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扬
徐祖兴(1931— ),杭州萧山人,中共党员。195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他锻制的剪刀被选为国礼,并多次获得全国剪刀质量评比第一名;1991年从杭州张小泉剪刀厂退休;2007年被文化部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徐祖兴,1931年出生在杭州萧山一个贫苦的家庭,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母亲靠给人家当保姆赚钱养家,小时候的徐祖兴非常懂事,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在13岁的时候就去剪刀作坊拜师学艺,从此开始了与剪刀之间“剪不断的情缘”。当时剪刀行当里的拜师都是有仪式的,要点上香和蜡烛,然后向师傅磕头,向师傅磕完再向师母磕头,然后再向师傅的父母(师太公、师太母)磕头。仪式举行过后,就算正式拜师了。
他的师傅叫丁德有。丁徳有剪刀作坊是当时众多向张小泉剪刀铺供应剪刀的炉灶中打铁技术比较好的。张小泉近记剪号会定期向打造出质量好的剪刀炉灶收购剪坯,而这些炉灶的师傅都会有一本“张小泉”发的簿子,里面会记好收购的数量,剪刀质量不好的炉灶是没有这本簿子的,丁德有师傅的剪刀作坊也有这么一本簿子。所以,为了打出质量好的剪刀,丁师傅对徒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徐祖兴刚开始做学徒的时候是很艰苦的,吃住都在剪刀作坊里,师傅、师母对他照顾得比较周到,衣服破了,扣子掉了,都是师母帮着缝补。为了赶工,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一直做到晚上10点才能休息,不管严寒酷暑,从不间断,每天都要工作十三四个小时。
学徒时期需要做的事情是很繁杂的,脏活累活都要干,扫地、挑水、烧饭、买菜、倒马桶等都要做,还要学会拖石头,把凹进去的剪刀石磨平。下雨天或下雪天是最难熬的时候,天气恶劣,而他们的工作又不能停下,只好硬着头皮坚持做工。到了冬天,工人们一方面要忍受在炉子前面烘烤胸膛的灼热,一方面又要忍受凛冽的寒风刺痛脊背的严寒,可谓过着“前后夹击”的生活,以至于在剪刀行当里有句俗语这样形容道:“后面扑扑叫,前面结镬焦。”徐祖兴的师弟冯正兴说到师兄的时候,一个劲地竖起大拇指,“我师兄对我们这些师弟都很好,我们也很尊敬他”。在剪刀作坊里他是人人尊敬的大师兄,经常帮助师弟一起干活,指点师弟技术上的工作。
1947年徐祖兴在杨阿荣剪刀作坊当钳下手,1949年在何春耀剪刀作坊从事剪刀手工锻制工作。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日渐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剪刀行业也慢慢步入正轨,1952年,在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把包括“张小泉”在内的分散经营的剪刀作坊集中起来,组织成制剪生产合作社,开始了张小泉剪刀的正规化生产和经营,徐祖兴于1953年进入杭州制剪生产合作社当制剪工人。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大范围盛行,毛泽东主席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文章中明确提到:“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为了响应主席的号召,制剪生产合作社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并得到了中央领导以及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杭州张小泉剪刀厂的筹建逐渐纳入正轨。1958年,政府正式为“地方国营杭州张小泉剪刀厂”授牌,“张小泉剪刀”终于名正言顺地在杭州扎下了根,而徐祖兴也顺利进入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工作,成为一名正式的剪刀钳手。在张小泉剪刀厂,他先后担任过剪刀手工锻制钳手、车间党支部书记、工会书记、供应科科长、人事部负责人、门市部经理等管理职务。
最初进厂的时候,徐祖兴从事的是民用剪刀手工锻打工作,工作强度大,花费时间长。尤其是用手拿着榔头锻打钢铁,体力消耗特别多。但他一直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每日工作十几个小时,从不请假休息,所打的剪刀没有次品,每次都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同事们都亲切地喊他“老黄牛”。由于他的踏实肯干,于1959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享受全国劳动模范待遇。同年,他作为代表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在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回到厂里之后,他将所见所闻向广大职工做了汇报,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在厂里工作期间,他一直勤勤恳恳,忠于职守,贡献着一名出色钳手的力量。他锻制的剪刀被选为国礼出访外国,并多次获得全国剪刀质量评比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工作中,发生工伤是难以避免的,长期在炉灶旁边工作经受温度的灼烧,令剪刀工人的皮肤有多处烫伤,他也不例外。另外,车间的环境比较恶劣,空气很脏,对肺的影响也特别大,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身体的原因而产生换工作或者退缩的心理,仍然坚持做自己忠于一生的行业。在厂里工作的几十年中,可以说他呕心沥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每一个张小泉剪刀厂的职工,为张小泉剪刀厂的发展增添了一笔笔不可磨灭的光彩。
