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革命论和邓小平对它的超越——兼论通往共产主义路径的转换
徐卫东
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通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路径。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有着丰富而又复杂的论述。这些论述既有正确的内容,并指导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包括1957年后一系列错误论述,并由此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使中国在通往共产主义的历程中走上了歧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论,是对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论的伟大超越,成功实现了由社会主义政治革命向社会主义改革的路径转换。探讨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革命论和邓小平对它的超越这一问题,对于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改革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地位都有重要意义。
一、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革命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共产主义是人类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分析为依据,最后引出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和人类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科学结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根本路径。社会主义革命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必然引起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最终建立起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1921年党的一大就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和压迫,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逐步达到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但中国共产党走上政治舞台之初,面对的现实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没有立即进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基于这种国情,在列宁关于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的理论的指导下,1922年7月中共二大正式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开始提出中国革命要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以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基础,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这一理论成为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论的最初的内容。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系统地阐明了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是:
在革命发展阶段问题上,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在两个革命阶段关系问题上,阐明了两个革命阶段的逻辑联系:“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这就是说,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条件;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个过渡阶段来实现。他具体地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描绘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终结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的阶段,“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毛泽东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初步揭示了不同于俄国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和方式。
1949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就从一个理论问题变为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经过新中国成立后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的实践,毛泽东逐渐形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思想,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方法等问题。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标志是人民政权的建立。195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总路线的一次谈话中明确指出:“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主要内容是“一化三改造”。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表明“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一方面是要求充分发展生产力,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为建立社会主义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要求逐步改造生产关系,解决私有制问题,使公有制占统治地位,从而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方法是和平的方法。毛泽东说:“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即通过合作化道路,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引导个体农民、小手工业者摆脱了个体私有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问题。过渡时期总路线以及在实践中形成的三大改造的基本经验就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思想,它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革命论,与革命转变的理论一起构成了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开始进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
二、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嬗变及其后果
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和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已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已发生了质的根本变革,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已基本完成。在随后通往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历程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剥削阶级及其政治思想影响,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将成广义上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这种广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将通过改革的形式来实现。正因为如此,党的八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任务完成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在我国已被消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已经解决,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毛泽东也曾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成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决战已取得基本胜利,“我们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了”,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社会虽然还存在着各种矛盾,但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调整加以解决。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中动情地说: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目的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然而1957年反右派斗争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革命论开始向“左”的方向嬗变,逐渐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嬗变的主要标志是,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还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还要继续进行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在1957年6月19日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增加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谁胜谁负还没有解决的话。七月在青岛开的省市委书记会议上提出:“这一次批判资产阶级右派的意义,不要估计小了。这是一个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单有一九五六年在经济战线上(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不够的,并且是不巩固的。匈牙利事件就是证明。必须还有一个政治战线上和一个思想战线上的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
直接导致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论嬗变的原因是毛泽东习惯于大规模的群众性阶级斗争,在思想上形成了革命战争年代阶级斗争的思维定式,因而对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阶级状况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影响下,1957年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作结论说:八大讲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不对的。“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革命的锋芒是对着资产阶级,同时变更小生产制度即实现合作化”,因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58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又提出我国还存在两个剥削阶级:一个是反对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被打倒了的地主买办阶级和其他反动派,一个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它的知识分子。这些观点为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所接受,改变了八大所制定的正确路线,从而为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大规模群众性阶级斗争,以“阶级斗争为纲”提供了根据。此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革命论继续向“左”的方向嬗变,1959年庐山会议上把阶级斗争扩展到党内,特别是1965年以后把阶级斗争的重点转移到党内,斗争矛头直指党中央领导人,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理论根源和逻辑起点。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革命论在经过十年嬗变,逐渐形成了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在时间上,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整个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为了防止‘和平演变’,必须把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文化大革命”是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好形式,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新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在内容上,是进行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形成了一个官僚特权阶级,特权阶级是党内的资产阶级。现在有相当多的权力已不掌握在我们手里,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已经混进了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并在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因此,政治上层建筑的革命就是要摧毁原有的党政体系,然后重建。思想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则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对教育、文化、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的大批判,消除“修正主义”统治的影响,斗私批修,培养共产主义新人。“当前开展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毛泽东还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在形式上,是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并使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方式。革命的实质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大革命;革命的作用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因此,这一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论嬗变的完成。
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论,就其主观目的来说,是试图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继续革命,找到通向共产主义的新路径。事实证明,这种努力是不成功的。这一理论因其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也不属于任何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错误理论导致了错误实践,“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三、社会主义改革是共产主义实现路径的成功转换
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在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指出:要“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并告诫“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根据这一思想,在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同时坚决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标志着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人类大同的征途中实现了由社会主义政治革命到社会主义改革的路径转换。
改革之所以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现实人类大同的新路径,是因为它是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是非抗性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不断调整,即通过改革得到解决。改革将成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形式,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www.daowen.com)
第一,改革使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得到解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主义革命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取得胜利,这些国家生产力极其落后,基本上都处于前现代化状态。正是基于生产力落后的现实,邓小平才语重心长地讲,我们现在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也要通过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他指出: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是从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以发展生产力为目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体制改革,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通过对外开放,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为生产力的发展开拓出广阔空间。
第二,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成熟和完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列宁也指出:“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和提高一步,都必定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经典作家关于改革的思想,并运用它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针对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民主法制不健全,不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状况进行全面改革,使传统体制得到彻底更新:在经济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上,建立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在文化上,建立起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制。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改革必将使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得到逐步成熟和完善,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不断逼近。
第三,改革使人获得解放,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就是说,追求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和最高原则。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使人从传统社会模式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是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把人们的思想从文化大革命“左”倾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在思想上获得大解放。二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人从计划经济模式下主体性被禁锢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从权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三是提出“以人为本”,力图把人从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通过对人自身需求的高度关注,把人推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说明,改革就其本质来说是一场新的社会革命。它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更不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所遵循的那种逻辑的革命,而是在新社会历史条件下,有着崭新的丰富内容的特殊的社会革命。“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从而为最终彻底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最后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邓小平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称为“第一次革命”,而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称为“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把中国引入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避免了资本主义前途;第二次革命既是第一次革命的逻辑展开和继承发展,又是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理论的否定和超越。由此可见,改革,这一新的革命,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向人类大同的历史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2.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
3.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
8.红旗杂志.1967年第5期
9.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载于人民日报.1956年1月26日
10.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载于人民日报.1967年11月6日
1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载于人民日报.1966年8月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