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传承人陈伟炎:留住灯彩艺术的朝圣者

传承人陈伟炎:留住灯彩艺术的朝圣者

更新时间:2025-0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灯彩艺术中的朝圣者—— 灯彩代表性传承人陈伟炎夏娟娟金春红陈伟炎,又名迎昌,浙江海宁人,浙江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硖石灯彩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民间艺术家研究会会员,浙江省民间美术协会会员,海宁市灯彩研究会会员,著名灯彩艺术家。2006年5月20日,硖石灯彩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首批文化国宝。2007年,国务院文化部认定陈伟炎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灯彩代表性传承人。

灯彩艺术中的朝圣者—— 灯彩(硖石灯彩)代表性传承人陈伟炎

夏娟娟 金春红

陈伟炎(1922—2010),又名迎昌,浙江海宁人,浙江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硖石灯彩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民间艺术家研究会会员,浙江省民间美术协会会员,海宁市灯彩研究会会员,著名灯彩艺术家

硖石灯彩,源于钱塘江北岸浙江省海宁市境内的硖石镇,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古老的硖石灯彩在经历了千百年来钱塘潮文化的冲击与沉淀后,已经逐渐形成了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刺绣等艺术门类精华于一身的民间工艺制品,完美地将民间手工艺书画艺术结为一体,融入其中。从制作到观赏,这仍是生生不息流传至今的一项中华民族文化习俗。在继承这项伟大艺术的背后,有着这样一个传奇式的人物——陈伟炎。

陈伟炎出生于嘉兴市天宁街,自幼父母双亡,出身贫寒,由一远房亲戚(孤身老人)收养,不久老人去世,他又被老人的亲戚收养。陈伟炎13岁时在硖石镇永和银楼的一家银匠铺当学徒。16岁学艺期满,遂北上徐州寻找生计,无果之后返回硖石,留在永和银匠铺供职。其间结识了孙惟君等一批硖石灯彩艺人,1945年成功地制作了第一盏灯彩作品——智标塔扎成的塔灯。1950年参加工作,因旧时曾供职于银楼,1952年进入银行系统,先后在海宁、海盐等地农业银行工作。1960年曾被选拔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财资系统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表彰大会。1982年退休,在职期间乐业敬业,多次被评为农业银行系统先进工作者。

20世纪40年代开始,陈伟炎先生尝试制作硖石灯彩,1945年首件灯彩作品《智标塔》问世,此后一直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灯彩作品的创作,退休以后加盟海宁硖石灯彩研究会。1997年,创造了硖石灯彩的全新品种——茶壶灯(即茶壶造型的灯彩工艺品),在保留硖石灯彩传统工艺制作的基础上仿照紫砂壶的形状制作,外形小巧玲珑,平素淡雅,由此而开创了硖石灯彩艺术风格的另一番新天地。他在两年内一气呵成之下创作的99盏不同款式的茶壶灯,在当时的灯彩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多年来,他创制的茶壶灯造型品种达180多种,亲手制作的茶壶灯作品800多件。他制作的茶壶灯被海宁市政府作为海宁地方文化的精品代表作,赠送给国际友人、文化名人和各地政要。2002年,他的茶壶灯作品参加杭州西湖博览会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在金奖空缺的情况下获得铜奖,并被收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集》,陈伟炎和他的茶壶灯曾作为一个专题,在电视、报纸等媒体被广泛报道。浙江电视台、山东卫视和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以及美国的所拉克电视网都报道过这位灯彩大师和他的作品。2006年5月20日,硖石灯彩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首批文化国宝。2007年,国务院文化部认定陈伟炎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灯彩(硖石灯彩)代表性传承人。多年以来,《海宁日报》、《浙江日报》、浙江电视台、《中国文化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形成了一个共融互补的互动平台,为硖石灯彩进行了“立体式”报道。陈伟炎的灯彩艺术成就见证了硖石灯彩的发展进步,他呕心沥血、甘于奉献的美好风尚,伴随着硖石灯彩如今的辉煌,一直都闪耀在世人心中。

作为土生土长的海宁人,陈伟炎擅长手工,喜爱书法,为人谦逊,性格温和,自幼受硖石灯彩文化的熏陶。1940年才开始从事灯彩制作的他,受到全能型灯彩艺术大师孙惟君先生的指点和影响。陈伟炎说自己有三种爱好———灯彩、绘画、书法,而其中灯彩是他的最爱。在银行工作期间,业余爱好就是制作灯彩,并以此颐养性情,陶冶情操。制作出来的成品除了自己欣赏把玩之外,还会当作小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

