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周必大与胡铨交游:江西文史研究.2012年第1辑

周必大与胡铨交游:江西文史研究.2012年第1辑

时间:2024-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周必大与胡铨日常交游述论文◎邹锦良胡铨,字邦衡,号澹庵,庐陵值夏人。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中高宗建炎二年进士第五名。胡铨的“忠节浩然之气”令无数士人景仰。①绍兴初年,“兵部尚书吕祉以贤良方正荐,赐对,除枢密院编修官。”②胡铨此论激起秦桧等人的愤怒,遂“以铨狂妄凶悖,鼓众劫持,诏除名编管昭州。”

周必大与胡铨交游:江西文史研究.2012年第1辑

周必大与胡铨日常交游述论

文◎邹锦良

胡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庐陵值夏(今江西吉安青原区)人。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中高宗建炎二年(1128)进士第五名。胡铨的“忠节浩然之气”令无数士人景仰。中第后他被授抚州军事判官,但还未赴任,恰遇金人追击逃避在江右的隆祐太后,他随即“以漕檄摄本州幕,募乡丁助官军捍御(金兵)”,由此受到高宗嘉奖。绍兴初年,“兵部尚书吕祉以贤良方正荐,赐对,除枢密院编修官。”绍兴八年(1138),“秦桧决策主和”,胡铨上奏高宗斩杀秦桧之流,称“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斩三人头,竿之藁街,然后羁留敌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胡铨此论激起秦桧等人的愤怒,遂“以铨狂妄凶悖,鼓众劫持,诏除名编管昭州(今广西平乐)。”但他的“忠节”行为却赢得了士大夫的高度赞誉,“宜兴进士吴师古锓木传之(《上高宗封事》),金人募其书千金。其谪广州(今广东广州)也,朝士陈刚中以启事为贺。其谪新州(今广东新兴)也,同郡王廷珪以诗赠行。”可以说,胡铨是名噪朝野的“忠节“名士

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号省斋,庐陵永和(今江西吉安永和镇)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历任翰林学士,礼部、吏部、兵部侍郎、尚书,参知政事枢密使,右丞相,左丞相等职。嘉泰四年去世,谥“文忠”。他参与了南宋前中期的许多政事,在政坛颇有影响力。同时,在文学和学术领域也有较高地位,四库馆臣评价云:“必大以文章受知孝宗,其制命温雅,文体昌博,为南渡后台阁之冠。考据亦极精审,岿然负一代重名。著作之富,自杨万里陆游以外,未有能及之者。”周必大以其在南宋政治、文学、思想和学术等领域的全面表现成为庐陵地域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宋人倪思称:“公(周必大)生庐陵继六一。”徐谊称:“公(周必大)发挥文忠(欧阳修)之学。”清人王赠芳则称:“庐陵人文之盛,于宋自欧阳子始,更二百年周益国文忠公继之,益公立朝忠鲠,进退必以义,一如欧阳。”

作为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人和学者,周必大与胡铨同为庐陵名士。两人相识于隆兴年间同事孝宗之际。未几,又一同奉祠归居庐陵,交游十分频繁。他们“郊居从游几十年”,友情不断加深,并在庐陵地方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后辈尊之为庐陵“五忠一节”,和“九贤”。对于两位先贤的交谊,学界未见有关注。本文不揣浅陋,拟就周必大与胡铨的日常交游作一考论,以此关注庐陵士人群体及地方社会等问题。

一、周必大、胡铨交游之始

周必大十分钦慕先贤胡铨的爱国品质,胡铨去世后,他受邀撰写神道碑,“某窃唯人臣犯颜逆耳,上撄人主之怒,下为权臣切齿,或诛或斥,何可胜数?未有九重特申诏谕,两府矫情屡请禁近引谊救止,曾不四旬谪命三改,如朝廷此举之盛者。当是时,一胡编修名震天下,勇者服,怯者奋。”虽同为庐陵士人,但周必大开始并不认识胡铨。胡氏为世居庐陵的家族,周必大家族则世居郑州管城。祖父周诜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调任吉州通判。次年,爆发“靖康之乱”,不能北归,便在吉州暂居。周必大出生于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幼年丧父失母,后随伯父游居各地,中第前基本上未在庐陵生活和学习,只是因为祖父周诜葬于庐陵,由此获得庐陵籍贯,得以回庐陵参加解试。

