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辱观与道德教育
韩迎春 陈 速
道德的本质要求是行善去恶,而最基本的善是公正或社会公正。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看来,公正就是要实现社会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即人的全部自由与相应的社会责任的统一。个体道德意识对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责任之统一关系的深切体认谓之良心。凡按照良心的指引去选择道德行为的人们,必将受到道德舆论的褒奖、获得社会荣誉,从而享受到人生的幸福。而良心的好坏,则取决于它所内化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的性质,取决于它所认同的道德观的性质。可见,道德观决定道德良心,道德良心又生出荣辱观。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由社会主义道德观(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良心论等)所决定的。
一
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种理念,是社会主义道德观在荣辱范畴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要求。从伦理思想发展史上看,荣辱问题又是一个价值问题,反映着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们对发生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各种行为的意义认识和价值判断。从现实层面看,一个人的荣辱观则反映着一个人的人生观,是一个人人生观的生动体现。
第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集中体现。
荣辱作为伦理学的一对基本范畴,其意蕴:一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赞扬、肯定或贬斥、否定;二是个人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后果和社会评价的关心程度,具体地表现为个人的尊严感或羞耻感;三是强调凡得到社会赞扬和肯定的行为,必须是出于对国家、对人民、对集体利益的关心,忠实地履行各种社会义务的行为。这些内容恰恰是人们道德规范的实质和核心内容。当一个人出自履行义务的动机去行动之后,往往注视和关心着行为的社会果怎样,并从中认识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当社会通过社会舆论或其他方式把这种荣辱观念转化为个人的内心信念或自我评价之后,就会在个人的意识中形成某种荣誉或耻辱的意向,这往往表现为羞耻心、自爱心和自尊感,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荣誉感或荣辱观。
胡锦涛关于“八荣八耻”的论述内涵丰厚,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以人为本、以德立人。“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发展的目的在于人,发展的动力在于人,发展的举措也要依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所在。而发展以人为本,须以德立人,以德立人须知荣辱。知荣辱之大者,乃是以国家之荣为荣,以国家之耻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向人们皓示:个人只有投身社会,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才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荣誉。
第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荣辱观的本质是价值判断。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芝诺说:“荣誉是圆满的善”;“不荣誉的快乐就不会是善。”这就是说,善是对价值关系的综合反映,是道德价值系统中一个最高的范畴,荣誉的内容和价值评价要受到善的制约。康德也提出,行为的道德意义就在于这种行为是出于义务心,而不是出于爱好或愿望;否则,即使这种行为合乎义务,也没有道德价值。从这种观点出发,康德举例说:例如好荣誉,假如恰巧目的在于有益公众并合乎义务因而是荣誉的事情,虽值得赞美并鼓励,但不值得敬重,因为道德的意义在于这种行为应该出于义务心,不是出于爱好,所以这种行为标准没有道德价值。在中国古代,孔子则把他的荣誉观与人生修养联系起来,他认为“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凡符合“仁”的思想和行为则荣,反之则辱。
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这种价值判断或选择的具体展开:在人生政治价值的选择上,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在人生的经济价值的选择判断上,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在人生文化价值的选择上,其强调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在人生的道德价值选择上,其强调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在人生的法律价值选择上,其强调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第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人生观的具体体现。
人生观就其基本内容来说,表现为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人生目的,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人生态度,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三是人生价值,即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它决定其他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尺度。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归根到底取决于一个人对人生的理解和判断,不同的判断就导致不同的人生。
荣辱观从总体上反映着人生观的三个方面,尤其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既是人生观的外在表现,又是对待人生道路上各种问题的行为选择和感情倾向。当人生航船启动的时候,一定要慎择人生目的,同时还要在生活中不断校正人生的航向,不断添加人生的动力,不然的话,人生的旅途就有可能偏航,人生的航船就有可能触礁。所以,人生不可无目标,不可无荣辱,只有在远大正确的人生目标的指导下,人们才能有的放矢地描绘人生画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社会主义人生观的鲜活体现。
二
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个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针对当前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和需要,从道德教育的视角看,其内容结构要素应当根植于三个原理,贯彻四项原则,凸显七对范畴。
第一,“三原理”。
一是经济关系决定论。根据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论原理,道德是由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物质财富的分配方式所决定的。这就告诉我们,当代中国的主流社会道德,只能是由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道德。
二是道德的能动作用论。一方面,它阐明了社会经济关系对于道德的决定作用(这是伦理学的唯物论);另一方面,它又充分肯定道德对于经济关系的相对独立性(这是伦理学的辩证法)。这就启示我们,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社会进步,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道德的能动作用。
三是权利义务统一论。唯物辩证法认为,道德上的权利和义务正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是不可分离的辩证统一体。“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以往的剥削阶级道德,总是在实际上割裂权利和义务的辩证统一关系。权利义务统一论,表达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道德权利,都承担平等的道德义务。
第二,“四原则”。
一是集体主义原则。作为道德概念,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同义的,被并称为我们社会的主旋律。因此,集体主义的最大价值,是要把国家、民族、全社会的整体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二是人道主义原则。人道主义原则的核心要求就是要尊重人权、保障人权,进而做到一切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人道主义,既吸收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精粹,又同它有严格的区别。它是一种充满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公正要求,把个人、社会和人类发展结合为一体的社会思维。
三是诚信原则。道德是社会的道德,自然人的生活不需要道德,只有社会人的生活才需要道德来调节。诚信是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因而也是社会对一个社会成员的起码要求。继承这一传统美德,把诚信原则确定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实乃势所必至。
四是公正原则。一般认为,诚信是道德的底线,公正的基础。然而,光讲诚信,并不能必然地导致现代的权利平等和社会公正;而有了社会公正,权利就有了保障,种种不公正的背信弃义行为就失去了赖以滋生的温床。因此,公正原则比诚信原则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当代中国首先的公正原则是要确保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竞争的权利平等、机会均等。(www.daowen.com)
第三,“七对范畴”。
按照列宁的说法,任何科学理论体系,都是一套严密、严谨的科学概念之网,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组概念充当“网上纽结”,谓之范畴: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七对范畴”,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本质,阐明了道德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七对范畴”的内在逻辑鲜明地昭示:为了落实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它们划定了善恶分野),普及马克思主义公正论(它阐明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自由和责任如何实现统一)是多么重要!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个人幸福,树立马克思主义良心观(它是道德原则和荣辱的内化)和荣辱观(它是认同道德原则的社会评价,是良心的外化)是多么关键!
