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凤芝 吴向毅
阮世池(1928— ),温州瑞安人,是温州鼓词第二代代表人物,温州鼓词“阮派”艺术创始人。主要代表作有传统曲目《十二红》(12本)、《粉妆楼》(7本)、《合同记》(3本)、《八窍珠》(6本)、《红绿梅花簪》(2本)、《三天竺》(1本)、《黄金镯》(3本)、《文武香球》(6本)、《宝莲灯》(1本),以及现代曲目如《火种》(6本)、《破晓记》(4本)。现代词目有《破晓记》《祖国处处有亲人》等。2008年2月,阮世池被文化部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
一、台风助力,结缘鼓词
阮世池,大家都喜欢称他“阿池”。阿池出生于瑞安县城关镇大校场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在渔船上打工,靠替人做雨伞骨为生,母亲则在瑞安南门摆水果摊,家里五兄弟两姐妹,其排行第二。阮世池在城南小学念了四年书,因家庭生活困难而辍学回家,在家为父亲做帮手。为贴补家用,阿池经常上山耙柴,甚至为丧葬人家背彩旗。
1940年,阮世池12岁,父亲受一位玉环县朋友之托,到瑞安陶山邀请著名鼓词名师王启凡先生,正当王启凡先生准备启程去玉环的时候,台风登陆温州,船不能起航。王先生只得暂住阮家,一住就是三天。阮世池先生回忆说:“这三天对我来说,是人生的转折点。”6岁的阿池在玩倒立时伤了髌骨,因延误了治疗,导致左腿的终生残疾。阿池的母亲打算让阿池跟随王启凡先生学鼓词,也算是将来有了谋生去处。王先生听后说,想学唱词必须要三个条件:声音好、五官端正、有文化。阿池当即唱起了在学校里学的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王先生听了非常满意,立刻收他为徒。台风过后,阿池随启蒙老师王先生一起去了玉环。初到当地,看到村民放着鞭炮,敲锣打鼓迎接王先生,隆重壮观的欢迎仪式触动了阿池的心,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边学边唱,对鼓词有了兴趣,也有了感情。
学鼓词都是“白口学”的方式,即老师念一句,学生跟一句,刻苦努力的阿池每天白天记上几十句,晚上回家躺在床上反复背诵,直到熟记为止。半年过去了,他学成了第一部鼓词《蟠龙镯》。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刚12岁的他,一个人到搬运工人集中的南门仙岩头演唱。听众听了直赞扬:“这‘细儿’(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这一次的演唱让他赚到了一个银元,全家都笑得合不拢嘴:“仙岩头、仙岩头,开了个好彩头,前途一定有希望。”这场“开门红”使得阿池对自己的鼓词更加有信心了。
二、首次登台,名声大振
阿池跟随王启凡一共学会了两本鼓词(每本词约三个半小时),遗憾的是第三本词还没有学完,王先生就辞世了。鼓词是一门说唱艺术,学好鼓词的关键是多学词文。母亲为了让阿池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到处请有名的词师为阿池指导。阿池曾先后拜师陈宝生、阿奴和锡贵。三年后的1945年,阿池已经学得了20多本鼓词。例如《十二红》《五凤图》《七星剑》《黄金镯》等为人熟知的曲目。
俗话说,上天眷顾有准备的人,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不假,一次偶然的登台让阿池名声大振,响遍温州城。1942年,阿池14岁,因主唱迟到,温州小南门伯文词场的伙计急忙找到阿池救场,打出广告是“特请小朋友演唱《五凤图》”。结果令人大吃一惊:第一天,台下有八九成的听众,到了第二、第三天,整个词场挤满了人,热闹非凡,大受欢迎的阿池连唱五场,场场爆满,就连旁边茶房的生意也是超乎寻常的兴隆。词场老板当即决定收他为干儿子,但被阿池婉言谢绝了。当时温州的18家词场,都争着邀请他,阿池几乎每天都是在词场表演,忙得不亦乐乎。少年聪慧的阿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他跟随各位先生学唱的同时,注意将自己的嗓音特点和各位先生的优秀的唱腔融合到一起,并加以调整,逐渐形成了自己风格的唱腔特点。
自此之后,十六七岁的他在本地已经是温州城人人皆知的“童星”了。阮世池对这次的登台演唱记忆犹新:“这是我正式上词场演唱温州鼓词。”
阮世池的鼓词人生一半是泪,一半是蜜。自打南门词场首次登台唱红后,当地的地痞流氓、市井无赖经常到词场捣乱,砸桌椅、捣坏琴鼓,把热闹的词场弄得乱七八糟。如此没有天理的欺凌对于一个怀有曲艺梦想的十五六岁的孩子来说又何尝不是心灵上沉重的打击呢。他常常在演出之后,哭着回家。有一天,他对母亲说,再也不想唱鼓词了。母亲告诉他:“咱穷人家,不论干什么业都得受气,这世道没啥好饭可吃,你的腿又不灵便,不吃这唱词饭,没有其他更好的业可干,九口之家还是靠你赚几块钱算是比较容易的。”所谓“干一行,怨一行”。母亲的话让阿池成长了很多,想到了自己对整个家庭的责任,不得不忍耐下去。城市地痞流氓多,阿池决定转向农村演唱。朴实、善良的农民朋友的真诚,使阿池备感亲切,还交到了很多友谊深厚的农民朋友,他把农村的一些乡音俗语都带到了鼓词创作当中,给自己的鼓词新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听众们百听不厌。
三、知恩图报,宣传党的政策
