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留住传承人-花灯奇人李湘满

留住传承人-花灯奇人李湘满

时间:2024-08-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花灯奇人—— 灯彩代表性传承人李湘满王二杰李湘满,历任皤滩乡文化站站长、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民间美术家协会理事,2004年被授予首届“中国十佳艺人”称号,2006年被授予台州市首届民间艺术大师,名列首位。2006年5 月20日,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湘满立即展开了对花灯的拯救工作。

留住传承人-花灯奇人李湘满

花灯奇人—— 灯彩(仙居花灯)代表性传承人李湘满

王二杰

李湘满(1946— ),历任皤滩乡文化站站长、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民间艺术协会会员、浙江省民间美术家协会理事,2004年被授予首届“中国十佳艺人”称号,2006年被授予台州市首届民间艺术大师,名列首位。他致力于已失传50多年的仙居花灯的挖掘、抢救工作。29年来李湘满走遍了仙居的每一个村落,寻找知道花灯制作技艺的每一个老人,将这一民间瑰宝展现到了人们的面前。

针刺无骨花灯发源地——仙居县皤滩乡,地处浙江省的东南部台州地区的西部。仙居县历史悠久,是7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下汤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便有“人间仙居”的美称,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仙居花灯便产生于此。由于仙居县花灯分布广泛,全县有13个乡镇在历史上都出现过类似的花灯,便将花灯命名为仙居花灯,再加上花灯的制作特点,故又称为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它的技艺十分独特,因灯面图案为刀凿针刺镂孔成影,灯身无骨而得名。特别是造型方法在中国花灯中独树一帜,通身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质灯片折拼粘接而成。小巧玲珑古色古香的花灯,由针刺而成的图案在灯光的照耀下越发显得精致,造型上的千变万化,图案丰富多彩再加上历史的久远使仙居花灯在花灯的领域内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

相传,在唐朝贞观年间有一秀才为了给母亲治病而前往神仙居采药,由于神仙居山高林密、崎岖且多歧路,等采到所需的药材后却发现迷了路,无法找到回家的路。正在这时一仙女携灯从天而降,将灯送予秀才指路,在灯光的指引下秀才安全地回到了家,并及时治好了母亲的病。这盏灯从此便伴随着秀才苦读,数年后秀才高中状元,乡民纷纷仿制并称之为“唐灯”“神灯”“仙灯”“状元灯”等。仙居花灯明清时技艺趋于成熟,据当地宗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仙居皤滩古镇已有盛大的闹花灯活动,家家挂上“状元灯”,表示书香门第,预祝状元及第。清朝时期,灯的式样、品种进一步增多。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获得了众多的荣誉,被誉为“中华第一灯”,仙居花灯曾先后荣获县市花灯大展赛一等奖,浙江省首届优秀艺术作品展银奖、浙江省特色灯彩大展金奖、1996年中国民间艺术作品展金奖、1996年澳门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仙居花灯还得到了中外游客的啧啧赞叹,被誉为“中华瑰宝”“灯海明珠”。2000年仙居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2月,仙居选送的针刺无骨花灯——“龙凤灯”入选国家邮政局的《民间灯彩》五枚邮票图案之一。2006年5 月20日,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月,针刺无骨花灯首次亮相香港,轰动了整个香港。2010年1月,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在美国纽约帝国大厦展出,2010年6月上海世博会浙江活动周,展出了仙居40盏无骨花灯,备受游客关注。而这些荣誉都离不开李湘满近30年的努力。

李湘满出生在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皤滩古镇的中医世家。虽然从小便对医术耳濡目染,但对于画画更是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获得了众多的奖项,在高中时便有机会可以直接保送到北京艺术学院学习画画,面对这样的机会却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李湘满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亲一直都希望他能够继承自己的衣钵,将中医传承下去。在这样两难的抉择下,李湘满最终遵从了父亲的愿望报考了浙江医学院并顺利考上。毕业后便分配到浙江金华的一所职工医院中工作,“文革”期间受到冲击后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皤滩乡。

“文革”后百废待兴,李湘满作为当地少数的大学生,1979年便在当地的文化站当了一名文化员。很多节目策划宣传表演都是他一个人独立完成的,这也为他组织大型的活动打下了基础。1983年,仙居县皤滩乡打算由李湘满组织“文革”后的第一场盛大的元宵灯会。那次灯会非常成功,太阳刚落山,人们纷纷把自家的花灯摆在街上,道路上熙熙攘攘的人们观赏着各式各样的花灯,将千年古镇装扮得异常美丽。李湘满便随着人流观看着各式的花灯,听着人们各式各样的赞美之声不绝于耳,这时偶然间听到了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说:“今年的花灯很好看,但还是没有以前的花灯好。”李湘满便随口插了一句:“以前的花灯是什么样子的呢?”那老人说:“以前的花灯没有骨架,用纸片粘起来的,灯上的图案是用绣花针一针一针刺出来的,非常地漂亮。”

