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留住传承人-高腔(西安高腔)代表性传承人严帮镇

留住传承人-高腔(西安高腔)代表性传承人严帮镇

时间:2024-08-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人一台戏』—— 高腔代表性传承人严帮镇张舒雅严帮镇,浙江衢州人。能演奏锣、鼓、二胡、笛子等13种乐器,创造了“一人一台戏”的表演形式,被誉为西安高腔的“活化石”。2008年被授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腔代表性传承人。作为一名民间艺人,在他有限的生命里从事西安高腔长达80余年,以“一个人演出一台戏”而闻名,被称为衢州西安高腔的“活化石”。

留住传承人-高腔(西安高腔)代表性传承人严帮镇

『一人一台戏』—— 高腔(西安高腔)代表性传承人严帮镇

张舒雅

严帮镇(1918—2011),浙江衢州人。终身献身于西安高腔。能演奏锣、鼓、二胡笛子等13种乐器,创造了“一人一台戏”的表演形式,被誉为西安高腔的“活化石”。2008年被授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腔(西安高腔)代表性传承人。

2011年1月22日,94岁的严帮镇与世长辞。作为一名民间艺人,在他有限的生命里从事西安高腔长达80余年,以“一个人演出一台戏”而闻名,被称为衢州西安高腔的“活化石”。

据其子严荆州回忆,出生于民国初期的父亲严帮镇在13岁时机缘巧合跟随邱耀林(也就是后来严帮镇的师傅)学习戏剧。当时常山戏班子的成员邱耀林由于生病被严帮镇的父亲留在了家里,病好之后,村里一帮年轻人就跟着邱耀林学习戏剧,严帮镇也在学习戏剧的学员之列。正是从那时起,严帮镇对西安高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当时所有学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个,由于天赋较高,学习努力,同时借助于邱耀林住在其家的便利条件,严帮镇就得到了比别人更多的学习机会。除了正常上课外,严帮镇只要一有时间,哪怕是吃饭时间都会向师傅请教。此外他自己对戏曲也很有体会,喜欢钻研和探索,常常一边走一边想新的曲子,不知不觉地就走错了路,所以严帮镇对于高腔的学习比别人更加到位。过去因为农村经济条件不允许,导致上学读书的人数少之又少,严帮镇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但是在学戏期间却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并让他受益匪浅。所以严帮镇经常和子女谈到学戏让他增长了更多见识,学到了更多做人的原则。严帮镇嗓音比较好,大花脸、小生等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可以唱,此外还有道教表演以及昆腔等剧种。这些也都是从他师傅邱耀林那里学来的。但那时师傅教徒弟是比较保守的,邱耀林手写的戏本基本上都是杂乱无章的,每页上面都有很多其他的一些东西,比如画图或者是道教的符等,主要是为了不让别人看懂,自己有所保留。严帮镇继承了他的曲谱(手抄本)之后,便一页一页地把其中与西安高腔有关的东西精心整理出来。通过这次的整理,严帮镇的高腔水平有了一个新的提高,在有些方面甚至已经超过了他的师傅。

严帮镇20岁左右的时候,开始有人找严帮镇唱戏、教戏,其中有些学员的年龄比严帮镇还要大。严帮镇从20多岁开始收徒弟,一直教到90多岁。当时是40天为一期,前后差不多收了520名左右的学生。严帮镇所定的徒弟标准是:首先要人品好,其次是要喜欢这门技艺。一般情况下严帮镇每上完40天的课之后就会带学生出去演出,演出回来之后根据演出情况再上课进行指正,使学生能够及时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专业技能得到更好的提升。一些徒弟在学习一两年之后就可以独立外出表演,很多徒弟一般都不会跟随他太久,但还是会时不时回来找严帮镇请教。

1953年文化部下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示,严帮镇参加了为期五天的杭州文艺戏曲座谈会。通过大会,严帮镇获得了相当大的启示,受益匪浅。严帮镇根据政府的需要把政府政策与戏曲相结合然后唱出来,他把相关的政策编成可以念也可以唱的歌词。在国庆、中秋等节日里他也会以此种形式帮助政府做宣传工作。“文革”期间,严帮镇被当成反革命分子批斗、挂牌游街,迫不得已搁置西安高腔,同时之前一些有关西安高腔的资料也基本上在这期间被销毁。这个时期的严帮镇生计完全靠下田劳作,是最苦最累的时期,这种境况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他得到平反之后才得到改善。(www.daowen.com)

