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南南合作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亦称南南合作。如果将1955年的亚非万隆会议算做开端的话,那么,南南合作迄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但是,它作为一个响亮的口号提出来,只是近十几年的事。南南合作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主权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国际经济关系。它对于发挥集体的力量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巩固政治独立,增强在南北谈判中的地位,逐步减少在经济上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改革现存的不公正、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 南南合作的基础
南南经济合作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二战”后,昔日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绝大部分都先后获得了独立,但这些国家在经济上并未完全独立,仍然在不同程度上遭受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剥削、掠夺和控制。所以,它们都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渴望发展民族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各国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的成绩还比较显著,这就使他们能够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因此,发展中国家不但需要,而且有可能进行经济合作。
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获得了较快发展。1968年在新德里召开的第二届贸发会议是南南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次会议强调了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和自力更生的必要性。在1970年卢萨卡举行的第三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又对此进行了详细讨论。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全体会议上,制订了一项在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经济合作和改变不平等南北关系的特别提案,称之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在此后举行的几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77国集团外长会议以及联合国贸发会议上,南南经济合作的思想进一步具体化,通过了一些方案和开始付诸实施。
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经济合作,是有着共同基础的。
一、一致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二战”后,帝国主义旧殖民体系瓦解,但是帝国主义实行垄断与剥削的体系——国际经济旧秩序,却没有受到什么大的触动。发达国家仍然可以凭借其经济优势,通过不平等的贸易关系、资本和技术输出等方式,继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掠夺。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爆发期间,发达国家利用现行的世界经济结构,极力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严重阻碍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目前,发展中国家面临贸易条件恶化、保护主义盛行、债务负担沉重等种种困难。为此,它们强烈要求改革旧的国际经济关系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同时,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认识到,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团结合作的加强和经济实力的增长。
二、面临着民族经济发展的共同历史任务
现已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已达130个,虽然它们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以及宗教与文化存在着差异性,但是它们都面临着维护国家主权和迅速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历史使命。为了完成共同的历史任务,发展中国家愿意发展相互关系,在各个领域里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否则就难以抵御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和影响。
三、经济上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
发展中国家资源丰富,不但盛产各种粮食和经济作物,而且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林业资源以及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但是,资源在发展中国家的分布极为不均,往往一个国家拥有某种自然资源,却又缺乏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其他一些资源和条件。这就为不同地区和国家在资源利用方面的互通有无、互为补充奠定了物质基础。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特别自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这就为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技术合作,人才培训,举办合资企业和发展贸易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农业国,在改进耕作技术,水土保持,培育和推广新品种,使用农业机械、化肥和农药,增加农业贷款以及开展“绿色革命”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有些国家还在乡村建设、计划生育、发展乡镇企业、改革流通体制、开拓新能源和文化教育等方面作出了出色的成绩。所有这些成绩和经验,发展中国家都可以互相加以借鉴。