1942年,温州鼓词协会号召全地区曲艺界人士为如火如荼的抗日热潮做宣传。阿池自编自唱了《苏友才做寿》,被协会选中,编排成了戏,在温州各地巡演。1944年,16岁的他参加了由瑞安民众教育馆领导的曲艺艺人福利会(福利会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抗日、破除迷信),开始尝试创作以宣传抗日为主题的鼓词曲目,鼓舞了温州人民抗日的勇气。阿池所在的福利会将宣传活动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苦尽甘来。新中国成立后,万象更新,人们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阮世池等一批民间艺人翻身做了主人,他们也有了更高的创作激情,新作品层出不穷。1949年9月,瑞安解放,县文教科李淑绵同志找到阮世池,要求他用鼓词宣传“买胜利公债”的好处。阮世池深受旧社会之苦,深知我党救了中国,救了百姓,知恩必报恩,他满口答应,连夜赶排了鼓词节目《踊跃抢购胜利公债券》,并一连唱了20场,听众人山人海,反映非常强烈。一时间,城关镇掀起了抢购胜利公债的热潮。
1950年,他编写了《朝鲜母亲》《上甘岭》《黄继光》《捉拿麦克阿瑟》等鼓词节目,支持抗美援朝。1951年,他演唱的《婚姻法唱本》(内容是控诉旧社会的买卖婚姻)唱遍了瑞安城乡,配合了政府推行的《婚姻法》,其中在全县妇女代表大会上的一场,感动得全场妇女泣不成声。就连瑞安县人民广播站和温州人民广播电台开播的第一天均邀请他到电台现唱现播,他演唱的《金枝积肥》和《小姑贤》,受到听众的热烈赞赏,听众纷纷要求定期播放曲艺节目。不久,瑞、温两地相继开设了《广播曲艺场》栏目,以满足广大听众的要求。
1957年,阮世池参加浙江省曲艺演唱会
1958年,阮世池组织“中心宣传队”上山下乡宣传党的农业政策和农村好人好事,历时三年,不计报酬。之后为配合政府宣传中心任务,他创作或改编的节目达400余个,许多节目在省、市级获奖及在《曲艺》杂志发表;在温州人民广播电台及瑞安人民广播电台录播了200多个节目;参加公演宣传演唱2000多场次。
1958年是阮世池终生难忘的一年。这一年的8月,曲艺界人士终于盼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曲艺界的头等大事——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大会。作为浙江省曲艺代表之一,他演唱的鼓词《不靠天》获得了优秀演出奖,是大会的最高奖。他还作为青年演员代表,登上全国曲艺代表大会主席台,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见。阮世池先生回忆说:“演唱之前,我注意到观众席的第三排当中有三个位置是空的,我刚上台开唱,那三个位置就有人坐了,我一看,那不是周总理吗?没错!就是周总理!他来听我演唱的温州鼓词了!谢幕以后,周总理上台来与我亲切握手,问我‘您是哪里人?’我说‘我是浙江的。’他说‘您好!老乡!’当时,我心里特别激动。”直到今天,这张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照片还挂在阮的家中。随后,他跟文化部组织的优秀巡演团到沈阳、广州等10多个省、市进行历时4个月的巡演。之后,优秀巡演团改名为前线慰问团,随团到福建前线向部队官兵作慰问演出时,他用普通话演唱了自己创作的鼓词《李大娘智捉特务》,受到了部队军人热烈的掌声。
四、改革春风吹来曲协新面貌
好景不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鼓词被称作“叫花子艺术”,并被扣上了宣传“封建四旧”的罪名并下令停唱。阮世池被当作“反动的艺术权威”,红卫兵给他戴上高帽、挂上黑牌子进行游街批斗,阮世池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再也不敢唱鼓词。1967年初,阮世池被抽调到了解放军6515部队,做文艺宣传工作。见风波稍有平息后,阮世池与14个曲艺人退出了曲艺协会,决心不再唱鼓词,于是他们合伙办起了广播器材厂,做“广播喇叭盒子”,一干就是九年多。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一天,瑞安曲艺协会恢复的消息传来,文化局原局长叶尚义找到阮世池,邀请他到曲协工作,主要负责整理旧书稿,编写新鼓词。8月份瑞安文化局成立瑞安曲艺队,阮世池担任曲艺队教师。1980年,省人事局特批他为曲艺干部。1982年7月,瑞安县文化局举办第二期曲艺培训班,招收了50名学员。之后的10年时间,阮世池培养了一批批曲艺人才,带领着鼓词艺人对传统鼓词的演唱方式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直到1990年退休。
1982年瑞安县曲艺培训班师生合影(瑞安文化馆提供)
阮世池已退休20年。我们有幸在2011年7月份的暑假,利用假期实践的机会前往温州拜访83岁高龄的阮世池。自从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之后,阮世池比退休前更忙碌了。(www.daowen.com)
首先,整理旧书稿。慈祥的阮世池老人,嗓音略带沙哑但依然洪亮,娓娓道来:“文化馆里每年要出版一次本子,每本当中总要我的两篇故事在里面……我答应他们2011年写两本。一本是《蟠龙镯》,另一本是《三天祖》。这两年中都在编编写写的,唱得不多。”
