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留住传承人-海宁皮影戏代表徐二男

留住传承人-海宁皮影戏代表徐二男

时间:2024-08-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灯影下的守望者—— 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徐二男夏徐艳顾欢徐二男,著名皮影戏表演艺术家,浙江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宁皮影戏传承人,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海宁市江南皮影艺术团艺术指导。然而作为江南皮影戏代表的海宁皮影,在著名艺人徐二男的带领下,依然保留着南宋皮影的遗风。为了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皮影艺人,分担父亲的重担,徐二男为此下了不少的功夫。

留住传承人-海宁皮影戏代表徐二男

灯影下的守望者—— 皮影戏(海宁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徐二男

夏徐艳 顾 欢

徐二男(1931— ),著名皮影戏表演艺术家,浙江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宁皮影戏传承人,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海宁市江南皮影艺术团艺术指导。

浙江海宁盐官古镇位于杭嘉湖平原东部,钱塘江北岸,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镇。石砌的小桥横跨在不宽的河面上,涓涓细流,缓缓流过河岸边的石道。这个富庶的鱼米之乡虽然规模不大,但江南水乡应有的小桥、流水、人家,它却也一样不少。盐官虽小,却以“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而名满天下,这多少让人感受到平静的表象和澎湃的自然力量之间的反差。再加上乾隆皇帝与其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也因无从考证而使这个小镇更加蒙上一层谜一样的面纱。

人们历来只道盐官为著名的“潮乡”,却不知盐官的另一项古老文化——皮影。这个自南宋时期从当时的国都杭州传入海宁的古老剧种在当地被称为“纸人头”。在影视并不发达的年代,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它。作为江南皮影的典型代表,海宁皮影的影人造型别致,制作精美,重绘彩,少雕镂,单线平涂,具有水乡剪纸艺术朴素鲜明的风格;唱腔声乐既有高亢粗放,又有优美抒情,曲调十分丰富,其独特的“海盐腔”,更是我国明代四大声腔之一,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电脑的逐步普及,皮影戏这个夹带着历史哲学、世俗、伦理等传统信息的古老剧种似乎成了明日黄花,各地曾经的皮影戏光芒也流逝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然而作为江南皮影戏代表的海宁皮影,在著名艺人徐二男的带领下,依然保留着南宋皮影的遗风。

1931年,徐二男出生于浙江海盐县周王庙镇木香村的一个皮影世家父亲、爷爷、舅舅皆从事皮影表演。时值20世纪30年代,皮影戏作为海宁一带农民主要的业余文化生活,深受欢迎。有道是“锣鼓响,脚底痒”,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只要有皮影演出,就一定是场场爆满。遥想当年的盛况,皮影场子里的条形板凳上人头攒动,大伙儿跟着演出的调子起起伏伏,看到伤心处落泪,观至精彩处鼓掌叫好,甚至在结束后还相互议论着情节。常常是一家演戏,满村热闹。当时仅有名的皮影戏班便有几十个,如徐家班、郎家班、沈家班等,艺人数更是多达百余人。这些皮影艺人亦农亦艺,农忙时务农,农闲时五六个人为一个班,背着皮人箱,走村串户为农民演戏。大家相互切磋,相互学习,皮影事业蒸蒸日上。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大量涌入中国,到处烧杀掠夺,皮影艺人自然不敢再像往常一样出门表演,他们害怕自己的妻儿无人保护,怕自己的父母无人赡养,怕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1943年,抗日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日本人无暇顾及这块偏远的地方,各个皮影戏班又开始到处演出。徐二男的父亲徐玉林在当地是个小有名气的皮影艺人,他在工作之余希望将皮影表演这门手艺传给自己的儿子,使之得以延续。由于大儿子听力不好,徐父便决定将手艺传给二儿子徐二男。当时只有12岁的徐二男还不识字,但他仍下定决心好好学习父亲的这门手艺。徐父时任戏班班主,而整个戏班一共就只有七人,因此徐父经常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有空闲时间教授徐二男实质性的技巧,只是叮嘱他要多看多问。徐二男知道父亲的苦衷,总是自己在一旁静静观看,遇到不懂的就及时询问父亲或戏班里的其他皮影艺人。由于出身皮影世家,徐二男有着一定的皮影戏基础,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钻研,很快就对皮影戏有了一些更深入的了解。为了更好地学习皮影表演,徐二男每天跟随父亲徒步往返于戏班与家之间。戏班与家之间相隔好几里路,徐二男的脚上经常磨出水泡,母亲每每看到都心疼不已,但徐二男对皮影戏的热爱却丝毫不减。