生产决定流通,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扩大对外经济联系的物质基础。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壮大,科学技术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容量的扩大,都为其合作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总之,相似的历史遭遇,一致的强烈愿望,共同的奋斗目标,各自不同的优势和长处,以及相当的物质基础,把发展中国家连在一起,并使其合作不断发展。加强南南经济合作,坚持集体自力更生的道路,建立独立自主、强大的民族经济,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是时代的呼声,历史的方向,是当今国际上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
在大力加强南南经济合作的同时,还要积极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南南经济合作并不是排斥和替代南北经济合作,也不是发展中国家的集体自给自足。我们反对的并不是南北经济合作,而只是南北关系中不平等的实质。南南经济合作的目的,是要通过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力量,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建立起发展经济所必需的结构。为了保障共同的利益,发展中国家在南北关系上应协调自己的政策,采取联合行动,形成一股强大的国际力量以增强同发达国家谈判的能力,争取南北经济关系的改善。可以说,只有广泛而深入的南南合作,才会出现富有成效的南北对话。
第二节 南南合作的发展
不结盟运动组织和77国集团一贯为加强发展中国家集体自力更生,促进南南合作,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不结盟首脑会议曾多次提出了加速南南经济合作的设想和措施,一再强调加强发展中国家互利的国际经济合作和实施自力更生。1983年在新德里举行的第七次首脑会议突出了经济和发展问题,呼吁积极推动南南合作,加强集体自力更生,巩固不结盟国家的经济独立,同时努力打破南北对话的僵局。1986年9月于哈拉雷举行的第八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再次要求加强南南经济合作和多种形式的地区合作。77国集团也先后发表了《阿尔及尔宪章》、《利马宣言》、《马尼拉宣言》、《工业发展与合作宣言和行动计划》、《争取集体自力更生和关于谈判纲要的阿鲁沙纲领》等,为南南经济合作拟订了奋斗目标、指导原则和具体方案。特别是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通过的历史性文件——《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表达了发展中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控制、剥削和掠夺,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发展各国民族经济的强烈愿望。1986年8月在开罗举行的77国集团会议,着重要求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认为南南合作是该集团的主要支柱。
在过去2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内容日益丰富,虽然双边形式的合作仍是重点,但多边形式的合作也在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区域经济组织、贸易、原料生产和出口、金融和技术等方面的合作,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
一、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这是现阶段南南经济合作的主要组织形式,是集体自力更生的基础。目前大部分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尚处于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阶段,即在地区内逐渐消除关税壁垒,对外统一关税。有些已形成共同市场,即除了商品自由流通外,劳动力和资本也可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还有些组织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统一的生产、金融、劳工和社会保险政策等,并建立一个共同的经济机构,形成了经济共同体。目前30多个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已遍布亚、非、拉三大洲。虽然各个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极不平衡,所起的作用差别也很大,但总的来说,在协调成员国的经济活动,推动生产发展,促进贸易增长和加强金融合作等方面都起了比较积极的作用。地区合作使一些弱小国家的经济,通过扩大生产收到规模经济的效益。而且,其意义已不能完全用统计数字来说明,因为它还具有政治和文化,甚至防务方面的作用,在联合自强、排除外来干预和维护国家主权等方面,也发挥了日益明显的作用。
拉美国家较早成立了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而且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该地区主要经济合作组织有中美洲共同市场、拉普拉塔河流域协定组织、安第斯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拉丁美洲经济体系、亚马逊合作条约组织和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等。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都参加了一个以上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集体自力更生的发展战略。在这些组织中,中美洲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市场和拉美一体化协会所起的作用最为显著。中美洲共同市场已基本上消除了相互贸易中的关税壁垒。到20世纪60年代末,地区内部贸易中已有95%的商品免交关税;同时,还规定了共同税则,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在过去的25年中,内部贸易有了较大发展,贸易额由1960年的3300万美元上升到1970年的2.99亿美元,1980年又增至近9亿美元。安第斯共同市场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关税同盟,并在工业发展和外来投资等方面进行协调。成员国之间相互贸易(不包括燃料)已从1960年的1.11亿美元增加到1984年的4.63亿美元,其中1982年一度达到9.7亿美元。拉美一体化协会在关税优惠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已实行了一系列关于相互降低和免除关税、取消某些商品数量限制的措施,成员国的中央银行还为相互结算签署了一些协定,这些都促进了伙伴国之间贸易的发展,其内部贸易在制成品出口中的比重已由1970年的34.7%(4.28亿美元)上升到1981年的36.6%(59.62亿美元)。但是,由于该组织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至今尚未能就建立共同市场达成协议。