绍兴十四年(1144),十九岁的周必大从赣州回到庐陵参加解试。他开始结识庐陵士人,其中就有胡铨侄子胡维宁。胡维宁,字季怀,绍兴十七年获吉州解额。后未能中进士第,在庐陵闭门著书,撰有《易筌蹄》诗集,善《春秋》类例及《周官》,有《左氏类编》传世。img145乃庐陵名士胡铨之侄,罗无竞之婿。周必大与胡维宁科场相识后交往甚密。绍兴二十二年(1152),周必大赴任雩都县尉途中作《道中忆胡季怀》一首,img146表达对好友的思念。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前往平江昆山迎娶夫人,甫抵目的地,便写诗给好友胡季怀,谓:“江浙相望寄此身,临风回首叹离群。吴云目断君思我,楚树天遥我忆君。别后酒尊应独酌,旧时棋局对谁分。狂言欲吐还须茹,俗子纷纷可得闻。”img147怀念与好友在一起的时光。随后,周必大或在临安任职,或在岳父家备考博学鸿词科,绍兴二十八年(1158)之后,又在建康和临安为官,与身在庐陵的好友胡季怀联系渐少。直到隆兴元年(1163),周必大奉祠归居庐陵,又得以和好友重聚。交游之密甚于往昔,从《文忠集》可见,周必大与胡维宁既有一起雅集img148又有一起研学,img149还有唱和次韵。img150乾道八年(1172),胡维宁去世,周必大十分悲伤,撰写祭文道:“念昔识君,实偕秋计,相从二纪……日或重诣,寻绎典籍,考评兴替,休以棋酒,杂以卜筮……孰陪笑谑?孰解愚蔽?恻然百懐……失声大恸,老泪盈眦。”img151由此可见周必大和胡维宁关系之密切。

周必大与胡维宁的密切交往中,对胡铨多有了解,但无缘面见相识。隆兴元年后,两人方才真正面见相识。可从两人的履职经历考之:周必大绍兴二十一年中第入仕,任徽州司户参军,次年,权赣州雩都县尉,绍兴二十四年,差监行在太平和剂局门,绍兴二十六年,因邻家起火牵连获罪免职,到广德岳父家。二十七年,中博学宏词科,次年授建康府教授,三十年,除太学录,开始在临安任职,随后试策学士院,除秘书省正字。胡铨绍兴八年,上疏乞斩秦桧,被除名编管新州,十八年,移谪吉阳军,二十六年,秦桧死,胡铨量移衡州,孝宗即位,复奉议郎,知饶州,隆兴元年,迁秘书少监,擢起居郎。img152由此可见,胡铨和周必大是在孝宗即位后受到赏识,胡铨所任秘书少监和周必大所任秘书省正字均属“日侍清光”之职,是君主的侍从。因此,周必大和胡铨的最早相识应是隆兴元年,两人同事孝宗之时。能与“忠节”名士共事孝宗,加之有同乡之谊,周必大十分荣幸,称“自少知慕公名德,隆兴初先后入两省,……已复递宿玉堂,凡公文行皆亲薫而炙之。”img153隆兴元年(1163)三月,周必大向孝宗上奏《缴驳龙大渊曾觌差遣状》,对孝宗宠幸两位近臣旧僚龙大渊和曾觌予以缴驳,并极力反对孝宗将“大渊自左武大夫除枢密副都承旨,而觌自武翼郎除带御器械、干办皇城司。”img154但对于刚刚即位的孝宗来说,升任龙、曾二人实出于加强权威之需。对此,台谏、给舍不断地劝谏阻止,使其心生疑虑,认为这是大臣在挑战自己的威信。于是周必大被孝宗“差主管台州崇道观,任便居住。”img155周必大很快选择回庐陵闲居。隆兴二年,胡铨因极力反对孝宗与金签订“隆兴和议”,并提出:“今日之议若成,则有可吊者十,若不成则有可贺者亦十……去十吊而就十贺,利害较然,虽三尺童穉亦知之,而陛下不悟。”孝宗不悦,胡铨被罢,“提举太平兴国宫”img156,于是他也回到庐陵。周必大和胡铨在庐陵开始了“郊居从游几十年”的密切交谊。