在戏班的第一年,徐二男负责报幕,即在表演前将戏班的名称、所在地、将要表演的曲目、戏目以及贺词在正式开场前报给观众。皮影班子没有固定的曲目,一般都是根据东家的要求来表演。在小孩满月摆酒时演“满月戏”,到了周岁时演“周岁戏”;新人结婚前要演“暖床戏”;为祈求蚕桑获得丰收要演“桑花戏”;给老人做寿要演“福寿戏”;求神拜神要演“还愿戏”;造房上梁要演“上梁戏”等。演出戏目繁多,贺词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徐二男把各种贺词牢牢记住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因为一旦说错贺词,不但观众听了会扫兴,还会挨严厉的父亲一顿打。为了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皮影艺人,分担父亲的重担,徐二男为此下了不少的功夫。

第二年下半年,徐二男在报幕的同时又有了一个新的任务,负责报“出场牌”,即每个皮影人物的开场白。当时的皮影人物一共有1000多个,每个人物出场的开场白都不一样。和尚有和尚的开场白,官兵有官兵的开场白;玉皇大帝有玉皇大帝的开场白,阎罗王有阎罗王的开场白;小姐有小姐的开场白,丫头有丫头的开场白……这对于不识字、全凭记的徐二男来说难度更大了,一不小心就会记混。13岁的徐二男开始向父亲抱怨,他觉得背诵需要温故知新,过去因为不识字在背贺词上已经吃了不少苦头,如今这开场白更加复杂,他忽然觉得有些无从下手了。“不识字怎么了,我也不识字”,“还想不想学,不想学就回去”。面对前来抱怨的徐二男,徐父总是摆出这两句话。有苦没处说的徐二男只能躲在暗处啜泣,甚至想过要放弃。但出于对皮影戏的热爱,他还是选择了坚持。每天早起背诵,午休时背诵,睡前再背诵一遍,繁杂冗长的开场白几乎完全占据了徐二男的生活。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徐二男就把1000多个皮影人物的开场白熟记于心。

1947年,16岁的徐二男开始“翻箱”。徐二男必须做到熟悉每个皮影人物,并能准确地把人物和名字对应起来,从而为担任父亲的“下手”(助演)做好准备。当时的皮影人物已经从1000多个增加到2000多个,但由于之前报“出场牌”打下的基础,徐二男很快就把2000多个皮影人物的名字熟记于心。直到今天,81岁的老人仍然能毫不费力地叫出各个皮影人物的名字。

徐二男与皮影(张庆中 摄)

1948年,徐二男终于开始正式担任父亲的“下手”。父亲是“上手”,负责在幕布后面操纵皮影人物,徐二男要做的就是在父亲旁边把将要上场的皮影人物递给父亲。相较于之前的任务,“下手”更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什么时候递,递哪一个人物,上什么兵器道具,都很有讲究。此外,做“下手”需要精神高度集中,随时准备好把将要出场的皮影人物递给“上手”,中间不可有一丝懈怠,稍有差错,整出戏就不连贯了,观赏性也会大打折扣。为了能熟练地做到在适当的时间把适当的人物交到“上手”手中,徐二男每天午饭后只休息一小时便又投入练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徐二男开始跟着戏班正式到东家去表演皮影戏。第一次真正在幕布后面“演出”的徐二男不免心中忐忑,徐父看到儿子紧张的神情便摸摸他的头,拍着肩膀鼓励他,“胆子大一点,放手去做吧”,“底下的人不多,‘随便’演演就可以了”。看到平时一向严厉的父亲开始鼓励自己,徐二男顿时充满了信心,接下来很顺利地完成了他人生中的首场演出。“首演”成功,增加了他的信心,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在接下来的演出中,父子俩默契的配合赢得了不少掌声,观众也开始注意到这个只有17岁便上台表演的小皮影艺人。

