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现状、各自理解
在台湾问题上,由于美台之间的历史关系,美国长期以来在感情上同情台湾、在意识形态上认同台湾、在利益上与“台独”有交汇,在向中国大陆施加政治压力时利用台湾,在试图演变中国并将中国纳入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时借重台湾(所谓“台湾经验”的另一解读)。特别是美国从来没有忘记过东亚大陆,也从来没有忘记,台湾是进入东亚大陆的最好跳板,这是早在佩里时代就开始形成的传统。所以美国内心深处不愿看到两岸统一。从这个角度而言,中美两国间在台湾问题上的根本目标是冲突的,因而从长期看,中美在台湾海峡确有发生重大对抗的可能。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中美关系的一段蜜月时间里,中国一些学者甚至指望美国在中国统一运动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现在看来只不过是天真的幻想。
但是,对美国而言,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好结局是台湾和平独立。美国之所以现阶段不愿公开支持“台独”,是因为在重视实用主义的美国看来,台湾事实上的分离已经达到了遏制中国的目标,而公开的“台独”反而可能招致中国方面的强烈反弹,进而危害美国当前的利益,并且对美国长远利益如台湾和平独立的可能构成危害。
石之瑜认为:“其实在台湾,台独并非渐进式,而早就是完成式。最多只能说,陈水扁希望北京对台独能渐进式承认。”[13]冷战结束以来,台湾当局不断推动岛内脱离中国传统和认知的文化大改造,同时谋求国际上的宣传突破。李登辉的“新台湾人运动”和陈水扁的“去中国化运动”使一些台湾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逐渐将省籍身份“台湾人”上升为所谓的“民族认同”。台湾的“本土意识”不断强化。台湾当局则说,台湾已经是独立的国家,名字叫“中华民国”。陈水扁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说:台湾早已独立,所以永远不会有关于独立的公投,有的只可能是统一与否的公投。
特别是在目前阶段,美国的基本战略是制约中国,而不是与中国对抗。尽管美国一直视台湾为自己的“盟友”,但对于美国来说,“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市场和投资机会。中国还是“联系所有东亚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纽带,而这正是美国求得繁荣发展所依靠的基础”。[14]不少美国人认识到,一个持续改革和开放的中国,其最大的受益者将正是美国。因此,最重要的莫过于把对外政策的重点始终放在压倒一切的国家利益上,通过贸易和投资逐渐使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布热津斯基甚至认为,现在美国对华政策中压倒一切的目标就是“让北京融入全球体系”,因为“只有一个全面参与国际合作的中国才能同美国建立和平稳定的关系,才能同台湾保持对话,才能稳步成为一个较为民主的国家”。[15]
同时,美国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反对恐怖主义、控制全球环境污染等问题上也都需要中国的合作。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中,没有一项是可以单独存在的。当美国考虑和制定对华政策时,有许多问题不能不顾及,美国应避免陷入单个争议问题而无法脱身。如果中美双方都无法控制局势,最终导向冲突,最直接的,就是整个东亚可能出现相当严重的动荡局面,而美国也将身陷其中;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都将受到影响。因此,牵一发而动全身,卷入台海冲突,将意味着美国亚太地区战略乃至全球战略的重大改变。美国不能不考虑这样的战略后果。
此外,美国一些政治家也认识到,在台湾海峡的对抗中,美国可能发现自己在国际上处于孤立的地位,这一点同样非常重要。连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都几乎导致了美国与欧洲的分道扬镳,很难设想美国因为台湾问题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发生直接冲突,还能在世界上组织起多大程度上的“合唱”。
从军事的角度看,中美如果真因台湾问题发生军事冲突,结果是很容易上升到非理性的地步的。中国毕竟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而不是南联盟、阿富汗和伊拉克。在这场冲突中,很可能没有赢家,只有输者。这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其结果很可能不只是中美之间的悲剧,甚至是全世界的悲剧。
从历史上看,美国在台湾海峡的卷入程度也是有限的,要想让美国人拿自己的生命为“台独”势力“火中取栗”,可不是那么容易。1955年解放军进攻大陈岛,蒋介石想拉美国下水,美国人却劝蒋撤离该岛,美军只为撤离提供海空掩护。1958年“八·二三”炮战,当解放军向卸货的蒋舰和金门岛发动压倒性攻击时,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美国护航舰竟一炮未发退至公海。1996年台海危机其间,美“独立”号航空母舰战斗群和“尼米兹”号航空母舰战斗群调至台海地区,但始终停留在台湾以东100多海里的海面上;当中国核潜艇全部离港出动后,美舰又后撤将近100海里。