非洲和西亚从20世纪60年代起也先后建立了一系列推行一体化的经济合作组织,其中最主要的有阿拉伯经济联盟理事会、马格里布常设协商委员会、中非关税及经济同盟、西非经济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大湖国家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和海湾合作委员会等。这些组织中,搞得较好的有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协调会议和海湾合作委员会等组织。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正在实施“取消关税和贸易壁垒的15年计划”,从1979年起,冻结成员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两年,从1981年起开始对初级产品和传统手工业品实行贸易自由化计划,不再征收关税和税收;1983年进一步扩大成员国之间自由贸易的范围,实行工业品自由贸易,相互取消关税、税收和其他障碍。此外,在联合开发资源、设立共同发展基金和人员自由往来等方面也取得了进展。该组织计划到1990年时建立西非地区统一货币区、关税同盟并实行经济一体化。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虽是一个松散的协调性组织,但得到了成员国的积极支持,正进行数十个交通和电信建设项目的合作,重点是扩建港口,改善铁路系统,建立通讯网。成员国还拟在工农业发展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以期逐步摆脱对南非的经济依赖。海湾合作委员会在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和加强本地区防务方面实行协商一致的政策。为了推进经济合作,已决定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通农畜产品、工业品及其他天然资源产品,免除关税,对地区外的进口产品则统一关税税率,六国公民在地区内可以自由居住和工作。海湾合作委员会在积极推动和加强六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治安和文教卫生方面的合作,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1980年非洲统一组织第一次经济首脑会议制订的《拉各斯行动计划》,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作为集体自力更生的根本手段,计划到20世纪末,实现非洲经济一体化,建立全非洲的共同市场和非洲经济共同体。
早在1964年7月,由巴基斯坦、土耳其和伊朗三国成立的“区域合作发展”组织,曾长期处于瘫痪状态。但到1985年1月,三国又以“经济合作组织”的新名称恢复了活动,并拟在农业、经济、教育和科技四个领域里加强合作。
东南亚五国于1967年8月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1976年召开了第一次首脑会议,通过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东南亚国家联盟协调一致宣言》,此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主要是建立了地区内部特惠贸易安排制度,进行大型工业企业合作,以及推进生产协作,加强交通和金融等方面的合作等。东盟现在已经成为东南亚地区六个国家在经济、政治和防务等方面进行合作与协调的有力机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历史隔阂较深的南亚次大陆,经过几年的磋商,南亚七国第一次首脑会议于1985年12月签署了《南亚地区合作联盟宪章》,从而宣布了该组织的正式成立。《宪章》宣布该组织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积极协作和互助,以谋求促进和加强集体自力更生,解决各成员国共同面临的贫困和落后问题。至此,所有发展中国家所在的地区都已有了地区经济合作组织,总数已达30多个。
二、扩大商品贸易
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是南南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南南贸易不断增长,1950~1960年间,年增长率为1%,1960~1965年间为5%,1965~1970年间为8.3%,1970~1975年间为36%,1975~1980年间为22.1%。20世纪70年代,由于世界性通货膨胀和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使得贸易额急剧上升。但是,即使除去矿物燃料的贸易额,1970~1975年间贸易年增长率仍达26.7%,1975~1980年间为20.6%。[1]1970~1980年间,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占其进口总额的比重由19%上升为30%,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上升为25%。[2]
(一)南南贸易看,有三个明显特点
1.近十几年来南南贸易发展十分迅速。1973年其贸易额为225亿美元,1983年已达1368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5倍多。南南贸易额增长情况见表11-1。
表11-1 1973~1983年间南南贸易额
资料来源:印度《经济时报》,1985年10月7日。
2.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中国家间出口的食品和农业原料在其出口总额中的比例,1955年为70%,到1980年降为33%;同期,制成品的比例从25%上升到56%,其中机器和交通设备由2.5%增加到20%。[3]一般来说,在实施了关税优惠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内部,大多数成员国制成品的出口增长速度都较快,从而促使整个贸易额的增加,详见表11-2。
表11-2 1955~1980年间南南贸易商品结构(按美元现值百分比计算)
注:矿物燃料未包括在内。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1983年贸易和发展报告》,第169页。