1949年7月,在中国即将迎来新的春天的时候,徐父染上了重病,不久便与世长辞,享年44岁。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徐二男知道自己不能在这个时候垮下去,他担负着的,是家庭的重担和戏班的命运。于是他强打起精神,开始着手处理戏班的事。因为徐父的突然辞世,打乱了戏班原来的演出计划,当时戏班正有一则演出邀请,但戏班缺少最重要的“上手”,无法正常演出。为此徐二男左思右想,最后做出一个决定,即把这则邀请“转让”给父亲的师弟马廷峰。当年,马廷峰与徐二男的父亲徐玉林皆属皮影艺人邱兆兴门下,师兄弟感情极深。马廷峰得知师兄去世的消息后不免惋惜,并同时爽快地答应了徐二男的请求。解了燃眉之急的徐二男之后又请来了干爹帮助管理戏班。

新中国成立初期,皮影戏生意开始清淡下来,大家都在忙农活,演皮影戏的人也比过去少了。徐二男四处奔波,几经周折才又重新凑齐了七人班子。同时,经过前几年父亲的悉心教导和自己积累的经验,徐二男开始小心翼翼地自己担任“上手”。整个戏班终于又重新开始演出皮影戏。

1953年,新中国开始施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徐二男所在的周王庙镇办起了夜校,开始义务教学。20多年不识字的生活让徐二男深感不便,他一直想要有一个机会能够学习知识,成为对祖国现代化建设有用的人,因此积极报名参加夜校。从此,徐二男过起了白天做戏,晚上学习的生活。由于徐二男学习刻苦,不久便被评为班里的学习积极分子,接着又被推选为县里的先进代表。这之后,徐二男更加积极地投入农村的建设,先后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和大队里的民兵团,还担任了民兵团里一个班的班长,负责组织夜里的站岗放哨。与此同时,村里看皮影戏的人日渐趋少,不少戏班开始解散,徐二男的戏班里也有人萌生退意,作为班主的徐二男虽然痛心,但没有强留,同意了他的退出。

1956年,徐二男被选中参加党旗班,平时还要参加村里召开的各项会议,渐渐地,做戏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徐二男开始陷入两难的困境……(www.daowen.com)

1961年,海宁斜桥的一艘轮船航行时出了意外,船上有20多人遇难。各家在举办丧事的时候会请一些皮影戏班来缓解现场沉闷压抑的气氛。但当时村里没有解散的皮影戏班就只剩下两个,面对众多邀请,仅有的两个戏班根本忙不过来,只好请来过去的同行帮忙,徐二男也在邀请之列。这一演就是两个月。

8月的一天,乡里的党总支书记兼乡长找到了徐二男,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老徐啊,经过党委的研究,我们做出一个决定,你不可以再去演皮影戏了。作为团组织的一员(团支部副书记),这是组织不允许的。如果你执意要演,就写一份书面报告退出团组织;要不就放弃皮影戏,你表个态吧。”听了这番话,徐二男心里一番挣扎,一边是父亲的期望和多年的苦练,一边是团组织,他该何去何从?最后,他还是做出决定——放下皮影,认真投入祖国建设。同时表态道:“以后只要在任何场所看到我在表演皮影戏,任凭组织处理。”至此,而立之年的徐二男终于在两难的困境中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从此,人们再也没有在戏台上见过徐二男的身影。

