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留住传承人-张小泉施金水的剪刀锻制技艺

留住传承人-张小泉施金水的剪刀锻制技艺

时间:2024-08-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长风破浪会有时—— 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施金水李鑫扬施金水,杭州萧山人,中共党员,市级先进生产工作者。1957年进入杭州张小泉剪刀厂。2007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了响应主席的号召,杭州市政府决定兴建张小泉剪刀厂,1957年,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建成竣工,施金水也顺利地进入了剪刀厂担任剪刀钳手。

留住传承人-张小泉施金水的剪刀锻制技艺

长风破浪会有时—— 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施金水

李鑫扬

施金水(1933— ),杭州萧山人,中共党员,市级先进生产工作者。1957年进入杭州张小泉剪刀厂。1959年,所锻制的1—5号民用剪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1965年以来锻制的民用剪连续五次获全国剪刀质量评比第一名。1979年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1983年退休。2007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施金水,1933年出生在杭州市萧山区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里有四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二。小时候的他家境贫寒,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懂事的他在上完小学以后没有继续念书。1947年,也就是他15岁的时候,父亲托人把他介绍到杭州河坊街扇子巷1号剪刀作坊做学徒,开始了他与剪刀相伴的生活

施金水的师傅叫郭立金,是个做剪刀的好手,会打各种不同形状、不同类型的剪刀,大小剪刀、长头剪、圆头剪等他都会做。施金水自小聪明好学,“既然来学了就要学好为止”,施金水如是说。从他迈进剪刀作坊的那一刻起,他就立志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全部技术,做一名出色的剪刀钳手。

那时的师傅收徒弟是有条件的,要看人能不能吃苦,体力好不好。师傅对徒弟的管教也是很严格的,进了剪刀作坊就要听师傅的话,什么都要学,什么都会做,还要脑子灵活、思维敏捷。同门的其他师弟有时候不够灵活,会经常被师傅用榔头柄来敲头,而善于思考的施金水就从来没有挨过这种教训。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个人的成功是不能只凭天赋的,还要靠后天的坚持和努力,师傅看他勤奋好学,也乐意向他传授技艺。

在讲到自己做学徒经历的时候,施金水说:“当学徒就要勤学苦练,既要勤学也要苦练,只有这样才能够成功。”一把剪刀的完成不是只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五六个人的团结合作,作坊里的等级一般分为学徒、三肩、死下手、活下手、钳下手、钳手。学做剪刀都是从学徒做起,学徒的时候主要干一些杂活,打扫卫生、挑水、烧水什么的。由于他吃住都在作坊里,所以有大量的时间学习制作剪刀,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就要起床,一直做到晚上八九点钟,一天最起码要做十几个小时,不管冬天夏天,从不间断。施金水是个很爱动脑筋的人,平时在店里不会闲着,经常会请教师傅技术上的问题,当店里不忙的时候,他就会抽空去施阿伟剪刀作坊里学做钳手,这样日复一日,施金水自己的手艺提升得很快,学徒、三肩、死下手、活下手的活儿仅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学会了。

作坊里一天要做很多品种的剪刀,比如1号剪要做80把,2号剪要做120把,3号剪要做130到140把,做出的剪刀要保证质量,不能一味追求数量而锻制出不合格的产品。那时张小泉近记剪号是要定期向各个炉灶收购剪坯的,质量不好的炉灶是不收的。如果剪刀的质量不过关,那么工人们的劳动就白费了,就要返工重做。在剪刀作坊中,令施金水感到困难的就是,劳动强度特别大,身体有时会吃不消,但为了早日能学成出师,不辜负父母对他的期望,他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施金水就是凭借自己坚韧不拔的态度,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就把出头、理头等钳手的技术学到手,到1950年他拜师学艺的第三个年头时,他就已经能自己做出一把完整的剪刀了,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剪刀钳手。把一块铁锻制成一把剪刀的过程,施金水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这与他平时的勤学苦练、一丝不苟是分不开的。

1950年初,郭师傅的炉灶停了之后,他便出师到了朱世瑞、王传兴、秦炳生剪刀作坊当剪刀钳手,一干就干了三年的时间。那时候剪刀是家家户户都要用的生活用品,而打剪刀的师傅又不是很多,所以掌握一门手艺的剪刀师傅是比较受欢迎的,平日里一般不愁吃穿,每个月有五斗米的待遇。

1952年,分散经营的众多制剪作坊被政府集中起来,组建成了张小泉剪刀厂的前身——杭州制剪生产合作社,1954年,五个制剪生产合作社集中迁到海月桥生产,同年,施金水进入制剪社开始了制剪工人的生涯。

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毛主席提出:“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为了响应主席的号召,杭州市政府决定兴建张小泉剪刀厂,1957年,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建成竣工,施金水也顺利地进入了剪刀厂担任剪刀钳手。

施金水在张小泉剪刀厂先后担任过剪刀手工锻制钳手、车间副主任、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余杭红丰分厂副厂长、技术员、质量总监等职务。他能够独立锻制传统民用剪的各种型号,以及20多种不同种类的剪刀。在厂期间没有出过次品,年年被厂里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得到厂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www.daowen.com)

