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越剧这座老宅子里的长女』—— 越剧代表性传承人茅威涛
彭媛媛
茅威涛(1962—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越剧尹派小生。她出生于浙江桐乡,17岁从艺,1982年毕业于浙江省艺术学校,20多年间获得过国内戏剧界所有大奖。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她被称为越剧舞台上的顶尖人物,是当今越剧界的领军人物。其技艺得尹桂芳先生亲授,并得到尹派第一、二代传人尹小芳、宋普南的悉心指导。她扮相俊美、气度非凡,表演高雅脱俗、潇洒飘逸,唱腔师承尹派,又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有所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尹派茅腔”。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戏曲陷入低迷状态时,她高举越剧改革的大旗,大胆推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品,从《寒情》《西厢记》到《孔乙己》,再到《藏书之家》、新版《梁祝》。凭借这些给传统越剧注入新生命力的艺术形象,茅威涛成为目前越剧界唯一“三度梅”的获得者,更成就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今日的辉煌。
一、机缘巧合 跨入越剧大门
茅威涛1962年8月8日出生在浙江桐乡一个普通家庭,据说茅威涛出生的时候朝霞染红天际,故此,茅威涛小名叫“晓艳”。童年时候的茅威涛并没有想过要做越剧演员,那时候的想法是长大以后当军医,因为在她的亲戚里头,舅舅、姨妈、姨夫都是医生。小时候的玩具里有一个橡胶娃娃,姨妈、舅舅从医院里带来很多听筒、针筒,小茅威涛就学医生给那娃娃治病,给那娃娃的屁股上扎针,觉得当医生挺有意思,而且能把人家的病治好,挺了不起的。这种爱模仿的天性一直持续到少年时候,由于母亲是影剧院的会计,那时候剧院的电影是从早晨开始一直放到晚上,为了能去剧院看电影,茅威涛就常常自告奋勇地向爸爸要求去给加班的妈妈送饭,然后偷偷溜进去看电影。看得最多的是《红楼梦》,还有样板戏的电影,回到家就模仿,学英雄人物,也学那些女特务,有着一头天然卷发的她甚至就把头发弄得跟《羊城暗哨》里的女特务一样。《红楼梦》里贾宝玉、林黛玉乃至贾母的唱腔,从头到尾全部会唱。尽管如此,那时候的茅威涛并不知道自己内心是很爱表演的。
而真正让茅威涛接触到专业的文艺表演训练源于初中的一次转学,虽然小学里的茅威涛也喜欢唱歌跳舞,但是没有那种专门的训练。上中学时,由于分开两地的父母调到了一起,茅威涛就成了桐乡一中的插班生,而当年的桐乡一中初一有六个班,唯有六班有一个空位,而六班则是桐乡一中的文艺班。经过班主任的简单考核,能歌会唱的茅威涛就进了这个文艺班。文艺班半天上课半天训练,经常下工矿、农村演出的生活无形中培养了茅威涛很多艺术的感觉。
茅威涛所在的文艺班在那一届的高考中全军覆没,由于茅威涛是家中最后一个孩子,“文革”之后哥哥们都已经当兵的当兵,工作的工作,父母把最后的上大学的希望都寄托在她的身上,就在父亲让她去上高考复习班的时候,她的一位女同学给她带来的消息改变了她今后的命运,桐乡越剧团开始招收新学员。茅威涛瞒着父母就去参加了考试,当时报名的人数有几千个,而只录取十一人,茅威涛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以高分被录取了,并且一进去就被老师定下来演小生。
考进了越剧团的茅威涛并未得到父亲的认可,父亲很多天都没有跟她说话,直到六个月以后参加完集训班汇报演出的时候,茅威涛演了《碧玉簪》里头的王玉林和《盗仙草》里头的鹤童,一文一武的两个表演让父亲改变了最初反对茅威涛学越剧的态度,而是转为大力支持。父亲甚至在第一次出差到深圳的时候给她带回来一台走私的三洋牌录音机,母亲也每天帮她把电台里播放的唱段录下来,正是在父母的支持下,茅威涛正式踏上了在当时还看不到前景的越剧之路。
二、学艺精进 成为越剧第一女小生
虽然已经踏进了越剧的大门,但是要成长为一名越剧演员,茅威涛的越剧之路才刚刚开始。越剧要求演员从小训练基本功,而对于当时已经17岁的茅威涛来说,身体已经长成定型,要在短时间内练好基本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让自己的手指头翘到恰到好处,她用一根绳子把手指头揪起来掰着睡觉。为了适应勒头,她甚至勒着头睡觉,结果第二天醒来脸都充血肿胀。为了练好腿功和靴子功,到今天留下的陈伤已经使得茅威涛基本上不能穿高跟鞋了。在基础训练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气质的改变。当时艺校请来教昆曲的徐冠春老师和汪世瑜老师,为了从坐姿上达到小生的标准,汪老师对她们实行了今天看来近乎魔鬼式的训练,一节课就直坐45分钟。除此之外,为了从外在上更像男人,茅威涛甚至在家里学抽烟,还刻意去学习《追捕》当中高仓健的气质。经过多年这种严格的训练和打造,她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同事和老师的认可。当时的茅威涛给自己的定的目标是要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自己的唱腔,现在看来似乎有些幼稚的目标,在当时却成为了茅威涛学习越剧的动力。
