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留住传承人-乐清细纹刻纸代表性陈余华

留住传承人-乐清细纹刻纸代表性陈余华

时间:2024-08-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子承父业 潜心钻研—— 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陈余华吴向毅吕源陈余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乐清细纹刻纸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

留住传承人-乐清细纹刻纸代表性陈余华

子承父业 潜心钻研—— 剪纸(乐清细纹刻纸)代表性传承人陈余华

吴向毅 吕 源

陈余华(195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乐清细纹刻纸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其作品富有浓郁的民族性,多次在国内外各展览中获奖,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浙江博物馆、四川博物馆、温州博物馆等收藏。

身穿白色唐装的陈余华站在寺前村“余华细纹刻纸研究所”迎接我们。研究所左厢房散发出浓郁的剪纸油盘的牛油味,里面靠窗处工作台上摆着磨石、刻刀盒、台灯、刻纸样稿,周围散落着一地的彩色纸屑。右厢房是陈列室,墙壁、柜子甚至沙发上全是他各个时期的细纹刻纸作品,柜子里也摆满了奖杯和奖状。

一、子承父业一生,自创经营模式

陈余华1953年生于浙江省乐清市象阳镇寺前村的刻纸世家。他的祖辈都从事民间艺术行业,太祖、曾祖就已开始制作龙船灯上的纸扎,以后逐渐发展到龙船花的刻制。他的爷爷就能刻出较为精美的龙船花。父亲陈朝芬自幼跟随祖父学艺,由于生性聪颖,加上勤奋好学,达到细纹刻纸技艺的极致,被刻纸界誉为“中国第一刀”。陈余华就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成长为新一代刻纸艺术家

陈余华15岁随父学艺。他上初中时,父亲在乐清艺术雕刻厂工作,业务较忙,会带部分产品到家里刻制。陈余华放假时就在一旁边观察边刻,开始刻时手都磨出了血。上初中没上多久,“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学校停学,他就到父亲的厂里做临时工。一年后,厂里的业务淡下来,陈余华下岗回村里的象阳寺前村刻纸厂继续刻纸,直到1980年,中间1973年曾到温州胜利工艺厂担任技术指导一年。1981年陈余华到乐清象牙雕刻厂工作。

乐清细纹刻纸到了20世纪的90年代,由于受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影响,很多原来从事这项工作的艺人都改行,有的去办企业,有的去经商,陈余华仍然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操持着刻刀,以细纹刻纸谋求生存,虽然业务并不那么兴旺,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干着自己喜欢的行当。2003年,陈余华决定选择自己的生产经营方式,办起了乐清市余华细纹刻纸研究所,在自己的工作场地,开发新产品,对外联络业务,销售产品,继续奋斗在细纹刻纸事业的岗位上。

二、潜心钻研,细刻三最

陈余华在40多年的刻纸生涯中,不但继承了父辈技艺,还将之发展,将细纹图案增加到100多种。他潜心研究刻纸工艺流程,熟练掌握细纹刻纸的全部创作技艺和设计、刻刀制作及刀法技巧,在白纸上能刻制各种细纹图案。除了父辈的教导外,他自己悟出了一些经验。他对使用的工具特别讲究,他的刻刀要求刃口尖细、锐利。他的油盘硬软适中,他的工具是个人专用的,用刀要求稳、准、巧,达到心、眼、手一致,尽量避免重复用刀。陈余华虽然动作不快,但是有条不紊,刻出的线条挺括、平直、工整、明快,个性鲜明。有的作品已经可以与其父亲的作品相媲美。

《温州名胜》(吕源 摄)

陈余华作品包揽细纹刻纸三最:最细,最多,最长。他与张雁洲(张雁洲和陈朝芬合作过多部作品)合作的《雁荡云烟》为刻纸长卷,作品长360厘米,宽36厘米,是目前细纹刻纸最长的作品,曾被新闻媒体报道,2008年在台湾台展出,现由乐清档案馆及一些私人收藏家收藏。陈余华根据经典题材创作的作品《龙船花》,在鲁班尺一寸里能刻出52条线,是乐清细纹刻纸有史以来最细的一幅作品,是细纹刻纸的经典之作。(www.daowen.com)

