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方克多:留住传承人

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方克多:留住传承人

时间:2024-08-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倾心曲艺的鼓词名家—— 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方克多郭凤芝吕源方克多,浙江温州人,浙江省民间艺术家。2008年,方克多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这是温州市群艺馆馆长、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卢和乐对方克多和他的鼓词的评价。同年的8月份,方克多正式拜师当时有名的词师艺人苏方足先生。另外,温州鼓词已经进入校园,鼓词的传承后继有人。

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方克多:留住传承人

倾心曲艺的鼓词名家—— 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方克多

郭凤芝 吕 源

方克多(1942— ),浙江温州人,浙江省民间艺术家。他出生于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白沙乡一位普通木匠的家庭。曾得到大名鼎鼎的音乐家杨大伦先生传授乐器演奏方法,并继承了牛筋琴的发明者陈昌牌、苏方足两位先生的温州鼓词表演技艺。他不拘泥于传统,吸收了话剧相声等多样曲艺的表演手法,形成了多样唱腔和表演形式的鼓词风格,是一位创新型的鼓词艺人。他最拿手的传统鼓词曲目有《三请樊梨花》《孟丽君》《绿牡丹》;现代曲目有《红灯记》《沙家浜》《杨立贝告状》《智闯龙潭桥》《法庭擒鹰》《天地情》《蝴蝶杯》等。1982年,他因《智取龙潭桥》的精彩演唱,获得了全国曲艺会演一等奖。方克多演唱鼓词吐字清楚,唱腔婉转流畅,声情并茂,表白、滑口悠远,形成独特的风格与韵味,伴奏板式丰富多样,自成一派。2006年,温州鼓词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方克多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

一、方克多的鼓词人生

“方克多的唱词风格借鉴话剧、相声等表演手法,很现代,很有时代感,伴奏板式多样;他的作品在省内乃至全国获奖无数,为温州鼓词走出温州、享誉省内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温州市群艺馆馆长、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卢和乐对方克多和他的鼓词的评价。方克多的鼓词人生充满了奇遇,充满了幸运,几次人生经历的起伏,都没有动摇他对鼓词的挚爱,时至今日,方克多仍活跃在温州鼓词的舞台上。

奇遇一:拜师学艺

1955年,时年14岁的方克多小学毕业,没有了学校生活,方克多就天天跑到外婆家玩,每天都很开心。恰巧外婆隔壁邻居家住着一位姓吴的唱词先生,吴先生当时寄住在邻居家唱鼓词,每天都会有很多人来听,方克多被鼓词故事中的历史人物和英雄形象深深吸引着,竟忘了回家,一坐就是大半天。这位鼓词艺人见方克多活泼好动,并且嗓音洪亮,就告诉方克多:“我这里有乐器,你嗓子行的,可以学鼓词的。”喜爱曲艺的方克多就这样跟着吴先生开始一句一句地学唱鼓词。

同年的8月份,方克多正式拜师当时有名的词师艺人苏方足先生。此后方克多就开始了背词本、学唱腔、敲牛筋琴的曲艺学习生活,就这样一直学到大年三十。方克多早已把师傅教授的过年期间三个晚上的唱词熟记于心了。一天,父母亲到村里去喊:“你们大家都来听哎,都来我家坐下来听。”就这样,方克多那天晚上在自己家里举办了第一个公开性的“个人演唱会”,整个小院里面挤满了人,大家对方克多赞赏有加。晚上结束后,几位热心的亲戚与方克多的父亲商量,过年时,让方克多到村里的“大屋”演唱。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二方克多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鼓词《蝴蝶杯》,邻里街坊都跑来听。这一次正式的登台不仅让方克多成了“小明星”,更多了“唱词多”的称号,而且方克多还为家里赚得了几毛钱。提到这件事情,方克多骄傲地说:“都是人家他一分你一分给的,过去一分钱了不得咧,过去一个早上吃饭两分钱的那个虾皮吃不了的。”数了一下大概几毛钱的样子,懂事的方克多将钱全部交给父母收起来。

