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核武流氓国家”
“如果有个国家计划发展新型核武,并考虑率先攻击一系列非核武国家,华府会立即把此国家列为危险的流氓国家。然而一份国防部的新计划文件就向布什总统提出如此的方向。”[23]这份文件就是2002年曝光的《核态势评估报告》,这个“危险的流氓国家”不是美国指责的朝鲜、伊朗或别的什么国家,而是美国说的他自己。
早在1994年,克林顿政府就曾进行过核态势评估。2000年9月,美国国会再度要求五角大楼做出核态势评估。新的评估报告在递交给国会时是完全机密的,美国国防部只是对其内容做了一个非常简要的原则说明,并没有涉及具体内容。但美国《洛杉矶时报》和《纽约时报》的文章却泄露了美国新核武战略的“天机”并引起轩然大波。
《核态势评估报告》说,布什政府下令国防部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可以对至少7个国家使用核武器。这7个国家除了被布什总统指为“邪恶轴心”的伊朗、伊拉克和朝鲜外,更包括中国、俄罗斯、利比亚和叙利亚。为此,布什政府还下令美国军队准备紧急方案。美国官员过去早已承认,他们拥有对俄罗斯展开核武器攻击的详细计划。然而,这份可能遭核武器攻击的国家名单却是首次官方的曝光。
据报道,美国设定在三种紧急情况下采用核武器:“对付能够承受非核武器的目标、对核子或生化武器攻击进行反击,以及发现出人意外的军事发展”。在上述三种“紧急情况”中,第二种情况算传统的理由;第一种情况关注的只是打击目标是否能够承受非核武器的打击,而没有涉及打击对象的性质和冲突情势;第三种情况更是一个无法严格界定的模糊概念。“出人意外的军事发展”将给美国决策者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上述两种情况均是美国核军事战略中第一次提出来的核武器战场使用原则,明显地扩大了核武器的使用范围。报告甚至列举说,“国防部应作好准备,在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发生冲突、中国和台湾交战,或朝鲜对韩国发动攻击时采用核武器。他们也有必要在伊拉克攻击以色列或其他邻国时这么做。”这表明,“美国核战略的重点已经由防范大规模核大战转移到防范地区冲突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国军事行动所带来的挑战和威胁”。[24]
由于核武器使用门槛降低(非核国家、地区冲突),战术性核武器将成为美国核武器发展的方向。该报告透露,美国政府已下令研制在特定战事中使用的小型核武器,以避免一般核武的重大杀伤力及辐射破坏力。从前,核武被视为实施战略吓阻的手段;如今,核武器不再是美国政府最后考虑的方案,而是要作为今后任何战争的“主动攻击”的武器,是常规军事行动中也可以使用的军事手段。因此,未来爆发地区性核战争的可能性加大。
对于中国来说,这份报告促使其认识到可能出现中美地区性核冲突的前景。特别是五角大楼已经在报告中明确在未来“中国和台湾交战”时可能使用核武器,表明美国一旦使用常规力量的干涉不能控制未来台海冲突,将不惜使用核武器来对付中国,以此“吓阻”中国对台采取军事行动。美国在台海发生冲突时将如何卷入,一直是战略家们猜不透的谜。这种刻意的模糊也是美国试图维持海峡两岸脆弱的平衡的“良苦用心”。而打破了这种模糊,明确台海冲突可能导致中美爆发核冲突的后果,这一举措显示出美国对台海局势日益走向摊牌已经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紧迫和忧虑。
实际上,美国长期以来就把前苏联(包括现在的俄罗斯)以及中国作为其核攻击的主要目标,冷战时期美国在朝鲜战争和台海危机中都曾经对中国进行过核讹诈,《核态势评估报告》只不过是再次公开说出了这个“地球人都知道”的秘密。其中,俄罗斯拥有的核弹头数目虽然紧随美国之后,但舆论一般认为,俄罗斯国力和军力都已大不如从前,在诸多国际事务中早已凸现各种力不从心的“疲态”,同时美俄正在发展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所以俄罗斯在《核态势评估报告》中一方面“榜上有名”,一方面又受到了美国相对“善意”的对待,被称“不再被看作是敌对国家”。反之,中国虽说只有数百枚核弹头,但其蒸蒸日上的国势以及中美之间在若干地区问题上可能发生冲突的前景却更让美国充满疑惧。美国防部官员称,在目前进行的重大军事战略调整中,五角大楼将把美国核武器的主要目标由俄罗斯转向中国,这包括1500至2500个核弹头。[25]
与此相联系,如果美国决定在类似台海冲突这样的地区性冲突中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那么美国必定会对中国有限的战略核力量进行认真的评估,并采取有效的手段来瓦解中国的核威慑能力和核反击能力。这就是美国在冷战后不顾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强烈反对,仍然加紧实验并着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自称其导弹防御系统是针对所谓的“无赖”国家和反美恐怖势力。但这只能说是问题的一方面,甚至可能是“小题大做”的一方面,真正的目标其实还是中或者俄。其中,针对中国的意图更为明显。从目前的技术手段看,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仍然无法对俄罗斯数千枚核弹头成功地进行拦截;但中国只有数百枚核武器,而能够打到美国的不过几十枚,因而美国完全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拦截中国的核反击。也就是说,从实际的角度看,中国也远比俄罗斯更容易为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所制。2001年5月1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就曾明确声称,美国政府将部署国家弹道导弹防御体系(NMD),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拥有的导弹数量不断增加。2004年,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文件,准备向台湾出售主要用以侦测远程弹道导弹的远程预警雷达,其目的也是试图把台湾纳入导弹防御系统中,使之成为美国军事围堵中国大陆的重要一环。[26]