在浙江省艺术学校学习期间,茅威涛认识了尹派弟子宋普南老师,宋老师欣赏茅威涛身上那种独特的天分以及对尹派的那种痴迷和理解力,于是带着茅威涛来到上海,把她引荐给尹桂芳先生和尹小芳老师。
在尹桂芳先生和尹小芳老师的培养下,茅威涛不仅仅在越剧技艺上日渐精进,在业余生活中,茅威涛也孜孜以求,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不断吸收大量的文学养分来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在接触到一些朦胧诗集、伤痕类文学,捕捉到一些哲学知识之后,作为文艺青年的她内心已种下了对于传统戏剧叛逆的因子。
1984年,茅威涛凭借《汉宫怨》中的刘询一角获得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位居诸多戏剧名家之前,成为越剧演员获梅花奖第一人并受到邓颖超等国家领导人接见,被全国剧协赞誉为该团“五朵金花”之首。此后10多年的时间里,她获得了中国戏曲界的所有大奖,并被戏迷们追捧为中国第一女小生。1994年,她凭借在《西厢记》中的精彩演出获得了“二度梅”。紧接着她举办了个人专场演出《蓦然又回首》,传统的越剧大多以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作为主题,在这场专场演出中,茅威涛精心挑选的八个剧目也都是通俗的爱情故事,而她扮演的八个不同角色也一律都是英俊多情的公子哥儿。演出完之后,各方专家学者一片溢美之词,然而众多的赞扬并未冲淡茅威涛心头的某种担忧和期待,她清楚地知道,只有不断地超越和突破自己,才能开拓出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此时,有一个人的一席话让她怔住了,此人正是日后成为她伴侣的郭小男导演。郭导是北方人,他对茅威涛专场的评价是自己只看到了一个角色,其余都是美的复制,并未觉得有多光彩。对于听惯了赞赏的茅威涛来说,这一番话不仅没让她觉得“逆耳”,反而与她想改变创新的思路不谋而合。
三、大胆创新 高举越剧改革的大旗
其实,早在排练《陆游与唐琬》的时候,茅威涛就借鉴了很多现代舞的元素,其中还包括杨丽萍的舞蹈,在《西厢记》里为了更完美地呈现张生的艺术形象,茅威涛甚至借鉴了川剧里的踢褶子,为此还引发了戏剧界一场越剧是否还姓越的争讨。就在茅威涛为自己的艺术不断寻找新的创新思路的时候,此时的越剧市场也陷入了越来越低迷的状态。
1906年前后,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100多年来,闲暇时听上一出越剧是江浙老百姓最普遍的娱乐方式,到了20世纪90年代,各种流行歌曲、电影电视开始受到大众的青睐,曾经红火的越剧演出市场变得越来越不景气。20世纪80年代,越剧还处于繁荣时期,仅江浙一带的越剧演出团体就有119个,1984年成立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有茅威涛、何赛飞、董柯娣、何英、方雪雯五位明星演员,被戏迷们称为“五朵金花”。到了90年代,政府开始对戏曲界进行市场化改革,所有剧团都要自负盈亏,演员也不再吃大锅饭,而改为自谋生路。小百花原生代的演员大部分都离开了,有的去经商,有的去搞影视,有的出国,五朵金花里面也只剩下了茅威涛和董柯娣还坚守在越剧舞台上。
就在其他演员忙于到处走穴的时候,已两次获得梅花奖并担任小百花越剧团团长的茅威涛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了电视屏幕上。
对于这一段经历,一方面,茅威涛觉得是想通过做主持人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帮助宣传越剧;另一方面,一贯以男儿相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她希望大家看到她温柔漂亮的女性形象。(www.daowen.com)
做了主持人的茅威涛并未放弃在越剧这块土地上耕耘,面对现实的困境,为了能把观众重新吸引回来,茅威涛试图在沉闷的越剧中加入现代舞的元素,1997年,她找到了当时最有名的舞蹈家金星,以荆轲刺秦的故事为背景,编排了现代舞版的越剧《寒情》。《寒情》一出来就受到了很大的阻力,不让出国,也不让进京、进上海演出,但是倔强的茅威涛始终认定,只要下面还坐着一个观众,自己就会坚持唱下去。
茅威涛扮演的孔乙己
如果说《寒情》还只是一个突破口,是茅威涛自身寻求能不能走出来,跨越以往,表现出一种崭新形态的突破口,那么1998年“小百花”与浙江越剧团联合推出的新作《孔乙己》则可以称为惊世骇俗。在这部戏中,茅威涛来了个彻底的颠覆,不惜剃去满头青丝,演起了拖着长辫子、歪着脖子、穷困潦倒的迂腐儒生。1999年,茅威涛凭借在《孔乙己》中的精彩演出夺得了中国曹禺戏剧奖、文华奖和上海白玉兰奖三项大奖。“现在回忆起来,我剃光头的时候是带有精神的,就是带有一种革命性的。这种创作不是说要撇弃我们的本体,扔掉我们的本体,而是希望在本体的基础上,在局限里尝试一种可能,我们尝试一种越剧究竟有没有可能去做一些别的。”茅威涛说。《孔乙己》进京演出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孔乙己》的公演新闻,茅威涛也成了第一位走进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越剧演员。