“五大集成”编纂委员会为严帮镇恢复传统戏曲工作颁发的奖状

严帮镇晚年演出时的照片

1979年,政府得知严帮镇参加过杭州文艺戏曲座谈会,就请他帮忙恢复传统戏曲这一文化遗产。当时政府成立了“五大集成”编纂委员会,严帮镇从1979年到1980年间就忙着整理有关戏曲的资料。改革开放之后,严帮镇经常被邀请到上方等地去演出,并且在上方教授了一年多的西安高腔。严帮镇自己村子里以前学过西安高腔的人也再次找他学习。在恢复戏曲演出的过程中,严帮镇考虑到一群人出去演出太不方便,就有心把演出道具加以改进,使全部乐器可以由一个人来演奏。这样他一个人就能演出一台戏,手拉胡琴、脚下踩鼓,嘴里唱着,即所谓的“一人一台戏”(《衢州日报》《浙江日报》,还有金华的媒体为其起的名字),央视戏曲频道还对严帮镇进行过很详细的报道。除了严帮镇之外,其他人都没有掌握这门技术,因为这门技术需要掌握众多的乐器并且能够很好地驾驭乐器。虽然对乐器进行了改进,但是严帮镇对西安高腔还是原汁原味地进行继承,师傅怎么教他的他就怎么唱。自从形成了“一人一台戏”之后,严帮镇就经常一个人外出演出了,足迹遍及福建、江西等地。有的是应人之邀,有的是在公共场合进行义演。严帮镇80多岁时身体一直都很好,并且持续出去演出。90岁下半年,他的体能状况已经不适合外出演出。严帮镇进行的表演大部分都是义务的,不收费的,所以经济状况一直不是很好。直到2008年被授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腔(西安高腔)代表性传承人才有了政府补贴,严帮镇的生活状况也得以改善。

严帮镇之子严荆州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跟随其父学习西安高腔。严帮镇待子相当严格,有唱得不到位的地方,他会马上指出来。严帮镇说做戏曲的人一定要做到有板有眼。严帮镇为人忠厚,徒弟中不管是儿子还是别人,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尽量全面地把自己所知道的内容教给别人,希望徒弟们可以将西安高腔传承下去。但是很遗憾,由于兴趣、技术要求以及经济等一些原因,大部分徒弟都没有很全面地学到严帮镇的技艺,严荆州大概也只学了80%左右。严帮镇晚年住院之后,更加担心西安高腔没有传人、面临失传的局面。严荆州说,父亲虽然有很多徒弟,但是真正会唱的并不多,一方面是技术要求比较高,另一方面是大家都不愿意学这种很久远的东西。通常情况下是吹奏的不学演唱,拉二胡、敲锣敲鼓要学习演唱,但是像严帮镇这样一个人完成吹拉弹唱整个环节是很难的。严帮镇过世以后,徒弟们自发地组成团体外出演出。

严帮镇(中)接受央视采访

衢州市婺剧团(衢州市西安高腔传习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高腔的保护单位,与严帮镇进行了很多交流,并录制过他演出时的画面。婺剧团中老一辈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认识他,他耿直、忠厚的性格令很多人对他敬佩有加。从20多岁就开始跟随严帮镇学习的严秋纯(严帮镇侄子)回忆说,严帮镇是一个和蔼可亲、对待学徒很随和的人,但是他对做人方面要求很严格。要求学徒出去做事要有规有矩,跟人讲话要客气。比方说到别人家里吃饭,即便有糕点摆在那里,也要等到演出完了之后才可以吃。甚至碗筷怎么放,严帮镇都要教给学徒。跟严帮镇学唱戏的人出去都是规规矩矩的,而这些都得益于他的教诲。衢州市婺剧团团长严洪福也对严老印象深刻,认为在技术层面比较全面,朴素厚道,为人处世耿直,忘情于艺术。另一位西安高腔的国家级传承人汪家惠也对严帮镇老人评价甚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