由于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要求在外空建立包括激光武器系统在内的反导基地,其必然结果是美国“控制外空”的图谋将进一步抬头,外空进一步面临武器化危险。在未来的战争中,外空可能沦为新的战场。按照冷战时期美苏签订的《反弹道导弹条约》以及联合国的外空条约的规定,外空不得武器化。但是,美国在后冷战时代悍然退出被公认为“全球战略稳定基石”的《反弹道导弹条约》,使联合国在裁军和军控领域出现了重大的倒退。克林顿政府时期有关外空作战的相关研发活动还刚刚起步。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加快了外空武器化的进程。其中2001年美国公布的《外空管理与组织倡议》就指定军方加快有关组织、训练和装备的进程。“美打造‘太空帝国’的计划和行动已刺激了许多国家加紧太空军备研制计划的拟订和实施”。[27]深感忧虑的有关各国不断呼吁尽快缔结更明确的防止外空武器化的国际条约。但是,美国现在已经不愿意被任何国际条约束缚手脚。而俄罗斯、中国等缺乏有效的制衡手段,为了维持与美国的稳定关系,实际上在美国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等明显有悖于世界裁军和军控进程的问题上采取了退让的政策,以致于美国在推进导弹防御计划等问题上进一步采取了进攻态势。(www.daowen.com)
进一步分析,即使中美、中俄之间并不真的就会发生重大的冲突,美国也完全有可能通过展示谋求单方面军事优势的意图和可能性,将中、俄两国拖入一场新的军备竞赛之中。在20世纪持续约半个世纪的冷战中,美国兵不血刃地瓦解了一个在军事实力上与自己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苏联。这一世界军事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案例常被美国视为最得意之作。美国小布什政府上台不久即不顾包括中、俄等大国在内的国际舆论的一片反对之声,坚决退出美俄于1972年达成的《反弹道导弹条约》,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NMD,而后又将本属机密的《核态势评估报告》“泄露”出来、把拟对中俄使用核武器的“秘密”搞得路人皆知,其根本目的之一也是试图故技重演,目的是要展示核武威力,“敲打敲打”他们想要“敲打”的国家。在外空军事化问题上,美国对中国等国多次提出的就禁止外空军事化进行谈判的建议置之不理,一个重要的解读就是美国试图以此作为拖垮中国的重要手段。如果全球由此而进入新一轮的军备竞赛,或许这正中美国下怀。
对于俄罗斯来说,美国的意图是继续20世纪80年代的“未竞事业”,逼迫俄罗斯勉力建造俄式防御体系或者提升其战略核力量的突防能力,从而达到彻底拖垮俄罗斯的目的。对于中国来说,美国无疑更是要刺到其痛处。自1992年美国决定售台F-16战斗机后,美国将中国拖入军备竞赛的主要方法是不断抬高台海地区军事平衡的水平。到小布什总统不断强调美国对台湾的“责任”,直至公开声称可能使用包括核打击在内的一切手段“保卫台湾”,其目的就是要让中国无法置之不理,知其不可而为之。中美之间曾就核武器“互不瞄准”达成过协议,《核态势评估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类似的协议。在中国政府表示震惊并要求美国方面给予解释之后,美国政府居然甚至没有给出哪怕是象征性的说明,这使中国直接面临着中美核冲突的可能——这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似乎已经是一个十分遥远的话题。从这个角度看,核武器的“用”和“不用”确是对立统一的。声称用未必真的使用,默不作声不意味着不用。而不管是用还是不用,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和军事目的,实现自身最大的国家利益,不战而屈人之兵,战亦能屈人之兵。美国花费那么多国民财富构建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核武库,如果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也可谓真正是“盘活了国有资产”。
对中国而言,尽快发展壮大自己,这是解决国际国内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是中国根本的国家利益所在。中国不应该、也没有能力加入一场大国军备竞赛。军备竞赛对中国的发展将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是前苏联最后崩溃留给我们的重要教训之一。不到中国的国家利益遭受根本性威胁的时候,中国没有必要卷入同美国的全面对抗。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美关系十分敏感、复杂的环境下,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冷静观察、稳定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使中美关系“斗而不破”,为中国抓紧时间壮大自己赢得了宝贵的时间。[28]今天,中国改革和现代化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中国国力蒸蒸日上。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仍然不能头脑发热。在相当长时期内,“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仍然应当是中国国际战略的根本取向。