就在媒体报道茅威涛剃着光头“招摇过市”的时候,央视《笑傲江湖》剧组找到茅威涛,请她出演里面的东方不败,这让不少戏迷大为不解,认为她不务正业。事后,她很轻松地说这不过是玩票,就是这次玩票,让更多人知道了越剧女小生茅威涛。
出演孔乙己,让茅威涛失去了一批老戏迷,但是并未让茅威涛停止对越剧改革创新的步伐。2002年,茅威涛推出了一部以古代文人为表现题材,提升越剧文化品格的大戏——《藏书之家》。《藏书之家》旨在坚定地传递这样一种信号:越剧要做一次自觉的超越,不能只停留在“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的题材模式上,而要力争使百年越剧承载起现代人的命题。(导演郭小男语)《藏书之家》三易其稿,从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藏》到《藏书之家》,边演边改,并在2004年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文化新剧目奖”,这出戏为戏曲表现历史题材、拓宽越剧舞台的题材范围,都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四、重温经典 引领小百花继续辉煌
就在观众对茅威涛创造的一个又一个新的形象或津津乐道或批评的时候,2006年,为了庆祝越剧一百周年诞辰,茅威涛一反过去创造新剧目的做法,而是将经典剧目《梁祝》重新搬上了舞台。在新版《梁祝》里,茅威涛摘掉越剧传统的水袖,取而代之的是扇子,希望让越剧更舞蹈化和有张力。茅威涛认为,这是在不离开戏曲根的同时让表现形式更丰富。同时,新版《梁祝》里的一些戏剧元素,还通过音乐剧的形式进行了打造。新版《梁祝》的改革,迎来了一片赞扬之声。此戏每场演出,全场观众无不动容、无不叫好,有媒体形容“一部《梁祝》在新时代获得了新生”。也有专家认为,它的成功远远超出了一个戏本身的价值。在杭州的首场演出中,演出票价高达580元,但还是有不少观众从周边城市赶到杭州观看,能容纳1600人的剧场座无虚席,演出结束后,甚至有戏迷打出了“茅毛,我们永远支持你”的横幅。茅威涛凭借这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实现了自身对越剧理解的华丽跨越,也向她的目标“越剧人是引领观众而不是迎合观众”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凭借此剧,茅威涛也获得了“第十三届文华表演奖”(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的政府最高奖)和第二十三届梅花奖,创目前越剧界的唯一“三度梅”。
新版《梁祝》
2004年,小百花越剧团成立20周年,茅威涛以“感恩、团聚、展望”为主题策划了“爱越20年”的小百花庆典活动,当年的“五朵金花”——茅威涛、董柯娣、何英、何赛飞、方雪雯重新聚在一起演了一出20年前的《五女拜寿》,同时在央视11套的《空中舞台》栏目进行直播,成为除京剧外首次直播的地方剧种。
这次聚会让茅威涛突然有种感觉,她既是团长,又是原生代的代表演员,就像一个老宅子里的长女,宅子到庆贺的高龄了,出去的孩子们都回来了,庆贺一下,又走了。把她们送走之后,自己还得回去,还得去守着那个老宅子。茅威涛认为越剧要有三个坚持:坚持嵊州方言,坚持写意的手法,坚持女性的表演班子。
2006年,茅威涛拿出自己珍藏了10年的心爱剧本,为团里的青年演员打造出一部《春琴传》。此类举动,让社会上流传的对茅威涛的种种流言蜚语不攻自破。
2007年,茅威涛和董柯娣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浙江省越剧界至今只有她们两人。
2011年8月2日,经过八年筹备,浙江小百花艺术中心在杭州西湖宝石山下举行了动工兴建仪式。茅威涛说要把它建成杭州的“百老汇”,将浙江越剧“小百花”的品牌不断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力图实现“游西湖、喝龙井、看小百花”这一“时尚的美丽传奇”。
茅威涛说自己封箱时,想以李渔的角色来完成自己的最后一次装扮,她要当场在观众面前卸妆,把女小生的行头一件件卸去,在台上露出女儿身,然后鞠躬拜谢观众。“作为戏剧鼻祖李渔的后辈,我想以那样一个方式结束舞台生涯,它并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端。”
相关知识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县,历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越剧”。1953年拍摄的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2006年5月20日,越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尹派:由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创立,工小生。表演朴实而不呆板,潇洒而不轻佻,吐字清晰而别有风味。尹派特点深沉隽永,缠绵柔和。流派传人主要有筱桂芳、尹瑞芳、邢桂芬、尹小芳、茅威涛、赵志刚、王君安、萧雅等,其中茅威涛、赵志刚、王君安并称为“尹派三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