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民办博物馆发展论坛论文集

民办博物馆发展论坛论文集

时间:2024-08-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民办博物馆应抓住发展阶段转换的机遇,加强自身规范化建设,关注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才能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组织特点为民办博物馆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民办博物馆成立之初,其主要任务也是保护文物,但其保护的文物主要是留存在民间的文物,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希望通过

民办博物馆发展论坛论文集

民办博物馆平稳发展阶段的工作重点——兼论民办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宋向光

摘 要:民办博物馆规模的不断发展扩大,目前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顺利经过“试点”、“创业”阶段,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开始融入中国博物馆的主流队伍。民办博物馆应抓住发展阶段转换的机遇,加强自身规范化建设,关注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才能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确保此时良好的发展势头,民办博物馆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稳步提升民办博物馆的数量,同时保证新建馆的质量,实现民办博物馆健康发展与社会公众享受更多优质文化服务的双赢,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也要创造保证民办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经济制度的社会大环境

关键词:民办博物馆 关键期 管理特点 可持续发展 社会形象

民办博物馆已成为我国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的统计,民办博物馆的数量已近300所,占大陆地区博物馆的十分之一。2010年,北京地区登记的151所博物馆中,民办博物馆已达到20余所,几近博物馆总数的七分之一。

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步,不到二十年,民办博物馆已巍然可观。创业之初,民办博物馆曾尝试按公办博物馆的模式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民办博物馆逐渐感受到民办身份带来的局限和困惑,意识到公办博物馆模式不适应民办博物馆的发展,为此,必须明确民办博物馆在中国博物馆事业中的位置,明确自身特点,坚定走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特有的发展模式,呈现鲜明的发展特点,凸显独特的办馆理念。公办博物馆的建设多被纳入地方或城市发展模式,有公共财政支持,呈现较多的计划性色彩;民办博物馆建立之初,尽管有政策的指引,但仍主要依靠社会贤达人士的努力和奉献,多由社会上有较系统和丰富收藏、有一定经济实力、有回馈社会意愿的贤达人士促成,多依靠举办者个人的力量,呈现出较多的自主性。鉴于博物馆的办馆投入和运营成本要靠个人支付,民办博物馆多寻求运营成本较低和可带来较多收益的地区办馆,出现“孔雀东南飞”的景象,一些身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士,常常选择到社会经济发达地区办馆,或者接受发达地区政府的邀请在当地建馆。由此形成了收藏与资本结合、收藏与企业发展结合、收藏与地域发展结合的发展模式。

民办博物馆在发展中,形成了构成多元、非传统收藏、异地发展、错位经营的特点。构成多元主要表现为举办者身份、藏品门类、博物馆样态和办馆目标等方面。早期民办博物馆的举办者多为文物收藏人士,今天,企业家艺术家、民间技艺传承人和传统行业经营者加入了民办博物馆的行列;民办博物馆的藏品不再只是文物,已涵括了文物、艺术品、工艺品、传统技艺制品、民俗和民间物品、自然物品;民办博物馆的馆舍、陈列不拘一格,或简洁,或恢弘,或中西合璧,或古今交辉,随心所欲,随遇而安。其组织形态也呈现多元的特点,包括了个人、多人合作、民间组织、民办企业等组织形态;博物馆办馆目标则在传统博物馆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博物馆举办者的理解和意愿,以及博物馆的具体条件,确立显现举办者追求和博物馆收藏特点的目标,如彰显企业文化、服务企业发展、开发文化产业、休闲雅集、回馈社会、传承传统技艺等。

这些组织特点为民办博物馆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民办博物馆的藏品类型与公办博物馆形成互补,弱化了与公办博物馆争夺收藏的认知,弱化了博物馆内部的竞争,争得了民办博物馆的生存空间,同时也奠定了民办博物馆的收藏基础,加强了民办博物馆在社会收藏中的地位。其次,由于民办博物馆办馆目标的多元化,丰富了博物馆与社会沟通、为社会服务的途径,博物馆能够回应社会的多种需求,由此加强了博物馆与社会的联系。多元的办馆目标拓展了博物馆的服务对象,特定目标适应特定观众群体,一些民办博物馆形成了稳定的观众群,特别是那些高端观众群体,由于此类观众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和资助意愿,为民办博物馆提供了较稳定的经济支持。从整个博物馆事业来看,民办博物馆的观众群体可以填补公办博物馆的空缺,即小群高端群体和旅游休闲群体,从而延展了博物馆的观众链,覆盖了更广泛的市场空间。