3.区域间贸易比例不断上升。区域间贸易额占发展中国家贸易总额的份额,1955年为24%,1970年增至31%,1980年进一步增加到52%。1980年区域间贸易额占各地区发展中国家贸易额的比例,拉美为22%,南亚和东南亚为35%,非洲为74%,西亚为79%。如果除去矿物燃料,各区域的比例差异则大为缩小:拉美为29%,南亚和东南亚为38%,非洲为50%,西亚为19%。[4]为了推动南南贸易,特别是区域间贸易的发展,发展中国家正在酝酿实施南南全球贸易特惠制,建立国营贸易合作组织和多国销售企业等。
(二)南南贸易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
1.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扩大,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发展中国家1965~198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都高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额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1955年为24.5%,1970年降为19.6%,1981年又超过1955年水平,达到27%。此外,由于发达国家市场的萧条和日益加强的保护,发展中国家采取了出口多样化政策,从而增加了相互之间的出口贸易。
尤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批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逐渐建立了初级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其产业结构已由纤维、服装、鞋类和制革等轻纺工业,逐渐向机械、电器、耐用消费品和钢铁等具有较高水平的产业转移,从而带动了出口商品构成的变化。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制成品,既打入了发达国家的市场,也扩大了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与此同时,这些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也日益增加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初级产品和燃料,输出适用技术与工艺。
2.石油输出国市场迅速扩大。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收入倍增,进口能力大为提高,1970~1979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的进口额,从98亿美元上升到980亿美元,增长了9倍,同期,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额,由11亿美元增至145亿美元,增长了12倍。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显著提高,1963年在世界出口贸易中占6%,在世界进口中占3%,1982年两者分别达到12%和8%。
3.采取了一些扩大贸易的措施,其中主要有:①在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内部逐步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同时在资金、技术、运输和储存等方面提供便利。如东南亚国家联盟,根据达成的“特惠贸易安排”协议,在各成员国之间享受特惠贸易的商品逐年增多,到1985年已达到近2万项,而且,各成员国之间还签订了粮食和石油贸易特惠协定。所以东盟国家间的贸易额不断增加,1980年为241.6亿美元,比1976年增长了近两倍。区域内贸易占五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13.5%,1979年的14.9%上升到1980年的15%。②发展中国家成立的原料生产和输出国组织,不仅在维护初级产品价格和市场稳定方面,而且在促进南南贸易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一些产油发展中国家以优惠的价格向一些非产油发展中国家提供石油,同时又进口一些商品、技术和劳务。③许多发展中国家成立了国营贸易机构,以扩大出口和增强南南贸易合作。发展中国家还成立了一些多国销售企业,如中美洲一些香蕉出口国成立的香蕉联营公司。
4.易货贸易有了发展。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债务重担,克服外汇短缺,日益重视采取易货贸易、补偿贸易和相互采购等贸易形式。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估计,易货贸易现已占世界贸易额的20%,日本贸易振兴会则估计已达30%。参与此项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已从1972年的15个(主要是东欧国家)增至1983年的88个,其中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据估计,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出口的石油约有14%是通过易货贸易方式进行的。易货贸易尽管有一定局限性,如风险较大和出口产品缺乏国际竞争等,但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易货贸易是加强南南经济合作的一条可供选择的途径。
三、原料生产和出口国间的合作
为了协调原料生产计划,共同制定原料生产政策,争取稳定原料出口价格,反对国际垄断资本的控制和剥削,维护自己的经济权益,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先后建立了一批原料生产和出口国组织。迄今这些组织已多达27个,主要包括国际茶叶委员会(1955年)、石油输出国组织(1960年)、非洲国家咖啡组织(1960年)、可可生产者联盟(1962年)、非洲花生理事会(1964年)、拉丁美洲国家石油互助协会(1965年)、铜矿出口国政府联合委员会(1967年)、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1968年)、亚洲和太平洋椰子共同体(1969年)、天然橡胶生产国协、会(1970年)、胡椒共同体(1971年)、国际铝土协会(1974年)、肉类生产国组织(1974年)、香蕉出口国联盟(1974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食糖出口国集团(1974年)、东南亚木材生产者协会(1974年)、世界磷酸盐协会(1975年)、铁矿砂出口国协会(1975年)、钨砂生产国协会(1975年)、非洲木材组织(1976年)、拉丁美洲和菲律宾甘蔗生产国联合会(1976年)等。
在所有的原料生产和出口国组织中,石油输出国组织较为突出。该组织于1960年9月成立,成员国有13个。[5]25年来,石油输出国组织取得了与外国公司协商原油标价和石油税率的权利,并通过参股和国有化措施,逐渐收回石油资源主权。从1973年起,夺回制定石油价格和控制石油生产的权力。由于发达国家采取降低石油消费,节约能源和寻找替代能源的措施,从而造成石油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的局面。为此,石油输出国组织曾采取“限产保价”措施,从1985年12月起,又采取以扩大市场份额为主要目标的“新战略”;从1986年3月起又恢复了“限产保价”政策。目前,石油输出国组织正在为排除发达国家的干扰和破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强民族资本在石油开采和加工中的地位而斗争。