种种迹象表明,到目前为止,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格局并没有遭到破坏,目前美国不愿意,也没有准备好卷入台海战争。毕竟,对于中国来说,台湾是核心利益;对于美国来说则不是核心利益。美国现在的所作所为是利用台湾问题压缩中国的利益,并且尽可能获取最大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一些学者甚至认为现在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表现得咄咄逼人是因为中国的不断让步抬高了美国的胃口。如果中国表现出坚决果断的态度反而能有效地阻止美国的干涉。
所以,在现阶段美国对台政策中,尽管不能从法律上和名份上实现更好的结果,那么维持一个对自己也是十分有利,而相对来说代价和风险更低的状态也即海峡两岸不统不独、不战不和、事实上隔绝的“现状”,以谋取最大利益,也就是现阶段美国的次级战略选择了。用美国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凯利的一句话说:“我们最关心的是维护和平与稳定以增进美国利益。”
美国的如意算盘是,不能正式宣布“独”,反正也不能让你“统”;不能实现“和平独立”,那也要维护海峡两岸的“和平僵持”。不战不和、不统不独,美国便可从中渔利,始终牵制中国,为其全球战略利益服务。正如斯坦福大学资深研究员奥克森伯格所说:“海峡任何一边的单方面动作(台湾宣告独立,大陆对台动武),都不符合美国国家利益。”[16]美国也相信,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可能会变得更加“温和”,最后的结果还真的很难说;反正你没有“统”,我就可能找机会“独”。
维持“现状”的政策立场要求美国把握两个政策基点,以维持海峡两岸的平衡。
其一是要确保台湾不至于被中国大陆“强制”统一。2000年7月美国国家利益委员会在其关于美国国家利益的报告中,对此讲得非常清楚,“台湾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武力统一意味着美国领导作用的失败,意味着盟国对华盛顿作为盟友可靠性的怀疑,从而损坏美国至关重要的双边联盟体系。因此,和平解决必须成为美国的底线。”[17]至于“和平解决”这一底线的前途,美国认为完全可以是开放性的。其实在美国看来,只要中国不采取非和平的手段,从目前情况看,台湾根本不可能和大陆统一。
而要确保台湾不被中国大陆“强制”统一,美国认为,最关键的是要通过对台军售,维持海峡两岸的军事平衡。人民网2003年11月8日一篇题为《军售:美挑拨海峡两岸的毒招》的文章说,过去十年间,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武器出口商;而台湾则是全球最大的武器进口商,所购武器数量是大陆的40倍,其总金额甚至超过海湾战争后的沙特阿拉伯。迄今十年,全球总共生产出3000多架F-16战斗机和幻影式战斗机,台湾竟然购买了其中的1/10。其结果是,美国既实现了维持海峡两岸军事平衡的目标,又进一步加紧了对台湾军政的控制,还为本国的军火工业制造了庞大的海外市场。反之,中国则被迫动用大量的资源以解决美对台军售问题,并在对美外交中处于不利地位。2004年台湾“大选”一结束,美国又宣布将出售给台湾超高频和远程预警雷达系统,使台湾具有预警和探测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飞机的能力,构成台湾的空中和导弹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还致力于增强台湾当局在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侦察、空中/导弹防御和反潜战之类领域的“自卫能力”。
从这一政策立场出发,美国还明确表示将按照《与台湾关系法》的规定,“履行帮助台湾保护自己的承诺”,“由于严重关切任何对台湾动武的举动,我们将保持美国的军事力量,防止以武力或其他形式胁迫台湾”,从而直接对中国大陆构成有效的战略威慑。
其二是要确保台湾当局不至采取过激的“挑衅”行为甚至是宣布独立,因为那样必然导致有关各方在台湾问题上“摊牌”,从而损害美国的战略利益。为此,美国多次重申将恪守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湾独立”,甚至对“台独”提出明确警告:“这种举动可能招致中国的反应,这可能摧毁台湾已取得的大部分东西并使它未来的希望彻底破灭。”美国认识到,“中国领导人明确表示,中国将台湾的未来视为‘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如果台湾宣布独立,中国将采取军事行动。虽然我们强烈反对中国的态度,认为军事胁迫与中国声明的寻求和平解决的意图背道而驰,但如果我们和台湾领导人把中国的态度视为虚张声势,那将是不负责任的。”美国非常担心,“一旦北京认为台湾正在走‘台独’的道路并将永远脱离中国,必须制止台湾的这一行动,那么我们威慑中国的努力可能无法奏效。”
