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系青瓷——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朝兴
甘静筠 韩小娟
徐朝兴(1943—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生于浙江省龙泉市,13岁起学习陶瓷制作工艺,1959年进入龙泉青瓷总厂仿古瓷研究小组进行龙泉青瓷的恢复工作。作品《52厘米迎宾大挂盘》,获第二届全国陶瓷设计评比一等奖,收藏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被誉为当代“国宝”。
一
“假如新中国没解放,我还生活在富裕家庭,子承父业,经营得好,可能成为更大的大地主或资本家。人们说,富不过三代,到我这代没落下来,提着个鸟笼,头戴瓜皮帽,花花公子一个也说不定。新中国成立初期‘打倒土豪分田地’嘛,我们家落得个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为什么从我心里仍要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毛主席?就因为毛主席那个年代,我经历的一些磨难、一些坎坷是我一生最大的财富。不然没有我徐朝兴的今天。”徐朝兴老人一脸平静地回忆起那个动荡年代里与瓷土结缘的往事……
由于家庭成分、经济状况等各种原因,小学毕业,刚满13岁的徐朝兴就过早地中断了学业,告别贫困的家庭,带着爹娘仅能为自己准备的行装——东挪西凑的7元路费、一床草席、一床棉被(甚至连枕头也没有)——踏上了谋生之途。
20世纪50年代的浙江龙泉,虽已不复宋元时期的辉煌景象,却仍延续着百年来的烧瓷营生。为响应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公私合营”的号召,当地联合组建了许多公私合营的小型瓷厂,徐朝兴最初的目的地便是位于龙泉木岱村的一个瓷厂。
龙泉山区交通十分不便,40多公里山路徐朝兴全靠步行,足足走了一天。到达木岱村时已是漆黑一片,他租住在农民家里,喝了一碗稀饭,肚子没填饱,就没东西好吃了。晚上,他在地上垫几块砖头,铺上几块木板,这就是床了。
次日一早,当徐朝兴来到厂长室门前,他个头矮小的身影并未吸引厂长特别的关注,反误以为是哪家顽皮的工人子弟瞎玩瞎闹来了。
“……我叫徐朝兴,是来当学徒的。因为我家经济困难,父母供不起我读书,所以来拜师学艺,请您收下我吧!”徐朝兴一脸的局促和尴尬。
厂长见他可怜,又苦苦恳求,才破例地收下了他这个身高还不到一米三的学徒。
此时,陶瓷手艺之于徐朝兴的概念,不过是“纯粹地混口饭吃”。令他难以想见的是,之后五十多年里,制瓷烧瓷竟成了与自己一生相伴的事业。
二
伴随徐朝兴成长的那个时代,是中国陶瓷,尤其是龙泉青瓷,大规模复兴的转折期。经历诸般曲折磨难后迎来新生的中国,各行业民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协力重建生产秩序。遗憾的是,历史所遗失的许多古老技艺并非仅凭一腔热血即可恢复。彼时的龙泉,青瓷烧造技艺自晚明开始,衰落了数百年,凋敝之极。只有个别土窑烧制少量古董青瓷,懂得烧制诀窍的窑工也寥寥无几。当地人脑海里关于青瓷的共同记忆,亦在岁月侵蚀的过程中越来越模糊。
1957年,周总理亲自下指示“要恢复祖国历史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龙泉窑和汝窑”。当年7月,轻工业部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在南京召开了全国轻工业厅厅长会议,浙江省在1959年选定由龙泉艺术瓷总厂组建一支8人的仿古瓷研究小组专门进行龙泉青瓷的恢复工作,成立了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研究小组成员锁定了5位青瓷老艺人和3名学徒。凭借自身的勤奋和努力,加上悟性好、表现突出,时年15岁的徐朝兴有幸从全厂近2000多名瓷工中脱颖而出,成为仿古小组3名学徒之一,并遇到了带其走上青瓷之路,影响其一生的恩师李怀德。
三
青瓷烧制技术及秘方的传承数百年来始终保持着严格的传统规定,各家尊重祖训,烧瓷技术,特别是青瓷釉的秘方,只能传儿子不能传女儿。李怀德作为当时丽水地区仅存的几位掌握家传青瓷烧造技艺的老艺人,可谓制作龙泉青瓷的全才,从陶瓷原料的处理、釉料配方到具体烧制流程以及造型设计,无不精通。
在徐朝兴的印象里,这位李怀德师傅一副“光干活不讲话”的严肃样儿,要求徒弟同样一丝不苟。初到仿古小组的徐朝兴从师傅手里接到的第一件任务是刻制一把纹路精细的瓷壶。呆愣了片刻,从来只会拉制粗瓷碗胚的徐朝兴小心翼翼地问师傅:“李师傅,这壶对我来说太难修啦。”埋头做事的李师傅抬起头来看了看眼前这个十多岁的少年人,说道:“做仿古青瓷,不像做粗瓷碗,你需要沉下心来。要小心仔细地把线条修好。”质朴简单的话语,传达的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徐朝兴牢牢把师傅的话记在心上,一改从前做事“粗粗劣劣”的习惯,逐渐养成了办事细致的做事风格,这一做事风格也延续到日后他教导自己弟子的过程中。(www.daowen.com)
“当年我叫徒弟周武(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主任,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刻一朵牡丹花,我先画好草稿叫他刻。他第一次只刻了半个小时,就叫‘师傅你给我看看’。我心想:我做师傅的,都要刻1个小时,你半个小时就刻好了。就让他重刻一次,告诉他‘从下午开始刻,刻4个小时,不到4小时不要给我看’。结果真的,他刻到下午下班的时候拿给我看——跟第一块完全不一样。这就是我和我师傅学的,做青瓷不能粗粗劣劣,要小心仔细,工艺要精益求精。(周武)一直到现在,都还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没有师傅的严格要求,就没有我的今天。’”