四、金融合作
发展中国家一般都缺少发展经济和开展外贸所需要的国际资金,近年来,来自工业国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财政援助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且附加条件日益苛刻,因而迫切要求开展南南金融合作。十几年来,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方面的合作规模与范围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多边或双边的官方发展援助;二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清算和支付安排;三是建立地区货币金融组织。
在发展中国家之间,主要是石油输出国或由它们所建立的基金组织提供官方援助。1973~1984年年底,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援助达740亿美元。[6]石油输出同组织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平均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66%,远远高于联合国确定的官方发展援助要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的目标。
目前,除石油输出国以外,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和南斯拉夫以及中国等,也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些数额较小的援助项目,主要集中在技术援助方面。印度批准的对外援助到1981年累计共达12亿多美元,其中近90%已支付。印度的援款大部分给予不丹、尼泊尔、孟加拉国和越南等近邻国家。印度在亚洲建立的合营企业约有120多家,拥有股份1亿多美元。最近几年,印度的多边捐款在1200万~2000万美元浮动。南斯拉夫提供的发展援助每年大约是4000万美元,大部分采取赠款方式,其余采取减让性贷款方式。近几年,我国援款都在2亿美元左右。(www.daowen.com)
除了提供发展援助外,发展中国家还在结算方面进行合作。多边结算安排能使成员国在不使用可兑换货币的情况下,来清算彼此间的交易,而不受外汇的限制,这样可以节省成员国的外汇储备,促进贸易的发展。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多边结算安排共有8个,拥有56个成员。通过结算安排的交易付款,在每一区域或分区域的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大小不一,中美洲共同市场的贸易支付额有95%~98%是通过中美洲结算所转账的。拉美一体化协会的这一比例为85%~90%。加勒比共同体为80%左右。但亚洲清算同盟只有10%~20%。西非结算所占的比例也很低,通过结算转账的交易付款只相当于该地区贸易额的10%左右。[7]
信贷安排的目的是向成员国提供短期或中期的国际收支资金。这种安排有许多形式,有的与清算安排有联系,有的则无联系。目前发展中国家有五项信贷安排,47个成员国(有5个国家参加了两个以上的安排),潜在的放款能力超过20亿美元。其中阿拉伯货币基金和安第斯储备基金是提供储备金的机构,其资本来自各成员国的官方货币储备。中美洲平准基金由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供资。圣多明各协定包括一套信贷限额,不需要已缴资本。而东盟的信贷安排则是一种短期互惠信贷,目前规模尚较有限。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了促进生产和外贸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还成立了一系列地区货币金融组织,如1961年成立的中美洲经济一体化银行,1964年成立的非洲开发银行,1968年成立的安第斯开发公司,1970年成立的加勒比开发银行,1975年创立的海湾国家银行,1977年21个国家成立的阿拉伯基金组织等,都为发展中国家间相互提供资金,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为了实现全球性金融合作,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积极筹建南方银行。设想中的南方银行其资本总额为380亿美元,它将为成员国提供短期国际收支援助,为主要进出口项目提供部分资金以及协助成员国向国际金融机构借贷。南方银行还准备发行与美元等值的“第三世界元”,成为发展中国家共同的结算单位和成员国中央银行的另一种储备货币,其目的是促进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发展。
五、技术转让与生产合作
发展中国家根据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原则,在某些范围内协调工业生产,建立合营企业,进行劳务合作,开展技术交流,转让适用技术和培训各种技术人员,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近十几年来,技术转让在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得比较广泛。尤其在一些经济基础较好、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的已形成一定水平的科研体系,它们把从发达国家引进的技术专利和先进设备,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加以吸收和改进,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所谓“中间技术”。这种技术虽然不一定是世界最先进的,但比较经济实用,又能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符合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因而比较受欢迎。印度等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工程设计、机器设备和技术咨询等增长很快,原因就是这些技术更具有实用性。印度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总额中,约有35%是技术援助。它向许多亚非国家派遣各种专家、技术人员和一般工人,仅在非洲就有近4000名技术专家在工作。印度还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技术咨询和培训了近万名各种专业人员。除印度外,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中国、南朝鲜、新加坡和埃及等国家和地区,在技术转让方面也发挥了相当作用。