对美国而言,李登辉的“两国论”确曾让美国大吃一惊。从目前的材料来看,台湾当局抛出“两国论”事先并没有与美国政府进行有效的磋商,“拉”或“迫”美国人下水的企图一眼便知,海外舆论称之为“躲在大人身后掷石子的小孩子把戏”。就连亲台议员托里切利也声称:“在未跟美国咨商的情况下宣布政策转变,而方式似乎具有挑衅意味,我认为美国理应感到失望。”[18]由于“两国论”已经突破了两岸关系的基本现状和三方多年来的默契和共识,企图迫使美国在“两轨”之间作出在一般情况下不愿作出的选择,因而此举对李登辉来说也堪称险招,是一种“被逼迫到房子的角落”时的赌博。
在美国人看来,无论李登辉的目的何在,台湾采取这样的单方面行动都可能使美中关系复杂化,造成台湾海峡新的危机。美国因此不得不假定,李登辉做出了如此的判断:美中发生军事冲突,即使是由台湾挑起的,也必然在政治上对台湾有利。对于美国来说,由台湾随意重新界定自己的地位,而由美国来承担在任何情况下保卫台湾的义务,这无疑是危险的,也是“不划算”的买卖。于是,美国政府立即要求台湾当局澄清。但台湾当局则对美国人的压力毫不理会,李登辉反而声称“愈闹愈好”。与此同时,美国内部的亲台势力在短暂的沉默后,也开始为李登辉撑腰打气。由此在美国引发了一场关于美国在台海冲突中应该奉行什么政策的激烈辩论。当时,这一辩论已经远远超出了党派政治的界线。克林顿政府和国会领导人之间产生了分歧,美国前驻华大使与白宫前国家安全顾问之间也产生了分歧,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与智囊机构的专家之间的观点也迥然不同。这一辩论在《加强台湾安全法》法案的问题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果该项法案得以通过,将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变相恢复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台军事同盟的关系。对于中国来说,美国国会通过这样的立法将标志着美国重新卷入中国内战。人们在对华政策上看到的几乎是“两个美国”。
数年之后,2004年的“3·20公投”再次让美国虚惊一场,因为台湾当局的“卤莽”行动似乎已经走到了破坏美国“维持现状”战略的边缘。为了平息美国政府对台的不满,台高层强调“防御性公投”是“为了维护现状,而不是改变现状”。但是美国媒体注意到,陈水扁及民进党善于运用“边缘战”的做法,在冲突妥协的过程中,获得自己最大的收益。现在台湾“公投法”已经制订,首次“全民公投”已经进行。200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束后,陈水扁频频放话,宣称将不顾一切推动、落实所谓“2006公投制宪、2008实施新宪”,“使台湾成为一个正常、完整的国家”的时间表,两岸关系形势更加严峻。不少学者认为,“陈水扁必然要利用公投实现台独目标,因为,只有公投才能向美国证明台湾独立是民主的结果,才能确保美国以军事力量支持台湾的独立。”[19]——陈水扁打的就是这样的算盘。
美国认识到了台湾问题的爆炸性和在中美关系中的敏感性,因而在特定的时期运用自身特殊的影响力来约束、限制“台独”势力的极端行为,以实现自己现阶段“维持台海现状”战略,这是可以预期的。比如,美国对台“公投制宪”就表示了高度疑虑。美国声称:“在台湾考虑进行可能的修宪时,美国对台湾的支持是有限的。我们不能确定讨论中的修宪意图。如果我们不清楚我们的预期或对界限在哪感到迷惑,我们不会给任何人帮助。”
总的来看,美国亨利·史汀生中心东亚研究室主任容安澜的一段话颇能代表美国上述有着两个基本点的心态:“我本人的判断是,台湾问题无法用军事手段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正如台湾必须避免向北京挑衅,不要采取扰乱台湾海峡和平与稳定的步骤一样,北京不但要避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而且在我看来,在面对台湾民众的愿望时,要明智地采取更加通融的态度。”[20]
对中国政府而言,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好结局是台湾和平统一,其次是目前维持海峡两岸和平相处,再次是在极不愿看到的情况下以非和平方式统一,绝对难以接受的是台湾以任何方式实现独立。中国的统一问题,既关涉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牵动全体中国人的情感,这是无法用现实的利害关系等一般的政治分析手段所能解读的。因此,“一个中国”是中国政府的底线。为了确保“一个中国”的底线,中国不可能接受美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底线。所以,中国和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根本目标是冲突的(“和平统一”与“和平独立”),在底线的问题上也是冲突的(“一个中国”与“和平解决”)。
但在现阶段,对中国来说,和平统一这一最佳选择看来还只能是一个远期目标,非和平方式又只能是迫不得已时的最终选择,那么现实的对策也就是起码要维护海峡两岸的“现状”。不能“统”,但起码不能“独”。你不“独”,我就可以努力来“统”。中国坚信,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两岸形势总会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再过二三十年,中国必将成为平衡全球力量的重要一极。包括美国在内,愿意与中国为敌的人当会越来越少。