其次,为鼓词进校园活动助力。自从2006年温州鼓词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社会对鼓词艺术和鼓词艺人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与关心。他还多次被邀请到一些院校、幼儿园上曲艺课。阮世池对这些事情非常乐意,他说:“看到这么多人喜欢鼓词,非常高兴。”
2007年7月,在温州医学院药学院“药焰先锋”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与瑞安市青少年宫联手举办的“瑞安鼓词进课堂”活动中,阮世池为青少年宫的小朋友讲课并演唱了《狐狸和乌鸦》等小故事。同年8月,清华大学学生到瑞安文化馆听阮世池讲鼓词,并且给他颁发了证书。在瑞安市文化馆与市艺术学校联办的鼓词进校园活动中,他为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和温州师范学校的70多名学生讲课,介绍瑞安曲艺史、牛筋琴的发明与改革等情况,并作了示范演唱。随后他被瑞安滨江中学和多家幼儿园邀请讲课,为学生讲鼓词艺术,宣传鼓词的魅力。
2008年,阮世池为学生讲课
浙江电视台《流动大舞台》走进瑞安
最后,接受媒体邀请,为鼓词的宣传增彩。“这几年,我的事情也干得很多的哦,就是我们这个什么中心运动啊,都要我编编写写的。比如说治安问题,比如说环境卫生,还有什么计划生育啊……都要我的作品。”平时除了整理、编写词稿外,阮世池还常常到电视台、电台接受采访、演出,和听众见面,各家报社纷纷对他做专题采访。例如,2007年,浙江电视台录制的温州鼓词《瑞安好风光》节目于正月初一向全球播出;同年11月,中央电视台四频道《千年古县》摄制组来进行专题采访;杭州电视台多次播放阮老的鼓词,瑞安电视台每天下午6点播放半小时鼓词,这已经成了老鼓词迷的贴心节目;2008年2月,《温州都市报》登载题为“唱温州鼓词 整整一甲子”的文章。
阮世池与女儿阮爱兰演唱《秋香赶船》
五、新时代的新担当
2008年10月,瑞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举办庆贺阮世池八十寿辰暨从艺六十八周年鼓词演唱会,并向阮世池转发了由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奖牌、奖杯和奖金。近几年,媒体对鼓词的大力宣传,鼓词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让瑞安、温州的百姓重新认识了鼓词艺术的魅力。对此,阮老笑着说:“我感觉自己比较骄傲,很高兴。”
阮世池为温州鼓词的发扬光大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年,阮世池师承白启凡、陈宝生、阿奴和锡贵等名艺人。在1952年任瑞安曲艺家协会主席时,就带了十几个学生,一心要将瑞安这份独特的文化传承下去的。至今,学生分布在瑞安、鹿城、乐清、玉环等地的有30多位,徒孙上百人。许多学徒在全国、省市都获得了很高的名次,在鼓词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上都取得了成就。
在鼓词舞台上成绩突出的学生有胡平、凌康君、郑光富、阮爱兰、黄世铭、朱锦清、陈香兰、徐永胜、周崖冰、黄明岳、施巨妙、陈光波、阮爱兰、阮立斌、王守生、陈美安、陈卓如等,这些人均是他亲手栽培的弟子,现在他的徒弟带徒弟,已传了五代,可谓高徒辈出,桃李芬芳。
荣誉称号
阮世池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曾任瑞安市民间鼓词艺人协会委员,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温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顾问,瑞安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等职位,1951年后,一连五届被选为瑞安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任瑞安县政协常委。
阮世池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证书
1993年,阮世池被浙江省文化厅首批命名为“民间艺术家”称号。
2001年,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新中国曲艺五十年特别贡献艺术家”称号。
2008年2月,阮世池与方克多被文化部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
部分作品获奖情况
1952年5月,在浙江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王贵和李香香》获优秀演出奖,并在浙江省人民广播电台和华东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1956年,《秋香爱社》在浙江省第一届曲艺会演中获优秀演出奖。
1958年,在北京举行全国首届曲艺会演,他演唱的鼓词《不靠天》荣获优秀演出奖,受到周总理、董必武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采访小组与阮世池及其儿女合影(吕源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