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除直接提供技术、工程设计、咨询服务和培训技术人员外,还采取兴办合营企业,建立多国公司和工程劳务合作等形式。近十几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合营企业和多国公司发展较快。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多国公司来自那些相对更加工业化的国家,这些国家(地区)拥有较大的工业部门、较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正在成长的企业家集团。这些企业和公司有利于发挥各国优势,促进生产分工和协作的发展,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使有些国家增加了商品输出,扩大了市场,相对过剩资本有了出路,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利润率,同时又使另外一些国家获得了所需的资金和技术,提高了国家现代化水平,缩短了和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可以更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加速民族经济的发展,还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可以说,发展中国家多国公司的出现,是这些国家相互促进发展的需要,是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进行抗衡的一种手段。但同时也表明,一些发展较快的国家(地区),为了保护已有的市场和争夺新的市场,为了利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获取更多利润,就其扩张性来说,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又有相同之处。但总的说来,这些多国公司对于加强南南经济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这些合营企业和多国公司虽然规模一般较小,但发展异常迅速,例如,印度在国外的企业,1970年仅有20家,1980年增加到207家,现已发展到236家,其中80%以上分布在发展中国家。[8]新加坡、南朝鲜、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也基本如此。据估计,目前有30~40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家公司(主要是私人公司)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投资总额约达100亿美元。
工程劳务出口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但主要是承包基础设施和其他工程项目的建设。劳务合作解决了一些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中东和北非产油国)的技术和劳力的不足,也为劳务输出国解决了部分劳动就业问题和赚取外汇。据统计,1981年在中东地区工作的外籍劳务工人多达750万,1986年降为480万人。印度每年主要来自中东和北非的侨汇多达20亿~30亿美元。埃及、巴基斯坦、南朝鲜和土耳其等国和地区的劳务出口也一直是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今后若干年内预计中东石油收入不会明显回升,所以中东劳务市场将日趋紧缩,使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合作会受到一定影响。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尚处于开始阶段,随着规模的扩大、效益的提高,必将在促进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壮大和部分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中发挥更大作用。
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区域内部、原料生产与出口、贸易、金融和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在反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掠夺和发展民族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要从结构上改革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还必须加强和扩大整个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因此,在各种国际组织和会议中,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加强全球性南南经济合作的呼声日益高涨,但目前全球性南南经济合作进展还不大,大部分领域尚处于酝酿阶段。
第三节 南南合作的前景
南南经济合作虽然发展比较迅速,并已取得相当的成就,但是,它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矛盾和斗争,遇到许多困难。
一、当前南南经济合作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差异性较大
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宗教信仰各异,国内外政策不一,经济发展状况参差不齐,生活水平十分悬殊,所以对某些问题容易产生意见分歧,一时难以协调。
发展中国家之间有时因边界争执和种族纠纷而发生冲突。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曾三度兵戎相见,至今两国关系尚未完全正常化。伊朗和伊拉克大动干戈,双方都已大伤元气,但仍无善罢甘休的迹象。这种情况在非洲和拉美也都屡见不鲜。这种差异和冲突使南南经济合作难以在一些地区和领域顺利进行。
(二)对“北方”依赖过大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市场和大部分工业制成品方面都严重依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基础工业总的来说仍然十分薄弱,一些资本货物和中间产品基本上依赖从发达国家进口。发展中国家所需工业制成品约有90%来自发达国家。还有8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占其出口额的80%,其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即使是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也主要向发达国家出口。总之,发展中国家出口总额的70%是输往发达国家的。这种南北国家间的“垂直”联系,必然影响南南之间的“横向”联合。
(三)发达国家的干扰