技术是不断革新进步的,由于手工抡榔头的锻制方法太过消耗体力,生产效率也不高,厂里开始实行机械化生产,1965年弹簧锤的出现结束了手工锻制的操作方式,施金水也从手工锻制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开始担任一些质量监督、检验之类的工作。弹簧锤的发明是张小泉剪刀厂技术革新的一大特色,通过机器的旋转代替手工的力量,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节省了劳动力。施金水参与设计了剪刀配套的模具,包括模具的式样,手要把握的力度等,有了剪刀的模具之后,可以大批量生产剪刀,制造的剪刀样式美观大方,尺寸规格统一。当时有20多把弹簧锤,用弹簧锤锻制出来的剪刀都要经过施金水的质量监督,提醒他们哪些细节要注意,如果模子有问题的话就指出应该怎样修改。

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各地的剪刀厂听说杭州张小泉剪刀厂研制成功了弹簧锤,纷纷来到厂里学习取经,主要包括锦州、哈尔滨、长沙、广州、福州等。施金水作为技术代表给他们展示弹簧锤的运用,现场打造出一把剪刀来向他们作示范,再由他们自己尝试着使用,在锻打的过程中有问题的话施金水会及时给他们讲解。这样就有技术外泄的危险,但是张小泉剪刀是不怕与人竞争的,在全国剪刀质量评比中,有的考题是要剪40层厚的龙头细布,只有张小泉的民用剪刀能轻轻松松地剪下来。

施金水在张小泉剪刀厂工作的几十年中,埋头苦干,艰苦奋斗,带头搞技术创新,经常超额完成任务,积极帮助同事攻克难关,是同事眼中的好伙伴,是徒弟眼中的好师傅,是领导眼中的好职工。1983年退休之后,由于厂里技术人员有限,他又先后到位于余杭、诸暨的张小泉剪刀分厂担任技术员的工作,主要解决剪刀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咨询与监督等问题。

施金水在打制剪刀

施金水向小学生展示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

由于长期从事剪刀锻制的工作,经验深厚的施金水是剪刀厂里技术水平比较高的师傅之一。剪刀厂的工作忙碌复杂,以至于施金水平时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收徒弟,但是对于别人问他的问题他都会耐心讲解。为了配合公司宣传,他退休后重返剪刀锻制的舞台,参与到多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的宣传工作中。比如2009年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现场展示张小泉剪刀的制作过程;拍摄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72道工序的宣传纪录片;向中央电视台以及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电视台演示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在杭州手工艺活态展示馆现场演示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的72道工序,从试钢、试铁、拔坯到嵌钢、出头、理头、拷剪刀、淬火、合脚等一整套张小泉剪刀的独特制作工艺。施金水在现场会指导徒弟锻打剪刀,由于施金水年事已高,重体力活是不能做了,就做一些有技术含量的工序。当现场观众有疑惑时,施金水会细心为其解答,当各大新闻传媒来做采访报道时,施金水也会耐心地配合采访。对于技艺的传承问题,他显示出担忧的态度,毕竟打剪刀是一项苦差事、体力活,现在的年轻人中纯粹喜爱这项技艺并想终身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少之又少,但是只要有一个人想学习这门手艺,他必定会倾囊相授,将独特的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传承下去。

2007年施金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后,收了丁纪灿师傅、陈伟明师傅为徒,毫不保留的向其传授张小泉剪刀的全套制作工序。当时拜施金水为师是有仪式的,在厂里领导的见证下,经过磕头鞠躬等礼数后,就算正式拜师了。丁纪灿师傅是厂里的老员工,因为有了剪刀制作的基础,学起施金水的手艺来就明显轻松了许多,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已经学会了施金水80%的技艺。在丁师傅的眼中,施金水无论在技术水平上还是为人处世上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施金水对工作的热心和专注也深深影响了丁师傅对工作的态度。传统的思想和现代的观念总是有差别的,在丁师傅向施金水学艺的过程中,也会经常思考一些技术上的创新问题,比如传统技艺和现代机器怎样更加有效地结合,怎样在传统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将剪刀做得更漂亮,外表更合理等。施金水也会接受他的建议,一起探讨技术上的革新问题。

生活中的施金水没有特别大的爱好,打剪刀打了一辈子,一生没有离开过剪刀行业。他并没有让孩子们传承他的手艺,他说不想让孩子们再经受这个苦。年轻时一直是手工锻打剪刀,做剪刀钳手又做了这么多年,施金水患上了肩周炎,于是他有空的时候就出去锻炼身体,跑跑步、逛公园什么的。回到家的施金水卸下了剪刀钳手的重任,有时也会帮孩子们烧饭,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老一辈的手工艺人都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他们对生活没有太大追求,对自己的手艺则是非常执着地坚守。“既然学了这门手艺,就要一心一意将它做好,发扬光大。”施金水这样说。像施金水这样的民间艺人有很多,他们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为古老的中国文化之根浇筑着心血,他们才是真正的民间艺术家。接近耄耋之年的他,还会亲自到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展示剪刀锻制技艺,白发苍苍的他在模仿剪刀锻制的炉灶车间中散发着不一样的光芒,那是他心底的热爱迸发出来的能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施金水学习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的那一天开始,他始终勤恳学艺,不疾不徐地踏实耕耘。他没有想到自己的锲而不舍、默默无闻在手工艺没落的今天竟得到如此之大的关注。如今,他的勤奋与坚持让每一个热爱民间手工艺的人们都记住了他的名字——施金水,一个普普通通的、用自己的双手打制磨砺出一把把独具匠心、制作精细的剪刀,并脚踏实地走出属于自己的民间艺术之路,且奉献于社会的民间艺术工作者。

调研小组与施金水(左四)及两位徒弟合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