民办博物馆的组织形式,也促成了其管理的特点,首先,表现为基础设施薄弱,许多馆没有自有馆舍,业务和服务设施不足,如库房、图书资料、高科技安防设施、服务设施等明显不足。其次是馆小、人少、家族化管理,因资金不足,博物馆工作人员多为家族成员,或是企业员工。博物馆业务专业分工不明确,基础工作薄弱,如藏品管理,多关注实物管理,缺乏全面系统管理,藏品登记账只是用来应对业务指导部门检查。学术研究是民办博物馆的业务“短板”,其研究工作多靠举办者的多年经验和知识积累,研究内容多侧重实物的鉴定,对相关的历史、社会、文化、工艺、美学人文知识的研究相对较弱;对藏品个性特征的认知比较深入,但对藏品共性的抽象认识相对较弱;研究模式多呈现感性、怀疑、排除、归纳的特点,理性、推理、逻辑、解读能力相对较弱。再次,管理方法多为人治,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较弱。管理目标多以生存为主,寻求宽松的生存环境和有利的市场环境,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由于历史原因,民办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关系较弱,也可能是多年来在收藏领域的打拼经历,一些举办者习惯了个人奋斗,有福可以同享,有难却要独当。这些组织特点使民办博物馆呈现出较多的神秘色彩和封闭色彩,呈现出举办者个人奋斗和个人事务的社会形象,这使得社会各界对民办博物馆抱持着“观望”态度,不愿也无法参与民办博物馆的运营和发展事务。

民办博物馆这些组织特点及管理特点的形成,不容忽视有其收藏、资源、举办者等内在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博物馆外部条件的制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博物馆定位于文物领域和“公私二元,以公为准”博物馆管理思路这两项因素。在中国历史上,文物承载了政治的意义,近现代文物外流又让人们将文物与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为此,保存和保护文物不仅仅关系学术研究,更被视为国家富强和政治稳定的象征。长期以来,博物馆作为文物的收藏、研究和展示场所,被纳入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领域。民办博物馆成立之初,其主要任务也是保护文物,但其保护的文物主要是留存在民间的文物,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希望通过民办博物馆的形式,将民间文物集中保护,并可置于国家文物管理部门的监控下。这一认识为民办博物馆的存在提供了政策基础和生存空间,但是,这也造成了民办博物馆与公办博物馆的冲突,由于文物的量是有限的,公办博物馆也要从民间征集文物,就造成了民办博物馆与公办博物馆争夺民间文物的印象。随着博物馆数量的增多,对文物的需求也更强烈,“争夺文物”的印象更为突出,一些人认为民办博物馆与公办博物馆在收藏领域是“冲突”和“此消彼长”的关系,一些人提出“民办博物馆收藏不规范,刺激盗墓和文物造假”等消极见解,给民办博物馆社会形象造成极大伤害。

鉴于博物馆管理部门将民办博物馆的主要任务规定为文物保护,这使民办博物馆不得不处于弱势地位,因为从整体上看,其收藏的数量、质量、系统性和科学性远低于公办博物馆,其业务能力与公办博物馆比也有相当距离,其基础设施和工作资源更是天壤之别。在管理部门看来,公办博物馆是文物保护的主力,而民办博物馆则是辅助力量,是民间人士的自愿和奉献行为,为此,民办博物馆的业务活动要求和管理办法要比照公办博物馆的要求,如不达标,则应该退出博物馆领域。这是“公私二元,以公为准”的博物馆事务管理思路。在民办博物馆发展初期,这一管理思路有助于民办博物馆的发展,为民办博物馆预留了发展空间和管理弹性,也为管理部门摸索民办博物馆管理办法设置了缓冲期。但是,随着民办博物馆规模的扩展,这一管理思路的消极影响逐渐显露。这首先主要体现在对民办博物馆发展状况和问题的研究不足,由于将民办博物馆置于自生自灭的境地,缺乏民办博物馆发展状况的准确数据,难以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难以提供针对性的辅助辅导和促进措施;其次,民办博物馆因缺乏身份认同,难以融入博物馆事业,许多民办博物馆都是独力经营,与公办博物馆有隔膜感,不愿参与博物馆行业团体的活动;再次,由于以公办博物馆为标准,以公办博物馆发展战略规范民办博物馆发展,对民办博物馆特点发展战略的研究不足,缺乏对公办、民办博物馆共性问题的研究,这使得博物馆发展规划很难符合民办博物馆发展需求,发展规划难以覆盖全行业,缺乏指导性和权威性,不利于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当代民办博物馆进入发展的关键期,要从“怎样建馆”转换到“建怎样的馆”,如何“做大做强”,持续发展。民办博物馆已度过“试点”阶段,或者说“创业”阶段,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开始融入中国博物馆的主流队伍,从友军变为主力军。试点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能够建起来,能够实现博物馆职能,此阶段的民办博物馆多以个馆建设为主,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不怕暴露问题,在实践中寻求解决办法,并从中总结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探寻民间收藏向公共收藏过渡的办法。经过近20年的发展,民办博物馆的办馆主体已从个人扩展到企业家和社会组织,其财政状况从依靠个人收入发展到企业投入和伙伴分担,其馆舍从个人住所发展到颇具规模的博物馆建筑,其建馆动力从自发的个人行为发展到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地方政府运用土地、建筑、经费资助和税收优惠吸引民办博物馆来本地建馆经营。民办博物馆在我国博物馆中占据一定的比重,在社会上有重要的影响,新闻媒体经常报道民办博物馆的经营状况和面临问题,社会公众将民办博物馆的进退作为国家文物政策和文化政策变化的信号,研究人员关注民办博物馆运营状况,希望其为博物馆进入文化产业提供积极的经验。随着民办博物馆规模扩大和重要性的提升,行业管理部门也将加强民办博物馆的管理,从创业管理转换为常态管理,规范民办博物馆行为,监控博物馆社会服务水平和质量。民办博物馆的发展重点要转移到建好馆,规范办馆,为长久运营奠定资源和制度基础。(www.daowen.com)