奇遇二:先入团后入伍

自正式登台亮相后,方克多对鼓词的兴趣有增无减,并且更加努力地钻研鼓词曲目,从1955年一直到1959年,他经常到生产队去唱,在这段时间方克多又学了大概四部词本,十几个晚上的台词都会唱。1959年,方克多参加了浙江省曲艺会演并获奖。直到1960年,县里的文工团招人,方克多很幸运地进了文工团,户口也从农村被迁到了县里,工作有了着落,18岁的方克多很是高兴和满足。不巧的是,1960年正是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一年,平阳县也遇上了桥墩水库出险,伤亡惨重。平阳县政府的财政压力巨大,入不敷出。文工团的资金状况非常不乐观,无力支撑正常的经费支出,被迫解散。

文工团解散后,有一天,团长把发展唱现代词的想法告诉了方克多,方克多是一位心思细腻的小伙子,他认为唱现代词必须了解时代主题,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政治和军旅生活是时代的主旋律,然而团里的演员大都缺乏部队生活的经历。年轻的方克多为了报效国家,也为了体验部队生活,毫不犹豫地报名申请入伍。入伍当兵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方克多谈到这段经历的时候,乐滋滋地说道:“10月份,大队干部为我办了一桌酒席,全村父老锣鼓喧天欢送我去当兵。”在福建部队的四年时间里,方克多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文艺宣传活动上面。军旅部队设有专门的战士演出队,文艺活动非常丰富,方克多所在的演出队经常因演出得奖,还曾立了三等功。

奇遇三:成为剧团骨干

1964年退伍回到家乡,这时的方克多已经成长为一个多才多艺的鼓词名艺人。方克多参加了1964年第一届温州市曲艺会演,并且获奖。“文化大革命”前,方克多参加了平阳县组织的平阳曲艺团,曲艺团当时演唱的主要是现代曲目,比如《白毛女》《红灯记》等。1969年,方克多被分到平阳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后来文宣队改名平阳京剧团。京剧团组织性强、整合性强,每次演出编导、导演和各个演职人员分工明确,演出规模也很大。1970年,京剧团开始演样板戏,方克多扮演了《红灯记》《沙家浜》和《平原作战》里面的众多角色。在京剧团的10年当中,方克多学了很多东西,这段时间对他的曲艺生涯影响最大。这期间,他掌握了很多乐器的演奏,比如二胡三弦、锣鼓。他同时把样板戏的曲调用牛筋琴演奏出来,使得牛筋琴在方克多的手下演奏出花样繁多的曲调,他的牛筋琴演奏的灵活性相对于其他艺人高出一筹,在同行眼里,“牛筋琴就是方克多”。

奇遇四:入选传承人代表

方克多退休后,依然活跃在鼓词舞台上。他参加了平阳县组织的民间乐团,平时唱鼓词、敲牛筋琴、拉二胡。一周有几个早上一伙人互相学习研究,经常参加乡下的演出活动。另外,他将大部分时间用在查看鼓词相关的工具书、研究鼓词文化上,回忆之前的演出和整理学过的鼓词。他也经常被邀请参加各类公益性的宣传活动,由此方克多将鼓词和时代的主旋律再次融合到一起,增强了鼓词的生命力。

2011年,平阳县木偶剧团组织一次反腐倡廉的宣传活动,邀请方克多负责编唱鼓词。另外,温州鼓词已经进入校园,鼓词的传承后继有人。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和当地中小学的学生经常向方克多了解温州鼓词的情况,方克多每次都热心地为孩子们介绍鼓词文化。方克多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生活中喜欢锻炼身体,每天很早去爬山、跳舞,一直保持着精神抖擞的面貌。进入新时代,正值国家兴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潮,2008年,方克多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也是对方克多为温州鼓词的发展传承做出巨大贡献的充分肯定。