但是美国的出招的确将使中国陷入一种两难的局面。中国既不能落入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的圈套,又要拥有能“确保相互摧毁”的战略核威慑能力——没有这样的威慑能力,只能使美国真正使用核武器甚至“不战而胜”的那一天早日到来,中国则将从根本上失去所谓的“战略机遇期”。在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博弈中,中国被证明拥有有效的核打击能力,特别是在经受第一次核打击之后仍然拥有有效的核反击能力,这是中国防止美国等西方大国(包括从前的苏联)实施“核讹诈”,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支柱性手段,也是美国能把中国当作一个真正的世界性大国来对待的重要政治基础。1954年毛泽东主席会见访华的印度尼赫鲁总理,认为“我们要不受人家欺侮,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原子弹)。其结果是,中国早于印度30多年迈进了核大国的门槛。没有当年中国领袖们的远见卓识,中国就只能在美国的“核讹诈”噩梦中生存。
当然,中国目前的核战略还是“战略性”的“核威慑”。也就是说,中国有限的战略核力量,其目的还是通过有效的威慑以实现政治上的目标。从根本上说,中国反对核战争。这与美国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如果中国面临的主要是局部战争的危险的话,这样的核威慑战略就失去了意义。像美国这样在常规武器技术和装备处于明显优势的国家,当然愿意也可以有效地控制战争规模。在中国的核战略下,美国可以放心地卷入与中国的一场局部战争,比如在台海地区,而不必冒与中国发生全面冲突的风险。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观念和政策宣示使自己的战略威慑手段在局部战争中无法有效地体现,更难以达到吓阻局部战争发生的效果。俄罗斯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与中国截然相反的做法。1993年,在自身军事实力大大下降并处于西方大国的进逼之中的俄罗斯放弃了前苏联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明确宣称在俄罗斯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遭受挑战之时,俄罗斯保留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权力。
从被动的角度看,《核态势评估》报告给我们描绘了一场中美地区性核冲突的场景,使相对应的“战术”核威慑同样成为必须。不要忘记,美国虽然在冷战时期长期奉行“战略吓阻”,但它也是世界上惟一一个在实战中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1945年,美国在德国已经投降、日本也属苟延残喘的情况下,仍然决定在日本广岛(1945年8月6日)、长崎(1945年8月9日)扔下两颗原子弹,一方面是希望尽快结束对日战争、减少美国军队的人员伤亡,另一方面居然是想在日本试验一下新武器的威力,同时给当时的苏联一个“下马威”——试验结果是两座城市顷刻间的灰飞烟灭。而面对日本广岛、长崎数十万人的生灵涂炭,美国的政治家不仅没有一个人产生过道德上的负罪感,也没有一个人被影响了“官声”,反而被称赞为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快结束。这样的认识使美国政治家在使用核武器的问题上总是跃跃欲试。艾森豪威尔在其《从事和平》一书中明确地说:“如果使用原子弹有利于国家,那么我从来没有想过美国不应当使用原子武器”。在冷战时期,美国多次考虑或者威胁过要使用核武器。他们似乎认为,美国理应能够利用原子弹垄断来取得永久性的政治利益,既不必进行战争,甚至也不必进行战争的威胁,就能达到这一目的。[29]
迄今为止,美国没有做出过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在后冷战时代,美国大力开发小型核武器技术,加速推动核武器由战略性武器向战术性武器的转化,其将核武器运用于战场的意图十分明显。从战争伦理的角度看,美国在近期的几场战争中已经向在常规战争中使用核武器迈出了危险的步伐,比如在海湾和科索沃战场上使用贫铀弹,在阿富汗战争中使用集束炸弹和热压弹等。这些“特殊武器”的使用并非迫不得已,而是完全着眼于迅速战胜对手并争取美国作战人员的“零伤亡”。如今,打“零伤亡”的战争已经在美国民众心理中形成了某种“惯性”。为达到这一目的,美国将不惜使用“一切手段”。所以,美国在核武器使用的道德观上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在当今世界没有战略上的对手,不但不意味着美国会认为没有必要使用核武器,反而会使美国在动用核武器的问题上更加无所顾忌。在国际军事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情况下,美国正试图进一步扩大自身行动自由。
当然,核武器自美国在日本使用过之后,其巨大的破坏力震撼着人类的道德和良知。包括核大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普遍认为,核武器只能是一种威慑力量,一种不到迫不得已不使用的手段。而后冷战时代的美国试图进一步将核武器运用于战场,则无论它是战略性的还是战术性的,也无论它的使用是否出于合法或合理的目的,那也是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战争“道德”或者说“行规”的重大突破。
面对《核态势评估报告》出笼后引发的外交风波,美国方面进行了一些澄清。当时的国家安全顾问赖斯也表示,“我们这样做只是想发出一个强硬的信号”。但是“澄清”的话言犹在耳,美国《2003财年国防报告》又称:“核武器在下列几方面仍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慑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威胁,确保对美国盟国安全的承诺,在危机时压制通过非核手段无法对付的地方资产和力量,以及阻止潜在敌手发展核生化武器或常规武器。”[30]这就表明美国的核战略调整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当然,中国并非就必然要因此而进入一个与美国的核战略抗衡时期。毕竟,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