二、“郊居从游几十年”

乾道元年六月,胡维宁组织庐陵“秋泉雅集”,周必大、胡铨等庐陵士人均参加此次雅集。这次集会,周必大不仅与许多好友重逢相叙,而且还拜会前辈兼同事胡铨。集会后,两人交游甚密,他们相互走访,赏花,送礼,诗文唱和以及书札往复。十月,周必大登门拜访胡铨,见胡家园中菊花茂盛,便以菊花为题作诗一首:“大杓亲分两玉瓶,东篱手植万金英。荒园有酒愁无菊,拟乞繁华助眼明。挥毫曾对沈郎花,好事今同元亮家。看即槐庭满桃李,霜枝留与野人夸。”img157沈郎即南朝博通群籍、擅长诗文的史学家沈约,沈约曾隐居作诗编史,元亮即东晋时辞官归隐的诗人陶渊明。周必大引此二人作喻前辈,表达了对胡铨的景仰,轻松的诗句也加深了两人的友情。十二月,胡铨又送酒给周必大,并以酒婢口吻作诗一首相娱。面对前贤的青睐,周必大随即唱和道:“侍郎情所寄,九酝屈杨枝。酿熟仍亲酌,方成一段奇。”img158乾道二年(1166)二月,胡铨又送羊羔酒给周必大,周必大则作诗两首回赠。两人在诗文唱和中交流情感,增进友谊。

乾道三年(1167)十二月,周必大从平江回到庐陵,胡铨不仅亲自迎接,并作诗相赠,而且“饭讫,招季怀以小舟置酒,同至值夏”img159。将侄子招来陪他一同畅饮闲聊,随后,邀周必大到家中相聚。周必大十分感激前辈厚爱,作诗次韵道:“路逢驿使岭头回,喜得新诗胜得梅。情似春风缲绿柳,句如腊雪屑韩瑰。秪今皇侧求贤席,底事公衔乐圣杯。台路六符行复焕,丹心一寸未应灰。”img160乾道四年(1168)八月,胡铨走访周家,并将手植的金凤花和桂花送给周必大,周必大以此二花为题作诗回赠前辈厚爱。十一月,他又受胡铨之邀到胡家拜访,喝酒之际,还以家中丫鬟为题作诗唱和,可见两人交往的轻松惬意。这年除夕夜,周必大将自家做的米粣(粽子)代酒送给前辈祝节,胡铨则回赠牛尾狸,两人同作诗文相纪。乾道五年(1169)正月,两人以作诗唱和,以互相祝贺新年。六月三日为胡铨生日,周必大不仅作诗相贺,而且送上两罐名茶。胡铨则回赠两贴薫衣香表谢。此后,每年胡铨生日,周必大都致以问候,直到胡铨去世。可见周必大对前贤的敬慕之情。囿于史料,我们仅从《文忠集》中发现周必大从乾道五年到淳熙七年之间写给胡铨的生日贺信,未能见到胡铨的回信。