茶壶灯来源于灯彩制作过程中的一个突发奇想。1997年,陈伟炎和市灯彩研究会副会长章卓金共同制作“明珠亭灯”,亭顶上的明珠球由陈伟炎手工针刺。章卓金向来喜欢紫砂,突发灵感,思考着如何将明珠球成倍缩小装在壶嘴和壶把上,这样一来就可以成为“圆珠壶灯”,之后他把这个奇异新颖的想法告诉陈伟炎,他听完之后兴致勃勃,非常感兴趣,希望有一天能让这个想法变为现实。

硖石灯彩个头太大,不易携带,这样对游客和观赏者的吸引力就大打折扣,陈伟炎曾感慨道:“海宁硖石灯彩虽好,但只可看,不可带。”为了让艺术顺应时代潮流,继续展现它的工艺价值和美学价值,他想方设法让灯彩既保持传统艺术的精髓,又不失其时代新意,吸引众人的眼球。从按照比例缩小灯彩,做成花瓶形状。在经历了一次次不完美的尝试之后,陈伟炎不气馁,潜心钻研,在原有的传统制作技法基础上,对壶灯造型进行反复地推敲、拿捏。皇天不负有心人,新的创意冒出苗头,最后,他结合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创作了茶壶灯。其主要代表作品有:方钟壶灯、南瓜壶灯、城楼壶灯、四方壶灯、四季花瓶壶灯、纸筒壶灯、鸡首壶灯、仿古十八壶灯、迎奥运壶灯、奥运福娃壶灯系列、梅兰竹菊系列、提梁壶灯系列、西厢记系列、金丹壶灯、双盖壶灯、六角壶灯、瓦当壶灯等。

方钟壶灯

传统的亭台楼阁等灯彩规模和体积都较大,只适合在大型灯会和广场大厅等宽敞的场所展示,本着让灯彩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出发点,他试图在灯彩小型化和便携化方面寻找突破口,先后试制了半壁灯、花瓶灯、南瓜灯、茶壶灯。其中茶壶灯品种纷繁,壶身有缀球、竹鼓、四方、提壁、洋桶、合盘等各种造型;壶嘴有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嘴、直嘴、流形鸭嘴等;壶把有圈把、横把、提梁等各款;壶盖有压盖、嵌盖等,千姿百态,琳琅满目。

灯彩是综合性的艺术作品,它的制作完成依赖于两类技艺:首先是灯彩本身造型制作的技艺,其次是灯彩所承载的艺术形象的制作,即灯彩装饰技艺。所以灯彩制作工艺流程分成灯彩造型(轮廓成型)和灯彩装饰(艺术加工)两类技艺,这些工艺技术,由灯彩艺人孙惟君先生归结为八大技法,分别是针刺、拗彩、结彩、扎接、镂刻、裱、绘、糊。发展至今,每一盏硖石灯彩从表到里,都凝聚着硖石灯彩人的智慧和创新。现在的硖石灯彩,充分使用新型的材料、能源,体现出“精、美、巧、细、声、光、电”完美组合的特点,开发出大小各异、风格独特的各类灯彩,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品味。而陈伟炎的茶壶灯基本上继承了传统灯彩工艺制造的八大技法,但它的核心突出在精美的针刺工艺上。此外,茶壶灯制作省略了八大技法中的“结彩”技法,从而稍微减少了工序,减轻了工作量,相比之下制作更加简捷。茶壶灯全部制作过程大概需要一周时间,其中不仅包含着创作者的审美情趣,而且还考察着创作者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其是否拥有一种平和淡泊、坚守执着的性情。(www.daowen.com)