《温州名胜》以描绘温州市主要名胜风景区为主题,以乐清境内的中雁玉甑峰等九处景点进行构图,组合成一个整体。画面外框用88种细纹方块图案组成,可谓集细纹图案之大成,作品刀法工整流畅、精细如发丝,鲁班尺一寸内刻出50根线条,是有史以来细纹图案最多的一幅作品,将细纹刻纸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作者的技艺超群;曾在2006年首届杭州国际剪纸艺术节上获金奖,在西湖博览会上获得银奖等。

40多年来,陈余华技艺日精。自从1996年细纹刻纸《龙船花》获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展一等奖,几乎每年都有大奖斩获,其细纹刻纸作品《连年有余》《花蝶》《百花熊猫》《共读西厢》《猴子摘桃》《温州名胜》《百美图》《和谐》《九龙图》《十二月令系列》参加国内外各种展览,屡获大奖。2010年,《百美图》在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获“天工艺苑杯”金奖,同年《连年有余》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中国剪纸艺术展”一等奖。《和谐》《九龙图》《十二月令系列》分别获2010年、2011年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特别荣誉奖”。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浙江博物馆、四川博物馆、温州博物馆等收藏。大量作品发表于各类报刊。

各级电视台还先后介绍了其作品,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温州电视台为他先后拍过专题片。2002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为其拍摄专题。2007年4月,中央电视台国际部《快乐中国·学汉语》在其家中拍摄。

三、交流传承细纹刻纸

在专心自己的刻纸事业外,陈余华还心系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1984年,他参加中国剪纸学会;1999年参加温州民间艺术家协会,并担任剪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0年参加乐清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并任理事;2001年参加温州市工艺美术协会,并任理事。

陈余华经常在各地进行技艺交流活动。2005年7月在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在西湖美术馆举办的省首届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保护成果展览中,他进行现场表演,受到原省长吕祖善和文化厅长杨建新等领导的赞扬;2007年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举办的民间工艺美术学术论坛研讨会;2008年初参加浙江省文化艺术团,被选派赴阿曼苏丹国进行“马斯喀特艺术节”细纹刻纸现场表演和文化交流;同年5月参加省文化厅组织赴台湾台北国父纪念馆进行“吴越天工”浙江民间工艺展,并现场表演;2009年2月,应文化部邀请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中,受到中央各部委领导的一致好评;2010年11月参加由文化部主办,中国乡村文化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获得最受观众喜爱的传承人荣誉奖;2011年1月参加文化部主办的“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迎春”展示活动,并受到文化部长的好评。

陈余华在温州市教育局中学生团校培训班授课

陈余华积极带徒,到各个教学点,手把手授课,传授技艺,将非遗带进校园,目前已有学生10多名,专业学生6名,且能在各种学校授课,包括团校、特殊学校,传授细纹刻纸技艺。在乐清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乐清细纹刻纸民间工艺基地,能经常能见到陈余华的身影。在那里,他不厌其烦地教孩子们如何正确用刀、磨刀以及各种刻纸技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有了自己的教学心得,如“刀要放正、动作要慢,刻出来的纸要用刀挑起来”。基地百多名学生先后学习刻纸,不仅招来订单,而且其作品曾经成为中国教育代表团访问古巴时的国礼。

一直以来,陈余华都在孜孜不倦地研究细纹刻纸艺术,并期望能将其发扬光大,不仅身体力行地亲临现场进行表演传授,而且极力将心得经验用文字的方式进行记录。2001年,他的《细纹刻纸 中华一绝》发表于《江南游报》,篇幅短小精悍,寥寥几百字道出了细纹刻纸的精髓,讲述了细纹刻纸的历史由来、工具和技法,如“老艺人们常说:‘框子打好,杆子硬。’”“20字真言:‘先上后下、先细后粗、先左后右、先里后外、手向一致。’”2010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陈朝芬 陈余华细纹刻纸精品集》著作,其中收录了父子俩的经典作品并标明尺寸,书籍制作精良,成为许多学习者的临摹范本。

由于陈余华出色的刻纸技艺,各种光环也接踵而至。他于2006年被授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民间艺术家称号;2007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

陈余华从艺以来,屏住气、静下心,整天专心致志地坐在工作台旁盯着刻刀照着图案刻,一天下来只刻出那么几小块,四十年如一日。他说,细纹刻纸是一门吃“英雄饭”的手艺,要求视力锐利,专心致志。但是如今58岁的他,出于对事业的喜爱与追求,仍然执着地、辛勤地在细纹刻纸这块土地上耕耘着、坚守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