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瞠目结舌、提心吊胆的狮子』—— 狮舞(黄沙狮子)代表性传承人王曰友
吕 源 吴向毅
王曰友(1949— ),浙江临海人。15岁正式拜师学习舞狮,师从第四代传承人冯郁青。1992年重新组织狮子班,传承舞狮技巧,担任教练及击鼓指挥,是黄沙狮子表演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2002年,临海市黄沙狮子表演艺术团得到重建,王曰友被聘请为教练,培养后继者30多人。同时,他在白水洋镇中小学担任舞狮班教练。2007年,王曰友被评为台州市首批民间艺术文化示范户,被授予临海市民族民间艺术家称号,同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狮舞(黄沙狮子)代表性传承人。
一、勤学舞狮,15岁外出表演为添家用
王曰友,1949年出生,是临海市白水洋镇上游村的村民。小时候,王曰友家的条件非常艰苦,家有兄弟姐妹四人,全靠父母在生产队的劳务维生,每天只有三四毛钱的收入,温饱没有保障,家中时常锅底朝天。
生活的艰辛使王曰友自小韧性十足,加上他生性活泼好动,拜师学艺舞狮志在必得。1964年11月,王曰友中学还没毕业,便跟着第四代黄沙狮子传承人冯郁青学习舞狮。当时,和王曰友一起拜师学艺的共有30来个人。他们每晚一起来找师傅学艺。刚开始学习舞狮技艺时,每个学员从耍狮球到舞狮的一整套动作都要学。黄沙狮子因为有上桌表演,所以难度系数颇高。对于初学者来说,这必定是件苦差事,而学艺的人受伤也是在所难免。经过十几天的训练,已有几人撑不住而中途放弃了,但王曰友却继续坚持着。对他而言,扭伤、瘀伤、擦伤都不是大问题, 身上痛了,休息一天,第二天继续上阵。奇怪的是,一进训练场,他就感觉不到身上的疼痛了,学会一个新的招式便异常兴奋,此时学习下一招的欲望也就更加强烈。
人们常说,黄沙狮子是一只“让人瞠目结舌、提心吊胆的狮子”,有时要登上高达九米、用桌子搭成的舞台,舞狮者便在桌上表演高难度的动作——头顶着桌脚脱鞋脱袜。所以,王曰友说,他们的黄沙狮子不像杂技,杂技是硬功夫,还有钢丝作保护,他们上九米高的高台是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全凭真功夫,稍不注意就会有摔下来的危险,因此练习黄沙狮子的基本功相当重要。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精神和信念,王曰友在学艺的过程中一天也没懈怠慢过。
大约学了两个月,正月期间(这是挣钱的大好时机,艺人拜岁贺喜,可收红包),黄沙狮子要外出巡演,师傅便要从学徒中选拔贤能。据王曰友回忆,他们的师傅挑选人员和现在上学读书一样,是通过考试的方式。他们分成两组,十几个人站成一排,师傅从前后左右观看他们的每一个动作。动作不到位或是出现严重失误,都算不合格,不合格者大年初一就不能外出表演。当时他们一起学习和参加考试的有20多个人,最后他们的师傅只挑了包括王曰友在内的四人。
在外出的前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所有外出表演人员都要聚集在祠堂拜祖宗,希望祖宗保佑外出一切顺利。王曰友第一次外出演出是在临近的一个村庄,他扮演的是狮头,因为他弹跳力比较好,上桌下桌都游刃有余,外加年轻气盛、反应灵敏,较其他三人动作要准确得多。即便如此,第一次登台的王曰友还是胆战心惊,害怕自己因某动作失误引起队员的失败。幸运的是,一场演出下来,王曰友没有任何失误,并且赢得了村民们雷鸣般的掌声。第一次登台的成功不仅助长了王曰友学艺的信心,而且也为其贫困的家庭带来了希望。
他们的演出被认为是为乡民送去吉祥的,因此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热情的款待。乡民们会奉上馒头、米饭和鱼肉,为舞狮队员们添力加威。在舞狮时,会有人将封好的红包塞到狮子的嘴里,或是由乡长将乡民们凑的钱给狮子队负责人。这样一天下来,舞狮队员每天能挣到三四块钱。这三四块钱对于家庭贫困的王曰友来说意义重大。到了正月十五外出巡游演出完毕,王曰友返回家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十多天所挣得的四五十块钱交给母亲,让母亲贴补家用。