二、方克多对鼓词的贡献和成就

方克多对温州鼓词的表演形式和牛筋琴的演奏方面具有独特的创新性,改变了鼓词传统呆板的单档表演形式,使鼓词这一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形式在群众新的生活方式下有了与时俱进的能量,拉近了鼓词和当代群众的距离。

贡献一:单档变多档

传统的温州鼓词表演模式是一个人演唱,一个人演奏,即一人伴奏一人演唱的单档表演。据说民国时期的鼓词也出现过分角色演唱的情况,但没有成为固定形式延续下来。

1959年,方克多参加浙江省音乐、舞蹈、曲艺、木偶会演

1982年,方克多与胡平搭档表演温州鼓词《智取龙潭桥》

方克多回忆说,管华山先生也曾将一个小剧本分角色唱过,以后就没有了。在部队服兵役期间,方克多特别喜欢参加或观看曲艺节目的表演,例如话剧、相声等各种艺术表演形式,为他以后的鼓词表演注入了多元的色彩。他将其他曲艺题材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故事内容吸收到了鼓词当中。1963年,上海某慰问团到方克多所在的部队演出,其中有一个叫《队长娶亲》的节目,内容大概是地主的女儿要嫁给一个队长,这个队长再三拒绝的故事,当时是几个人以戏剧形式同台表演,方克多看了这个节目之后觉得不错,就向他们要了这一节目的内容。1964年退伍后,方克多将这个节目以鼓词的演唱方式进行了改编,参加了1964年第一次温州市曲艺会演,以多人演唱的形式第一次亮相就得奖了。

方克多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况:“我们把角色都分了,各唱各的,你唱李铁梅,她唱李奶奶,我唱李玉和这样子。乐器原来就是一把牛筋琴,后来加上了二胡、琵琶、三弦等乐器。演出的时候,周边的瑞安乐清、文成等县市的人也来平阳听,大家都很喜欢这种形式,都说很好并纷纷前来取经。我们曾将原来一个人唱发展到五个人唱,分角色唱,得到了同行和听众的认可。”

贡献二:牛筋琴弹新调

在传统乐器伴奏风格稍有改动的基础上,与琵琶、二胡、三弦、锣鼓等乐器混搭演奏,创作了题材丰富,花样繁多的鼓词表演形式。在众多鼓词艺人的眼里,“牛筋琴就是方克多”。方克多将牛筋琴与其他乐器的曲调进行了合作和融合。方克多在京剧团里掌握了很多乐器诸如二胡、三弦、锣鼓等的演奏技巧。他把各样乐器的曲调用牛筋琴演奏出来,牛筋琴在他的手下演奏出不一样的曲调,他的牛筋琴演奏可谓技艺超群。

很多艺人前来向方克多讨教心得。他说这其实离不开京剧团。京剧团参加过北京曲艺会演,在苏州举办过全国曲艺会演,还有在杭州的几次会演,方克多慢慢地接触了绍兴莲花落特别是苏州的评弹,他的唱腔里就有一点点评弹唱腔风格。方克多谈到怎样吸收同类剧种的东西时,说道:“评弹拿一点过来,不要统统拿过来,统统拿过来不行,人家不听你的了,去听评弹了。”善于吸收借鉴的方克多,取他者精华,为己服务,是一位富有创造力和创新力的曲艺能手。

三、方克多鼓词一派的传承

方克多认为温州鼓词的最大魅力在于:一个人一个晚上把一个故事讲完;另一个就是易懂,这也是他钟爱于鼓词的重要动因。

艺术特点

方克多的鼓词唱腔婉转流畅,吐字清楚,声情并茂。似戏曲又非戏曲,加之表白、滑口悠远,伴奏板式丰富多样,形成独特风格与韵味,自成一派。

传承谱系(www.daowen.com)

老师公:陈昌牌(牛筋琴发明人)。

方克多的鼓词非常受群众的欢迎(平阳县非遗保护中心提供)