一些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特别是超级大国,为了攫取最大利润,并服务于其全球战略目标,一直利用各种手段在发展中国家制造不和,进行分裂活动,千方百计阻挠发展中国家横向经济联系,力图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和维护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国际垄断资本对世界经济的垄断和控制,不能不对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产生重大制约作用。
(四)互相之间的竞争
发展中国家所需的先进技术和外部资金,大部分来自“北方”,而又以发达国家为其主要出口市场,所以常常争相吸引外资,激烈争夺市场。发展中国家的某些工业制成品,特别是初级产品,往往在发达国家市场上“碰头”导致“价格战”,竞争者由此遭受了重大损失,而发达国家却从中捞到了莫大好处。例如,印度、孟加拉国和尼泊尔在世界市场上进行黄麻制品的竞争;在国外销售中,印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的茶叶与海产品发生利害冲突;在国际市场上,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又是销售成衣的对手。甚至在原料生产国组织内部,在价格上也有很多矛盾。在工业国采取强硬的保护主义政策下,一个国家在增加出口方面所获得的成功,往往都是在牺牲别国利益的情况下实现的。以最新的两个例子为证:一个是巴西1985年大力提高锡的产量,约达2.3万吨,比1984年增产35%,成为仅次于马来西亚的世界第二产锡国,从而抢占了正在限制产量,以求稳定锡价的其他产锡国的部分市场。另一个是近年来非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产油国(其中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维持石油价格,每天限额生产1600万桶的机会,大力提高本国的石油生产和出口,使石油输出国承受了重大压力,不得不放弃限产措施,而参与价格竞争,以求确保其出口份额。
二、南南合作必将得到较迅速的发展
由于南南经济合作符合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所以南南经济合作虽然面临许多困难,但这些困难并不是不能克服的。尽管在发展过程中不时出现曲折、停滞甚至倒退,但总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继续前进。
从现有情况看,南南经济合作将有可能在以下六个领域中取得较为迅速的发展:
(一)贸易领域
世界贸易在今后一二十年内发展将趋于缓慢,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势必受到影响。但是,一些新兴工业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可能发展得更为迅速。资源贫乏的新兴工业国可以获得所需的初级产品,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则可以获得所需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彼此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即使在同一产业部门,如能适当协调贸易伙伴国的生产和投资活动,进行国际分工,也能把竞争转变为互补。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由于茶叶的质量和品种的不同,也可能在茶叶领域中进行贸易。为了使南南贸易发展得更快,发展中国家应尽快建立各种多国销售公司,特别要做好初级出口商品的联合销售安排,并应消除种种保护性壁垒,减少由于政策而引起的国内市场扭曲。同时,还应建立资助南南贸易的特别信贷和支付体系,签订中、长期贸易协定,以便于各国制订工业计划。当然,要使南南贸易健康发展,还必须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目前仅巴西、印度、墨西哥等8个发展中国家即占南南贸易的一半,所以,南南贸易还大有潜力可挖。发展中国家由于外汇有限,影响到向发达国家购买所需的资本货物。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南南贸易合作,扩大制成品(包括资本货物)的贸易,显得十分重要。发展中国家可把出口方向逐步转向南南内部贸易,减少在贸易上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最近,77国集团已商定,到1987年5月1日前,完成就发展中国家间实施全球贸易优惠制的第一轮谈判。1986年5月,77国集团在巴西利亚召开了贸易优惠总体制谈判委员会部长级预备会议,讨论和制定有关发展中国家间建立贸易优惠体制事宜。
(二)金融领域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继续面临国外筹资方面的困难。20世纪80年代以来,石油输出国组织面临油价下跌的严重威胁,因此难以指望产油国大幅度增加对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但是,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一些阿拉伯产油国的石油美元仍将是某些发展中国家外援的重要来源。1984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中的双边援助额仍达37.9亿美元(占官方发展援助中双边援助额的13.85%)。据估计,今后发展中国家会通过各种金融机构和多国公司,增加直接投资,加强在金融领域的合作。
(三)工业和技术领域
发展中国家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将扩大技术和信息交流,建立信息网,加强技术领域的合作。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一些新兴工业国将着重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工业,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则致力于实行经济多样化,进一步提高本国工业水平,充分开发各种资源,发展中国家将利用各自的优势,大力开展工业和采矿生产合作,建立合资企业,交流技术情报,培训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咨询和专家等,以求共同提高工业化水平。在工程劳务方面,由于油价暴跌,大多数海湾产油国不得不削减开支,减少建设项目,辞退大批外国劳工,这必将会影响到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规模,因此,需要探索新的合作途径。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缺乏行之有效的合作政策,加上历史上形成的南北经济联系,使发展中国家间的工业技术合作受到种种限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南南工业技术合作也只能是南北工业技术合作的一个补充而已。
(四)能源领域