尝到了第一次外出演出的乐趣,王曰友更加卖力地学艺和练习。他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围着山间小道跑步;学校放假后,每天都会主动找到师傅学艺,要求师傅指导哪些动作还有待改进。
1965年7月,王曰友中学毕业后,正式加入了黄沙狮子的训练队,每天除了早出晚归地帮父母干完生产队的活,一有时间就跑到山间自己练习舞狮动作,技艺一天比一天精湛。1965年、1966年的正月初一,他和狮子队外出演出。若遇到相邻村的哪个大户人家办喜事,他们也会被邀请去演出。每一次演出都会让王曰友异常兴奋,按照王曰友的话说,在外面演出比在家里好,外面演出还有馒头吃,一天还能挣到三四块钱。
二、取缔舞狮后,独自戏耍舞狮动作,追忆舞狮岁月
1966年5月,受“文化大革命”影响,黄沙狮子的活动被取缔。王曰友再也不能以舞狮来帮忙贴补家用了。为生活所迫,王曰友想着各种办法谋生。十七八岁的他靠着自己的力气,挑起了砍柴、卖柴的担子。在生产队砍柴、卖柴的日子是很苦的。那年他19岁,傍晚吃过晚饭便出发,独自一人背着木柴从白水洋镇上游村走到黄岩卖柴,直到第二天早上天亮时候才到达目的地。他一走便是三四十公里,累了也不敢休息太长时间,一是不安全,二是要早点赶回家帮父母去生产队劳动。一般情况下,往返一次要休息一天才能再外出干活,但王曰友身体素质好,又是家中的长子,孝心和责任感驱使他辛苦自己来撑起整个家庭。
王曰友在生产队的表现一直良好,在他20岁时,与其邻村的表妹结了婚,开始经营猪肉,一年后有了小孩。此时,家中的兄弟姊妹都能自食其力,家庭负担再也没有前两年那么繁重,幸福的小家庭终于苦尽甘来。
到了闲时,王曰友就去拉胡琴卖艺。王曰友祖上三代都是唱戏的,他从小便耳熟能详,虽然不会曲谱,但有着一种天赋:所有他听过的曲子,只要他听几遍就知道音律是怎样的,随后在家自己练习一两次便会了。那时的他,年轻好学,有机会便跑到戏台去听那些前辈们拉琴,拉得好的他会听得废寝忘食;没他拉得好的,他听几分钟就返回家中继续干活。“文革”期间,许多剧种和曲子都不得传唱,王曰友只能自己私下练习。音乐的天赋和对音乐的执着追求,使王曰友当之无愧地担任日后黄沙狮子表演艺术团伴奏队的指挥。
这样的生活有时让王曰友总感觉有点不自在,因为他害怕以后再也无法表演自己喜爱的黄沙狮子。那段时间他能做的就是,有机会去山上戏耍两下舞狮动作,追忆那些已逝的、能赢得观众喝彩的、出巡挣钱的舞狮岁月。(www.daowen.com)
三、1992年重组舞狮队,黄沙狮子表演艺术团重获生机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日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王曰友于1992年重新组织狮子班,传承舞狮技巧,担任教练及击鼓指挥,可称得上是黄沙狮子表演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43岁的他,尽管有三年在黄沙狮子队里跟班的经验,以教练的身份出现在比他年轻或年龄相仿的舞狮队员面前,但在老一辈的教导和与大家共同学习中,他仍然很谦虚。每一次老艺人授课他都洗耳恭听;每一次老艺人戏耍道具他都目不转睛地盯着,体会其间的奥妙和技巧。1998年以来,黄沙狮子先后六次参加临海市江南长城节、台州市元宵踩街等一系列表演活动,王曰友也参与其中,以耍狮球为主。
王曰友正在戏台表演舞狮
到了王曰友54岁的时候,国家下拨一笔经费组建临海市黄沙狮子表演艺术团,因此政府聘请教练时又一次找到了王曰友。当时王曰友压力很大,一是自己的年龄大了,体能和技能训练有点吃不消;二是被政府邀请担任教练是一份难得的荣誉,害怕自己承担不了重任。思考了几天后,王曰友请该村书记把他的师弟从隔壁村请来,他俩一起传授技艺。