老师:苏方足。

徒弟:王合华、方君柱、高修超、林春燕、叶玲玲。

徒孙程海燕也已在温州市曲艺界取得了不凡业绩。

谈鼓词的传承与发展

在鼓词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方克多有自己的看法和所担心的问题。鼓词要发展就要有改革和创新。根据时代主题的变化和不同听众对鼓词艺术的需求,他将鼓词的单档发展为多档表演形式;积极学习和融入其他曲艺品种的唱腔,在某些场合还用普通话演唱。

他强调,在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人才培养。曲艺要传下去就需要人。学生的选择最重要一点是热爱曲艺,最起码的是声音一定要好;其次,是五官;再次就是记忆力

另一个就是关于鼓词本身。方克多认为,脱离了原来传统的东西那就不是温州鼓词了。首先乐器不能丢!牛筋琴号称“天下第一琴”,是温州鼓词的主要伴奏乐器,全国唯一的独特的曲艺伴奏乐器。牛筋琴、扁鼓、檀板和抱月是一定要有的。另外就是唱腔,传统的唱腔一定要保持。现代词的唱腔中,传统的唱腔要占到60%或者70%。

随着人们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改变,温州鼓词也遇到了一些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方克多特别提到三点最为关键的问题:一是演出场所缩小;二是人才吸收困难;三是某些鼓词艺人的功利趋向。

首先,鼓词演出场所有限。平阳县原来有个面积几百平方米的曲艺场,由于前几年鼓词在走下坡路,转卖给了剧院。作为鼓词艺人,方克多说:“要求县里给我们一个场地,你没场地到哪里去唱?”值得高兴的是文化局的郑主任说,最近我们县里找好了一个地方将来作为鼓词的演唱基地。另外县里已经设立了温州鼓词展示馆。

温州鼓词的多档表演形式(平阳县非遗保护中心提供)

方克多谈牛筋琴的演奏(平阳县非遗保护中心提供)

其次,人才吸收困难。目前经济发达的地区,学习传统曲艺的人不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稍多一点。很多农村人还不了解非遗。温州鼓词是以温州方言为主的地方曲艺,语言是最重要的。唱温州鼓词必须讲温州话,或者瑞安话,或者平阳话。现在青少年受现代流行音乐电脑科技的影响,对鼓词等传统曲艺兴趣不大。国家现在招收学生没有指标,补贴较少,也影响到了温州鼓词的招生规模。

最后,艺人追逐经济利益现象突出。最近十来年,大部分温州鼓词艺人在陈十四庙唱《陈十四娘娘》,现在唱词的艺人一个星期有十一二万元的收入。温州鼓词如果都在庙里唱“大词”,演唱现代词和传统词的剩余不多,谁来将它演唱和传承下去?

除了演唱场所的问题,方克多感慨地说:“这是个问题,最大的问题。”对于鼓词发展过程中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挖掘问题,方克多表示很难选择。

主要荣誉

1959年,参加浙江省音乐、舞蹈、曲艺、木偶戏会演(未设奖);

1979年,获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温州地区曲艺会演一等奖;

1982年,获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表演、创作、作曲三个一等奖;

1986年,获全国曲艺新曲(书)目比赛表演三等奖和伴奏三等奖、浙江省曲艺新曲(书)目比赛表演一等奖;

1987年,获温州市文学艺术创作基金会授予的1979—1986年度文学艺术荣誉奖;

1988年,获浙江省第二届曲艺会演表演一等奖;

1990年,获浙江省第三届曲艺会演音乐设计奖;

1991年,获温州市文学艺术创作基金会授予的1987—1989年度文学艺术银鹿奖;

1993年,获温州市文学艺术创作基金会授予的1990—1992年度文学艺术银鹿奖;

1996年,被聘为平阳县教育委员会首届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1998年,被温州市文化局、市曲艺家协会授予荣誉奖;

2006年,被聘为首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评审推荐委员会委员、被授予浙江省民间艺术家称号;

2008年,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