面对这一重大的发展转换,民办博物馆做好准备了吗?在初创阶段的建馆实践中,民办博物馆和行业管理部门都积累了相当的经验,鼓励和帮助民办博物馆建馆和开展业务,如制订博物馆登记条件和登记程序、管理体制、藏品管理规范、办馆优惠措施等。可以说,这些措施有助于新的民办博物馆的开办,但是,我们注意到,创业期与发展期的管理原则和思路有明显区别。创业期鼓励创新,允许试验,对偏离和失误的容忍度较大,强调创新能力的激发;发展期则强调规范,注重制度建设,强调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为此,对创业阶段形成的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要进行分析,有些经验可能适合个馆创建活动,如新馆建设必要条件准备及筹备工作程序等,但却不适合民办博物馆事业发展阶段的要求,这就需要限定它们的应用范围;有些经验则可能已不适合当前阶段的发展要求,需要调整,如强调民办博物馆的个性和独立性,突出民办博物馆与公办博物馆的差异。民办博物馆应抓住发展阶段转换的机遇,加强自身规范化建设,关注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才能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确保平稳发展时期持续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民办博物馆要明确新的发展目标,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在坚持博物馆组织特色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和突出民办博物馆的特点,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和目标,确定民办博物馆的具体任务。考虑到当前民办博物馆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持续发展”,同时也注意到民间财富的积累、社会环境的稳定、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以及社会生产模式的转换,民间人士办博物馆的积极性会持续增长。今后一段时期人们将可能面对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是新馆纷纷出现,另一方面是为数可观的民办博物馆因各种原因不得不退出。这一状况不仅会影响民办博物馆的社会形象和发展态势,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损耗。民办博物馆界应认真考虑这种局面的可能出现和应对措施。民办博物馆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构建保证民办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经济和制度环境,在保证既有馆“做大做强”的基础上,稳步提升民办博物馆的数量,保证新建馆的质量,实现民办博物馆健康发展与社会公众享受更多优质文化服务的双赢。

当代民办博物馆的定位是提供以文化遗产为内容的文化产出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如果认同这一定位,民办博物馆需要对原有的业务范围、产出内容和行为模式进行调整。业务范围要有所拓展,要从文物扩展到文化,将文物置于文化遗产、文化创意、文化传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深化博物馆基础业务内容。产出内容要围绕文物做文章,将文物的保护、研究、展示、教育活动丰富为文化活动和文化事件,文物实体要妥善保护,文物的信息、文化内涵和文化要素也要大力开发,与科研、文化产业、休闲娱乐结合。博物馆行为模式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个人奋斗走向协同合作,发挥民办博物馆群体的力量,动员社会关心支持民办博物馆的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