打造出一把完整的剪刀并不能只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需要的是一个团队的精心合作,包括三肩、死下手、活下手、钳下手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分工和等级,技术革新之后,机械化操作后多是流水作业,所以他在厂里收的徒弟不是很多,1958年收陈静斋为徒,向其传授剪刀锻制技术。1968年收姚孝英为徒,向其传授剪刀磨削技术。更多的是有人随时请教他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他也耐心地给人讲解,和年轻人交流。
有一次从农村里抽调了几个人来到厂里进行技艺学习,其中有一个女师傅想跟徐祖兴学手艺,徐祖兴感觉打造剪刀是男人做的工作,女性从事这项工作的特别少,他看她兴趣很高,就收了她作徒弟,传授一些简单的剪刀工艺。对于这项拥有72道工序的剪刀锻制工艺来说,对于工艺传承,他曾流露出比较担忧的心态。剪刀锻制毕竟是手工艺,现在能够完全掌握全套工序的人已经少之又少,如果这项手艺失传的话就失去了一段宝贵的文化记忆。而现在机械化生产代替了手工锻制,年轻人对于手工打造的剪刀会越来越陌生,而且手工锻制技艺太辛苦,对身体的要求也高,现在的年轻人宁可享受生活也不愿意辛苦地学一门手工艺,所以如何培养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剪刀锻制技艺的兴趣就是传承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徐祖兴因为从小就进入剪刀作坊当学徒,所承受的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没有将技艺传授给他儿子和女儿,也是想让孩子们生活得轻松自在一点。面对这项手艺失传的危险,徐祖兴也担心自己的手艺不能传授下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授予仪式上的徐祖兴
徐祖兴与施金水
徐祖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证书和奖牌(www.daowen.com)
在师弟的眼中,徐祖兴是一个忠厚老实、懂得关心和照顾别人的人;在同事的眼中,他是个严肃认真、恪守职责的人;在家人的眼中,他是一个严苛正直、勤俭节约的人。在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后,他为人比较低调,从不因为是传承人而感觉高人一等。家人也很支持他,感觉他得到这个称号是实至名归。他还积极配合公司拍摄技艺宣传片,投入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的传承工作中去,后来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得不停了下来。但徐祖兴在剪刀行业的卓越表现已经为他赢得了众人的喝彩。
生活中的他待人诚恳宽厚,俗话说“拥有万贯家财,不如有一薄技在身”。在那个年代拥有一门手艺的人是很受欢迎的,他的岳父也从事剪刀行业,比较了解这个行业培养的人才很真诚实在,又因为徐祖兴是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便放心地将女儿许配给了他。1961年他与妻子结婚,他的妻子也是一名手工艺人,与他锻制剪刀不同的是,妻子是做电风扇手工艺的,两个手工艺人相濡以沫直到现在。相对于工作的认真与热情,徐祖兴在退休后的生活中没有特别多的爱好,有时候会通过爬山、跑步来锻炼身体,下象棋来打发休闲时光。他从来没有特别看重哪个奖励或奖项,他觉得自己踏踏实实地做好本分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由于年轻时工作强度大,对身体的影响很大,2011年,81岁高龄的徐祖兴老人已经中风,躺在床上多年,不能通过说话与人交流,但我们去看望他的时候,当我们表明身份与来意是来采访他时,分明看到他的眼睛亮了起来,眼角闪过一丝湿润。我们知道,他对于剪刀的感情已经胜过一切,那是他忠于一生的事业。
正是徐祖兴数十年如一日梅花般的坚韧与低调,才使得他成为传承我国多姿多彩造物文化的一份子。他外表朴实无华,但他从事的工作却那么光彩照人。那是镌刻于史书之上的优秀手工艺传统,是流传于民间的乡土味浓重的文化特色,是凝聚他一生原创手艺的充满活力的民间艺术事业。
作者与徐祖兴师弟冯正兴师傅合影
作者与徐祖兴妻子合影
徐祖兴的主要成就
1959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同年,作为代表参加全国群英会,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所在的剪坯车间被省政府授予省级先进集体称号。并应邀前往北京王麻子剪刀厂传授剪刀锻制技艺。
1963年,所锻制的民用剪在刘少奇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等五国时,被选为国礼送给五国元首。
从1965年开始,所锻制的民用剪连续五次获得全国剪刀质量评比第一名。
1979年,锻制的剪刀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
2007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