三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统一和巩固人们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和谐、文明、进步、繁荣的国家,实现经济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么,该如何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呢?
第一,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
任何个体的理想信念与其荣辱观密切相关,而荣辱观是一个人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一个人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应该持有什么样的信念,怎样去实现这些理想信念?这些问题,既关系到个人对于人生的认识和看法,也关系到人对其人生价值和道德价值的荣辱判断。没有理想、失去信念或者理想低下、信念不坚,都往往会使个人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缺乏明确的鉴别和判断,从而也导致荣耻观念错位、荣辱行为混淆等。
从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角度出发来审视当代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问题,青年人应当“以理想远大为荣、以胸无大志为耻;以信念坚定为荣、以意志薄弱为耻”。科学认识并客观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以及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和影响,正确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挫折、各种矛盾和各种变局,在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事业中升华自己的人生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第二,明确人生奋斗的价值和目标。
荣辱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的基本看法。这种基本看法之最深刻的认识根源实际上还是在于人们对人生价值和目标的衡量和判断。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也就有什么样的奋斗目标,而有什么样的人生奋斗目标,也就有什么样的荣辱标准和对荣耻的鉴别态度。只有那些把自己的人生奋斗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取向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的人,才能够真正体味到人生的意义;也只有忠实地履行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义务,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人,才是光荣的,也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赞扬。
当代青年应该把自己人生价值的定位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把人生奋斗的目标与人民的利益和需要结合起来,把人生价值和目标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要求结合起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要重视和珍惜自己的人生荣誉,注意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用为人、利人的荣辱观支配自己的言行和实践,这才是实现人生奋斗的价值和目标的最佳途径。唯有如此,个人的价值才能够得到很好的展现。
第三,在投身社会实践中知晓和趋避荣耻。
荣辱观既属于抽象的思想道德认知范畴,也属于具体的现实价值实践范畴。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与巩固的道德和价值观念。社会实践是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素质得以形成的基础,也是形成既定的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在人类社会发展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历程中,道德实践是塑造人们对事物和行为的看法与培养对思想行为做出荣耻裁定的根本依据,也是检验和鉴别一切阶级和个人的思想行为是荣是耻的最终手段。因此,道德养成的最基本的方法是社会实践,而获得和把握荣辱观的最根本的途径也是社会实践。
当代青年不仅要在理论上学会和在道理上懂得什么是荣、什么是耻,更重要的是要在具体的实践中明晰荣辱、辨别美丑、识断善恶、弄清真假,在亲身经历和切身实践中获得对荣辱判断的真实把握和理性认识。实际上,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他们才能获得书本上所得不到的切身体会和亲身感受,才能获得正确的思想、剔除错误的思想,才能学习到在实际社会生活过程中什么是真正的光荣、什么是真正的耻辱,也才能懂得怎样去赢得荣誉、拒绝耻辱。同时,也只有通过积极地投身社会实践,在亲身参与中获得道德教育的第一感受,其道德观才能够扎实确立,其荣辱观才能够根深蒂固。
第四,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社会个体通过既定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来检省、改造和提高自身道德品质的过程。无论是对于社会个体,还是对于社会群体,加强道德修养的过程都包含了对错误思想的否定和摈弃与对正确思想的肯定和接纳的过程,即道德修养本身就包含了人的思想观念在正确和错误、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各种价值之间的抉择和斗争。荣辱观是对事物、思想和行为等社会存在和社会现象是荣是耻而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在做出判断的过程中,人们无疑也需要有科学的认知和正确的判断标准。这个认知和判断的标准不是随意的,而是需要有正确道德观做支撑的。因此,要养成和树立正确荣辱观,无疑需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念,自然也需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
当代青年要树立和坚实社会主义荣辱观,就需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中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继承优良道德传统和培育现代公民道德的关系。现代公民道德的建设并不是空中楼阁,它不仅需要吸纳外来的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道德成果,更需要继承我们民族自己的优良道德传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是培育和建设现代公民道德的前提和基础。二是集体荣辱和个人荣辱的关系。集体荣誉是个人荣誉的基础,任何个人的成就都离不开集体,离开了集体荣誉,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个人荣誉。同时,个人的耻辱也是与集体的耻辱相联系的,集体的耻辱也必然是个人的耻辱。如果集体蒙受了耻辱,那么每个成员脸上都不可能觉得有光;而如果个人有了耻辱,也势必会影响到集体,给集体带来耻辱。三是赢得荣誉和战胜挫折的关系。当代青年要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具体到自身的学习生活中,就必须学会正确地对待成功和失败、顺利和挫折,胜不骄,败不馁。遇顺境不轻狂,遇逆境不沉沦。对光荣和耻辱要客观分析与对待,既不要骄傲自满,也不能自暴自弃。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
4.论语·宪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