这样,尽管目标不同,底牌迥异,中美在台海地区博弈的结果却是双方在现阶段目标上有着共同的特点,即维持台海地区的“现状”。2003年12月9日,布什总统在与温家宝总理举行小范围的会谈之后对美国记者公开表示,“让我告诉你在台湾问题上我已经告诉了温家宝总理什么:美国政府的政策是一个中国,这项政策基于三项联合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我们反对中国和台湾想要改变现状的任何单边决定;台湾领导人采取的评论和行动如果意味着他可能想要单方面地作出决定来改变现状,我们也反对。”
当然,由于中美双方的总体目标是冲突的,对“现状”的理解也是不同的。连陈水扁都说,台湾已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他的“公投”就是为了维持这一“现状”。针对陈水扁的说法,美国明确表示,“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或采取单方面行动改变我们所定义的海峡关系现状”。但什么是美国“所定义的海峡关系现状”,美国却未能说得明白。中国大陆则认为,美国声称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行动,就是反对台湾当局的“公投”,甚至是“反对”台湾独立。《瞭望》的一篇文章很能代表这种“乐观”的看法。
这篇文章分析说:布什在这一段讲话中避开了中美首脑会晤之前媒体和公众都在猜测的美国是否会将原来“不支持台独”的政策,转向“反对台独”的政策,而只是强调“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这篇文章接着分析:由于“全世界都清楚”,台湾想要“单方面改变现状”,就是要争取“台独”,所以,布什的讲话很清楚,美国的立场是“反对台独”。[21]
在特定的情形下,比如在2003—2004年的“公投危机”中,其内涵或者说其重点可能如此,或者说可以进行这样的“解读”。但是,我们也不必夸大美国对自己政策风险的担忧,否则我们就难以理解为什么美国卷入台海冲突的可能性越来越高了,但美国对台湾的约束却是有限度的,有时甚至是纵容的。因为从本质上说,美国在台的最高利益是台湾和平独立。即使在现阶段,美国既要与中国建立建设性的合作关系,同时也从来不忘利用台湾问题制约中国,这是美国战略目的和利益决定的。对于美国来说,台湾问题不是什么需要用“中美两国的政治家和人民的智慧和共同努力”来甩掉的影响中美关系的“政治包袱”。恰恰相反,台湾问题是美国难得的一笔“政治财富”。其实,采取“切香肠战术”的不仅是台湾当局,而且还有美国。
在2003—2004年“公投危机”这样特定的情况下,美国说的确实也只是“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至于是否真的“全世界都清楚”台湾想要“单方面改变现状”,至少美国人没说。即使乐观主义如上述《瞭望》的文章也承认,美国一贯的中国政策是“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类似的话美国历届政府自1979年以来都说过——更远一点,推动“划峡而治”时期就说过。该文也承认:因为在字面上没有说出美国“反对台独”,布什政府还可以“预留”美国对未来两岸关系走向保持“开放立场”的传统路线,避免受到来自亲台势力的强烈抨击,并继续与美国“一个中国”政策背后的“台湾地位未定论”的政策元素保持“模糊一致”。
事实上,布什政府在试图对中国示好的时候,同时竭力避免给人造成美国对华政策的天平已经发生了向中国大陆的实质性转移的印象。美国反对的是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任何一方“单方面”地改变“现状”,这同样否定了中国政府的行动自由权。美国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政策的灵活度,最大限度地在两岸关系上继续扮演“平衡者”的角色。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美国时而对中国大陆示好,时而对台湾当局打气。这种看似矛盾的政策实际上恰恰反映了美国延续不变的政策目标。(www.daowen.com)
按理说,对于美国这样的政策宣示,即使对于其包含有反对“台独”的一方面内涵要予以欢迎,同时对于其典型的干涉中国内政的一面应该予以哪怕是例行的抨击和反对。就如同毛泽东所言“打不打是我们的事,你们不要多管”,因为这是“我们的地方”。默认了美国可以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行动,就是默认美国在台海问题上拥有起码是仲裁人的角色和权力。
中国之所以故意“忽略”了美国政策的另一面,就在于我们当然要认识到美国有意利用台湾问题来牵制中国,但这并不排斥我们认真分析美国在台海地区的利益,从而有效地利用美国来制约“台独”。正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角色并加以利用,并不等于承认美国干预台湾问题的合法性,而是在目前情况下实事求是的选择。否则,不讲策略地完全排斥美国的角色,就可能把美国完全推到“台独”一边。
从现阶段看,中美之间在维持台湾现状问题上有着重大的共同利益。台湾当局单方面打破这一均衡,就等于损害了美国和中国双方的利益。尽管此“现状”非彼“现状”,但我们毕竟可以利用这一利益交汇点避免台海地区的冲突,防止自己在尚未做好充分准备时过早摊牌。如同“一个中国、各自表述”毕竟为维持海峡两岸的长期稳定局面提供了起码的政治基础一样,中美之间在“现状”问题上的“一个现状、各自理解”也为中美之间在台海地区维持稳定的局面提供了基本的政治基础。由此,中国仍然存在与美国以及整个国际社会联手制止或者迟滞“台独”的空间。