作为民俗文化载体和活态民间艺术,既具普遍性又具独特性的硖石民间灯彩,经历1000多年的发展演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丰富的艺术特色,经历了兴起、繁盛、衰落、复兴的曲折发展历程,它更以清新脱俗、别具一格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硖石灯彩营造了一种清新雅致的文人气质、淳朴热情的民间气息的美学风格。硖石灯彩融合了诗、书、画等高雅文化,同时又夹杂着民间最朴实、最纯真的精神元素。在灯彩制作过程中,创作者张扬了自己的才智,发挥了巧妙的创意,使人在远离尘世喧嚣的境遇中,在灯彩的工艺中独享一份喜悦和宁静。它没有沾染太多的商业利益,依旧保留着古色古香的民间生活气息,传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热情与喜爱。它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更是一种融入到社会生活层面的民俗活动,扮演着节日点缀和审美对象的角色,与此同时更承载了吉祥与祝福。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硖石灯彩反映了一种别样的文化风格,成就了一番非比寻常的文化气韵,而这种文化内涵远远超越了其本身制作工艺的价值。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由于从小没有父母,陈伟炎早早地学会了独立自主。见过陈伟炎先生的人说他为人谦恭,思维活跃,性格内向又不失热情,是一位执着又坚定的人。某次专访,陈伟炎的儿子陈新民回忆父亲研究茶壶灯的那段时间,非常感慨地说:“父亲对灯彩事业非常具有热情,当时为了研究茶壶灯、收集茶壶形状费了许多功夫,还曾被骗买了100包烟,因为卖烟的商贩知道父亲收集茶壶,就同父亲说买一包烟就给一张明壶介绍的卡片。父亲是烟酒不沾的人,但为了研究茶壶形状只好买了烟和卡”。不光是如此,他住址附近的巷尾集市,古玩货摊的老板到现在还非常清楚地记得陈伟炎巡视大街小巷寻找独特茶壶,细致观察茶壶形状的认真模样,说:“看到老人认真的样子,都不由自主地帮着找起别具一格的茶壶来了。”

陈伟炎与茶壶灯(王超英 摄)

正是这种对茶壶灯的执着热情,使老人的灯彩大放异彩,闪耀在人们的眼中。《东方文物》第27辑里金雪就对陈伟炎的茶壶灯进行了这样的评价:“茶壶灯被称为‘灯中奇葩’,它既继承了传统又不为传统所囿;既师法前人,又妙成一格,另辟化大为小,化繁复为简雅,化华丽为朴实的灯彩艺术新境地。小小的壶灯中不仅蕴含了古老的硖石灯彩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还能从中感受到灯彩艺术别样的逸致与情趣。”传统的硖石灯彩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令人叹为观止。茶壶灯似寒梅双菊,幽韵冷香,玲珑剔透,充满清雅脱俗的君子儒雅之风。

陈伟炎是灯彩界全能型的人才,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执着的热情,而且为人谦恭。硖石灯彩责任有限公司老板胡金龙也对陈伟炎赞誉有加,他说:“他老人家对硖石灯彩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不仅对硖石灯彩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还创新出了茶壶灯。”2007年,《嘉兴日报》在特刊中刊载了一篇《万窗花眼密,首创茶壶灯》,文中就高度赞扬陈伟炎是“全能灯彩艺人”,又是“把茶壶与灯彩联姻,把华贵灯彩变朴实的创新型手工艺人”。除了这些,《青年时报》、《华夏遗产》、新浪网等都对陈伟炎进行了相关报道和高度评价。陈伟炎的唯一传人——孙女儿陈寒黎,受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爷爷为了研究南瓜灯,做好南瓜灯的蒂,我们家里天天都在吃南瓜,都不下两三百个,吃都吃厌了,吃烦了,但又不能不吃。”虽然是几句抱怨,但从她的话语中不难看出,孙女对爷爷那份执着钻研探索精神的敬佩与景仰。

陈伟炎和他心爱的茶壶灯(陈新民 摄)

陈伟炎在硖石灯彩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他在原有硖石灯彩传统风格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他所创立的茶壶灯系列,以炉火纯青的简洁、返璞归真的表达和端庄古朴的造型风格,显示出一种“灿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与亭台楼阁灯彩的富丽堂皇、山水叶片的诗情画意、杏纹样符灯彩的浓烈世俗气息相映成趣,呈现出小型、简洁、洗练的清新和庄严肃穆,拓展了硖石灯彩的表现题材,开辟了硖石灯彩的另一片天地,为硖石灯彩这一古老的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推动了硖石灯彩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成为硖石灯彩艺术发展史的一个亮点。

相关知识

灯彩:①指民间制造花灯的工艺。②旧时演戏时用作舞台装饰或表演道具的花灯。③泛指做装饰的花灯和其他彩饰。

彩灯:用彩纸、彩绸、花卉等装饰的灯具,用于喜庆活动。

具有照明功能的实用工具都可以称为“灯”,有华丽装饰的灯也只能说是“彩灯”,却不是“灯彩”。灯彩是一种非实用的观赏品,承载在灯上的“彩”,借助灯作为载体来表现意志、情趣、追求、向往,愿景,显示凝结在制作过程中的某种精神风貌、品格作风,独特技艺,此时它就演变成了一门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