要实现民办博物馆新的发展目标,首先要认同新的工作理念,要将保证民办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举办者自觉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的体现。在民办博物馆创业阶段,当举办和运营博物馆是举办者的个人行为时,举办者常常将民办博物馆视为自有财产,是个人能力和价值的体现,是个人对社会的回馈,有些时候还带有自娱自乐的意味。在创业阶段,个人奋斗理念有力地支持举办者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打出一片天地,让民办博物馆站稳脚跟,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一旦进入稳定发展期后,再靠拳打脚踢就不行了,需要和左邻右舍搞好关系,要按照大家认同的规则进行资源和产出的交换,要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负责任的社会形象,只有这样,社会力量才会有兴趣来支持民办博物馆事业。

在新的发展阶段,民办博物馆要建设和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要构建适宜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在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上,民办博物馆要从博物馆的硬件设施、软件能力和环境建设等几方面着手,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在硬件建设方面,主要是加强民办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建设适宜的博物馆馆舍,要有满足博物馆藏品保存、博物馆学术研究和开展博物馆教育等基础性业务活动的场所,要有符合安全规范的安全保障设施,如有条件,还可建设博物馆网站。在软件能力建设方面,需要加强队伍建设、体制和机制建设、技术规范建设、学习能力建设、创新能力建设等。在队伍建设上,民办博物馆已形成了精简高效的风格,但由于人事管理体制等条件制约,高素质从业人员的缺乏一直是影响民办博物馆发展的瓶颈,鉴于从社会上难以招聘到需要的人才,民办博物馆需要想办法提升现有从业人员的博物馆意识和博物馆专业素质。

当前,民办博物馆要关注的最主要问题,也可以说对民办博物馆持续发展影响较大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博物馆的资产性质,二是博物馆的治理结构,这两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资产性质是指民办博物馆资产的所有制性质,即民办博物馆的收藏及博物馆基础设施的所有制性质。我国民办博物馆的现实情况是举办者在用私人资产从事公益性事业,当然,有些民办博物馆举办者认为自己是在从事文化事务,或者说是文化产业,也有人认为自己是回报社会,即使赔钱也要干。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是都与博物馆的理念有差距,也与公共博物馆的性质有区别。简单地说,文化产业是经营性活动,目的是通过市场为该产业获取资源,并为经营者带来利润;回报社会是慈善性行为,虽然不求回报,但慈善者的资源耗竭之时,也是该项慈善活动停止之日,难以持久。

近现代公共博物馆的组织特点之一就是博物馆是公共资产,或由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来管理,或由代表公共利益的社会托管组织来管理。如何将民办博物馆的个人资产转换为公共资产,参考国内外博物馆经验,可以有如下三种形式:一是履行将有关资产捐赠给社会的法律手续之后,由捐赠者与政府商定管理方式;二是履行捐赠的法律手续后,设立理事会,由理事会履行社会托管责任;三是委托代管,博物馆举办者与社会管理机构商定,在规定时间内由举办者管理,资产仍属于举办者,但不得随意处置博物馆收藏和相关资产,举办者在规定时间将商定的博物馆收藏及资产捐赠并移交给政府或双方商定的管理机构。

民办博物馆的治理结构要体现博物馆公共资产性质和公益性文化机构性质,要对实现博物馆社会责任和组织效益负责。作为公共资产的民办博物馆的治理结构包括三种主要形式:一是举办者个人管理,这主要适用于博物馆规模较小,业务量不是太多,资源有限,为减少管理成本,举办者兼负管理责任;二是博物馆资产所有人共同管理,博物馆资产由多位社会人士共同捐赠,大家志同道合,共同承担出资和决策责任,并指派或推选决策执行人,由管理者负责博物馆日常运营事务;三是委托管理,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成员包括博物馆资产捐赠人代表,以及社会各界贤达和有关专家,理事会负责博物馆公共资产安全和社会效益实现,就博物馆发展和运营重大事项决策,委托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和业务活动正常开展。

民办博物馆要大力营造社会公益组织的社会形象,要让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都明确知道民办博物馆的收藏和相关资产是属于全社会的,民办博物馆是在为社会和社会发展而保护、管理这些资产,使这些资产保值和增值,发挥其教育作用和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使这些资产妥善的留存后世,成为子孙后代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要让人们认识到支持民办博物馆事业就是支持民族文化事业,也是为了享受高质量的多样化文化服务。为此,民办博物馆要使自身资产状况和运营状况透明化,要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组织状况和运营状况、获得社会资助的情况、博物馆社会服务的情况、社会资源使用效益和效率情况。当人们认识到并切身感受到民办博物馆是实实在在地为社会发展服务,是为广大民众服务,人们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支持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并敦促社会管理部门保障民办博物馆发展的资源和环境。

(宋向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