周必大和胡铨在庐陵闲居时成为亲密的忘年交,日常交游十分频繁,几乎年年走访交游,诗文唱和、书札往复赓续不断。胡铨比周必大年长二十多岁,共同了经历了“庙堂”中的风波,也一起享受了庐陵乡居生活的惬意,这是他们结下深厚友情的重要因素。周必大能与“忠节”前贤“从游几十年”,倍感荣幸,胡铨去世后,他又受胡铨儿子之邀为前贤撰写神道碑,碑文中回忆了与前辈交往的点滴:“某自少知慕公名德,隆兴初先后入两省,中间郊居从游几十年,已复递宿玉堂。凡公文行皆亲薫而炙之。铭其敢辞?”他以铭文记录前辈光辉的一生,也表达了对好友的崇敬,文曰:

河入中国,地卑而倾。屹立砥柱,其势乃分。江会三峡,湍束于隘。截然滟滪,其流乃杀。天方骄金,帝维念亲。事之至难,有君无臣。龂龂满朝,其澜孰障。言言胡公,正论独抗。鼎镬刀锯,视之犹无。岭海崎岖,不曰夷途。相欲杀公,彼憸趋和。天子仁圣,公卒无祸。晚仪王朝,素志弗移。不会于梁,则系乎时。富贵寿考,百年之顷。孤忠大节,千古惟永。懦夫以立,清哉伯夷。孔孟亟称,公乎得师。img161

周必大与胡铨的交游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前贤的“忠节浩然之气”。嘉泰二年(1202)四月,他受胡铨孙子胡槻之邀为其祖父的奏札稿写跋语道:“……今览奏札残稿,忠愤峻厉,视戊申戊午反有加焉。其孙知邕州槻将刻石传,远见属一言。夫人之生也,有血气,有浩然之气,少而刚,老而衰,血气也。众人以之秉懿好德养之,以直塞乎天地,老少如一,浩然之气也。忠简公以之。”img162以此寄托对前辈的怀念。嘉泰四年(1204),胡铨去世已二十四年,,七十九岁高龄的周必大也身染重病,但当庐陵县宰赵汝厦邀请其为庐陵县学的“三忠堂”作记时,他欣然应允,一方面是对庐陵“三忠”先贤的敬慕,另一方面则是对好友胡铨的怀念。他在记文中写道:“……时宰议礼,众论讻讻,为一编修官胡铨,毅然上书乞斩相(阙)北使,三纲五常赖以不坠。士大夫复翕然尊之,厥后天子从而褒赠,赐以‘忠简’之谥,则又莫不以为然。”img163不幸的是,写作该文后不到两月,周必大也去世了;幸运的是,周必大亦被后世乡人尊奉为“庐陵五忠一节”之一。周必大和胡铨这对“郊居从游几十年”的忘年交一起成为庐陵后世景仰的先贤,他们的名字一同被刻画在庐陵的史册上。

结语

由上可知,作为南宋庐陵两位杰出的士大夫,胡铨和周必大自隆兴元年(1163)始交往,到淳熙七年(1180)胡铨去世,两人交谊长达十七年,两人的这段交游在庐陵地域留下深远的影响。