由于普遍的节能和消费方式的改善,发达国家在未来若干年内能源消费增长将是缓慢的,但发展中国家由于推行“工业化”,对能源的需求将大幅度增长。所以能源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就显得日益重要,进行双边或多边能源合作的项目也会不断增多。今后,发展中国家将在各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发展,以及能源贸易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例如,非洲大湖国家经济共同体兴建的鲁齐齐二号水电站建成后,将可满足成员国部分能源需求。自1984年开始,大湖经济共同体同中国合作开发沼气,业已取得成功,今后将进一步推广。印度与尼泊尔已决定联合开发丰富的喜马拉雅山水利资源,共同兴建水电站。在常规和核能源方面的合作,将是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实行经济一体化的内容之一。东盟六国将实施“石油分享计划”,在石油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将从产油的成员国购进其正常进口量的80%以上;而在石油供应短缺情况下,印度尼西亚、文莱和马来西亚则优先对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出售石油。
(五)农业和粮食领域
发展中国家粮食供给严重不足,其进口量不断增加。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如不能很好解决粮食问题,保持现有发展趋势,到20世纪末,发展中国家将缺粮1.8亿吨,肉类1400万吨。所以粮食和农业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关系到亿万人民的生活,而且关系到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自立,因此日益受到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发展中国家已经并将继续以双边或多边形式,加紧在发展高产品种、减少农作物损耗、控制病虫害、灾害预报、土地利用、农业机械、水土保持、水利灌溉、协调生产、增加粮农投资、农产品加工、技术转让、人员培训、农业科研和情报交换等方面进行合作,以促进农业、牧业、渔业和林业,以及与农业有关的一些工业的发展。为了改变不仅在工业和技术上,而且在农业和粮食上也严重依赖发达国家的状况,发展中国家应改变依靠输出农产品和扩大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来为工业发展筹措资金的做法,而应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来发展,改革农业结构,改革农村旧的生产关系,逐步改变殖民时期遗留下的生产单一经济作物的畸形农业结构,建立实现粮食自给的自立型农业。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不仅存在于各国内部,而且也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整体中。
(六)区域合作领域
区域合作的发展还有相当大的潜力。今后,一些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将进一步得到调整和发展,合作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和灵活,并加速实现市场一体化和生产一体化,有的还将在政治、外交、防务及文教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拉美的区域合作将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已决定成立地区性共同市场,以促进汽车、飞机、电脑、机床、纺织品和日用消费品的发展,避免出口方面的相互竞争,开发共同的国内市场。拉美一体化协会将从1987年4月起把地区优惠关税提高10%,并将制订一项替代进口的地区计划,还将建立独立的货币计算单位,以便对于地区贸易进行结算。非洲国家决定通过加强地区合作来对付面临的严峻经济形势。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决定进一步发挥区域合作机构的作用,在粮食自给、抗旱、防治沙漠化和成员国之间人员和财产的自由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西非经济共同体也在加快共同项目的建设,以加速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东南非优惠贸易区从削减关税开始,计划到1992年取消所有关税壁垒,建立东南非经济共同体。成立时间不长的海湾合作委员会,将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军事合作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在区域合作中取得较好成绩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则主要在基础工业方面加强专业化合作,并进一步消除成员国间的关税障碍。至于刚刚开创的南亚区域合作,将在农业、通讯、运输和科技等九个方面进行合作。
南南经济合作虽然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进展仍不够快。尤其当前拉美面临着债务重担,非洲面临着粮食危机,亚洲则面临着市场渠道和商品价格问题。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只有加强合作,开辟多种途径,才能渡过这些“难关”,求得进一步发展。
发展中国家只要本着和平友好、互相支持、平等互利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合作中对最不发达国家给予更多的照顾,实行“穷帮穷”,防止“中心—外围”式的经济结构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合作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经济合作形式,以及建立一些必要的研究、决策和办事机构,南南经济合作就一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前进,取得更大的成就。
【注释】
[1]联合国贸发会议:《1983年贸易和发展报告》,第57~59页。
[2]同①,第50页。
[3]联合国贸发会议:《1983年贸易和发展报告》,第62页。
[4]同①,第39页。
[5]包括委内瑞拉、伊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卡塔尔、印度尼西亚、利比亚、阿联酋、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厄瓜多尔和加蓬。
[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与发展》1986年3月号,第19页。
[7]对外经济贸易部和国际经济合作研究所:《国际经济合作》杂志1985年1月号,第6页。
[8]1985年北京亚太地区国际贸易博览会印度馆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