与皮影戏纠缠18年,其间有过辛酸,有过泪水,但更多的是每次演出成功所带来的喜悦。遥想当年父亲手把手教授自己皮影表演时的样子,以及父亲的手艺将后继无人,徐二男眼前已是一片模糊。然而,徐二男心里还有着一朵小小的火焰在燃烧着,是他内心深处对重拾皮影的渺小希望。

1966年,“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像无数民间艺术的命运一样,皮影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皮影戏被视为“封资修”“四旧”,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各种皮影道具统统被烧毁,皮影戏班被强行解散,皮影艺人们也全部被遣散,流散于各处,皮影戏从此无影踪。当时的徐二男虽已“金盆洗手”多年,但也没逃过这一劫,家里的皮影、表演道具全部被拿去烧毁。所幸,当时有几个皮影被大儿子拿去把玩,才使得这几张皮影得以逃离被火烧的命运,保存至今。“十年内乱”海宁皮影濒临灭迹。

徐二男熟练地操纵皮影(张庆中 摄)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带来了百花盛开的文艺春天。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各个省市都积极投入文化建设的热潮。当时中央发文要积极发掘和抢救各地民间艺术,在我国江南独树一帜的海宁皮影戏成了当时文化部门搜集整理民间文化遗产的重点。1979年的春天,海宁市文化馆的朱关良受市委宣传部、文化局领导的委托,扛着20多公斤重的盘式录音机来到斜桥,以该地作为重点搜集地区,长期驻扎下来。由于在10年的“文革”中皮影戏几经沧桑,濒临灭绝,很多老艺人或去世或不知去向,第一手资料十分缺乏。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采风,以座谈、录音和实地观看演出等方式,总共搜集整理了皮影戏音乐唱腔和曲牌40多种,剧目300多个和文字口传资料数万字。这为海宁皮影戏的复苏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海宁皮影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始渐渐复苏。1989年,斜桥的皮影艺人郎自立在斜桥文化站及美术干部王钱松的帮助下重新组织了原来的皮影戏班,更名为斜桥影戏团,邀请徐二男担任团长。虽已搁置皮影戏整整28年,徐二男心中对皮影的热爱却仍丝毫未减。当年30岁的徐二男在理想和现实中选择了现实,舍弃了皮影;每每想起做出决定的那一刻,他总是暗暗落泪。几十年的时间里,他心中无时无刻不念着皮影,甚至在梦中还几次三番恍然觉得自己又站在舞台上,咿呀咿呀地唱着。心中的小火苗此刻剧烈地燃烧起来,58岁的徐二男这次不再犹豫,毅然选择了理想——振兴皮影!他在心中默默地呐喊着。于是当即答应了郎自立的邀请,并带来了自己的弟弟徐五男,让他负责“抱台脚”。戏班人员、道具准备妥当后,徐二男和郎自立兴奋地来到斜桥镇文化站,请他们出面申请演出证。有了演出证,斜桥影戏团终于真正成立了。

1993年10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在海盐召开年会。当时协会的副主席在上海时曾听“三毛之父”张乐平提过海宁皮影的独特魅力,为之深深吸引,非常期盼一睹皮影的风采,于是就想邀请海宁的皮影戏团到开幕式上表演。协会联系了海宁博物馆,博物馆又联系了王钱松,王钱松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徐二男后,整个戏班的人都很兴奋,团长徐二男的喜悦更是不言而喻,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型演出”,意义非凡。随即,整个戏班带上全部的道具来到海盐,大家勤奋地排练,修改,再练,早早地为开幕式做好准备。很快就到了开幕式这一天,大家齐心协力的演出赢得了阵阵掌声,戏班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中外专家都对这次的皮影演出赞不绝口,认为海宁皮影非常具有特色,跟其他地方的皮影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留有南宋皮影的遗韵。随后,戏班又受邀在当地的剧院表演了几天,场场爆满,其受欢迎程度丝毫不亚于如今的当红歌星。1993年的海盐之行使海宁皮影走出海宁,开始受到海内外关注。

