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员工,他的内心深处一定响彻着这样一种声音——“我不仅是在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为了赚钱,我是在为自己的远大前途而努力。”
生活中,有这么一条让人匪夷所思的定律:越是在乎的,越是得不到;如若看清、看淡,反倒该来的都会来。
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工作。我们每个工作者,无不希望自己享有较高的工资、较好的待遇、较大的收益,但又有谁见过那些斤斤计较既得利益的人享有了大的收益呢?
曾在某杂志上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
话说某青年向一个富翁请教成功之道。富翁将一块蛋糕切成大小不等的 3 块放在青年面前说:“如果每块蛋糕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选哪块?”
“当然是最大的那块!”青年毫不犹豫地回答。富翁笑了笑,说:“那好,请吧!”富翁把最大的那块蛋糕递给青年,而自己吃起了最小的那块。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随后他拿起桌上的最后一块蛋糕得意地在青年眼前晃了晃,大口吃了起来。
这时,青年马上就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蛋糕虽小,他却比自己吃得多;如果每块都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么富翁所占的利益自然比青年多。
故事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如果特别注重眼前利益,就更容易失去更多利益。这就好比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在工作中,总是容易犯这样两个错误——
错误的思想一:给我多少工资,我就做多少事。
错误的思想二:谁给的工资最多,我就为谁干活。
持有第一种想法的人,在工作时,喜欢将工作分为若干份,然后再将工资分成若干份,并用自己所设定的标准去对应——如果我多做了,就要多拿。反之,如果想让我多做工作,就要相应增加工资。而这类人大多数的情况或结局是:或者满腔愤懑地辗转流离而不得升迁,或者一辈子满腹牢骚地拿着固定的工资。(www.daowen.com)
持有第二种想法的人,常常把“工资高低”作为衡量自己去留的标准——哪座山外表更显巍峨就往哪座山狂奔,从不问这座山的土质是否适合自己生存、生长。这类人无疑是我们常见的“跳槽综合症”患者,永远担当着需要从新起点开始的新人角色,一辈子都被“金钱缺乏”所困扰,郁郁而不得志。
事实胜于雄辩,当我们着眼于眼前蝇头小利,当我们眼中满是花花绿绿的物欲、满是各式各样的个人需求,“把工作做到最好”的信念也就离我们愈来愈远了;当我们的目光脱离不开“金钱”,脱离不开每月既得的“工资”,我们所有的行为、所有的付出,也必然以此为根据,做出有悖于“把工作做到最好”精神的事情。如此非良性循环下去,自然是守着固有的工作获得固有的收益,毫无进步可言、毫无优秀可言。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事例还少吗?为什么有的人几十年如一日,仍在旧岗位上徘徊不前;为什么有的人换来换去,最后却一无所长、一无长进?深入思考,我们便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目光短浅的问题。关于工作,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究竟工作的价值何在?
曾问过很多身边的朋友:“如果中了 500 万大奖,你会做什么?”
答案是千奇百怪的,但归结到最后却无疑会统一口径——“辞职”。不过有趣的是,如果追问他们辞职后想做什么,大部分人的回答又会通通回到原点——继续工作。有的想出国旅行、休息一阵子,有的想游学充电、回味一下学生生活,但做完这些事情后,他们还是想要有一份工作。
由此可见,工作的目的并不单纯为了经济因素,除了一般的养家糊口等基本需求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希望体现自己的价值,希望在工作中有所创造。因为在金钱之外,还有很多更值得我们去期待和追逐的,如名誉、知识、机会等精神利益。而这所有的一切,以及一切可以令我们上升的可能,都蕴藏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都蕴涵在“把工作做到最好”的精神中。
有句名言说得好:“不要问企业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企业做什么。”一名优秀的榜样员工,他的内心深处一定响彻着这样一种声音—— “我不仅是在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为了赚钱,我是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工作、为自己的远大前途而努力。我要使自己工作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所得的薪水,只有这样我才能得到重用、才能获得机遇!”
凡事都讲究因果相继,工作中更是如此,你对工作付出越多,工作回报你越多;你越吝啬付出、越计较得失,越会被工作所遗弃和淡忘。
在工作中,千万不要问:“我为什么要付出?对得起这份薪水不就可以了吗?”而要说:“我要努力,我要把工作做到最好!”只有如此,我们在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的同时,才能将自己的价值彰显到极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