最后要看到,现状只不过是起点。中美双方显然都在竭力维持现状,以防止对方可能导致台海地区出现不利于自己的变化。与此同时,双方其实一刻也没有停止或明或暗的博弈,以希望取得下一阶段的优势。所以,在特定的时期和情势下寻找中美在台湾问题上利益和政策的共同点,与美国周旋、利用美国是必要的;但从长远看,依靠美国是没有出路的。放弃实力威慑的做法更是错误的,甚至可能导致美国过早放弃“一个中国”的政策以及台湾的迅速独立。
从长远来看,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自身的发展。中国进一步繁荣、稳定、进步,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的不断强大,这本身就会对台湾当局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威慑力,使台湾当局不敢宣布独立、甚至不愿宣布独立。即使在现阶段,由于中国是一个迅速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美国在中国的利益越来越大,中美之间相互依存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所有这些都越来越有力地制约着美国介入台海冲突的可能。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华民族真正实现复兴则又是中国实现完全统一的基础和条件。
台湾问题牵动大局,十分复杂。谁也无法准确预测未来台海局势的发展。“现状”将如何继续延伸,那就看台海地区的博弈将如何继续演进。我们所能做的是:客观分析台海局势演变不同的可能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局势朝向有利于己的方向发展,并为各种复杂的局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通过1982年到1997年十五年的政治经济斗争,香港最终回归祖国。到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的统一大业只剩下了台湾问题。我们衷心地祝愿台湾早日回归,与中国大陆共享伟大祖国的繁荣与尊严。
【注释】
[1]理查德·尼克松:《超越和平》,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104页。
[2]《考验中美关系的严峻时刻》,《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1月19日。
[3]1972年的“上海公报”、1979年的“建交公报”、1982年的“八·一七公报”。
[4]美国承诺不设定对台军售期限,不会跟中国大陆先商量对台军售,不修改《与台湾关系法》,不强迫台湾跟中国大陆谈判,美国也承诺不会担任两岸协调人的角色,也不改变对台湾主权的一贯立场。
[5]王海京:《中美对话的主调》,《瞭望》,2003年12月,第49期。
[6]参见杨成绪《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透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第9页。
[7]朱立群:《靠美国解决台湾问题无出路、国防现代化是根本》,《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4月10日。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77页。
[9]周锐鹏:《阎学通:武力已是防台独惟一手段》,《联合早报》,2004年3月22日。
[10]林牧:《美国到底担心什么》,《联合早报》,2002年3月25日。
[11]方蓓、邢国欣:《中国提“台独”“红线”美将介入台海冲突?》,《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4月16日。
[12]周锐鹏:《阎学通:武力已是防台独惟一手段》,《联合早报》,2004年3月22日。
[13]石之瑜:《扭转台独要否与美国摊牌?》,《联合早报》,2004年4月20日。
[14]詹姆斯·弗拉尼根:《中国的贸易地位为什么对你至关重要》,美国《洛杉矶时报》,1999年9月12日。
[15]布热津斯基:《华盛顿应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香港《亚洲华尔街日报》,1999年7月28日。
[16]郭崇伦:《奥克森伯格:两国论:一颗定时炸弹》,台湾《中国时报》,1999年9月1日。
[17]朱立群:《靠美国解决台湾问题无出路、国防现代化是根本》,《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4月10日。
[18]台湾:中央社,1999年7月14日。
[19]周锐鹏:《阎学通:武力已是防台独惟一手段》,《联合早报》,2004年3月22日。
[20]方蓓、邢国欣:《中国提“台独”“红线”美将介入台海冲突?》,《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4月16日。
[21]王海京:《中美对话的主调》,《瞭望》,2003年12月,第4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