李怀德师傅在教授徒弟的过程中,一贯保持着沉默寡言、多干活少讲话的态度,给予弟子们的言语寥寥无几。想要学到师傅的绝艺,做徒弟的只能多看和多领悟。照徐朝兴自己的理解,“技术学到一定的程度,你看着师傅怎么做,然后自己领悟去。有些事不是师傅手把手教给你的,要自己去掌握,所以做陶瓷要有灵性、悟性才能做得好”。他付出了比别人多数倍的时间,原本3年即可满师的学徒道路,他一学5年,毫不在意他人嘲笑自己“吃了大亏,是傻瓜”。他专心投入到青瓷技艺的学习中,仔细见习师傅的烧制手艺,私下里独立钻研练习,最终从李怀德师傅处学到了许多青瓷手工技艺绝招。
修瓷工具
制作中的陶胚
商铺里的龙泉青瓷老件
除了继承老艺人的传统手艺,徐朝兴不放过学习陶瓷有关理论知识的机会。同期从事龙泉青瓷工作的轻工部李国桢高级工程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梅健鹰教授、浙江美术学院邓白教授、省轻工业厅劳法盛及叶宏明副总工程师等众多陶瓷美术专家,都成了他学习讨教的对象。利用前往中国美术学院协助学生制作毕业设计的宝贵机会,徐朝兴大量阅读有关陶瓷工艺和陶瓷美术方面的书籍,并自学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陶瓷工艺学》和叶宏明写的《举世闻名的龙泉青瓷》等书籍和文章,为自己的青瓷创作之路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即便是在“文化大革命”这样动荡的岁月里,徐朝兴也始终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全心全意埋头搞专业工作。在众人眼中,他成了“只专不红”的人,但他自有他的乐趣和收获。“文革”期间,他先后对三号胜利汤匣钵进行了造型改造,使每个窑车多装40只碗,每班多浇480只,一年可以节约煤72.8吨,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
1977年,龙泉青瓷研究所成立。徐朝兴成了新研究所的成员。次偶然的机会,徐朝兴在北京故宫里看一只直径40厘米左右的青瓷大盆。他突发奇想:“如果能把盘径再扩大一点,制成哥窑挂盘,不是挺妙的吗?”这一想法得到厂里的大力支持,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任命他为攻关副组长全力攻克技术难题。徐朝兴连夜设计出一套方案,预备试制52厘米迎宾大挂盘和1.3米迎春大花瓶。他说:“既然领导这样相信我,我一定要把这两项任务完成好。”他与攻关小组人员一起制订了设计方案,调整配方、刀形、上釉、烧成工艺等制作方法。有时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关,连续几个晚上都在试验工场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反复试制,这两件哥窑产品如期研制成功。其中,《52厘米迎宾大挂盘》在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会上荣获一等奖,获得艺术瓷总分第一名,之后曾送往亚太博览会展出,现收藏在中南海紫光阁;另一只1.3米的迎春大花瓶则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
1979年的一天,县人事科科长亲自打电话到研究所,通知徐朝兴到县里开会,同时开会的有总厂、各分厂及研究所各级领导20多人。徐朝兴感到疑惑惊惧,心下思量:是不是自己在工作还是思想上犯下什么重大错误了?要抓到县城批斗了?同车的领导察觉了他的不安,拍着他的肩膀道:“不要怕,叫你挑点担子。”
第二天,龙泉人民政府在会上任命徐朝兴为龙泉青瓷研究所所长。徐朝兴满脸惊愕,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制瓷工人到研究所所长,自己整整升了六级!领导们这才解释,是怕事先跟他商量,他会拒绝,所以来了个“先斩后奏”。从那时开始,徐朝兴的政治生命和艺术生命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五
1988年的一天,从事多年高强度工作的徐朝兴累倒在工作台上。被送到人民医院抢救了两天两夜,才捡回来一条命。事后,在家人和朋友的强烈要求下,徐朝兴打报告向组织申请辞去青瓷研究所所长一职,任总工艺美术师,从事青瓷设计工作,其间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瓷行业工作人才。
1999年,由于计划经济时代结束,国有企业纷纷倒闭破产,徐朝兴下岗了。为了不失去青瓷窑火,他创办了“龙泉朝兴青瓷苑”,一则为自己继续从事青瓷创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二则也为有志于从事青瓷事业的年轻人提供学习场所。他说:“因为龙泉青瓷需要这么一个地方,国家给了我很多,我现在要回报社会。”在坚持创作之余,徐朝兴开始了对自己一生青瓷艺术的总结。2001年,他应邀赴韩国参加陶艺学术交流及展览,在韩国的讲坛上作了《龙泉青瓷古今》的演讲,得到很好的反响。他的作品多次被邀请送往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展出。2002年10月,国际陶协主席Tong Franks、副主席Les Manning和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秦锡麟教授等一行亲自拜访朝兴青瓷苑,与徐大师交流。他们在参观了徐朝兴的展厅后,对徐朝兴近50年的艺术创作生涯深表赞赏,并给予了高度评价。2003年以来,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同志五次来龙泉,每次来都到朝兴青瓷苑与徐大师交流青瓷工艺,切磋技艺,和徐大师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徐朝兴与调查小组成员
徐朝兴还兼任浙江省青瓷协会会长,致力于为青瓷行业培育新人。年近70岁的他,仍在以满腔热情为青瓷为龙泉的发展倾尽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