1994年,杭州宋城主题公园建成。公园刚建成,需要一批民间艺人前去搭台演出助兴,招揽游客。于是通过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向省内各民间艺人广发邀请函,海宁剪纸艺人王钱松也在邀请之列,他受邀前去杭州宋城展示剪纸技艺。一向热情的王钱松爽快地接受了邀请,同时他想到了海宁的另一项民间艺术——海宁皮影。他当下向负责这个项目的业务经理推荐海宁皮影,说到海宁皮影承袭自南宋影戏,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皮影在宋城表演是再合适不过了。就这样,在王钱松的推荐下,徐二男和郎自立受邀带着皮影戏班在杭州宋城搭台演出。“千年老戏,南宋皮影”,这是当时演出时拉的横幅,也是杭州宋城对外宣传的一大卖点。当时前来宋城游玩的游客对皮影演出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对其“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赞不绝口。

海盐和杭州的精彩演出使得本来默默无闻的海宁皮影一下子备受关注。之后在徐二男的带领下,斜桥影戏团先后在杭州宋城、桐乡乌镇的旅游点坐台演出,还多次参加海宁观潮节演出。观众都被这神奇的古代艺术深深吸引,在台下伸长了脖子,不想错过任何一个画面。海宁皮影的活跃演出,引起了各大新闻媒体的关注。2001年1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中播出了海宁皮影戏,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2003年,受新西兰2000基金会的邀请,海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组织包括皮影戏徐家班传人徐二男在内的五名皮影老艺人到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奥克兰参加第四届中国元宵灯会的演出。为期10天的演出中,他们向当地居民和华侨献演了皮影戏传统剧目《闹天宫》《蜈蚣岭》《火焰山》和《龟与鹤》等,在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皮影戏深受外国朋友的喜爱。

徐二男和他心爱的皮影

自从“文革”之后,海宁皮影第一次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不仅走出了海宁,走出了浙江,甚至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这使得从小热爱皮影戏的徐二男重新树立起了对海宁皮影的信心。虽然彼时的徐二男已年逾古稀,但他对钟爱的皮影戏却始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

2003年,徐二男开始在海宁盐官的宰相府第风情街的江南民俗风情馆表演皮影。皮影馆布置复古,台下放有朱红色的条凳,四周挂有皮影戏的相关资料,介绍着海宁皮影的前世今生。每当台上灯一亮,好戏就开始了。这时候无论台下有多少人观看,哪怕只有两三个人,徐二男总是一如既往地在台上忘情地舞动着皮影,伴随着旁边乐手们的激情演奏,时而是金龙上下飞腾,时而是两员虎将打斗不休,徐二男手中的皮影人物似乎被注入了生命,那么灵动,往来间有优雅、翻转间有韵律、打斗间有气势。日复一日,皮影馆里,徐二男咿咿呀呀地哼着,唱着,仿佛自己就是这场戏的主角。

由于徐二男在皮影艺术上的独到造诣,2004年他被邀请担任海宁市江南皮影艺术团的艺术指导。2006年1月,海宁皮影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徐二男也在同年先后成为嘉兴市级和浙江省的皮影戏传承代表人。2008年2月,徐二男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在皮影艺术上达到如此高的成就,得到这么多的承认,徐二男本应该感到高兴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今时今日,徐二男已经是一个80多岁的老人了,而中国的皮影戏传承似乎面临着一代不如一代,即将断层的现状。老人不知还能在这个他热爱的舞台上支撑多久,他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张张的证书,一次次的上台领奖,他更需要的是看到一代代的皮影艺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香火永不断。

在现代,随着科学的进步,各类高科技设备涌入中国,不断革新着人们的娱乐世界。一度风靡的民间艺术在这种风潮中,似乎已经与时代脱节了。想要重振当年的雄风,皮影戏能做的,只能是创新。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其性质也和皮影戏相同。京剧在自身特点不变的前提下,用相同的唱腔,唱起了现代戏,逐渐与时代接轨。如今皮影戏艺人们的徒弟正处于青年阶段,何不尝试与自己的师傅好好沟通,也开创出一套与时代同步的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