李湘满便将这种花灯记在了心里,晚上回到家中,李湘满脑中想的都是老人所说用针刺起来的花灯究竟是什么样子。第二天一大早便去了那位老人的家中,向他询问花灯的详细信息。开始的时候老人很抗拒对于那段历史的回忆,在李湘满的不断努力下终于了解到了花灯的大概,老人口中的花灯便是现在人们口中的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由于这种花灯做工考究,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在古代只有大户人家才能够挂上这种花灯以彰显身份和寓意吉祥。人们更多的是见过,却很少人能做,花灯的美轮美奂深深地吸引着李湘满走上了拯救花灯工作。

李湘满立即展开了对花灯的拯救工作。在他的调查下发现有12位老人仍然会做花灯,但是花灯制作已经时隔半个多世纪了,要将这些老人聚集在一起又是一个困难。这些老人由于年龄的问题面临着各式的困难,老人对制作花灯的记忆已有些模糊,而且他们在当时只是参与过制作花灯的其中一项工序,并未一个人从头到尾完整地制作一盏花灯,并且这些老人曾因制作花灯被当成了富农的成分在“文革”的时候受了很多的苦,对于花灯制作不愿多说,再加上身体状况欠佳,对于制作花灯更是讳莫如深。有一位老人患了严重的肩周炎,胳膊疼得根本无法抬起来,这时李湘满的医学之长得到了发挥,在20多天的治疗中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老人不但答应了帮忙制作花灯,而且还将一幅清代制作花灯的图纸送给了李湘满。在动员老人的活动中,李湘满走访了每一条街道,对制作花灯的老人逐一进行了拜访,向他们询问一些关于花灯的技艺,认真地做笔记、拍照,将制作花灯的每一个步骤问清楚,为今后花灯的恢复和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李湘满与荔枝灯(www.daowen.com)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动员,终于将12位老人聚集到了一起。花灯毕竟已经消失了50多年,20多岁时制作花灯的艺人现在已经是满头白发。在克服了眼花、手颤、精力不济等困难后,老人们凭着记忆,开始重新制作了第一盏针刺无骨花灯。在每天不断的探讨摸索中,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在1984年5月制作出第一盏原汁原味的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这时李湘满并没有停止拯救花灯的道路,而是一直在思考,怎样让花灯在50年后保留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花灯,学习制作花灯。在他的努力下终于成立了花灯协会,协会成员利用空余的时间走街串巷,收集花灯的样式,学习花灯的制作技艺,请一些老人来传授技术。有的老人年纪太大,协会成员便去老人的家中学习,这时李湘满的绘画基础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他的努力下制作出了一盏盏传统的花灯,原有的花灯被发掘出来,又在传统花灯的基础上制作出新式花灯。1985年,在李湘满的带领和努力下,终于整理出七个花灯品种,为拯救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迈出了艰难而意义深远的一步。

李湘满不仅在本地收集资料,还在外地收集有关花灯的资料。1987年,他听说金华地区还有针刺无骨花灯的存在,便利用空余时间去当地采风,学习当地花灯的样式和制作方法。金华东阳一位80多岁老人的针刺技术给李湘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针刺是花灯制作的难点,一般的花灯艺人在制作花灯时,一边看图纸一边刺图案,生怕刺错了一针,而这位老人可以不看图纸,看似毫无章法地针刺,图案便在眼前一点点地呈现,花灯的图纸早已经印在了脑海中。这件事情对于李湘满的触动很大,他把针刺的技术作为重要技艺天天练习,从而提高自己制作花灯的技艺。