那时,采完杨梅正是暑热之时,王曰友便带着学员开始了艰辛的训练。早上四点,天还未亮就起床训练,到七点结束;下午四点半开始训练,到六点半结束。学员们训练很辛苦,和当初的王曰友一样,身上到处都是伤痕。一个月下来,每个人花费在药膏上的钱也要500元左右。但是,对于教练来说,教学员比学员学艺还要辛苦。王曰友的年纪大了,许多上桌的动作都具有危险性,但是他要想每个学员都能出师,就必须得身体力行。在教授过程中,王曰友一边示范动作一边解释,希望每个学员都能理解每一个动作的要领,他每一次训练下来都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王曰友在拉胡琴
王曰友在黄沙狮子传承基地展厅谈对技艺传承的隐忧
每天教授完表演队的学员,王曰友还要赶回团队,在操场集合伴奏队的人,教授他们如何敲锣、打鼓和击铙。就是这样的强化训练,使临海市黄沙狮子表演艺术团终于有了生机,做出了名堂。2004年,黄沙狮子被列入浙江省首批民族民间艺术保护项目。2005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华夏文明》栏目对黄沙狮子作了专题报道。2006年5月20日,对于白水洋镇上游村的村民来说,是一个神圣的日子,上游村的黄沙狮子荣登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2月7日(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共同关注》栏目播放了《狮舞黄沙》的专题节目。这一项项的荣耀证明,王曰友的付出没有白费,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四、年过六十仍为舞狮传承费心费力
如今,上游村已经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变成当地的文化名村——杨梅村,村里每家每户都种上了杨梅。王曰友家现在也过上了安逸舒适的生活。他每天清晨外出整理杨梅树,而后回到家拉胡琴或是和朋友切磋牌技。然而这位过着平静生活的六旬老人,在谈到黄沙狮子的现状时,脸上的自豪感顷刻消失。他语重心长地说道:“黄沙狮子后继无人,要是失传,我会不甘心的。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都是有历史记载的。我的师傅把整套东西都教给了我,我也倾我所有把绝活儿都教给了我的徒弟。但是,由于现在黄沙狮子赚不了钱,学习又累又苦,徒弟日益减少,黄沙狮子有可能会失传。”
王曰友曾想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儿子,但在两父子同台演出几次后,由于这门技艺赚不到钱,他的儿子也弃艺从商了。面对团内无年轻人的现状,王曰友叹道:“政府是关心这项艺术的,但是狮子队缺人,就是缺了精神支柱。年轻一代有他们的想法,我们左右不了。我只是希望,在几百年之后,人间仍然能够看到我们民族特有的技艺。”
让王曰友欣慰的是,他所带的百来名徒弟中,有30多位是很出色的,其中的王建已经成为第七代传承人,传承了他90%的技艺。此外,政府也高度重视传承问题,在静态保护的同时加强了动态的传承:在白水洋镇的各中小学开展对黄沙狮子的宣传教育。如今,王曰友有机会便会去白水洋镇的各中小学教授舞狮课程。
相关知识
黄沙狮子,因起源于临海市黄沙洋地区而得名。北宋庆历年间杨显枪创立,以师传为主,现已传到第七代。舞狮为人们祈求吉祥、消灾降福,深受当地群众和周围山区人民的喜爱。黄沙狮子又叫“上桌狮子”,其最大特点是把民间武术与传统的舞狮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具有北狮的威猛、矫健和活泼可爱,又具有南狮的善良和敦厚,具有粗犷、淳朴、明快、刚健的艺术风格。历史上的黄沙上桌狮子,最高层数达九层,需要四十六张八仙桌,高度达三丈二尺四寸,其高、险、难堪称“三绝”。
采访小组与王曰友老师的合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