应该说,士人之间的交游存在各种各样的机缘,但彼此在出身,地位,经历,学识,志趣,地域等方面的心理认同是交游产生的重要基础。周必大与胡铨在出身,地位,经历,无疑是他们得以“结群”交游的重要因素。胡铨是周必大钦慕已久的庐陵前贤。绍兴年间两人同事孝宗,隆兴年间又在庐陵密切交游,他们的交游,首先源于周必大对胡铨“忠节浩然之气”的仰慕。两人归居庐陵后,在日常生活中频繁走访,一同赏花,互送礼物,唱和及集会,迅速成为忘年交。其次,两人能成为“郊居从游几十年“的挚友,更主要在于两人内在的心理认同。两人有着较为相同的出身,地位和经历,胡铨高中建炎二年(1128)进士第五名,后因力主抗金乞斩秦桧名显一时,孝宗即位,受到重用,被擢为起居郎兼侍讲、国史编修官。周必大以“双科”入仕,并以“文词之伟”受知于高、孝二帝,试策学士院,兼权中书舍人。两人当时都属于“日侍清光”之职,一同侍从孝宗。不久,两人又均因性格耿直迁怒孝宗,奉祠回乡。应该说,相同的科举出身,优异的文词才能,共同的政治遭遇,容易让两人产生心理共鸣和认同。在庐陵闲居,两人有着共同的旨趣,诸如出游赏花,赋诗作文等,这让他们实现了精神上的满足与认同。周必大与胡铨的交游即是建立在他们出身、经历及旨趣等相似的情感体验与心理基础之上。在心理认同的基础上的,他们容易“结群”交游,并“热衷于以群体的形式存在并体现价值。”img164也就是说,士人在构建较为稳定的交游圈后,将以群体的力量对地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具体到周必大与胡铨的交游,就周必大而言,他与胡铨交游几十年,从前辈身上真切地感受到“忠节浩然之气”,为此,他努力在此后的人生历程中不断将此传承和发扬。从胡铨角度看,他亦愿意与这个身份,志趣等相似的青年交游,从他身上不仅能找到一种心灵的慰藉,而且还能与之共同营造,传承庐陵的“文章节义”氛围。在以胡铨、周必大等为代表的南宋庐陵士人“结群”努力下,“文章节义”逐渐成为庐陵的地方名片,他们也同先贤欧阳修、杨邦乂一道成为庐陵史上杰出的“五忠一节”。

注:

脱脱宋史》卷三百七十四《胡铨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胡铨《澹庵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史》卷三百七十四《胡铨传》。

④周益国文忠公集(提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周必大《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卷首,清道光二十八年欧阳棨瀛塘别墅藏版,咸丰元年续刻本,南京图书馆藏(以下所引周必大诗文,均见周必大《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清道光二十八年欧阳棨瀛塘别墅藏版,咸丰元年续刻本,简称《文忠集》)。

⑥《文忠集》卷三十《资政殿学士赠通奉大夫胡忠简公神道碑》。

⑦《宋史》卷三百九十一《周必大传》。(www.daowen.com)

⑧陆游《渭南文集》卷三十八,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江南图书馆藏明华氏活字印本。

⑨Chengfeng Fang.The Migration of Zhou Bida’s Family during the 1120s and the 1150s:An Evaluation of the CBDB,Journal of Sung-Yuan studies,Albany,NY:Dept.of East Asian Studies,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Albany,vol.38,2008,pp.179-181。

⑩《雍正江西通志》卷五十《选举》。

img165《雍正江西通志》卷七十六《人物》。

img166《文忠集》卷一《道中忆胡季怀》。

img167《文忠集》卷一《抵苏台寄季怀》。

img168《文忠集》卷三《胡季怀有诗约群从为秋泉之集辄以山果助筵戏作二迭》。

img169《文忠集》卷十六《又跋原父贡父仲冯帖》。

img170《文忠集》卷四《胡季怀惠六出梅一枝仍枉绝句率然次韵勿笑拙速》。

img171《文忠集》卷三十八《祭胡季怀文》。

img172《宋史》卷三百七十四《胡铨传》。

img173《文忠集》卷三十《资政殿学士赠通奉大夫胡忠简公神道碑》。

img174《文忠集》卷九十九《缴驳龙大渊曾觌差遣状》。

img175《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附录卷四。

img176《宋史》卷三百七十四《胡铨传》。

img177《文忠集》卷三《访胡邦衡庭前四菊茂甚因赋二绝》。

img178《文忠集》卷三《胡邦衡送酒有酒婢之语次韵》。

img179《文忠集》卷一百六十九《泛舟游山录》。

img180《文忠集》卷四《次韵胡邦衡相迎》。

img181《文忠集》卷三十《资政殿学士赠通奉大夫胡忠简公神道碑》。

img182《文忠集》卷五十《跋胡邦衡奏札稿》。

img183《文忠集》卷六十《庐陵县学三忠堂记》。

img184马茂军《宋代文人的群体意识与诗歌创作》,《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作者: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江右哲学研究中心、历史学系讲师,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