针刺无骨花灯的制法非常繁复,也非常讲究,一盏普通的花灯大约需要一星期完成,复杂的花灯则需要一个多月,就连制作花灯的灯片也由四层纸粘贴组合而成,通过面纸、增色纸、遮光纸、透光纸的不同组合来制作不同效果的纸张。针刺无骨花灯的制灯的步骤包括绘图、粘贴、烫纸、剪样、装订、凿花、拷背、刺绣、竖灯、装饰等10余道工序。每一个工序都讲求严谨和准确,比如针刺,最多每平方厘米能达到50孔以上,稍有不慎整个图案就会发生变化,很难有补救的措施,只能尽量不犯错误。这就需要平时练习各种针法,练好基本功。但是真正做到一针不差还是很难。竖灯同样很重要,比如珠蓝灯,又称状元灯,曾是进献皇帝的贡品,周围的花纹是用一种叫“水上浮”的绣花针做成,从远处看根本看不出针眼,灯面如细纱一般图案精巧细致,而且由多达60块纸灯片组成,这时就算任意灯片相差一毫米,最后做成的灯很容易出现变形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向人们推广花灯,李湘满便开设了花灯学习班。在招收了一批批的学员后发现,大部分的学员都是一些五六十岁的老人,他们没有绘画基础,仅能够简单地制作,制作精品花灯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花灯的学习时间过长,大多的学员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便中途放弃了。要想做好花灯学员,既要学习绘画又要学习刺绣和剪纸,面对这样的要求,要想把针刺无骨花灯真正传承下去,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年轻人是最好的选择。1996年,李湘满招收了12个高中毕业生作为针刺无骨花灯的学员,开始手把手传授制作花灯的技艺和心得。此外,根据一些老人的技艺、书籍上的记载、还有一些房屋上的花灯的样式,不断探索修改,大胆地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花灯品种。截至现在,针刺无骨花灯已经拥有27个传统品种,52个分支品种。花灯主要的两大品种为单灯和组灯。单灯主要有:花篮灯、荔枝灯、龙凤八卦灯、绣球灯、珠蓝灯、菊花灯等几大类。组灯是由不等的单体小灯组合而成,主要有长旗灯、古亭灯、牌坊灯、宝塔灯、财神灯、桥里狮子灯等。这样仙居花灯既有单灯的精巧细致又有组灯的宏伟壮观,使失传50多年的仙居花灯以品种众多而大放异彩。

李湘满渐渐地发现要想让针刺无骨花灯真正传承下去,不仅需要得到当地人们的认同,还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便开始去各地参加花灯的展览和比赛等活动。小镇上的花灯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在社会中绽放别样的光彩。李湘满首先将针刺无骨花灯拿到县里去比赛获得了优秀奖,这是对于仙居花灯的第一次的肯定,接着又将花灯送到台州市参赛获得了一等奖,在省里的花灯比赛中获得金奖,仙居针刺花灯逐渐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肯定。仙居花灯还应邀去各地参加展览,如杭州、澳门、北京、香港、上海等,并且仙居花灯两次被选上远赴美国参加中国春节灯展,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香港名为“盛唐华彩——中华第一灯展览”的展会上引起了香港民众极大的热情,各家报刊电视台都对这次灯展做了报道,每天赶来观灯的民众络绎不绝,更多的人惊叹于花灯的绚烂美丽。由于展出盛况空前,便应民众的要求展出了21天。

李湘满与花篮灯

在近30年拯救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路上,李湘满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历任皤滩乡文化站站长、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民间美术家协会理事,2004年荣获首届“中国十佳艺人”称号,2006年获得台州市首届民间艺术大师称号,名列首位。在看到他众多荣誉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近30年他的不懈付出。李湘满为了抢救濒临灭绝的仙居花灯,投入了10多万元个人资金,他不吸烟不喝酒,生活俭朴,把自己的工资和业余时间全部投入仙居花灯研究中。他制作出了龙凤灯、花篮灯、荔枝灯、琉球灯、块头花灯等代表作品。近30年来,无论是精神上还是在经济上,他已经付出太多太多。就连现在已经退休在家了,他的大部分花费还是在花灯上,他想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风采。

也许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人们不经意间便消失了,人们没有发现它的价值,若干年后当人们发现它的价值的时候再回来寻找,它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了。不得不说仙居花灯是幸运的,在它发展最困难的时候能够有像李湘满这样的人全心全意拯救花灯,如果没有李湘满的话,这项技艺也仅能够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再过若干年甚至会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当问到在众多的荣誉之中最看重哪项荣誉的时候,李湘满很坚定地告诉我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项荣誉。他把消失了50多年的花灯抢救了回来,并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他希望这项技艺能够传承下去,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同。现在,李湘满把更多精力放在花灯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传承人的培养上。

这门技艺对于学徒有着较高的要求:首先,需要一定的绘画基础,能掌握一定的刺绣和剪纸方面的技巧;其次,花灯的制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学习制作花灯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细心,往往需要十几年的艰辛,才能有所成就。大部分学员只是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便中途放弃了,现在李湘满有四名徒弟还在学习花灯,其中有一名徒弟叫王娟嫦,已经跟着李湘满老师学习了十几年的时间了,从刚开始的感兴趣到喜欢,一直坚持了下来,在克服了种种困难后,现在已经能够独立制作花灯了。现在仙居已经有针刺无骨花灯研究所,包括两个花灯陈列室,里面挂着他和徒弟们亲手制作的许多花灯,既需要人手对花灯进行修补,又需要对花灯进行制作,工作量是浩大的。然而,李湘满仍然坚持为仙居花灯倾尽自己所有的精力,义无反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