集后》)“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评韩柳诗》)正是由于北宋初期所兴起的新古文运动,符合了绝大多数文人的审美心态的需求,从而使平淡、自然的美成为宋代理想美的追求,而这种美的追求也影响了山水画审美意境的追求。欧阳修说到:“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鉴画》)正因为萧条淡泊之意是很难画出来的,所以更加被文人士大夫所推崇,视之为理想的美。这也正是董源的山水画被宋以后的文人所普遍推崇的原因,董源山水画中所体现的平淡天真之美是符合文人审美理想的。而这种理想的美只有在山水之中才能获得,所以“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郭熙《林泉高致》)郭熙所说的林泉之心其实就是一颗平淡、自然的心,不受尘世欲念所污染的纯净之心。而这样的文人心态所导致的审美趣味是与北宋理学思想有关的。

三、理学的诞生对文人审美情趣的影响

儒学经过中唐韩愈、柳宗元、李翱的儒学复兴运动以及宋初的思想演变与发展到北宋中期形成了理学。理学的形成对北宋文人士大夫的人格精神以及审美趣味产生了巨大影响。理学家提倡以儒家的圣人为理想人格,所以以实现圣人的精神境界为人生的最终目的。而要实现这一最终理想人格与精神境界就需要“存天理、去人欲”,最终达到“无欲”的精神状态,只有达到了“无欲”的精神状态才能实现这一人生目的。这里的“无欲”不是杜绝一切的感性欲望,它是指通过特定的修养过程从而达到意识虚静状态。而要达到无欲就要采取“主静”、“定性”的修养方法,这些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内心的平静,使内心不追求。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写道:“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到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只有内心得到了平静,降低或者消除了尘世中让人痛苦追求的欲望,内心达到虚静才能最终实现儒家圣人的精神境界。理学这种通过道德伦理以及个人人格精神的修养来克制内心欲望以达到对现实的超越是不同于佛老的,佛老思想中要达到“虚静”的人生,超越现实就需要与现实、社会脱离,只有与社会中的形形色色划清了界限才能实现这一理想。就像陶渊明一样。这显然是不被宋以后的文人所接受的。而理学中的这一人生道德思想却被普遍的士人所接受,因为它使文人士大夫在入世与出世之间,进取与退隐之间找到了一个新的立足点。文人士大夫一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满怀抱负。而另一方面则是向往山林,但又不与社会脱离,文人在参与政事的同时又纵身于琴、棋、书、画之中,通过琴棋书画来抒发自身的情感和思想,以换取内心的解脱和宁静。北宋周敦颐曾作《爱莲说》,称莲“出淤泥而不染”,称“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爱莲说》可以看出莲“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性格是被周敦颐所喜欢的,因为它象征了周敦颐所追求的人格精神和人生境界,而道家的隐逸和世俗的富贵都不是他的人生理想追求。周敦颐的“君子”人格理想同时也代表了文人士大夫的普遍人格理想追求。所以从宋以后文人都喜欢画象征自身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松等。文人通过绘画的形式来表现梅、兰、竹、菊、山水,在表现它们性格特征的同时也象征了文人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所追求的人生境界,这也正是米芾、沈括重视董源山水画的原因。因为董源山水画中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和人格精神是被北宋文人所认同的。北宋郭熙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林泉高致》)丘园养素、泉石啸傲、渔樵隐逸所体现的都是虚静人生境界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所以它们是常乐的、常适的、常亲的,而尘嚣缰锁是现实世界中羁绊人生实现圣人精神境界的枷锁,所以是人情所常厌的。文人在喧哗尘世中保持一颗平淡的心,虚静的人生态度,追求一种“不下堂筵,坐穷泉壑”(《林泉高致》)的人生境界追求。

理学在北宋的兴起为文人士大夫在现实与精神之间提供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解决了文人仕与隐之间的矛盾。文人再也不用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之后的“不食人间烟火”,从而“独与天地往来”。文人一方面继续当官,治国平天下,另一方面却是有一颗平淡的心,“非凡非圣”的人生境界。文人在体会现实世界的种种不满及尘世中的苦闷、痛苦之后是纵身于自己的庭院,庭院取代了山林,庭院就是文人逃离现实社会的归隐之所。文人通过诗词、书法、绘画等等艺术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艺术中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精神价值,最终达到人生的自由与自在。董源的山水画就像诗歌一样,追求一种意境,一种幽情远思的意境,这种意境代表了董源人生的追求和看法,体现了董源的人格精神价值,而这种人生精神价值也是如米芾、沈括这样的北宋文人所向往和追求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文人普遍的审美心态和精神价值。

注释:(www.daowen.com)

①童书业:《童书业绘画史论集》第57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②王新伟:《超越视觉的艺术——中国绘画风格流变史》第166页,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参考书目

[1]李泽厚著,《美的历程》[M].三联出版社出版2009年7月版。

[2]张法著,《中国美学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2月版。

[3]于民主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1月版。

[4]陈来著,《宋明理学》[M].三联出版社出版2011年1月版。

[5]张节末著,《禅宗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7月版。

[6]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M].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85年11月版。

(作者: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